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1 相距仅3米,这对医生夫妻11天没有“见面”

楚天都市报记者 陆缘 通讯员 蔡欣星 李雪

诊室和药房相隔3米,刘立新和妻子童绥菊已有11天没“见面”了。截至今晚7时许记者发稿时,刘立新还在开会。

刘立新在协和东西湖医院发热门诊,距离他坐诊室3米外,一间不到十平方米的感染科药房内,妻子童绥菊一刻不停地透过窗口给患者拿药。今天,是刘立新连续坐诊的11天,也是他思念3米外妻子的第11天。

急诊科医生刘立新在疫情发生后第一时间,就被抽调到发热门诊牵头各项事务,工作量巨大,门诊又实行24小时排班制,他经常深夜才回家。

妻子童绥菊,作为药剂科主任,在第一时间就主动进入了感染科药房工作。

上班时,防护服紧缺,两人为了节省防护服,基本不出工作区域。由于两人下班时间不一样,加上家中有女儿,即使回家了,为避免交叉感染,一回家就各自进单独的房间了,主动隔离、食宿分开。

就这样,虽然住在一起、工作在一起的夫妻俩,已经近半个月没有好好见面说上几句话。

“说没见面,其实怎么可能。老刘经常2点多回家后,我也会打开门缝看一眼,隔着门叮嘱他早点休息。”童绥菊告诉记者,“不过在医院真没见过面,离得近,偶尔能听见彼此的声音”。

相距仅3米,这对医生夫妻11天没有“见面”

经常凌晨3点才下班 家里一度成为疫情指挥室

医院发热门诊白天开放5个诊室,晚上则是4个,13位医生轮班值守,最晚的时候凌晨3点才下班。

“最多的时候,发热门诊一天要接诊650位病人,但是医生加上其他科室来支援的,也只有13个。”刘立新说。

1月20日上午,刘立新接到了医院前往发热门诊的调任通知,成为医院内第一批支援发热门诊的医护人员之一。

其实早在去年12月底,来医院发热门诊的患者逐渐增多,原本的三个诊室开始不够用。而刘立新在急诊科内,也接触到不少肺炎病例,就让他提高了警觉。

最开始的几天,刘立新经常工作十几个小时,晚上2、3点才回家。然而,回到家后,他的电话也没停过,协调床位、重症病人需要他把关问诊等,“重要的事、杂七杂八的事都得他来统筹。”童绥菊说。

作为妻子,她十分心疼,就隔着门大喊,“不要接电话了,谁能24小时协调工作呀。”随后,在家庭微信群里告诉刘立新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并不是害怕风险,作为医务工作者,这是义不容辞的事情,但也需要休息呀。”童绥菊哽咽着说。

相距仅3米,这对医生夫妻11天没有“见面”

疫情发生前,童绥菊在药房工作

童绥菊主动加入感染科药房工作

她告诉记者,除了心疼,更多的是担心,那几天,丈夫刘立新凌晨2点多才回家,没怎么休息,早上不到5点就出门去医院了。

童绥菊所在的药剂科,也因为发热人群激增,专门在感染科内开设了收费、检验、药房窗口并24小时开放,以减少与其他病患的交叉感染。

作为药剂科主任的童绥菊,第一时间主动申请进入了感染科药房工作。

就诊人数的不断增加,也让药剂科的童绥菊感受到巨大压力。

一天的工作结束后,她都要清点院内各类药品数量,哪些药品需要尽快补齐。由于这段时间药品的快速消耗,让她每天睁眼的第一件事就是四处联系药品厂商,尽可能早地预定到各类常备药。

每天巨大的工作强度,以及防护服的紧缺,让两个同在一个医院的人,见不到面。而两人的办公地点,间隔不过3米。

相距仅3米,这对医生夫妻11天没有“见面”

常年在急诊室工作,刘立新见过很多危机时刻,但坐诊发热门诊十天来,仍然有惊心动魄的病例,让他捏一把汗。

坐诊第一天,刘立新就接待了一位已经怀孕8个月的孕妇。持续的发烧咳嗽,并在吃药后的第四天继续加重,呼吸困难,让他高度怀疑孕妇是疑似患者,然而由于无法使用CT做检查,一直无法确诊。

为了尽最大可能确保大人及胎儿的平安,刘立新多次参与专家会诊,研究剖腹产方案。极大的精神压力,也一度让这名孕妇产生轻生念头。刘立新不断地开导她,一定会尽最大努力,让他们母子平安。除夕,这位孕妇做完手术,一切顺利。

刘立新得知消息松了一口气,也想起了正在为英国留学做准备、独自在家的女儿。

由于条件限制,刘立新每天还是只能回家去住,但要做好自我隔离,因此凌晨下班回到家后,刘立新就立刻将自己单独留在房间内,与家人食宿分开。这也让原本住在一起的一家三口,却见不到彼此。

刘立新说,他和妻子都极少在女儿面前谈论目前的工作,但女儿在网上还是了解了很多关于疫情的消息,有时候透过关着的房门,女儿会让他工作时注意做好防护。很多话她也不好意思说出口,一家人就隔着房门,发微信聊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