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什麼是知識?

木子空悟同根七仙7子


什麼是知識,知者,識也,知識是以文字文化的形式,記錄傳播,保存,傳承等一細列記人記事,天文地理,科學技術,政治政策,歷史文獻,教學育人等好多東西,讓人一看就懂,便於攜帶,記載,傳承,保存,也是人於人勾通的一種書面形式,從甲骨文,竹簡,到紙書,以至現在的電子書,網絡文化,無一不是知識的存在,知識也是反映一個時的晴雨表,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化知識,他展現了一個社會的興旺及衰退,也展示了人類的痛苦與歡樂。


佔軍


知識就是覺知與認識

一般它代表了相應的道理,但是更加的傾向於經驗方面,往往含有主觀性,不能完全等同於客觀的科學。畢竟知識也有對錯之分,我們常常也會說這個知識是錯誤的。


你對一個事物有了正確的覺知與認識了,也就代表著你掌握了相應的知識。假如你學會了開車,不僅平常駕駛的遊刃有餘,而且還能夠將其中的道理說得頭頭是道,那麼這就代表著你掌握了開車的知識。

我們一般而言的知識就是指書本或者書本以外的一些經驗、方法與結論,一個人獲得的知識大部分繼承於前人(如書本、教材上的知識),少部分靠自己摸索(如個人的社會經驗)。


漢字是一個博大精深的文字,我們雖然平常接觸的很多,但是不見得就真正的弄懂了它(當然也包括我自己),很多人可能一輩子都在表面打轉,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當今世界還留存下來通用的象形文字就只有漢字了,其它的文字都是語音文字。而只有象形文字才可以通過文字的形象本身就表達出它背後的意思,這也是漢語詞彙裡有很多詞彙不需要去了解背後的典故就可以望文生義的原因。

很多時候漢語詞彙的意思就是它的字面意思,我們定義一個詞彙尤其是開發一個新詞彙往往需要專家們揣摩很久才能夠確定下來,一般都務求通過字面意思就準確的表達出詞彙所要表達的意思來,如電燈、基因,信息等等。

所以這裡“知識”的意思其實也就是他的字面意思,沒有那麼的複雜。知,就是認知、覺知、知道的意思。而識就是認識、識得的意思。“知”、“識”兩個字合在一起也就是知道識得的意思,知識往往就代表了一個事物背後的經驗與道理。


葉好古


一本書裡邊,信息比較多、相應的知識比較少

去蕪【信息】存菁【知識】,

一本書讀到最後就只剩下一些關聯的【知識】,可能就幾頁紙那麼厚。

知識的面目常常是無趣的、冰冷的。

因此就需要多餘的信息,

而這多餘的信息純粹是為了調情讀者,讓讀書有滋味、趣味,愉悅感官耳目。

從信息中捕捉知識

什麼是知識呢?

談一下個人的視角,知識是一種正確的表述。

什麼是正確?

在一定的時間、空間內成立。

可以通過自洽它洽續洽的檢驗。

知識的相對正確是能被否證的。

每一次對知識的否證,就生成了新的知識。

要區分知識與信息

知識揚起的灰煙就是信息,信息往往談不上正確,也上升不到知識的視角,

信息時代,每個人都不可避免的淹沒在信息的海洋之中,而不是知識的海洋之中。

知識自身的密度很大,舉個例子,系統思維是一種知識,系統思維一定是要通過語言、符號表述出來。這種知識密度很大,也很抽象,知識並不能被輕易的掌握。但利用系統思維來闡述一些東西的時候,就會產生無邊無際無量的信息,但背後只對應著一個知識,因此每個人都要能正確的區分知識與信息。關鍵字【系統思維】,你會搜索到可以把自己淹沒的那麼多的信息。因此,不要迷失在信息之中,而是要從信息之中抽身進入到知識之中。

互聯網的好處就是信息鏈接

正確的使用互聯網,自己要做到信息與知識的轉化。互聯網可以幫助自己構建更復雜的知識網絡。傳遞信息容易,因為信息可以調情讀者。傳遞知識難,因為知識很難愉悅讀者。在互聯網大都是調情讀者的信息,我們要練就一雙火眼星星,從信息中挖掘知識,去掉調情的成分,找到冰冷的知識,用它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這樣建立起來的知識體系,維度會更多,結構會更密,知識的跨界會更大,這是利用互聯網建立知識體系的優點。發揮它的優點【信息範圍跨界很大】,去掉它的缺點【信息水分比較多】。

結論:

個人的視角,知識是一種正確的表述。

信息不是知識,信息大都是為了調情讀者,

因為知識比較無趣、冰冷、嚴謹。

信息傳遞背後的知識是比較隱蔽的,

要擠掉信息的水分,留下知識【去蕪存菁】


認知框架



知識是符合文明方向的,人類對物質世界以及精神世界探索的結果總和。知識,至今也沒有一個統一而明確的界定。

這是百度詞條給出的定義, 即人類對未知世界探索結果的總和,這也是廣義上的解釋。狹義上的並沒有一個統一的界定,我認為可以理解為“認知”和“學識”。


認知

認知這一過程貫徹了我們每個人的一生,從出生直到死亡。我們通過各種方式方法去認識這個世界,去了解這個世界,無論是物質的還是精神層面的,我們都是從不知到知,這個過程就稱為認知。然而認知只是第一步,也是知識的基礎,我們只有知道了“其為何物?”才能物盡其用。


學識

這是形成知識的第二步,即知道“其為何物”後,我們會思考“此物為何為此物?”“此物有何義?”“此物能變成何物?”等。只有在這一系列思考之後,我們的認知才能轉化成學識,如若我們有了認知,知道“其為何物”卻不去思考,不去深究,那我們只能停留在認知這一層次。


能夠產生認知,並在認知的基礎上加以主觀思考轉化,從而有效地轉變為自己的學識,這就是知識。



暴躁的草莓


知識應從兩個層面加以理解。知應該是你知道,曉得的意思。而識帶了言字旁,應理解有說的意思存在,應理解為見解和道理。

對於你知道的東西,你能說出一定的見解和道理,二字才能結合稱作知識。

只知是不行的,重要是識的方面。就拿夜晚的月亮加以說明。

光知道那是月亮就不行,你應該還得知道月亮圓缺的規律,什麼是朔,什麼是晦,何為上弦,何是下弦,幾日幾陽,幾日幾陰等等。就有各自的來由,無盡的道理。

天地萬象,世間萬物,日月星辰,江河湖海。能曉得,有見解,說道理,明原委。那麼你才能算一個有知識,有文化的人吧!


淨心修道


掌握知識是學生學習的主要任務之一,也是學校教育中智育的核心任務,如何根據學生學習心理的特點,對學生進行有效的知識教學,使學生的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廣大教育者共同關心的問題。

以下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來闡述下什麼是知識及知識的定義?

一、知識既是哲學概念,又是教育心理學的概念。

從哲學認識論的角度看,知識是對客觀世界的主觀反映,是對事物屬性與聯繫的認識,它有時表現為主體對事物的感性知覺或表象,屬於感性知識;有時表現為關於事物的概念或規律,屬於理性知識。

從教育心理學研究的意義上看,知識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知識是指個體通過與其環境相互作用後獲得的一切信息及其組織;狹義的知識僅指貯存在語言文字符號或言語活動中的信息或意義。

無論是廣義知識還是狹義知識,其實質都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特徵與聯繫的反映,是客觀事物的主觀表徵。

二、感性知識和理性知識

根據反映活動的不同深度進行分類,知識可以分為感性知識和理性知識。

感性知識是對外表特徵和外部聯繫的反映,它包括感知和表象兩種水平。而理性知識是對活動的本質特徵與內在聯繫的反映,它包括概念和命題兩種形式。


三、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

根據反映活動的不同側面進行分類,知識可以分為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

陳述性知識是個人具備有意識的提取線索因而能直接陳述的知識。這類知識主要用來描述“是什麼”、“怎麼樣”等問題,可以用來區別和辨別事物。目前學校教學傳授的主要是這類知識。這類知識一般通過記憶獲得,所以也稱為記憶性知識。

程序性知識也叫操作性知識,是指個人缺乏有意識的提取線索,只能藉助於某種作業形式間接推測其存在的知識。它是用來解決“怎麼辦”、“做什麼”等問題。程序性知識實質上是一套關於辦事的操作步驟和過程,所以也稱步驟性知識或過程性知識。

由此看來,廣義的知識包括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兩大類,其中,陳述性知識是知識的狹義應用;而程序性知識則是作為廣義知識包括技能知識(也就是心智技能)和策略性知識(也就是認知策略)。


參考文獻 :

【1】陳中永,楊伊生 . 教育心理學【M】. 呼和浩特市: 遠方出版社 ,2006 年版 .


尚老師數學


知識乃人間正道,知識是利益於民利益與社會的人。知識可不是什麼偽裝者偽君子偽文化。

有人說知識是指淵博的知識,讀書多認字多,才叫有知識能耐大。豈不知知識是人品的體現,知識是人性愛心的弘揚。知識喪失了人性,再淵博的學識也是無救於我們的世界。淵博的知識利益於眾。淵博的知識坑蒙拐騙偷,陰險狡詐陰謀鬼計多端,再多的知識也是垃圾人渣一個。這樣的知識是徒勞的。

知識是人格與尊嚴的象徵,知識是我們的方向標。知識是正氣正義的象徵,知識是我們人民及國家的脊樑骨。沒有了人格魅力的知識如天下之殘局,喪失了民族自尊心。更沒有了鬥志與未來。留下的只有悲劇無限好。

知識是多元華全方面的。有的人有文化沒有知識,而有的人無文化有知識。知識是我們無法去辨別論述的,重在因人而異因事而異,以具體情況而定才是真的好!歪理邪說歪理謬論沒有出路。記住一身正氣行天下,天不怕也地不怕。這就是真正的知識文化?你有嗎?


吳振革


什麼是知識?這是哲學中“認識論”領域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之一,也是迄今爭論不休的問題之一。爭論何在?舉個例子,從柏拉圖以來,許多哲學家都採用這樣的定義:

“知識就是獲得辯護的真信念(knowledge is justified true belief)”

這個定義裡包含四點:1. 知識是信念的一種;2. 知識是真的;3. 知識是獲得辯護的;4. 一個信念只要是真的,又是獲得辯護的,就是知識。

我們暫且拋開“知識是信念的一種”這條不談(這條也有一些哲學家反對,不過說來話長)。知識要是“真的”,這個要求好理解:如果我們相信的一件事情,其實並沒有發生,我們不會說我們“知道”這件事情。知識要是“獲得辯護的”,這個也好理解:如果我們的一個真信念是碰運氣猜對的,比如我打賭明天要下雨,結果明天真的下雨的,我們不會說我提前一天就“知道”要下雨。

但是這樣就夠了嗎?美國當代哲學家Edmund Gettier,在六十年代發表了一篇很短的論文,顛覆了人們長期以來的看法。他對傳統“知識”定義提出的挑戰,統稱為the Gettier Problem。

舉個例子:

(1)老林跟老趙是好基友。老趙是個貓奴。老林昨天白天才去老趙家玩,還逗了會兒他家那隻黃貓。——顯然,至少在昨天逗貓的時候,老林是知道老趙家有隻貓的。

(2)老林今天又有事得上老趙家一趟。老林走在路上,百無聊賴地想著:“老趙家有隻貓。我一會兒就會見到老趙養的貓。”

(3)但老林沒有意識到,昨天晚上,老趙的黃貓意外去世了,老趙痛不欲生夜不能寐。

(4)老林同樣沒有意識到,今天一大早,有隻迷路的黑貓闖進了老趙家,已經被貓儘可奴的老趙收養。——所以老趙家現在確實有只貓,老林一會兒也確實會見到老趙養的貓。

(5)那麼問題來了:老林這會兒走在去老趙家路上的時候,究竟真的知道(truly know)老趙家有隻貓呢,抑或其實並不知道、只不過是相信(merely believe)老趙家有隻貓?

如果按照傳統上對知識的定義,老林在路上時的信念,既是真的(老趙現在確實有一隻貓),又是獲得辯護的(昨天親眼見到老趙有隻貓),那麼老林就是“真的知道”老趙有隻貓。但是調查顯示,絕大多數人都不認為這時候老林“確實知道”老趙現在有隻貓,而只是“碰巧相信”而已。

這意味著,傳統上的知識定義是不夠的,缺少了某些條件。至於這些條件是什麼,就是當代哲學的一大討論熱點了。


林三土


知識這個問題應該是學術範疇,知識是涵蓋範圍很廣的詞彙。我不是專業人士,只能按我自己的理解去回答。不對和不足之處還請大家原諒,謝謝。

知。在〔論語〕中是這樣說;知之為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說的是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不要自以為聰明。

識。在〔後漢書。應奉傳注〕中記載,東漢有個叫應奉的人,一次在朋友家做客時,從門縫看見一個車伕的半邊臉。此情此景一晃過去了幾十年,有一天應奉在集市上看到那個人。一眼就就認識了當年的車伕,後來被傳為,半面之識。

知。是你在感官和思想上的認同。

識。是心理和腦海上的記憶。

知識連在一起,對每一個人來說,都是生活和學習中必須接觸到的。分工不同,知識點就不一樣。比如農民種地,他得知道節氣變化,土壤溼度及養分。種子的培育,適宜時間栽種,這些都離不開知識的累積。

工人在工廠開動機器,他得明白機器使用的原理。和生產產品的技術,質量問題的要求。這也知識的體現。

又說到文學和文化藝術,除了學習書籍知識以外,還要進入到具體社會中實踐。文化藝術是服務於廣大人民群眾的,離開生活環境的實踐,那麼文字作品不會表現的多好。

知識。是一種認知的過程,有熟悉,瞭解,掌握,辨別,發展組成。

知識象海洋裡的公園,包羅萬象,要想了解和學習,難度相當的大。但是我記得有句詩是這樣說的,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

願我們在知識的天地裡共勉。

謝謝大家。


禪悟淨慧


感謝“創業導師柯柯”邀請。但是類似問題已經回答了好幾個,這裡就不再重複了。

簡單說,我覺得狹義的知識基本可以跟人們日常說的學歷、文化掛鉤,通常通過系統的學校訓練可以獲得。當然如果自己腦子夠使,能夠堅持,除了一些數理方面要求比較高的學科,大部分人文方面的知識也可以靠自學獲得。

而廣義的知識可能跟智慧的含義有一些重疊,情況就複雜一點。參見我之前的回答:

《人為什麼要有知識和智慧呢?》

《讀書等同於學知識嗎?》

《什麼是知識?什麼是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