10.24 大通河的前世今生

青海新聞網·青海新聞客戶端訊 這裡是門源回族自治縣浩門鎮南邊的達坂山,這裡是祁連山的東端。

秋天的達坂山山峰已經是白雪皚皚,陽光照射在收割後的田野上,一幅金色的秋季景象。山前的河流就是大通河,在門源縣境內這條河也叫浩門河。這是一條奔流不息的河流,在天峻縣草原聚集能量之後,一路向東,經木裡、江倉、默勒、門源等幾個大小盆地,至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享堂匯入湟水河。大通河從源頭到匯入湟水,幹流先後流經天峻、剛察、祁連、門源、互助、民和6個縣。

大通河經過門源縣浩門鎮時,似乎像一位老人,靜靜地,默默陪伴著門源川的村莊。通過浩門鎮進入仙米峽谷之後情形就不一樣了,河水蜿蜒急流而下,闢山鑿石滾滾東流,濤聲不絕於耳;兩岸峭壁聳立,松柏樺樹遮天蔽日。這為水電資源開發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在2000年之後的幾年,門源縣水資源開發如火如荼,繼投資1.8億元建成第一座水電站——雪龍灘水電站之後,緊鑼密鼓組織實施東旭、珠固寺溝等水電站,到2003年在這條河上建成和正在建設的有10座水電站,總投資達到10億元,成為我省建造小水電站最多的河流。

如今也是在這條河上,一項關乎現在和未來的工程正在推進,這項稱之為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與修復試點項目幾乎涵蓋了大通河兩岸所有鄉鎮和村莊,涉及水源涵養功能提升、廢棄礦山修復、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地質災害治理、生態監管與基礎支撐等5大項23小項建設內容,總投資6.06億元,佔海北藏族自治州“山水林田湖草”項目總投資的40%,這是門源縣歷史上最大的生態建設項目。也因此聚集了這個縣所有部門的精兵強將,併成立了專門機構——“山水林田湖草”工程推進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

門源縣生態環境局副局長趙玉英介紹說,今年工程已進入第三年,也是一期工程收官之年,我們按照國家環境科學院編制的實施方案,紮紮實實推進這項工程,到目前,全縣23個項目中除地質災害治理項目外,其餘22個項目已全面開工,累計完成投資4.3億元,佔總投資的71%。

9月中旬,記者在浩門河南岸的頭塘村和白土溝村採訪,這是門源縣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與修復試點項目實施的兩個重點村,南依達坂山,北望浩門河,一東一西坐落在溝谷間。兩個村都有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河,自南向北穿過村莊,流淌在山谷間。放眼村莊內外,美麗而又寧靜,山坡上、河谷裡,撲入視野的是一幅美麗鄉村景象。門源縣生態環境局張永成介紹說,我們理解“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與修復項目是一個系統的生態工程,所以,在實施這個項目的過程中,我們將這兩個村列入全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示範試點村範圍,在設計生態修復造林理念上緊密結合美麗鄉村、生態環境、汙染防治、鄉村振興等項目和工程,精準規劃,科學佈局,從而使河道治理與生態功能提升、“縣鄉村”三級飲用水水源地規範化建設、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等工作齊頭並進。

在門源縣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與修復試點項目中,涉及大通河生態治理的工程有兩大項,即投資19614萬元的大通河干流段綜合整治與生態功能提升項目和投資16528萬元的10條支流環境整治和生態功能提升工程,兩項合計佔到總投資的一半多。項目從青石嘴鎮引大濟湟調水口到東川鄉克圖口長達51.12公里的河岸線展開,途經青石嘴、浩門、陰田、東川等7個鄉鎮36個村莊,治理和修復面積達到322平方公里,比原計劃新增修復面積106平方公里,據瞭解,目前工程已經完成總投資的90%。

離開頭塘村,拐進照壁山景區東側的一條山溝,煤窯溝村就在眼前了。這是一個回族村,全村255戶人家,穿過村莊繼續往山腰步行百餘米就到了這個村的水源地。這是一片籃球場大小的泉水溼地,綠色網格狀圍欄像院牆一樣將這塊溼地圍了一圈,圍欄外面路口立著一塊醒目的標識牌。趙玉英介紹說,“縣鄉村”三級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劃分與規範化建設項目是門源縣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試點工程的一個重要內容,儘管項目資金不大,但是建設要求和標準相當嚴格,農村水源地建設主要通過建設生物隔離帶、對裸露地植被進行恢復等措施實施。

據瞭解,2018年總投資2210萬元的門源縣“縣鄉村”三級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劃分與規範化建設項目正式啟動,建設內容包括制定飲用水水源水質動態監測,建設水源地保護區規範化水源名稱編碼標識牌、水源保護區界標、道路警示牌、公告牌、水源水質監測點標誌牌等10餘項,涉及全縣12各鄉鎮109個村共計120處飲用水水源地。

到今年10月份,這項涉及全縣48077戶161412人的飲水安全和生態修復工程接近尾聲,先後完成118處水源地圍欄,建設標識牌、水源地保護區界標、道路警示牌、宣傳牌、公告牌等1056塊;同時,對縣級集中式水源地安裝了10套視頻監控系統,修繕取水井房3座,完成工程量的90%。

9月19日,兩輛紅色大貨車駛進了門源縣生態環境局辦公樓前的停車場,這是我省首批購買的移動式垃圾熱解車,落地位於祁連山國家公園深處的門源縣仙米鄉和珠固鄉。趙玉英告訴記者,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與修復試點工程現在已接近尾聲,剩餘工程主要是購置、配備一些基礎設施設備,移動式垃圾熱解車是其中一項內容。

移動式垃圾熱解車供應商——青海澄露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閔廣山在現場介紹說,移動式生活垃圾智能化連續處理系統,通俗地說就是垃圾焚燒處理車,但其科技含量和功效不一般。整套設備由機械給料、熱解氣化消納、煙氣淨化、自動出灰、自動控制等系統組成,可車載是它與固定式垃圾處理設備的最大區別和優點,不需要佔用土地及配套土建廠房,處理垃圾方便靈活。而其“傻瓜式”操作主要體現在智能化上面,設備採用軟件系統對運行過程進行實時控制,只需2-3名操作人員在現場控制上料啟動、停止鍵和自動出灰鍵,即可運轉設備進行垃圾處理,簡單易學。這套設備運行過程中產生的廢氣經過煙氣淨化系統淨化達標後排放,剩餘灰渣集中收集處理。

據瞭解,在大通河兩岸10個鄉鎮36個村實施的大通河流域門源縣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提升工程總投資10652萬元。項目內容包括農村垃圾規範化分類收貯整治、垃圾轉運設施配置、農村垃圾無害化處理等,目前,36個村莊的村級公共衛生廁所已經建成投入使用,同時給各村莊配置戶外分類垃圾箱、封閉式垃圾鬥及四輪自卸車720臺套,配套垃圾清掃保潔工具共360套;12個鄉鎮購置了壓縮式垃圾轉運車、洗掃車、多功能抑塵車等;在泉口鎮、青石嘴鎮建設兩座固定式生活垃圾無害化智能熱解站,包括垃圾分揀車間、垃圾無害化熱解智能處理系統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