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5 此地有26萬人,其中有17萬人回到中國,9萬人成該國主體居民

明末清初的時候,衛拉特蒙古分為四個部分,分別是和碩特、準噶爾、杜爾伯特、土爾扈特。熟悉歷史的人,對準葛爾和土爾扈特兩大部落不陌生。清朝出面,其中的準葛爾部強大起來,和清朝形成對峙的狀態,而土爾扈特部不願服從準葛爾部的管束,於是在首領和鄂爾勒克的帶領下,他們越過吉爾吉斯草原,一路來到了頓河和額濟勒河之間的伏爾加河一帶,看到此地水草豐美,因此就在這裡定居了下來。

此地有26萬人,其中有17萬人回到中國,9萬人成該國主體居民

然而遷徙到伏爾加河一帶的土爾扈特部,卻不斷遭受沙俄的侵擾和奴役,沙俄以武力脅迫他們聽從自己的驅使,還不斷徵調土爾扈特部中的青壯年,在對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開戰的過程中充當前鋒,這令土爾扈特部不堪忍受。當年土爾扈特部深受沙俄的奴役,在《乾隆新疆後事記》一書中有明確的記載:“土爾扈特部苦於徵役,人人憂懼”,時任土爾扈特部的首領渥巴錫看在眼裡,也憂心如焚,於是想到了返回中國的主意。

公元1771年,土爾扈特部在渥巴錫的率領下,趁著俄國鎮壓國內農民起義的有利時機,也趁機發動武裝起義,隨即十七萬之眾的土爾扈特人,在渥巴錫的率領下,開始向中國遷徙而來。

此地有26萬人,其中有17萬人回到中國,9萬人成該國主體居民

俄國人得知消息後,也在後面緊緊追趕,他們不斷地歸國的土爾扈特人發起襲擊,因此在歷時八個多月的長途跋涉返回中國的土爾扈特人,從最初的十七萬人降到了不足五萬人。乾隆皇帝得知消息後,派清兵前去迎接,並親自接見了首領渥巴錫,對所有東歸的土爾扈特人,都給予了妥善的安排。然而在當時,其實對於土爾扈特部來說,他們共有人口26萬人,渥巴錫所帶走的17萬人,是其中一大部分,還有9萬人卻留在了當地。其實並不是這些剩餘的9萬人不願意迴歸,而是事出倉促,伏爾加河沒有冰凍,所以生活在伏爾加河對岸的這部分土爾扈特人,在渥巴錫率部回國時,由於沒有得到及時的通知,只能被迫留在了當地。

此地有26萬人,其中有17萬人回到中國,9萬人成該國主體居民

這些留在當地的土爾扈特人,他們繼續接受沙俄的高壓統治,在歷史的演變過程中,這些留在當地的土爾扈特人,成為了今天沙俄境內的卡爾梅克人。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沙俄國內爆發了社會革命,取得了勝利的蘇維埃政權,在境內卡爾梅克人聚集區,建立起了一個卡爾梅克自治區,1935年,蘇聯又將該地區升格為卡爾梅克共和國。

二戰爆發後,在蘇聯人的眼中,從當年土爾扈特人演變過來的卡爾梅克人,自然是“外人”,他們一直嚴重懷疑卡爾梅克人和德國暗中勾結,所以就下令將生活在伏爾加河的卡爾梅克人遠遠地趕到了西伯利亞和北哈薩克斯坦地區生活。

此地有26萬人,其中有17萬人回到中國,9萬人成該國主體居民

​二戰結束後,蘇聯人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於是在舊有的卡爾梅克共和國的基礎上,新建立了一個卡爾梅克自治共和國,如今歸屬俄羅斯聯邦管轄,屬於南部聯邦管轄區。今天的卡爾梅克自治共和國,地處歐洲,他東鄰里海,南部和達吉斯坦共和國接壤,西接斯塔夫羅波爾邊疆區,北臨伏爾加格勒州,主體居民是卡爾梅克人,他們依然還講著衛拉特語,衛拉特語也是蒙古語的一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