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没有机会做太子,最后却当了皇帝的都有谁?

人在广州好多年


看到这个问题就不得不谈谈半辈子都不上朝,最后还差点被宫女勒死的嘉靖帝了。

命运的宠儿

嘉靖帝在小时候并不是太子,而是兴献王的儿子,嘉靖帝从小聪慧异常,父亲教给他的诗书很快就能背诵,由于他天资聪颖,所以在很小的时候嘉靖帝就开始学习关于治国安邦之类的知识。

但是在嘉靖帝十二岁的时候父亲病逝,而嘉靖帝是兴献王唯一的儿子,所以在十二岁的时候嘉靖帝就已经成为了兴王。

但是命运嘉靖帝的命运远不止于此,明武宗在嘉靖成为兴王的第三年驾崩了,更巧的是,明武宗在位期间也没有一个儿子,最后朝中大臣按照之前的定律“兄终弟及”。

年仅十五岁,并且还不是太子的嘉靖就这样走上了皇位。

治国安邦

在嘉靖帝前期还是不错的,因为当时社会上存在大量的矛盾,嘉靖帝利用各种政策缓和了这些矛盾,并且帮助百姓治理水灾,修建建筑等等,在民间也是好评不断

崇尚长生

但是就是因为前期一切做的太好了所以嘉靖帝中年就想长生不老,终日在后宫炼丹,朝廷上的事也都不管了,最后让奸臣执政,百姓民不聊生。

嘉靖帝听信术士的话,让天下人给他寻找灵芝炼丹,并且对于水源要求也是极高,需要数百名宫女在早晨采集露水,让大量宫女病倒。

最终宫女们为了反抗就设计想要谋杀嘉靖帝,而嘉靖帝也差点成为历史上第一个被宫女勒死的皇帝。

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后嘉靖帝更加心灰意冷,从此以后彻底不再理会朝中事物,专心修道炼丹。

因为丹药里面有砒霜等致命毒物,而且嘉靖帝还是每天都在服用,最终享年60岁。

看嘉靖帝的一生,就感觉是一手好牌被打烂了。

以上是文青个人观点,如果觉得不错,点个关注,文青喜欢跟朋友们分享历史小故事;

如有不同观点,在下方评论,文青必当学习。


文青聊史


中华正统王朝二十二朝,正统皇帝四百零五位,其中未成为皇太子(皇太孙、皇嗣、皇太弟、皇太叔)而直接继位的皇帝数量众多,如果全部一一列出,则篇幅太长。所以这里只选大一统王朝: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八朝,每朝有代表性选择一至二人加以说明。

而本题限定了“没有机会”做太子,而最后登基为帝的条件,所以如宋英宗赵曙、明穆宗朱载垕这样,虽然没有“皇太子”的正式头衔、但实际上是储君身份、朝野皆知,就不再录入回答,以免混淆视听。

“没有机会做太子,最后却当了皇帝的都有谁”,加权以上条件后,叙述如下:

一、秦:

二世皇帝胡亥(这里不好给二世冠以姓氏,有赢、秦、赵诸多说法,各有道理,为避免争执,所以皆免);胡亥为始皇帝幼子,虽然深得皇帝喜爱,常常随同皇帝出巡、伴随左右,但是始皇帝自始至终没有立胡亥为嗣皇帝的打算,长子扶苏才是秦帝国名正言顺的继承人。

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始皇帝出巡,崩逝于沙丘宫,时年五十。此时胡亥政随侍左右,在其中车府令赵高的策划下,并联合右丞相李斯,篡改始皇帝遗诏,使得胡亥得以继位。此后又矫诏赐扶苏自杀、下蒙恬入狱并暗害,杀左丞相冯去疾、将军冯劫,掌握秦之朝政。

胡亥是中华历史上,第一个未经立为太子,而直接继位的皇帝。

二、汉:

孝宣皇帝刘询;

刘询原名病己,为孝武皇帝曾孙,戾太子刘据之孙,史皇孙刘进之子。征和二年(前91年),“巫蛊之祸”中,戾太子刘据全家除一个刚满月的幼儿(即刘病己)外,全部遇害。此后,在忠厚善良的廷尉监丙吉照顾下,刘病己得以幸存并被妥善安排,平安长大。

后元二年(前87年),孝武皇帝驾崩,遗诏由幼子刘弗陵继位,即孝昭皇帝。另有遗诏,安排曾孙刘病己收养于掖庭,承认其宗室地位。此后刘病己可以以平民身份参与大朝会。

元平元年(前74年),孝昭皇帝驾崩,没有子嗣,辅政大臣大将军霍光先迎立孝武皇帝孙昌邑王刘贺继位,因其荒淫滥行,二十七日后,奉皇太后诏将其废黜。

然后,霍光在孝武皇帝子孙中选取还是平民的皇曾孙刘病己为嗣皇帝,先封封为阳武侯,改名询,然后谒高帝庙,奉皇太后诏令,继位为帝。

孝桓皇帝刘志;刘志原为孝章帝刘炟曾孙,河间孝王刘开孙,蠡吾侯刘翼之子,第二代蠡吾侯,汉室疏宗。

本初元年(146年),皇太后梁氏招十五岁的刘志至京师雒阳,准备将妹妹梁女莹嫁给他。刘志抵达雒阳后,正逢大将军梁冀(梁太后之兄)把持朝政,横行无忌,被八岁的孝质皇帝刘赞指责为“跋扈将军”,梁冀既恨且惧,于是趁皇帝用膳吃饼时下毒,暗害了孝质皇帝。

在此后的迎立新帝朝议中,梁冀极力举荐原本血缘已经很远的蠡吾侯刘志,梁太后也考虑到刘志将成为梁氏女婿,而且年纪尚小,容易控制,倾向于立其为帝。

于是在群臣朝会更立新帝过程中,梁冀以梁太后诏令,强行压制其他意见,选取刘志为帝,并亲用青盖车将刘志接入洛阳皇宫,继位称帝。

而讽刺的是:十三年后,延熹二年(159年),对梁冀专权深恶痛绝的孝桓皇帝,在皇后梁女莹死后,联合宦官单超、徐璜、具瑗、左悺、唐衡五人,积蓄力量,一举消灭梁氏势力,梁冀自杀,梁氏全族被灭。

三、隋:

隋恭帝杨侑;杨侑是隋炀帝杨广之孙,元德太子杨昭第三子。大业二年(606年),其父太子杨昭去世后,被祖父炀帝亲自抚养。大业三年(607年),三岁的杨侑被封为陈王,后改封代王。此后在炀帝几次亲征高句丽时,代王杨侑都奉命镇守大兴(今西安),护卫关中。

大业十二年(616年),炀帝巡幸江都,依旧留杨侑留守关中。次年五月,隋晋阳留守李渊起兵,并于十一月攻克大兴,软禁杨侑,控制关中。

大业十三年(617年)十一月,李渊奉杨侑为帝,改元义宁,尊远在江都的隋炀帝为太上皇。杨侑在李渊的逼迫下,未经皇太子(皇太孙)程序,于长安大兴殿即位,即隋恭帝。

义宁二年(武德元年、618年)五月,杨侑退位,降为酅国公。武德二年(619年),十六岁的杨侑去世,死因成谜。

四、唐:

唐文宗李昂;李昂是唐穆宗李恒次子,唐敬宗李湛之弟,长庆元年(821年),李昂受封江王。宝历二年(826年),李昂之兄唐敬宗李湛被宦官刘克明等弑杀,刘克明伪造敬宗遗诏,迎穆宗之弟绛王李悟入宫,欲立其为帝。

两天后,与刘克明不和的另一派宦官王守澄、梁守谦,得知敬宗去世真相后,坚决反对,并率领掌控的神策军入宫,击败并杀死刘克明,绛王李悟也一同被杀。

之后,得胜的宦官拥立穆宗次子江王李昂,没有经过储君程序,直接继立为帝,改年号“太和”。这是中唐以来,宦官跋扈,弑杀废立皇帝的生动例子。

五、宋:

宋理宗赵昀;赵昀原名赵与莒,是宋太祖的后裔,燕懿王赵德昭九世孙。其父赵希瓐因与帝室血缘遥远,没有爵位,生前只是绍兴府山阴县县尉,微末小官。

嘉定五年(1212年),赵希瓐去世,赵与莒生母全氏生活艰难,只得携赵与莒、赵与芮兄弟返回娘家,投靠当保长的兄长,寄居于兄长家,直至嘉定十三年(1221年),赵与莒十六岁。

当时宋宁宗因所生诸子皆早亡,为延续皇统,将堂弟沂靖惠王赵抦的嗣子赵贵和立为皇子,改名赵竑。而嗣子被立为皇子后,赵抦得另外寻找宗室子弟,承继香火,延续沂王传承。于是宁宗授命宰相史弥远寻访,而史弥远又将任务嘱咐幕僚余天锡落实。余天锡四处寻访合适的宗室子弟,途经绍兴,恰逢大雨,于是在当地全保长家避雨。

恰好避雨的全保长家,就是赵与莒所寄居的舅父家,余天锡无意中得知赵与莒兄弟是太祖后裔,赵宋宗室,连忙唤兄弟二人出来详细询问,二人行为得体,对答有礼。

于是余天锡将此事汇报与史弥远,并推荐其中一人承沂王后嗣。史弥远接兄弟二人往临安亲自考量,最终确定赵与莒为沂王嗣子,报宋宁宗批准后,接入宫中,改名赵贵诚,正式继承沂靖惠王赵抦王位。

嘉定十七年(1224年),宋宁宗病重,即将驾崩。而皇太子赵竑与权相史弥远及宁宗皇后杨氏关系恶劣,几乎势不两立,放言待自己为帝后,必流放史弥远。所以史弥远惊恐不安,趁宁宗病重,与杨皇后矫诏,废黜太子赵竑,改立沂王赵贵诚。

宁宗驾崩后,史弥远立即派人接赵贵诚入宫,在宁宗灵柩前即位,更名赵昀,即宋理宗。

宋理宗以疏远宗室,平民之家,机缘巧合之下,一而再地登上高位,最终成为皇帝,在中华历代皇帝里,际遇都算传奇了。

六、元:

元武宗海山;海山是元世祖忽必烈曾孙、元裕宗真金孙、裕宗次子答剌麻八剌(海山即位后追封顺宗)之子,元成宗铁穆耳之侄。大德八年(1304年),元成宗册封皇侄海山为怀宁王,远赴漠北,主持对反叛的窝阔台系宗王海都之作战。海山在漠镇抚军民,大破海都部,牢牢掌控元朝故地。

大德十一年(1307年),元成宗去世,而此前皇太子德寿也早亡,成宗也没有其他子嗣,元之皇统断绝。成宗皇后卜鲁罕摄政,召集宗亲大臣,举行忽里台大会,择新君而立。

卜鲁罕联合左丞相阿忽台,准备立世祖之孙、成宗堂弟安西王阿难答,而右丞相哈剌哈孙则欲拥立海山兄弟(海山弟爱育黎拔力八达,即日后的元仁宗)。双方展开激烈斗争,先到大都的爱育黎拔力八达在母亲答己的配合下,发动政变,一举消灭卜鲁罕、阿忽台、阿难答集团,夺取元中央政权。

而海山得知成宗去世后,也自漠北率大军也返回,途中于上都得知反对集团已被母亲及弟弟粉碎,于是接见他们的使者,明确表示对于帝位的继承想法。答己与爱育黎拔力八达权衡之后,决定拥戴海山即位,掌握家族权力。

大德十一年(1307年)五月,海山于上都即位,并追封父亲答剌麻八剌为元顺宗,谥号昭圣衍孝皇帝;奉母亲答己为皇太后,弟弟爱育黎拔力八达为皇太子(不熟悉汉文化所致,其实应该是皇太弟。以后武宗的儿子们也犯了这个错误,武宗长子明宗和世剌登基后,也立弟弟、后来的文宗图帖睦尔为皇太子,闹了笑话)。

元武宗海山,不要说当皇太子,连皇子都不是,只是皇侄。凭借武力,及家人支持,硬是将皇位夺了过来,这也体现了元朝统治者崇尚武力,硬桥硬马的风格。

七、明:

明成祖朱棣;成祖朱棣,是太祖第四子,册封燕王,驻守北平,为大明北方屏藩,与皇储之位,没有任何牵连。他自己都没有想到,四十岁以后,居然和侄子来了一场“靖难之役”,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地以藩王起兵而夺取天下,成为了大明皇帝。

他的故事,我以往的回答文章中前后叙述多篇,大家也耳熟能详,这里就不再加以复述了。

明世宗朱厚熜;朱厚熜是明宪宗之孙,宪宗第四子兴王朱佑杬独子,普通地方藩王,与皇位几乎没有任何联系。

但正德十六年(1521年),朱厚熜的堂兄明武宗朱厚照去世,没有留下子嗣,也没有其他亲兄弟,一时间大明帝位出现断层。在辅臣杨廷和等人的主持下,按照“兄终弟及”、“伦序当立”的祖制,朱厚熜于宪宗在世诸孙中世序最前,宗法继承权最近,所以被选为新帝,入京继承皇位。

这其中的前因后果,我的之前回答文章里一样有详细解释,就不再占用大家时间了。

八、清:

清世祖福临;福临,是清太宗皇太极第九子,伦序不上不下,宗法也属于庶子,在皇父太宗眼里,无足轻重,毫不起眼,与皇太子之位几乎是遥不可及。太宗最看重的,是福临的异母兄、皇长子肃亲王豪格,平时也是将其作为储君来培养。

崇德八年(1643年),太宗突然去世,死前也没有留下明确的继位诏书。围绕着皇位,八旗内部分裂为太宗长子肃亲王豪格一派,及太宗十四弟睿亲王多尔衮一派,双方针锋相对、互不相让,几乎展开血腥内讧。

在豪格与多尔衮两人生死对峙,任何一人登基都会引来对方的殊死反击情况下,最终双方各退一步,都放弃皇位,推选原本默默无闻的太宗第九子、时年六岁的福临为新君,以此消除矛盾,并弥合内部分裂。

这样,六岁的福临,就在长兄和叔父的斗争中、渔翁得利,懵懵懂懂地成为清之第三代皇帝。

以上就是诸王朝中,“没有机会成为太子,但最终却成为皇帝”的一些代表性君主,或许有其他人选,欢迎朋友们补充,谢谢大家。


伯虎42


大明最后一任皇帝朱由检,因为生母身份低微,一出生就被父亲嫌弃,连母亲去世都不敢去祭拜,一直到成年,都活在父亲万历皇帝的阴影下。

朱由检在兄弟中排在第五,在三纲五常的封建时代,立嫡长子是千古不变的礼法。所以,朱由检按正常顺序无论如何是没有机会成为太子的。

但他最后却当了皇帝,而且成了古代史上结局最惨烈的皇帝。

从最不可能成为太子到当上皇帝,朱由检经历了两个主要阶段:

一、低微的出身和被嫌弃的童年

朱由检是明光宗朱常洛的第五子,也是朱常洛和家中低级婢女刘氏“不小心”生下的。

母亲身份的卑微已经给朱由检的人生打上了不幸的烙印,但他的悲惨不止于此。

因为朱常洛也是万历皇帝和自己的婢女不小心生下的,因为是长子,虽然不得不遵照礼法封为太子,但万历皇帝内心却十分不爽,一直不愿承认朱常洛的身份。在万历心中,郑贵妃的儿子朱常洵才是他心目中正统高贵的儿子。如果还是文臣们逼迫,万历打死也不会让朱常洛当太子。

这样的情况导致朱常洛整天过得朝不保夕忧心忡忡,而自己竟然又“不小心”生了一个和自己一样出身的儿子,这种厌恶和嫌弃可想而知。

朱常洛便把父亲给自己的怨恨全部发泄在朱由检母子身上,婢女刘氏后来被折磨死,五岁的朱由检被四处寄养。

“(刘氏)失光宗意,被遣,薨。”

讨厌成这样,就算朱由检是长子,能继承皇位的机会也渺茫,何况他还是第五子。

二、意外的机会和艰难的执政之路

艰难熬了38年的朱常洛终于在1620年8月28日登上皇位,成为明光宗。但可悲的是,1620年9月26日便驾崩了,压抑隐忍了大半生,结果破位不到1个月。

太子哥哥朱由校继位后,朱由检的日子才好过了一点,12岁那年被哥哥封为了信王。

庄烈愍皇帝,讳由检,光宗第五子也,万历三十八年十二月生。母贤妃刘氏,早薨。天启二年,封信王。——张廷玉·《明史·卷二十三·本纪第二十三》

如果一直被皇帝哥哥罩着,安安静静当一个小王爷过一生,朱由检的后半生,也算不错的。但命运给他的意外不止于此。

天启七年八月,朱由校在客氏、魏忠贤等人的陪同下,到西苑游船戏耍。在深水处泛小舟荡漾时,被一阵狂风刮翻了小船,不小心跌入水中,差点被淹死。

虽被人救起,经过这次惊吓,却落下了病根,多方医治无效,身体每况愈下。朱由校预感到自己来日不多,便召五弟信王朱由检入卧室,说:

“来,吾弟当为尧舜。”

命他继位,十天后,朱由校驾崩于乾清宫。朱由检奉诏继位。

就这样,一个出身卑微的苦孩子,就这样稀里糊涂被推上了帝位。当时的朝政,已经被爷爷父亲和哥哥折腾得奄奄一息,宦官专权,民不聊生。

为防止自己被大太监魏忠贤害死,朱由检进宫继位都是自带干粮,这在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这年,朱由检17岁。

只是这皇位并没有梦想中的那样闪耀,朱由检在位17年,勤勉艰辛,用尽了一切手段,但大明江山在他手中依旧内忧外患,天灾人祸不断,最终无可挽回地覆灭。

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朱由检煤山上吊身亡,被农民军暴尸三天,惨烈无比。


在不幸中出生长大,没有当过太子,在意外中直接仓皇成为皇帝,在悲惨中结束一生,这便是朱由检,一个没有当过太子的皇帝。




国史无双


众所周知,太子是一个国家的储君,是皇帝位置的继承者。我国的历史上不仅有好多太子在有生之年并没有登上皇帝的位置,同时也有好多皇子虽然不是太子最后却成了天下的掌权者,以下几位就属于后者。

1、清朝皇帝雍正

提起雍正皇帝胤禛,大家都非常的熟悉,我们曾经不止一次在电视剧中看到过他的身影。在他还是皇子的时候,其父亲康熙皇帝就封了自己的嫡子为太子,胤禛终其一生都没有登上太子的位置。后来,胤礽的为人日益乖张,越来越不多康熙的喜爱而被废,在经过激烈的储位争夺战之后雍正皇帝夺得了父亲的青睐最后登基成为了继任者。他就是没有机会做太子,最后却当了皇帝的代表之一。

2、年幼登基的刘弗陵

刘弗陵是汉武帝刘彻的小儿子,在他没有出生之前,汉武帝将自己的嫡长子刘据封为了太子。刘据是著名的贤后卫子夫的儿子,他的舅舅卫青和表哥霍去病为汉朝的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在他舅舅和表哥在世的时候,他太子的位置是十分牢固的。可惜这样的状况在卫青离开人世之后就产生了变化,太子因为政见不同得罪了汉武帝的宠臣江充,受其陷害最终家破人亡,母亲、妻子、孩子全部都被父亲汉武帝杀死了。在他死后汉武帝宠妾钩弋夫人生的儿子就接替他成为了刘彻选定的继任者。因此刘弗陵虽然没有成为太子,但却在父亲死后幼年之身登上了皇位。

3、众人推举而出的帝王汉文帝刘恒

汉文帝刘恒也是没有做过太子的皇子,他父亲刘邦在位时太子是他的哥哥刘盈,后来刘盈因病去世吕雉就执掌天下全部的权力,刘氏子弟在吕氏的威慑之下丝毫不敢有其他的动作。在吕雉离开人世后,他们才开始抢夺由吕氏掌握的权力。刘氏宗族认为汉文帝刘恒有着成为皇帝的才能和资质,就推选他登上了皇位。

我们中华历史悠久,有着上下五千年,这其中还有许多皇子虽然没有当过太子,但最后却成了皇位的拥有者。如果你也有兴趣,就自己去查一查没有机会做太子但最后却成了皇帝的还有谁?


渔经猎史小仙女


没当过太子而直接当了皇帝的大有人在,中国第一位皇帝秦始皇以及最后一位皇帝溥仪就都属于这类人。这类皇帝多达几十位,我们分三类来说明。


开国皇帝都没当过太子

各朝代的开国皇帝就是典型的没当过太子而直接当上皇帝的人。

无论是汉高祖刘邦、隋文帝杨坚,还是宋太祖赵匡胤、明太祖朱元璋等开国皇帝,他们都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以推翻前朝或者统一乱世的方式当上皇帝的,所以这类人很明显都没有当过太子。


因前任皇帝没子嗣等原因而被推举继位

这类皇帝在历史上也有一些,比如汉文帝刘恒就是在吕后势力粉碎后被大臣周勃、陈平等人拥立为帝的。

刘贺和刘询两人也是属于这类皇帝。刘贺是因为汉昭帝刘弗陵无子而被霍光等人选为继位人的,而刘询则是因为刘贺被废后霍光等人重新选的继位人。

此外,明朝也有几位这类皇帝。以皇太孙身份继位的建文帝,因英宗被俘而被推举为帝的明代宗朱祁钰,因前任皇帝无后而被选为继位人的嘉靖皇帝和崇祯皇帝,这些皇帝都没当过太子。

同个朝代内通过谋权篡位当上皇帝的人

这类皇帝也有几位,比较著名的有宋太宗赵光义,明成祖朱棣等。

上述这些皇帝都是没当过太子的,当然历史上这类皇帝远不止这些,比如清末的光绪溥仪也属于这类皇帝,但大致都包含在这三类之中。


历史守望者


笔者印象最深的是明代的朱祁钰。也就是明英宗朱祁镇的异母弟弟。

朱祁钰本来当王爷当的逍遥自在。结果皇帝哥哥带兵跟瓦剌干仗去了,在土木堡全军覆没,自己还被俘虏了。瓦剌首领也先看见明军这么不给力,也来劲了,一鼓作气直接杀到了北京城门口。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家劝说朱祁钰当皇帝。不要说朱祁钰了,我也不愿意啊,每天溜个鸟、逛个街、泡个妞它不香吗?这个时候当皇帝不是荣耀,很有可能把命搭进去了,甚至落下个亡国之君的罪名,找谁说理去!以后下了地狱,还不得被朱元璋老先生扒了皮啊!

朱祁钰实在不想这个时候当皇帝,但是没办法,太后和大臣非逼着当,得,那就当吧。哎,没想到,当了皇帝之后之前心想的麻烦事儿没来,也先带领的瓦剌军连北京城墙都没摸着,就被于谦(跟郭德纲没关系)一通胖揍赶回家去了。

这下好了,没了后顾之忧了,朱祁钰真正体验到了零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快感,当皇帝当上瘾了,至于后来哥哥回来,两兄弟再撕吧起来,又是夺门之变,又是阴谋暗杀的,那就是后话了。

朱祁钰本来绝对没有机会当太子、当皇帝的,可历史就是这么有趣,偏偏还让他当上了,当然了,最后的结果不是很好,朱祁钰当了近30年皇帝,最后死了连明代帝王陵寝都没进去,没办法,哥哥就是不认你这个皇帝!谁让哥哥最后又夺权成功了呢!胜者说历史,就是这样。

但是不得不说,这俩兄弟也算是历史上的一对奇人了。比起赵匡胤赵光义兄弟俩也不遑多让。


玉树临风的九郎哥哥


自秦始皇一统六国自称皇帝开始到清朝灭亡历史上一共400多位帝王,在我们一贯的认知中,皇帝一般都是先做太子,等老皇帝驾崩之后,太子再继承皇位成为九五之尊。可历史之中同样也有很多皇帝他们之前没有机会做太子的,最后却当了皇帝,这样的帝王可以说多不胜数。

开国之君我们自然无需多言,其要么是身居高位的官员,要么是权臣,要么就是平民出身,最后开元建国,他们并没有做过一天的太子,除了开国之君之外仍然有很多人没有机会做太子最终成为了皇帝。

秦二世就是第一个没有做太子直接成为了皇帝,秦始皇最后一次东游突然暴毙,赵高以威逼利诱的方式说服了胡亥,与其篡改秦始皇的遗诏,处死扶苏,胡亥也就从秦始皇的小王子直接即位称帝。

秦朝之后的汉朝同样也有这样的皇子,汉朝开国皇帝驾崩后刘盈继承皇位,可是刘盈被其强势的母后所压制一直郁郁寡欢,在见到吕雉对待戚夫人和自己几个兄弟之后,汉惠帝选择了放纵,最终因纵欲过度和惊吓早早的就魂归九幽。当时的一些大臣联合发动了诛吕之事,最后这些大臣立汉文帝继承刘盈的帝王之位,汉文帝本来没有机会做太子的,甚至自己的性命都有危险,最后机缘巧合之下,汉文帝成为了历史上最幸运的皇帝之一。

汉朝不但汉文帝如此,后世之中的刘贺和刘病已都是如此,刘贺本来是昌邑王,其在封地十足的一个吃喝玩乐的主,权臣霍光为了掌控权利立刘贺为帝,可是成为皇帝之后的刘贺却表现出夺权的事态,最终因为刘贺当断不断而被霍光废除皇帝之位。霍光最终立了流落民间的皇子刘病已,刘病已吸取刘贺的教训,韬光养晦最终在霍光死去之后夺回了权利。刘贺和刘病已本来根本没有机会做太子,却一跃成为皇帝,虽然刘贺只做了不到一个月的皇帝。

除了以上之外还有隋朝的杨广、唐朝的李世民、武则天、李隆基等,宋朝的赵光义、赵构等等,明朝的朱棣等,总之没有机会做太子却成为皇帝之人多不胜数。


豫北老崔


皇帝不一定当过太子,这种人情况有很多种,下面我就从各个方面分别列举一下。

首先是列朝历代的开国之君

开国之君是灭亡了前一个朝代之后自己登上王位的,肯定就不是太子了,比如:

汉太祖刘邦;光武帝刘秀;晋武帝司马炎;隋文帝杨坚;唐高祖李渊……等等。

当然了,这里有一个例外,那就是始皇帝。始皇帝是秦朝开国之君,但他之前是秦国的太子,即位为秦王,最后统一天下称帝。


其次是强夺了太子之位或帝位

原本不是太子,但是在最后争夺皇位的过程中,赢了太子或者皇帝,然后登基为帝的。这其中,最有名的当属以下两位:

唐太宗李世民,本非太子,但是发动玄武门之变,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逼宫李渊,强制要求李渊册封他为太子,最后登基为帝。


明成祖朱棣,也不是太子,最后发动靖难之役,把已经登基为帝的侄儿朱允炆赶下台,自己当了皇帝。

最后是因情势所颇被别人拥立

还有就是原本应该一辈子与太子之位无缘,但结果却因为皇室血脉问题,不得不把他迎回皇宫当太子甚至是皇帝,比如:

汉宣帝刘病己,本是废太子刘据之孙,刘据因为巫蛊之祸被汉武帝满门抄斩,刘病己流落民间,如果不出意外就一辈子当个普通百姓了。但没想到后来汉昭帝早逝,没留下儿子,霍光拥立的昌邑王刘贺又德不配位,也被废了,霍光找来找去,只能从民间迎回了刘病己来当皇帝。


又比如宋高宗赵构,原本只是个王爷而已,没想到金兵南下,宋徽宗和宋钦宗都被俘虏了,文武百官拥戴这宋高宗一路难逃,最后即位称帝,这也是没当过太子的。


卧闻海棠


1、汉宣帝 ,刘询,原名刘病已,生于汉武帝征和二年(前91),是汉武帝和卫子夫的曾孙,戾太子刘据和史良娣的孙子,史皇孙刘进和妾王翁须的儿子。巫蛊之祸,襁褓中的刘询曾下狱,后被祖母史家收养,直到汉武帝下诏掖庭养视,上属籍宗正。元平元年(前74)昌邑王刘贺被废后,霍光等大臣将他从民间迎入宫中,先封为阳武侯,于同年7月继位,时年十七岁。第二年改年号为“本始”。他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在即位前受过牢狱之苦的皇帝。

由于刘询幼年遭遇变故,长期生活在民间,因此对百姓的疾苦和吏治得失有所了解,这对他的施政有直接影响。他在位期间,励精图治,任用贤能,贤相循吏辈出。他能注意减轻人民负担,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并重视吏治,认为治国之道应以“霸道”、“王道”杂治,反对专任儒术。在对外关系上,刘询于本始二年(前72)曾联合乌孙打击匈奴,设置西域都护府监护西域诸城各国,使天山南北这一广袤地区正式归属于西汉中央政

宣帝在位期间,全国政治清明、社会和谐、经济繁荣、“吏称其职,民安其业”,史称“宣帝中兴”,还有史家说,宣帝统治时期是汉朝武力最强盛、经济最繁荣的时候。在以制定庙号、谥号严格著称的西汉历史中,中宗宣帝刘询是四位拥有正式庙号的皇帝之一。

2、宋高宗赵构,因为所有皇族都被掠到了金国,所以只能推他为皇帝了。

3、清朝的光绪帝,本来是咸丰帝的亲侄子,咸丰帝的儿子同治帝早死无后,所以慈禧太后把醇亲王奕譞的儿子载湉里为皇帝,即光绪皇帝。

4、清朝著名的九子夺嫡,四王爷就是以后的雍正帝,也是没有做太子,后来做为九子夺嫡的赢家继承皇位,成为大清的雍正帝。


福子说历史


这样的人在历史上实在太多了。

第一类就是篡位上去的,最典型的例子是李世民和朱棣。这二位从不曾当过太子,能当皇帝全靠心狠手辣。



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诛杀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并逼宫老爹李渊,令其禅位于他,这才坐上了皇帝宝座,即唐太宗。

而朱棣就更神奇了,他贵为燕王,通过靖难之役,起兵对抗朝廷,最终夺取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即明成祖。

第二类是原本没机会,但运气太好,天降大礼包,皇位直接扣他头上了。这类人比较多,著名的比如说汉文帝刘恒、宋高宗赵构、清德宗光绪帝等等。



汉文帝刘恒本来都已经远离中央,窝在代地做他的代王了,结果诸吕被铲平后,群臣发现汉惠帝的子嗣基本都凋零了,找来找去只有一个刘恒,加上他没什么根基,好控制,他妈也没什么根基,不会出现类似吕后专权的情形,这才吧他迎回来当皇帝,相当于拣了个软柿子去捏。但谁也没想到,他日后会成为文景之治的开创者,大名鼎鼎的汉文帝。

赵构是因为他运气好,靖康之变时,他在京城外面呆着,正赶上金军入侵,灭掉北宋,把包括徽宗、钦宗在内的所有皇族都掳掠走了,只有他流落在外,幸免于难,后来在旧臣的帮助下登上皇位,在临安重建了宋皇室。



清德宗光绪帝本来是咸丰帝的侄子,只要咸丰帝的儿孙都有后代,就没光绪帝啥事。但偏偏出事了,同治帝英年早逝,没有子嗣,他作为侄子,只好被过继给咸丰帝,年纪轻轻稀里糊涂就坐上了宝座。

还有一类就是韬光养晦养出来的,最典型的当属清朝的雍正帝。他呢,既不是太子,也不是长子,更不受康熙的关注。但太子胤礽被废之后,储位虚悬,雍正帝这才找到机会,韬光养晦,积聚力量,最终夺嫡成功。

另外,每个王朝的开国皇帝也都不是太子,像刘邦、刘秀、赵匡胤、朱元璋等等。他们大多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推翻前朝,建立一个崭新的朝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