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8 早教等於“早點教”、“早教機構”?大多數家長都犯了同樣的錯誤

當筆者的大寶還只有幾個月大的時候,筆者已經開始陷入無盡的焦慮,因為身邊的同事、朋友都在給孩子報各種早教班,有些孩子才幾個月就已經在早教班“摸爬滾打”了。

坦言,筆者起初因為前腳剛邁入育兒的大門,對育兒還很“懵懂”,內心一方面是不認同這麼早進行“早教”的,但另一方面又無法說服自己完全不受別人的影響。於是,自己便陷入了深深的糾結。

後來,由於育兒經驗的逐漸豐富以及職業涉足母嬰育兒行業,筆者慢慢發現很多家長的育兒理念都是錯誤的,包括我們年輕人,不單單是我們老一輩人。比如早教必須是在“早教機構”才能進行,寶寶在“早教機構”中表現不理想,就認為寶寶的能力或者發育不正常,還有就是既然“早教機構”這麼不盡如人意,那就完全撒手讓孩子“野蠻生長”,等等。

所以作為家長,我們想要做好孩子的早教工作,就必須瞭解清楚什麼是早教?為什麼早教有必要?什麼樣的早教是好的早教?

早教等於“早點教”、“早教機構”?大多數家長都犯了同樣的錯誤

1、什麼是早教?為何嬰幼兒有早教的必要?

早教其實就是給嬰幼兒提供各種條件,促進其健康發展,包括生理上、認知上以及社會化和情感上的全面發展。

那麼,為何早教對於嬰幼兒如此重要?因為大腦是人發展的總指揮官,人體的生理發育要靠大腦分泌各種激素調整,而智力發展要靠大腦有效快速地處理信息,就算人際互動也要靠大腦來決策。

早教等於“早點教”、“早教機構”?大多數家長都犯了同樣的錯誤

(1)研究發現,嬰兒剛出生的頭三年,大腦發育迅猛,可塑性非常強。我們都知道,大腦的基本單元是神經細胞,神經細胞之間的間隙叫突觸,信息通過突觸從一個神經細胞傳到另外一個神經細胞。嬰兒剛出生時就像一個小接收器,通過看、聽、聞、嘗、觸摸等動作接受外界信息,當他們2~3歲時,大腦中的突觸數量會達到成人的兩倍之多。大量的突觸是寶寶各種能力發展的基礎。

然而,由於神經細胞的任務是準確傳達外界信息,如果神經細胞之間的信息傳遞的 “媒介”突觸太多,那麼你想象一下,會發生些什麼呢?很可能會出現一種情況是,由於“媒介”太多,信息反而不能準確、快速達到目的地了。

因此,當嬰幼兒的突觸在3~4歲達到數量頂峰之時,大腦就要開始根據生活中各種體驗慢慢修剪多於的突觸了,讓信息傳遞更準確、更有效、更快速。據研究,幼兒時期突觸數量最高峰時期需要減少約40%才會和成人相當,這就是為何我們說嬰幼兒大腦具有強大“可塑性”。

早教等於“早點教”、“早教機構”?大多數家長都犯了同樣的錯誤

(2)那麼,怎麼達到調整嬰幼兒大腦內部結構的目的呢?這就需要外部環境的改變或者人的生理、行為的改變,也就是說為嬰幼兒早期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尤為重要。

美國有大量研究表明,低收入家庭的幼兒因為多方面原因,其成長過程受到諸多障礙,不僅身體素質不夠好,學業方面遠遠落後,還缺乏人際溝通或情感表達能力。

於是美國1965年開始啟動針對貧困兒童的 “啟智計劃”,這項計劃專門為低收入家庭的0~5歲幼兒提供教育、健康、營養、社會服務等各種幫助,從最初到現在已經幫助了3000萬美國兒童。美國還對這些接受早期幫助的兒童進行了長達20年的跟蹤研究,發現早期幫助不僅對這些孩子的學業大有益處,而且它的好處還往往延續到了成年以後,比如就業率更高、收入更多,結婚率也更高,甚至入獄的可能更小了。這也再次證實了早期幫助對於嬰幼兒大腦發育的積極影響,這種影響甚至是一生。

早教等於“早點教”、“早教機構”?大多數家長都犯了同樣的錯誤

2、什麼樣的早教才是好的早教?

(1)各方面均衡發展

嬰幼兒對世界的瞭解都是通過他們的各種感官和動作,他們用耳朵聽、眼睛看、嘴巴嘗或者咬、手摸等,都代表他們正在探索世界。然而,很多新手父母對視覺和聽覺的發展很重視,會讓寶寶經常聽聽音樂、看看各種圖片,但卻總是忽略寶寶的觸覺、運動知覺的發展。

尤其我們的老一輩比如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因為把寶寶當心肝寶貝,很多時候都是抱著、端著的,既不讓動也不讓碰,這就會導致寶寶很多的發展機會被無情剝奪。

小寶寶在6個月以前,嘴、舌頭和手是他們探索世界的主要工具。當他們能夠抓握物品的時候,往往喜歡把物品放到嘴裡啃。5~6個月時,會用兩隻手把一個玩具來回倒騰。8個月時,他們會爬以後接觸的世界更廣闊了,開始想要玩各種東西、嘗試各種運動。

寶寶在各種新的遊戲和運動中整合信息、調整策略,既有利於運動技能的發展,也有利於他們智力發展和社會化發展。任何生活中的經驗和變化對他們來說都是學習的過程,所以在生活中家長應給予寶寶多樣化的環境,讓他們的各種感官都得到均衡發展,這樣更利於他們的成長。

早教等於“早點教”、“早教機構”?大多數家長都犯了同樣的錯誤

(2)早教不是越早越好、越多越好

早教需要符合寶寶的發展特點,也就是說,輸入寶寶大腦的信息、方式和強度都要適當。比如,剛出生的頭一兩個月,寶寶喜歡看對比鮮明的圖片,但最好是黑白圖片;而到6個月的時候,寶寶對顏色的知覺就和成年人差不多了,這個時候的寶寶才更愛看色彩鮮豔的東西。因此,我們不能一開始就給寶寶看色彩豐富的圖片。還有一些父母因為注重所謂的“高質量陪伴”,就會在寶寶身邊一直喋喋不休,其實很小的嬰兒是無法承受高頻率、高強度的互動的,你會發現如果你說太多,寶寶很可能會不會聽你的,甚至直接將頭或者眼睛轉向別處。

再比如,儘管德國只有8000多萬人口,而中國近14億人口,但是你有所不知的是,如此人口緊缺的德國與德裔人士卻承包了全世界一半的諾貝爾獎,比任何一個國家都要多。你知道為什麼嗎?因為德國的憲法明文規定,禁止對孩子智力進行過早開發。反觀一下,我們中國的孩子有相當一部分都會被父母強迫提早學習拼音、英語、數學、詩歌、繪畫、舞蹈等等一系列課程。你可能會問:“德國小朋友都沒有‘早教’為何還會如此優秀?”

那是因為德國幼兒園教育不是提早給孩子灌輸課本知識,而是注重基本社會常識、動手能力、情感表達等各方面的培養

澳大利亞陽光海岸大學的邁克爾·納格爾博士指出因為孩子的情感調節能力、壓力調節能力都有限,如果父母讓他們過早接受太多學習任務且目的性太強的話,很可能會破壞他們的自我認識和自我評價。而自我認知和自我評價對學習興趣、學習動力及將來的長期發展至關重要。

早教等於“早點教”、“早教機構”?大多數家長都犯了同樣的錯誤

(3)自然的環境好過刻意營造的環境

現在經濟條件越來越好,很多家長喜歡給孩子準備各種各樣的玩具,而且大多都不便宜。因為在很多中國家長的觀念裡,自己窮一點、省一點,也不能苦了孩子,什麼都要給孩子買貴的,越貴越好。他們覺得這樣的玩具才能讓孩子每一分鐘都是在“學習”,而不是在“瞎玩”。

其實,科學家們實驗已經發現,自然環境比實驗籠子裡創造的迪士尼環境更有利於小白鼠的大腦發育,於是他們推測對人類嬰兒來說,自然的環境也可能比刻意創造的豐富環境更有利於大腦的健康發育。

而且,大腦需要休息,需要時間去消化信息、建立通道。我們常說的培養孩子創造力,而創造力的培養並非來自大腦不斷接收大量信息,而要看大腦如何利用已經接收的信息。哈佛大學教授伯頓·懷特發現,很多優秀而快樂的兒童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做自己喜歡做的事,看上去非常悠閒,這些悠閒的時間很可能不知不覺中促進了孩子的發展。

因此只要給寶寶提供豐富而多樣的物品就好,並不一定要買大量的高級玩具。哪怕是一片樹葉、一粒石子、一堆沙土都是很好的玩具,只要得到合理利用,都能很好地啟發寶寶的智力

早教等於“早點教”、“早教機構”?大多數家長都犯了同樣的錯誤

(4)家庭才是孩子早教的主要陣地

很多家長認為給孩子“早教”就應該去找“早教機構”,雖然也沒完全錯,但也不是那麼正確。其實家庭才是孩子早教的主要陣地,如果你能找到好的早教機構,那可作為我們很好的輔助,但若找不到好的早教機構,也並不妨礙我們進行早教。

那麼,作為家長我們應該怎麼對寶寶進行早教呢?

首先充滿愛和耐心的照料是寶寶良好發展的基礎。心理學家研究發現,當媽媽以“面無表情”的方式面對小寶寶時,小寶寶首先會很困惑,然後很焦慮,他們會為了引起媽媽注意,而向媽媽微笑、揮手、呀呀兒語,但如果媽媽始終無動於衷,小寶寶便會非常失望地退縮,大聲哭泣或者頭轉開,不再和媽媽對視。

媽媽與寶寶有愛的互動(包括眼神的對視、情緒的交流、肌膚的接觸)是寶寶良好發展的基礎。如果媽媽經常對寶寶的需要和信號不做適當的回應,將會對他們各方面造成傷害。

早教等於“早點教”、“早教機構”?大多數家長都犯了同樣的錯誤

其次鼓勵寶寶通過感知和運動探索世界。很多家長尤其老人不讓寶寶到處摸、爬,覺得這樣很髒,有些家長甚至在寶寶可以自己吃飯的年齡段,因為害怕寶寶把衣服弄髒而強行餵食,這樣其實非常不好。

寶寶“摸爬滾打”都是為了更好地探索世界,這是他們現階段學習的方式,家長要理性看待這個問題。只要把寶寶的手洗乾淨了,把周圍環境佈置安全了,儘量不要限制寶寶的嘴、手和腳的活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