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7 二战中的“轴心国”德、意、日,为何能凑在了一起?

为达到重新瓜分世界的目的,德意日法西斯通过缔结一系列政治、军事协定。构建了轴心同盟,共同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三个法西斯国家之所以能走向联合,还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这跟它们一战后的经历十分有关系。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和平仅存2O年。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这就是“20年的休战”,小约瑟夫·奈则称之为“一次幕间休息”。两人的言外之意都是:两次世界大战似乎就是一次大战的两个不同阶段罢了。

二战中的“轴心国”德、意、日,为何能凑在了一起?


实际上,一战后的世界格局,基本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来维持,而德国是对凡尔赛体系最不满的国家之一。无论是在政治、经挤,还是在军备上,德国都受《凡尔赛和约》的严格限制。德国人觉得,该和约对他们十分不公平:我们有什么罪啊?大家都是帝国主义,我们不就是打了败仗吗?下次我们打赢就行了。协约国军总司令、法国陆军元帅福煦看到《凡尔赛和约》的内容后,仰天长叹:“这不是停战,而是二十年休战。”可见,这也是导致二战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

于是,自希特勒“掌控”德国后,就将最终目标设定为:夺取世界霸权,换得“生存空间”,而最后、最根本的手段则是发动战争。只是一战后德国的经济一团糟,没有经济支撑的军事也如同海市蜃楼。希特勒不得不“小心翼翼”地实施其称霸世界的计划。

1936年,希特勒仅以四个旅的兵力“挺进”莱茵非军事区,这是其第一次军事冒险获得了成功。要知道,当时旁边就驻扎着兵力不一下一百万的法军,以及周围都是其“领导”的协约小国。希特勒真的是在拿老本做赌注,但是他赌赢了,因为那一百多万的法军没有抵抗。事后他心有余悸地说:“进军莱茵区后四十八小时,是我一生中神经最紧张的时刻,因为我们当时所拥有的那点点军事力量,即使用来稍微抵抗一下,也是完全办不到的。”自此,德国加速大规模扩军备战。

二战中的“轴心国”德、意、日,为何能凑在了一起?


不过,希特勒内心也很清楚:要取得胜利,德国唯有在临战准备上先发制人。于是,他趁战胜国正处于分裂状态,利用了西方国家同社会主义苏联的矛盾,发动“闪击战”,顺利进军莱茵区,“攻占”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走廊以及但泽。

当然,西方列强的“绥靖政策”也大大鼓励了希特勒。原本,德国陆军根本没有准备于1939年发动战争。因为当时仅波、法两国就有183个师的兵力,而德国仅有98个师,其中36个师还没有受过军事训练,也就是还没有编制。希特勒敢于发动战争,正源于其赌徒思想,而“绥靖政策”就是其救命稻草。正如在1939年8月22日,希特勒在德国三军高级将领的讲话中,提及:(绥靖政策)经过两三年将会消失。

也就是说,如果现在不发动战争,将来英法与苏联就有可能联合起来,到那时,德国将腹背受敌。于是,希特勒提前冒险发动战争。

二战中的“轴心国”德、意、日,为何能凑在了一起?


还有日本,尽管一战后的国际关系对它不利,但是它在“华盛顿体系”中也获利很多,如获得了西太平洋上的海上霸权。只是,日本国内军国主义分子还是对此强烈不满。因此,在华盛顿会议召开后不久,日本就通过征服世界的“大陆政策”,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等侵华行径。

当这一切对西方列强的根本利益没有造成威胁时,英法美等国也采取“绥靖政策”,一旦其利益受损,就开始干预日本的军事行动。

这让日本国内的军国分子更加“义愤填膺”,他们认为美国利用“华盛顿体系”不断施压日本,如拆散“英日联盟”,限制日本海军舰艇吨位,利用“门户开放、利益均沾”牵制日本独霸中国……

于是,日本于1933年3月27日退出了国联,次年宣布废除海军军备条约,1936年1月15日宣布退出海军裁军会议……成为首个公开反对华盛顿体系的国家。

不过,就在日本准备“玉石俱焚”地实现目标时,它突然发觉自己已经四面楚歌了。害怕孤立的日本,恰逢德国向它伸出了“橄榄枝”。

二战中的“轴心国”德、意、日,为何能凑在了一起?


与德国、日本相比,意大利法西斯的形成要早得多,当时墨索里尼十分渴望恢复大罗马帝国。于是,随着德、日“轴心国”同盟的形成,意大利迅速靠拢这个组织。1936年10月,德国与意大利签订《柏林协定》,承诺在重要国际问题上相互合作并采取共同方针。墨索里尼称该协定标志着:“新的时代己经开始”,“罗马和柏林的垂直线……是一个轴心,可以在这个轴心周围团结所有愿意进行合作和维护和平的欧洲国家。”

不过,尽管是“法西斯”的缔造国,但其实际上就是个跟班的。因为,这场战争完全是他一个人想发动的战争,完全是为了个人的梦想,况且他又无法说服全意大利人跟他一起“玩”,因此这注定是一场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