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7 “死读书”到底有没有用?王阳明告诉你终极答案


小时候,老师或多或少都跟我们说过一句话:读书不能死读书,要活学活用。

老师的意思其实我们都知道,就是要我们“深刻地理解知识点,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在这个时候,有些学生能做到一通百通,有些学生则只会老师教的一种方法,稍微变换下题型就不会了,而有些则老师教的一种方法也不会,这就是有没有做到知、行合一的问题了。

做到了“知”就是理解了老师说的知识点,而要举一反三,把“知”运用在别的地方,就需要“行”。

今天,我们继续讲阳明心学“知行合一”的问题,为什么要一而再再而三地说同样的问题呢?因为我们前面说过了,知道这个道理和理解这个道理并运用到实践中,这是完全不同的。


摘自:《传习录中》【一三七】篇

来书云:人之心体本无不明,而气拘物蔽鲜有不昏……

此段大略似是而非,盖承沿旧说之弊,不可以不辩也……此诚毫厘千里之谬者,不容于不辩。吾子毋谓其论之太刻也!

来信写道:人的心体本就明白,然而被气拘束、被物蒙蔽,很少有人不昏聩……

这真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希望你要认为我说得太苛刻了!

分析:

这段话是说,有学生认为: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都是明白天下道理的方法,做学问就是要认真做到这些并且明辨这些方法之间的关系。而王阳明则认为,这些道理都对,但是少了一个最重要的道理:实践。

只学习,不实践,就是空谈,比如,学到了人要孝顺父母这个道理,你再怎么仔细研究、博古通今,但是你却不去侍奉双亲,这学了有什么用?这难道叫已经学会了“孝顺”的道理?科学家有很多知识,知道怎么做火箭、做飞船,但是如果不去真的制造这些,那他学的有什么用?

学习一定是跟实践相结合的,日本京瓷企业的创始人稻盛和夫说过一个道理:实践的重要性不亚甚至要高于学习。为什么呢?比如一个木匠,他每天做木工活,技艺越来越精湛,效率越来越高,他就会因他的技术,慢慢更多地接触别的人,处理更多的问题,于是他也慢慢总结更多经验,懂得更多道理,他的世界观就会越来越大越来越成熟。而一个只知道读书而不去实践的人,他永远不知道自己学到的东西是否正确,也不知道哪些是对自己有帮助的,哪些是无用的,他的世界就永远被禁锢在书本中。

邓公也曾经说过一句名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邓公当年带领人民的军队浴血奋战,这都是从枪林弹雨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

我们不能纸上谈兵,不能做赵括、马谡,学习要学,但学了之后更要用于实践,这才是我们做学问的最终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