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4 感音神經性聽損病變在內耳需要干預和補償

感音神經性聽損病變在內耳需要干預和補償

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有時會被簡稱或被記成“神經性聾”,病變主要在內耳,比如聽毛細胞、血管紋、螺旋神經節、聽神經等。當耳蝸的感音結構發生損傷,比如毛細胞缺失或基底膜損傷,中耳傳過來的機械振動就沒有辦法轉化成生物電能,也就是神經衝動,大腦就無法感知到聲音。

因為耳蝸對聲音的感知是像鋼琴鍵一樣,不同的耳蝸毛細胞負責感知不同的頻率,這種類型的聽力損失除了表現為“聽敏度下降”也就是小聲聽不到以外,大聲還會嫌吵,對聲音頻率的分辨能力也變差,也就是有些聲音能聽到,但是聽不清,尤其是在噪聲環境下或聽言語聲是更為困難,嚴重影響日常交流。

導致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的原因有很多,目前知道的有遺傳、耳毒性藥物、創傷、環境和年齡等因素。臨床上比較常見的遺傳性聽力損失、老年性聽力損失、突發性聽力損失、噪聲性聽力損失、聽神經病等都屬於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所以,如果聽到或看到“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神經性聾”,並不意味著就是聽神經的問題,從比例上來講更多是耳蝸的事兒,聽神經問題只是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的一種。通過耳科的主客觀聽力評估、如純音測聽、言語測試、聲導抗、耳聲發射、聽覺腦幹誘發電位、多頻穩態等可以確診聽力損失的具體類型和病變的位置,有些需要CT、核磁、基因檢測等手段輔助診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