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後一批太監到最後去哪了?

大才小哥


1912年,清帝退位,從此躲進宮苑成一統,不管東南西北風。舊臣上朝,宮女太監伺候,該有的還照舊有。

按照優撫條例,小遜帝仍然享有每年400萬銀子的供養,這筆錢除了宮廷開支,還要照顧其他皇室宗親,就有點捉襟見肘。

民國財政吃緊,小遜帝工資發放不及時的事情經常有,當政府從外國貸款還沒貸下來時,無法足額髮放,小遜帝日子有時會很窘迫。

皇帝窘迫,下面的打工仔打工妹太監、宮女們也著急。宮女們還好,出了宮伺候別人一樣能夠有口飯吃,也可以嫁人,享受人倫之樂。可太監群體們就慘了點,他們以前那點優勢都成了劣勢,回家下地幹活很吃勁兒,還老是有鄉鄰指指戳戳,就業範圍很窄,幾乎只能混吃混喝等死。

大部分太監開始考慮後路,他們中有的人攢下自己的工資,敬獻給寺院,期待等自己老了出宮之後能到寺院養老。

他們中也有很多人向庫房伸出了雙手,偷些東西變賣到宮外,以便早日完成自己的養老金儲蓄計劃。這大清已經完了,誰知道自己還能在這紫禁城能呆多久,再不動手就晚了。

溥儀眼見庫房失竊現象越來越嚴重,坐不住了,終於有一天,建福宮起火,很多珍品連同賬冊都付之一炬,有人反映說現場有濃重的煤油味兒,看起來像是人為的縱火案。溥儀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再度發生以及自己的人身安全考量,他下旨遣散所有太監,當天是1923年的7月16日。

這一天終於不可逆轉地到來,太監們中的首領還能領到200塊的遣散費,普通小太監只能領20。

聖旨一頒佈,有些老太監大哭一場,哭罷轉身就跳了筒子河,也有的咒罵不停。哭也好鬧也好,紫禁城不相信眼淚,話說轉過年來連溥儀都被趕走,紫禁城中哪有不散的宴席?

這次遣散的太監共有七百多人,年輕一點的有的打起包袱回到了河北鄉下老家;年老一些有錢的早就外面買了宅院,甚至養了小妾;也有的去了早些年敬獻的寺院,到那裡養老;剩下的一些沒有做好計劃的,結伴去了紫禁城北面的雁翅樓。

去雁翅樓的太監有300多名,他們跟難民差不多,天天在廊下點火燒飯,警察見天都來驅趕,棲棲遑遑,一年之後才慢慢散盡。雁翅樓被太監們發掘的功能後來在國民政府被髮揚光大,被改造成為一個乞丐收容所。

當時的報紙上也掀起過對如何安置太監群體的大討論,有人建議他們去女子學校、女澡堂子、婦幼醫院、妓女改造中心當差,也有人建議他們去有錢人家繼續從事家政業務,後來終歸是不了了之。

中國最後的太監孫耀庭也是在那一批出的宮,他當年去了寺院,熬到解放後,政府安排他做了出納,他們那一批太監都管吃管住,還有工資發放,晚年享受了一段安心的歲月。

到了1982年,孫耀庭和馬德清成為存世僅有的兩名太監,看他們的退休生活,老有所養,日子仍然比較愜意。1987年馬德清去世後,孫耀廷又獨自堅持了9年。

到了1996年,年滿94歲的孫耀廷去世,給中國幾千年的宦官曆史畫上了一個最終的句號。


歷來現實


號稱中國硅谷的中關村,在過去並不叫中關村,而是叫中官村。所謂中官,便是對太監的別稱;自然,中官村也就成了太監們居住的地方。

在這個遠離紫禁城的破地方,離了宮的太監們在這裡相互扶持,共度餘生。若是有太監死去,便將他的屍體收斂,大家一起湊錢買個薄皮棺材,埋在村西邊兒的墳場。因是太監們都沒後人,這片墳場自是分外荒涼。

能夠住進中官村的,自然都不是有錢之輩。就好比現如今,有幾個老人會去福利院?中官村存在的意義,大概就類似於針對太監的福利院吧。無數窮寡的太監們生活在這裡,沒有歧視、沒有紛爭。

當然了,有窮太監,自然就會有富太監。比如說伺候慈禧皇太后的小德子,丫就挺有錢的。清朝覆滅之後,他跟袁世凱走的挺近,開了許多店鋪。他的小日子過得反而比在清宮更好了,還娶了好幾個老婆。

這幫有錢的太監,根本就不會住在中官村,因為連他們自己都瞧不起那些窮太監。

故而,很多太監在離開皇宮之前,都會早早做好打算。比如說是住進中官村呢?還是在外面買個宅子?再不濟,就算住進寺廟也行。

我們都知道,寺廟乃是清淨之地,決不允許烏煙瘴氣之人隨便進入。古代的太監沒了根,已經算不得完整的人,他們的靈魂不會進入輪迴;在和尚眼裡,太監們就是烏煙瘴氣之人。

可佛祖號稱眾生平等,怎麼可以看不起太監呢?所謂烏煙瘴氣,不過是藉口罷了!和尚也是要吃飯的呀,太監們想要進寺廟,必須得掏伙食費才行!這筆伙食費數目也不算少,以清末為例,大概需要100元現大洋。

一百塊錢擱現在,那算個事兒?可清末的100塊現大洋,幾乎相當於現在的大幾萬了吧!1923年,溥儀遣散宮中太監時,每個太監的遣散費平均還不到100塊。故而,能住進佛寺的太監,也是少數。

幸運的是,中國最後一位太監—孫耀庭,他就住過寺廟。這倒並不是因為他多有錢,而是當時的寺廟已然被太監們攻陷,北平幾十個寺廟,哪個都要住十幾二十個太監。孫耀庭住的興隆寺,更是收納了30多名太監。

太監們的命運,總是伴隨這個國家的命運一路飄蕩。比如說孫耀庭,他住過寺廟、去過偽滿洲國伺候溥儀;抗戰勝利後,又在富貴人家當過官家。總之不管在哪裡,他都是最底層的特殊服務人員。

更加幸運的是,孫耀庭這一批挺到解放後的太監們,遇上了好時候。國家不但為他們找到了工作,還給他們發工資。對於被壓迫了幾千年的太監來說,他們算是幸運的。

備:孫耀庭活到了1996年,享年94歲。


祗樹


香港曾經有一部電影,叫做《中國最後一個太監》,改編自一個叫孫耀庭的人所寫的自傳,而這個孫耀庭就是清朝的最後一批太監之一。太監這個特殊的群體在清朝滅亡後就消失了,那麼清末的最後一批太監出宮的晚年生活都是怎麼樣的呢。

孫耀庭曾經這麼回憶:“出宮之後,我們這批太監痛苦極了。一方面是生活無著,找不到工作,還被人看不起;另一方面也不習慣紫禁城外面的社會生活。比如說,我們在大街上個廁所都成為問題,進男廁所呢,還是進女廁所? 在被逐出宮的太監中間,大約有三十四人手中存有財物,這些人大多在西郊置地蓋房,自立家業, 大部分的窮太監則流離失所。我同二十多個窮太監,最初住在北長街的興隆寺,一天吃兩頓飯。冬天,人家只管爐子不管煤,我們就得天天上街去,揀煤核來燒,在衣不禦寒的情況下,不生爐子可怎麼過呢?如果不是解放,我們這批生無依靠的人,恐怕早就凍死在街頭垃圾箱邊。”

當年溥儀因為懷疑太監們監守自盜,偷盜宮裡的財物,所以下令把所有的太監都趕出宮,太監這個職業自此從歷史舞臺消失。

太監們被驅逐出去的時候按照級別給發了一筆遣散費。首領太監每人200元,普通的小太監每個人就可憐了,只有20元。至於他們出宮後的生活,我們分開來講。

首先是職務高的、有錢的太監。

這些人平時在宮裡得寵,可以得到不少的賞賜。有很多職務的油水還特別多,比如負責採購的。其中很多人出宮前就都在北京置辦有了產業。除了衣食無憂,有的甚至還納了幾房小妾。比如慈禧跟前的紅人小德張。他出宮後經營了好幾家綢緞莊、當鋪。除了自己納妾,連他過繼來的兒子都有三個老婆。家裡面的僕人都有三十多個。不過解放後產業都被充公,淪落到了上街賣賣油炸果子。但是不管怎麼說,好歹落了個善終。

普通太監,手上稍微有點錢的。

太監們為了養老,曾經自發的組織了一個養老義會。就想點類似於現在的養老保險,這個最初是在明朝時候就有了。因為普通人都看不起太監,不願意接納他們。他們為了養老就集資建廟,出宮了以後就到廟裡生活。在宮裡的時候趁著能撈錢,就多攢點錢交給廟裡。這樣年紀大了出宮了就有了去處,不交錢的太監是沒資格到廟裡住的。現在北京周邊的很多寺廟最初就是太監們興建用來養老的,比如最出名的萬壽興隆寺。

這些太監們死後會被埋到一個專門屬於他們的墳場。現在大名鼎鼎的中關村以前就是一片墳地,埋的就都是這些太監。中關村以前的名字是中官村,中官既太監。

最後一部分,最窮的太監。

在任何時代,沒錢的人過的永遠都是最慘的,這些太監也不例外。很多太監在宮裡的時候被人欺負,職務上也撈不到什麼油水。一輩子沒攢到錢,以至於出了宮以後日子也非常悽慘。因為沒有錢交給養老義會,沒有地方住只能流落街頭。據記載,溥儀把太監們驅逐出宮後有大概三百多人淪落到街頭當乞丐。到了第二年這些人就少了一半,大部分被餓死凍死。

解放後的情況

到了解放後,還有不到十個太監健在。政府將他們接到一起進行贍養。每個人每月有16塊錢的補貼,識字有文化的還被安排了工作。孫耀庭就被安排到北京寺管組去當出納,每月有35塊錢的工資,在當時可算是高薪了。

到了八十年代,還活著的太監就只剩下孫耀庭和馬德清兩個人了。政府又給他們安排了一個和尚去照顧他們的生活起居。

1987年馬德清去世。1996年最後一個太監孫耀庭去世。至此,最後的太監徹底從歷史舞臺消失。



漂浮菌


孫耀庭(1902年11月30日-1996年)是中國最後一位太監,是天津市靜海區西雙塘村人。

他講述了他成為太監“淨身”的經過,及一些在當時絕對不能外傳的宮中秘事。太監是我國封建社會獨特的產物,在我國曆史上存在了兩千多年。

太監是宮裡人,能在皇上面前走來走去,在外人看來,不一般的大臣還要神氣。河北省的靜海縣很窮,窮人想出頭,進宮當太監是一條捷徑。

到了90年代,孫耀庭雖然身體還算硬朗,思維也還清楚,但他畢竟是已年滿90的老人。國家為了他的安全和健康,把他作為重點保護人物,規定須經有關部門批准,才能會見國內外的來訪者。

在北京廣化寺內,他種種花草,練練書法,打發著為時或許不會太多的歲月。90歲時,他為友人所寫的一副“國正天心順,官清民自安”的對聯,也許能表達出他現時的心境。 1996年,“中國最後一位太監”孫耀庭去世了。


江河說歷史


中國最後一批太監,指的是末代皇帝溥儀時期在宮裡當值的太監們。

1922年,宮中太監有1137名,到了1924年,溥儀將大批太監遣散,宮中只剩下200名左右的太監,主要在太妃們和皇后身邊伺候。

溥儀遣散太監

辛亥革命之後,皇宮再也不是一個安全的地方,宮裡的太監,有很多開始尋思逃走。但對於窮苦人家的孩子來說,入宮做太監依然是一條重要的謀生渠道,所以,有的千方百計的逃走,有的想方設法的進去。到了1912年,末代皇帝溥儀退位,但依舊住在紫禁城中。

原則上皇宮已經不允許再招太監,但還是有太監被送進宮中。這其中就有孫耀庭。據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的講述,1922年,尚有太監1137名。

隨著局勢的變化,人們開始了最後的瘋狂,宮中一片混亂,太監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偷盜,他們開鎖砸窗進入庫房偷盜,時不時有火警,還有行兇事件。有的太監居然在外面開起了古玩店,這讓溥儀很憤怒,追查毫無結果,溥儀開始下令清點財務,結果在1924年6月27日的夜裡,建福宮發生火警,燒了個精光。過了不久,無逸齋再次發生火警,溥儀越發心慌,他悄悄偷聽太監們的談話,他覺得太監們想要謀害他。接下來的一起行兇案讓溥儀敏感的神經再也無法平靜,事件的起因是有個太監因為被人告發,捱了總管太監的責罰,於是這個太監在一大清早潛進了告發人的房間,用刀猛戳告發人的臉,隨後逃得無影無蹤。

由此溥儀想到自己曾無數次虐待太監們,他們會不會向他舉起屠刀呢?於是整天提心吊膽,睡覺的時候在床邊放棍子,讓婉蓉給他守夜等等,但這究竟不是長久之計,過了幾天他終於下決心遣散太監。

這次遣散並沒有趕走所有的太監,太妃們和皇后婉蓉身邊還留了差不多200名伺候,這些留下來的太監就等著沒有利用價值的時候離開。

那麼溥儀時期的這些太監離開了皇宮,離開了皇室成員身邊,又去了哪裡呢?太監是有嚴格等級的:總管太監、首領太監、一般太監。他們離開了曾經賴以生存的土壤以後,其結果也不盡相同。


上層太監

上層太監的代表就是隆裕太后身邊的小德張,這些太監除了例銀外,還有各種名目的收入。八個字來介紹小德張,那就是“貴敵王侯,富埒天子”,他先是獲得了慈禧太后的信任,後成為隆裕太后身邊的大總管,基本算是權傾一時,在他還在宮中的時候,什麼古玩店,絲綢店都已經開了起來。

1913年隆裕太后去世後,小德張就離開了皇宮去了天津租界區,先是在法租界蓋了一座別墅,後來賣出去,又在英租界蓋了一座,找了幾個姨太太,買了一大批奴僕,過起了逍遙自在的生活,據說他總折磨自己的姨太太們,有一個跑去巡捕房尋找庇護,卻被送回來,被小德張打死了事。小德張有錢的那段日子是囂張的很的。

如小德張這般的太監找不出幾個來,但有錢的也不少,置點田產,弄個“像模像樣”的家,後半生還算不錯。

中層太監

中層太監的代表算是孫耀庭,孫耀庭是1916年進的宮,後來成為婉蓉身邊的太監,後來,溥儀去了長春做偽滿洲國皇帝,孫耀庭還去伺候過溥儀,不過後來孫耀庭患病,就回了北京。

回到北京的孫耀庭住到了萬壽興隆寺,這裡是出宮太監的一個居所,要交納一部分銀兩才能住進去,抱團生活。實際上太監們還在宮中當值的時候,在宮外就有團體組織,用來解決老年生活和殯葬問題。

這部分太監出錢置買房產,然後租出去,這樣來維持他們在寺裡的生活,但長期下去也不是長法,有的還要出去撿廢品垃圾度日。

底層太監

這是最可憐的,他們沒有多少銀子,出宮後沒有收留地,就算是老家也回不得,一是沒有勞動能力幹不了重活,每頓飯白白多了一副碗筷,二是受不了村裡人的指指點點、冷嘲熱諷。

他們只能乞討,或者到大戶人家家裡去做奴僕,最後難逃餓死的下場。

解放後,政府發給存世的太監每人每月16元的生活費,幫助他們找工作,孫耀庭就曾做過出納,每月有三十五的工資,這讓一輩子沒有尊嚴的太監們過上了激動幸福的生活。

1996年,孫耀庭去世,時年94歲,世間再無一個太監。


蕭曉四姑娘


孫耀庭,一般被認為是中國最後一個太監,一時因為他的閹割時間比較晚(1916年),二是因為他的自傳名為《中國最後一位太監》。三是因為他一直活到了1996年。但是實際上“最後一個太監”到底是誰,已經無法考證。

閹人究竟何時起源,已經無從得知,但是太監這項制度卻在民國建立後被廢除,在《關於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優待之條件》中就有一條明確的要求“宮內各執事人員可照常留用,惟不得再招閹人”。

雖然官方不再公開招募閹人,但是紫禁城內的小朝廷依然存在,皇帝,后妃也需要有人服侍,由於袁世凱的稱帝以及張勳的復辟,很多民智未開的人依然覺得皇帝不會消失太監還有前途,所以類似於孫耀庭這樣迫於生計“自宮”的人肯定還有其他,而孫耀庭之所以能入宮當太監,還是託了很多關係。

孫耀庭先後服侍過載濤貝勒,端康皇太妃、以及皇后婉容,甚至還曾追隨溥儀來到“偽滿洲國”當差。1926年因病又回到了北京,住在萬壽興隆寺,此後又住進了廣化寺,直到1996年,94歲高齡去世。

清朝滅亡後,當時大部分太監依舊在宮中過著原有的生活,並未受到影響,但是隨著宮中頻頻被盜,溥儀開始大規模遣散太監,一些有些權勢的太監,或偷,或貪,多少積累了些家當,出宮後依然能過著不錯的生活,但是大部分被遣散太監命運則非常悽慘。

老年的太監出宮後一般都會在寺廟度過餘生,北京周邊很多寺廟都是由明朝的大太監出資所修建,到了清朝末年接收太監的寺廟越來越少,而萬壽興隆寺就是其中之一。

而想要住進寺廟養老也不是簡單的事,首先必須參加太監中的一種養老組織-“養老義會”,定期繳納會費,將來才能獲得在寺廟中養老的資格。

清朝滅亡後很多老太監都住在萬壽興隆寺,抱團取暖,晚年生活非常悽慘。


一點點歷史


到1996年,最後一個太監孫耀廷去世,也享年94歲,這一年,才是真正意義上中國宦官曆史的結束。

溥儀3歲登基時,紫禁城裡大概還有近千名太監,隨著皇帝退位,失去了權勢,雖然民國政府給予清皇室一定錢糧,但畢竟沒以前那麼有錢了,漸漸地,宮裡有些不老實的太監就開始通過各種方式向宮外倒賣轉移珠寶翡翠等等,後來溥儀開始懷疑準備進行清點之時,這幫膽大包天的太監竟然一把火燒了建福宮,以毀滅證據。

溥儀忍無可忍,最後在1923年7月16日,把太監全部趕出宮,一個不留,不過,溥儀還是安排給了他們一筆遣散費,首領大太監可以拿200大洋,最底層的小太監也就20塊錢,然後,他們就出去了。

在民國時期,這幫太監分成三類,處於統治階層的總管太監,約有30多人,他們本身在宮內就有多年積累,他們大都留在了北京城裡,置辦田產屋宅,甚至還娶了老婆,過繼個孩子,日子過得相當不錯。普通太監大約有400人,他們就差多了,他們一般以寺廟為人生歸宿,他們在年輕的時候一般就會捐些錢財給寺廟,出宮後就到這些寺廟棲身,民國時,這些寺廟在北京城有20多座,他們進寺廟之後,還要服多年勞役,並且行為點檢,才能被最終吸納。

以上2種太監還算有個歸宿,但第三類貧寒太監就很悲催了,他們連進寺廟的買路錢也沒有,也只有流落街頭的命了,這部分太監約有300多人,他們出宮之後就只能在北京街頭流浪,最後在時間的長河裡慢慢被淹沒。

1949年建國後,政府在民間收集了還沒去世的近10個太監集中贍養,每月給與補助,根據他們的特長適當地安排工作,像著名的孫耀廷,他被溥儀趕出宮後就寄居在寺廟裡,解放後在政府的安排下去做了出納,有補助,還有工資拿,政府還供應吃住等,這幾個太監日子過得還是很不錯的。

到了1982年,太監還剩下孫耀廷和馬德清,政府安也安排人照顧他們,到了1987年,91歲的馬德清去世,1996年,94歲的孫耀廷去世,從此,中國幾千年的宦官曆史真正走到了終點。


雲中史記


中國最後一批太監去哪裡了?在下有這麼幾個分析。

成為了“正常”的普通人

中國最後一批太監中比較出名的莫過於孫耀庭,其出名的原因是他寫的自傳講述他的太監生活。他在一番顛沛流離之後也過上了“正常”的生活,不像之前在皇宮裡面身份卑微,這種情況的應該不止他一個。

經商

有頭腦的太監自古就不缺乏,既然太監這個職業不僅後繼無人而且已經倒閉了。有頭腦的當然也會想著新的人生,這時候有點錢的太監可能會去經商,只不過那個年代戰爭不斷,所以之後的命運也還是堪憂的。

還是伺候人

比如當年溥儀在偽滿洲國充當傀儡皇帝的時候,太監當然也就少不了。所以應該還是有一批太監還是雪藏一段時間後繼續了自己的職業,只是最後偽滿洲政權垮臺之後,估計又是各奔東西了。應該也有太監就給當時的富貴人家當管家之類的也不是不可能,或者還是伺候自己的主子。


淡看天上月


我是歷史問答達人“青言論史”,樂於為您解答中國古代史的相關問題。


中國最後的一批太監,大抵應該是清末的那一批太監。清帝遜位以後,他們又幹嘛去了呢?

1912年,隆裕太后做了溥儀的主,宣佈退位,封建王朝宣佈終結。但是,在《優待條例》裡面,紫禁城依然是小朝廷,皇帝和太后的日常起居依然由原來的奴婢和僕人照料,也就是宮女和宦官。

也就是說,在清朝作為一個政權結束以後,這些宦官依然在宮中服務,直到1924年馮玉祥打開紫禁城的大門,把溥儀轟了出去。中國再也沒有皇帝這個說法了,溥儀也不能再有一大堆人伺候了。

而後,這些太監們也都失了業,但並沒有因此淪為赤貧。因為清廷對內侍的薪水還是比較優厚的,再加上他們自己從宮裡面連偷帶拿順出來的東西,足夠讓他們過上頂級寓公的日子了。

看過《霸王別姬》的應該都記得,那個從宮裡面退出來的公公,家裡之豪奢是讓“角兒們”都羨慕的,像他這樣的宦官,還有很多。比如說著名的“小德張”,民國二年出宮後,就去了天津英租界做寓公,深居簡出,不問政事,廣置田產。



青言論史


孫耀庭,中國最後一個太監,據說當時家裡窮沒錢養,所以他父親準備送他去宮裡當太監,孫耀庭也答應了,總比在家餓死強,但是到了宮裡詢問才知道,要宮裡的人幫其淨身的話還得出錢,問題是他父親連這個手術錢都出不起,所以最後決定父親親自操刀,孫耀庭膽戰心驚,一刀下去孫耀庭當時就昏睡過去了,等到第三天醒來的時候,自己已經是個太監了,當他聽到父親最後一句話“清朝已經亡了。”孫耀庭心如死灰。


(孫耀庭)

言歸正傳,說上面的話主要是為了闡述在秦朝到清朝,太監的入職一直都存在變化,到了清朝想要當太監已經有了極其嚴格的制度了,並不是什麼人都可以當的,除了要交錢,最主要的一點是必須從兒童階段開始就要被淨身,這個大家都明白,一是有的家庭條件差,無力撫養;二是兒童期間就淨身對他們的心理影響會降低。所以說很多太監進宮後大多是已經沒有親人了的。


而中國最後一批太監的去向也不同,因為每個太監的身份地位也不一樣,去哪裡都是根據自身情況而定,但是根據以往歷史以及最後一批太監的流向來看,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

一:告老還鄉,親人團聚

這些太監是比較幸福的,因為他們還有家人,在宮裡的時候就跟家人一直有聯繫,雖說入宮做了太監,有的會被村裡人看不起,但是日子還是得過,親情還在,能團圓就好。


二:繼續留守或者京城買房

這樣的太監還是極少數的,他們可能得到了皇帝或者嬪妃的垂憐,自己在仕途上估計混的還可以,所以肯定攢下了不少錢,加上他們跟貴族的關係,在京城買房或者繼續給貴族家庭做做管傢什麼的,也算是衣食無憂了。


三:寺廟祠堂

這也是大多太監的選擇,他們孤身一人,舉目無親,寺廟祠堂就是他們最終的去處,因為他們無子嗣,所以互相照顧互相支持。

四:和宮女對食

也有一部分太監,在宮中就已經和宮女對食,也就是搭夥過日子的意思,在清朝滅亡之後,他們自然會相互扶持,找一深山或鄉村或家鄉,耕田織布,日子也過得逍遙自在。




據史料記載,中國很多太監最終都是埋在現在的中關村,在幾十年前,這裡是一片滿是墳地的荒地,當然還有一些北京的寺廟,去的最多的就屬萬壽興隆寺。像白雲觀、立馬關帝廟、褒忠護國祠等被太監們支助過的思念祠堂也是他們的去處。而《老太監的回憶》一書中還明確記錄了他們還成立了恩濟慈保古會,也就是專門收養宮中出來的太監的,類似現在的養老院,他們有專門的管理人員。

【羽評歷史,歡迎右上角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