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5 《孔乙己》:在冷暴力之中走向死亡——探尋孔乙己真正死因

《孔乙己》:在冷暴力之中走向死亡——探尋孔乙己真正死因

孔乙己在小說中是一個充滿悲劇性的人物,在小說中,他的一生是悲慘的,結局也是悲慘的,他是一個可有可無的人,但同時又是受人“關注”的,對大家而言,孔乙己的存在彷彿就是為了拿來取樂用的,也正是這樣一個充滿悲劇色彩的人物,才能體現一個人在冷暴力陰影下走向悲劇的真相。

《孔乙己中》所展現的冷暴力

何為冷暴力

冷暴力,首先是暴力的一種,是指不是通過暴力解決問題,而是用非武力手段對付他人,比如冷淡、輕視、放任、疏遠和漠不關心,致使他人陷入孤立無援的狀態,並在精神上和心理上造成傷害,逐步走向滅亡。

孔乙己之藝術形象

藝術源於生活卻又高於生活

”,小說《孔乙己》同樣如此,魯迅先生用了黑色幽默的筆法來描述這一平常而不忍目睹卻又赤裸裸的慘劇,在這部小說中所塑造的那個穿著髒兮兮的破舊長袍,留著長指甲的孔乙己在讀者心裡留下了深刻印象。

《孔乙己》:在冷暴力之中走向死亡——探尋孔乙己真正死因

孔乙己在小說中被魯迅塑造成了一個迂腐自命清高的讀書人形象,他是一個典型的舊式知識分子,所以他有著舊式文人的“清高”,雖然經濟狀況明顯屬於“短衣幫”一類,卻總是身著“長衫”彰顯不同,這也造就了他自身的階級與精神追求矛盾,也就是常說的“能力配不上追求”,而他又從不願承認,最終導致了兩者的撕裂。

《孔乙己》中冷暴力的體現

酒店眾人的冷暴力

小說《孔乙己》中體現冷暴力的地方不在少數,但大多的是以嘲笑,諷刺,旁人惡意的玩笑為主,整部作品中,以“笑”為最多,一個“笑”字在整部作品中出現了14次,而每次都與孔乙己有關,可以說他在人們的笑聲中登場,又在笑聲中消失

先說孔乙己名字的由來,小說中寫人們並不知道孔乙己的真名,只是從小孩識字所用描紅紙的“上大人孔乙己”諸字得來,這是小說中展現的人們對孔乙己的第一次不屑與惡意,孔乙己對旁人均以“讀書人”自居,而其他人卻僅僅把他的這種驕傲當做玩笑,還給他起了個連小孩都看得懂的綽號,其中的諷刺也就不言而喻了。

後來孔乙己進店,小說中寫“店裡便充滿了歡快的氣氛”,其他人知道那個常年被他們取笑作樂的人出現了,一句話將孔乙己從群體中剝離出來,“孔乙己,你臉上又添了新的傷疤了”又是一句嘲笑的話,使得他張紅了臉。就連他買酒,能拿得出錢了,也要被眾人說成錢是偷來的。

《孔乙己》:在冷暴力之中走向死亡——探尋孔乙己真正死因

就連小孩子也對他毫不客氣,絲毫不理會他的“多乎哉?不多也!”,沒辦法,他只得找到“魯迅”賣弄文學,去教他茴香豆中“茴”的四種寫法而“魯迅”的心態也是“討飯的人也配考我嗎?

好不容易讓別過頭去的“魯迅”說出了一種寫法,剛剛興起,又“見我毫不熱心,便嘆一口氣,顯出極為惋惜的樣子。”最後被打斷了腿,來到店裡喝酒,又是一番“偷了何家的書…被人吊起來打。”的嘲笑,在他死後,唯一的改變也就是“店裡少了些歡愉的氣氛”。

全文自始至終都在描述孔乙己所遭受的冷暴力,他並未被店裡的人所毆打,卻一直被輕視,嘲笑,哪怕最後孔乙己腿斷了,承認了偷書的事實,然而店裡的夥計仍然拿他取笑…孔乙己的死可以說是他這種人格在當時大背景下的必然導向,同時,那個酒店裡嚷嚷嘲笑過他的人,都是這場悲劇的

推手

孔乙己為何遭冷暴力

遭受的直接原因

孔乙己遭受冷暴力,不得不說直接原因是他的性格以及人格上的缺陷

在性格上他喜歡自命不凡,賣弄自己的學問,也不會察言觀色,而人格上的缺陷則體現於他自身能力與追求的不匹配,卻又從來不願承認,使用錯誤的方法挽回自己那點可憐的自尊,這些原因都讓他顯得與周遭的眾人不同,甚至可以說在大環境中顯得格外扎眼。

自命不凡,喜歡賣弄學問。在小說中,孔乙己本身就是一個“短衣階層”也就是底層人民,卻長久以來把自己當成“讀書人”。

不僅身著長衫以示“讀書人”的風範,還成日成日地把一些文縐縐的話掛在嘴邊以顯示自己與周遭人的不同,以至於見了唯一一個沒有刻意嘲笑自己的人——“魯迅”都要賣弄一番“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種寫法”拙劣學問,自己就已經將自己與群裡割離,也怪不得成為旁人取笑的眾矢之的。

《孔乙己》:在冷暴力之中走向死亡——探尋孔乙己真正死因

不僅如此,他也從不會察言觀色,最大的原因還是他的自命不凡,看不起周圍的“非讀書人”,他一進店就被店中的人們嘲笑,他也不管氣氛如何還只顧對小說中的“我”說“你讀過書嗎?”而“我”的反應只是略略地點頭,意思已經非常明確了——“我”對他所謂的“學問”並不感冒,而他卻繼續他可笑的賣弄

結果呢?還不是隻落得“魯迅”心中一句“討飯的人,也配考我嗎”便轉過頭去,最後只得悻悻離開的結果。

在人格方面,他喝酒從來都是賒賬,直到下一次來再結清,順便賒掉這次的賬,也終日穿著一身破爛不堪的長衫,窮困潦倒的生活加上他看不起勞動的態度,直接導致了他不擇手段地讓自己過的更加體面一些。

最後去偷書,被人打斷了腿,這種

愚蠢的盜竊行為其實是追求與現實的割裂,所體現的是他是他人格上的缺陷,好面子而能力不足,他希望的是得到人們對一個“讀書人”的尊重,卻被人以“討飯的”報以嘲諷對待。

遭受的根本原因

而在上面所分析的只是孔乙己遭受冷暴力的導火索,也就是主觀的原因,但通過魯迅先生的小說可以知道,就算孔乙己改變了這些東西,就算沒有店裡的那些人,他仍然會遭到冷暴力,或許是其他接觸的人,為什麼?

《孔乙己》:在冷暴力之中走向死亡——探尋孔乙己真正死因

因為主觀因素可以人為控制,但客觀因素卻不會因為人改變,孔乙己的遭遇,是與那個時代不符,與時代相沖突所產生,加之自身人格上的缺陷的必然結果,這才是根本原因,也是魯迅所真正想批判的東西。

科舉制對孔乙己的毒害

首先就是封建科舉制度對讀書人的荼毒,孔乙己常年以讀書人自居,學的都不是些有用的東西,他可以用來賣弄的也僅有拙劣的“茴”字的寫法。作為清朝末年的知識分子,信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但是他並沒有取得功名利祿,生活過得十分窮苦。

孔乙己有著封建教育制度下書生特有的清高本質,不過沒有經濟來源,也不願意從事勞動賺取錢財,擺著讀書人的架子,後來越過越窮,孔乙己那句“竊書算不算偷”

,我們可以看出他作為一介“博學之人”迂腐

當大家嘲笑他偷書的時候,孔乙己只能無力地回擊一句“竊書不算偷,讀書人的事不能算偷”,這是這樣的歪理,也不過是他聊以自慰的胡言亂語罷了,孔乙己的迂腐和封建科舉制對讀書人的惡劣影響可見一斑。

人與人之間的冷漠

再一個就是封建末期社會的混濁,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冷漠。孔乙己雖然迂腐,但也有一般文人所具有的寬厚,比整個店裡,只有他願意把茴香豆分給孩子們吃,面對著孩子們“吃完豆,仍不散,眼鏡都望著碟子”時,也有“慌張”的心情產生,可以說,這是古代文人特有的博愛精神

待人寬厚的態度。

《孔乙己》:在冷暴力之中走向死亡——探尋孔乙己真正死因

但不幸的是他生活於那個時代,他與那個腐臭的時代格格不入,整個社會對於孔乙己這樣,身處苦惱卻兼濟他人的“異類”是排擠的,孔乙己的涼薄是必然的走向。

這一點正是因為下層人民不懂這些“

達則兼濟天下”的思想,他們關心的只有如何吃飽,如何生存下去,在嚴苛的封建秩序的統治下,民眾的活力、同情心都被殺死,變得麻木不仁自私冷漠,人與人之間的冷漠已經成為常態。

所以他們對孔乙己這樣一個不幸者不但沒有同情和幫助,反而僅僅把他看成更下一級的人物,只知道鬨笑取樂,在他們勞累而苦悶的生活中尋求片刻的快樂。又因為孔乙己和他們不同,這才成為他們的共同語言,或者說共同嘲弄的對象。

總結

所以,孔乙己走向悲慘結局是必然的,是那個時代裡,受科舉毒害而導致的孔乙己人格的扭曲,社會等級制度的嚴苛,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冷漠,這些才是孔乙己遭到冷暴力並最終走向滅亡的真正原因

參考文獻:

孫煥英 《〈孔乙己〉誤斷“孔乙己”》

高運榮 秦鏡 《洗冤“孔乙己”》

魯迅 《魯迅全集》

許欽文 《“吶喊”分析》

史志謹 《魯迅小說解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