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7 家到底是孩子的还是父母的,应该谁说了算,你觉得呢?

家到底是孩子的还是父母的,应该谁说了算,你觉得呢?

最近重新看了一遍《爸爸去哪儿》,发现明星和常人一样困扰于孩子教养的问题,在谁说了算的问题上,有的爸爸还是蛮“专制”的,但也有郭涛、林志颖这样比较亲和平等的,应该说孩子和父母一样,都是家的一份子,都有权在自己的家里自由自在地快乐生活,并不因为先来后到而有主从关系,所以,我们和孩子之间是平等的,谁也不能强迫谁绝对服从,在平等的基础上要人人快乐。

新生命对每个家庭而言都很重要,孩子是上天的礼物,从法律意义上说孩子和父母一样享有法律赋予的公民权利,和其他家庭成员一样享受完全平等的权利。在家庭文化里,孩子幼小,还不能完整表达自己的意思,生活也不能自理,但父母得有这样的意识——我们所生育的孩子和我们是平行的,是相爱的个体之间的关系。

新的家庭成员到来了,这里不仅是大人的家,也是孩子的家,我们爱护孩子养育孩子,并不意味着所有的事情都必须大人说了算,孩子只能服从。当我们和孩子之间的意见不同时,孩子有权说出自己的看法,我们得耐心倾听,和孩子商榷,以求达成共识。要求孩子听话很简单,让我们处于绝对优势的地位就可以了,但那对孩子不公平,也会扼杀一个孩子对自己基本权利的认识。

家到底是孩子的还是父母的,应该谁说了算,你觉得呢?

生而为人本来就该享有的基本权利和起码自由,在经过若干年的僵化训导后,在很多人的观念里已经成了奢侈品。但是我们的孩子应该享受更美好的未来、更幸福的生活、更人性化的自由空间。所以,首先要从家庭中的平等相处开始,尊重孩子的权利和个性,种下自信的种子。

我小时候生活在北京的郊区,父母都忙于工作,我和村里的小朋友被送到邻居奶奶家托管。奶奶只能提供点简单的食物和饮水,我们保证不出院子,剩下的事情就是小朋友们混在一起玩耍,小的爬、大的跑,昏天黑地地玩耍,这样一直被散养到上小学之前。小朋友之间的矛盾都是自己来解决,大人们顾不上,这样反而让我们这群孩子自由而快乐地享受到了轻松美好的幼年时光。

上小学之后,伙伴们与花鸟虫鱼为伍,在青山绿水间徜徉,聆听自然的声音,触摸鸟儿的羽毛,漫山遍野找亮晶晶的矿石,采摘绚丽的山花,挖野百合,捞鱼,捉蝌蚪,翻鸟窝。我觉得三十年前的父母们只是无意识地散养了孩子,却无形中培养了我们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家到底是孩子的还是父母的,应该谁说了算,你觉得呢?

如今我的孩子在城市里出生长大,三岁就被送进了标准化幼儿园,享受不到我小时候那样的自由快乐,但我还是想尽量散养,提供机会让孩子多做独立的决定。尽管生活环境不同,但最值得珍惜的依然是自由与自然。每年夏天我们都带孩子去山里捞虾、钓鱼。有一次还用瓶子抓了条黑色的大水蛭,宝宝对水蛭能伸缩自如的身体很好奇,不断地问我水蛭的习性和本领。

有一年夏天快结束的时候,我们带孩子去山沟里捞虾,宝宝一只只地抓起来装进瓶子里,然后把它们带回家喂螃蟹或者分给别的小朋友玩。孩子在玩的过程中不时提问,我总是认真地解答。“妈妈,虾有眼睛吗?”“妈妈,虾也分男孩女孩吗?怎么能看出来呀?”“妈妈,虾能活多少年啊?”“妈妈,冬天水结冰的时候,虾怎么办呀?”

通常我会选鼓励孩子自己观察,遇到我也不清楚的问题再一起查材料,一起探讨,一起解决问题。回来之后还和孩子一起画虾,不要小看孩子的能力,他们往往能出乎大人的意料,抓住目标最主要的特征,画得非常传神。有时还陪孩子做手工,用黏土捏虾,灰色的青虾,红色的“熟虾”,大号的龙虾等等。边观察边游戏边学习,寓学于乐,在玩中学,这比对着静止枯燥的图片死记各种动植物的特征有趣多了,效果自然也更好,更主要的是孩子能在快乐的活动里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始终有兴趣,不觉得疲惫乏味。

家到底是孩子的还是父母的,应该谁说了算,你觉得呢?

我对孩子的生活小事很早就放手,凡是能自己动手的都尽量让孩子自己去做,自己的袜子自己洗,自己的球鞋自己刷,洗澡水自己放,玩具图书自己收拾。当然一开始是做不好的,但我都是先肯定做得好,然后以鼓励的口吻提出改进的建议,比如“宝宝做得真好,下次肯定能做得更好,是不是?洗完的袜子拧一拧,用点力气,就不会滴水了。拧一拧,像麻花。”循序渐进,一次做不好再来第二次、第三次,总能越做越好的。给孩子学习的机会,孩子才会给你看到他成功的机会,这是美好的礼物交换。孩子开始会很乐意得到父母的指导,就像小狮子向父母学狩猎,是有趣的游戏过程,也是成长的必须。慢慢地孩子也会试图更多的自己去完成,享受其中挑战的乐趣,在独立完成的过程中确认自己的能力,树立起信心,得到成功的喜悦。

每天接送孩子上下幼儿园的时候,总能遇到一些家长。听有的家长以“喜悦而忧愁”的态度笑谈孩子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其实孩子的天性都是喜欢自己动手、喜欢探索新鲜事物的,可是家长们太多“不许”限制了孩子的行动和思考,这也不许那也不行,才五六岁的孩子就失去了参与生活的热情,任由父母安排决定一切,长此下去,父母辛苦不说,也将摧毁孩子的自理能力。

自己不动手,就体会不到成就感,连煮熟的鸡蛋都等人剥好了送到嘴边,这样的孩子能不让人担心吗?而问题的根源不在孩子,是父母过分的爱和想当然的包办代替剥夺了孩子的动手机会,也剥夺了孩子的满足感、喜悦感。

家到底是孩子的还是父母的,应该谁说了算,你觉得呢?

我这样说是不是小题大做了呢?难道让孩子从小听话不好吗?孩子听话大人不是很省心吗?大人的话也都是为孩子好,孩子不该听吗?孩子的看法简单幼稚,有什么好讨论的?凡事和孩子商量,不就丧失了做家长的权威了吗?孩子整天拌嘴,不是给大人添了大麻烦吗?孩子在成年之前,享受父母安排好的生活不是理所当然的吗?

回答上述问题之前,我们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什么时候是快乐的,什么时候是痛苦的?什么时候是积极的,什么时候是失落的?什么时候是灵动的,什么时候是沉闷的?我们也曾经是贪玩的孩子,渴望爱护又反对束缚。过多的束缚让我们压抑而愤怒,渐渐无所适从;过多的溺爱让我们心生依赖,拒绝思考和行动,只用命令和大哭来达到目的。但我们长大后会知道,这个世界不接受命令,更不同情哭泣,一切目标都要靠自己的思考和行动来实现。

所以,如果我们爱孩子,就要做好准备,像对朋友那样尊重孩子。

(本文已开通原创保护,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咨询/合作/约稿请私信,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