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7 現實版“毒液”被切成兩半後還能再生,科學家拒絕將其帶上空間站

科學家將一個粘液黴菌引導通過一個灑滿鹽水的橋,結果另外一個粘液黴菌沒有經過訓練也學過過橋了,這說明單個粘液黴菌可將一些信息傳遞給其他個體。

出品:太空伊卡洛斯

2018年11月在我國上映的《毒液》堪稱科幻驚悚大片,展示了一個來自彗星上的物種,它沒有行動,就像一團軟綿綿的液態生命,如果找到宿主就可以與宿主合為一體,可不斷變化自己的外形。那麼現實中是否也存在類似的物種?答案當然是有,它的名字叫做“斑點”。這是一種黴菌,並非植物,但又有著動物的行為,因為它會學習,通過環境的變化可以自我學習、變化,同時這種學習能力會轉移到其他個體上。

現實版“毒液”被切成兩半後還能再生,科學家拒絕將其帶上空間站

現實版“毒液”被切成兩半後還能再生,科學家拒絕將其帶上空間站

“斑點”有著頑強的生命力,如果將其身軀切成一半,還能再生,沒有明顯的腦部結構,令人恐怖的是它有720種性別,完全超出科學家的想象。在“斑點”各個有機體之間,它們有特殊的溝通途徑,可進行簡單的信息傳遞,從這個角度看,又有點像動物的行為。

在科學家的眼中,“斑點”是一種粘液黴菌,有許多奇特的功能,沒有明顯的消化器官、視覺器官,但是卻可以移動、識別環境,能夠通過一些生物傳感器探測到事物,然後將食物包裹起來消化掉。通體呈現出淡黃色的粘液,它仍然是一個沒有完全進化的單細胞生物。

現實版“毒液”被切成兩半後還能再生,科學家拒絕將其帶上空間站

現實版“毒液”被切成兩半後還能再生,科學家拒絕將其帶上空間站

需要指出的是,這種粘液黴菌來自地球,並非科幻片中的彗星,值得研究的是它沒有大腦,卻可以學習、傳遞信息,這是非常令人疑惑的地方。舉個案例,科學家將一個粘液黴菌引導通過一個灑滿鹽水的橋,結果另外一個粘液黴菌沒有經過訓練也學過過橋了,這說明單個粘液黴菌可將一些信息傳遞給其他個體。

現實版“毒液”被切成兩半後還能再生,科學家拒絕將其帶上空間站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粘液黴菌“斑點”的出現讓人類扮演上帝的機會又出現了,如果通過基因技術將其與其他物種結合,可能會創造出毒液這樣的生物,“斑點”就像是人類扮演上帝的最佳材料。法國科學家認為,目前無法將這種粘液黴菌帶上空間站,在宇宙環境下,說不定會引導其突變,創造出一種不利於人類的生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