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为什么说只有彻底弄懂了“兰亭笔法”才算是真正懂书法了,你怎么看?

皇甫荔


彻底弄懂了“兰亭笔法”才算是真正懂书法了!

彻底弄懂了兰亭笔法的人,肯定是真正懂书法的人。弄不懂的人就不是真正懂书法的人了吗?恐怕说不通吧!


钟繇肯定不懂兰亭笔法。他连《兰亭序》是什么样都没见过,怎么可能懂兰亭笔法。张芝也不懂兰亭笔法。而他们二人,草书王羲之比不过张芝,楷书王羲之比不过钟繇。谁敢说钟张不是真正懂书法的人?

前面的人不去讲。就以学习王羲之书法的后人来讲,真正弄懂了兰亭笔法的人又能有多少?《兰亭序》真迹仅有一件,这一件如神龙一般突然出现,又突然消失。所以有个摹本:神龙版《兰亭序》。就是这个神龙版,见过它的人凤毛麟角。学习就更谈不上了。难不成都不是真正懂书法的人?


赵孟頫是见过《兰亭序》的人,也是公认的学习王羲之书法最精的人。他得兰亭笔法几分?七分。以赵孟頫上下五百年,纵横一万里的书学地位,今天的人谁还能有资格说赵孟頫不是真正懂书法的人?赵孟頫也没有彻底弄清楚兰亭笔法啊!

中国书法,渊远流长,风格流派众多。全懂的人,这个世界上还没有。以前没有,将来也不会有。不懂兰亭笔法的人,古人很多,今人更多。以兰亭笔法作为评判标准,会有很多人被列入不懂书法的行列。问题是,中国书法,不只是兰亭一种。


子衿书法


我认为的书法作品更应该属于自己的灵魂及自己对文字的审美观念,没必要人云亦云。没必要非得跟邯郸学步一样,所有的细节包括笔锋学的惟妙惟肖,这只能算照猫画虎,失去了自己对书法字里行间的审美。

书法的定义为:按照文字的特点及其含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书写,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被誉为: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从甲骨文,金文演变为大篆,小篆,隶书至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

临摹名家的字帖,是站在别人的角度去进行一种对汉字的欣赏美感,没有必要非去学习临帖的点点滴滴,(临摹只是基本功)每个细节都模仿的惟妙惟肖,那应该叫画,失去了自己作品的灵魂,我觉得在当自己已经有书法功底的时候,可以加入自己对文字的审美观念,去创作自己的灵魂画作。

写书法必须浑然天成,字里行间的去展示给人美感,让别人看过一遍就会留恋忘返,修身、修性。如果是出名,在当代的现状就是就得有人捧你,但你的书法功底必须得深厚,手到擒来,润笔刘芳。谢谢!







探寻中华文明


为什么说只有弄懂了"兰亭笔法"才算是真正懂书法了?你怎么看?这问话可是你自己说的哇。你说的话你自己负全责。但如果你想弄通弄懂书法,你尽可以不要去理会什么"兰亭笔法",连"兰亭"自己都没明白自己是谁,它能拿得出什么"笔法"来引诱你吗,它还没这个自信,因为你见到的这个"兰亭"便是彻头彻尾的假冒"兰亭",哪一些什么大师专家学者教授,全都是为利来全都是为混名来全都是为争权来,都是为了自己好才凑合在一块来蒙你的,知与不知混着拿"兰亭"当娼妓夸奖,当然,这类好名头的东东,也是糊塗油刷了心眼,也是一位自己不明白却很愿意自我贴金做起假来的伪君子。叹一声长长的"唉",你只要用心去仔细品味"兰亭"那千百年来被引以为傲的"牵丝笔法”,那"丝"之造势,那"丝"之笔法,你会觉察出这是二代创作出来的假。尽信"兰亭"不若无"兰亭"。当你信不过"兰亭",你"才算是真正懂书法了。"





林庆逢358


为什么弄懂“兰亭序”笔法,才真正懂书法?

这句话不是空穴来潮,的确是千真,当对书法砥砺几十年,就会有这样的感喟与感悟。“兰亭序”实际就是魏晋书貌风度代表之一,“兰亭序”是王羲之的代表作。一如一部书法深厚的经典。


初学兰亭序,与几十年后再有临摹,截然意味,由浅识读,到厚体味,不同的书法境界,由衷自己的书墨依然还有好多不如人意。

比如米芾初期本着唐法诸家而不遗余力的砥砺集字,同时对当时的宋代诸家也是情有独钟的学习汲取营养。但这个过程已经是有了年级的增长与对书法的深刻的理解,毅然决然走进了魏晋,同时对王献之的情性倜傥不羁的书墨而深爱又加,特别是王羲之的书法精邃,又所顿悟,原来真正的书法魅力在此。


如此成了魏晋书墨代表二王成了一生的粉丝。忠于晋韵。而微词与其他书者前辈。特别是唐代的颜鲁公,以及宋代的同僚书者。也有不同的排斥。

皆知米芾癫疯,喜奇石,热衷鉴赏,搜集晋帖。加一玩味体验书法的正宗二王笔墨。有着特别的敏感晋韵的情性表现。巧和于米芾的神经兮兮一同献之有所吻合。几经揣摩晋法,意气的笔画,在米芾的笔下生风,创制了米体独步的笔画。

实际就是才情笔墨,在米芾的手下而运用的瑧熟。在晋法度的侵淫下,脱胎换骨揉进了米芾的意气墨相內。

书法笔墨的笔外之功,就是自己的法术之外的适宜度数。或是合度的方圆。在晋渊源的追踪,理解了什么才是书法精神。是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才情,横溢是否,就看自己的情性培养,是否痴迷于墨韵之致的相关物化情趣。即诗意的远大想象力。



米芾书路就在于此。

由此理解推断晋代表者王羲之的书墨影响米芾是巨大的,毋庸置疑了。



可见“兰亭序”的书墨需要理解,不是一年两年,更不是初学者所能够达及其中的深厚底蕴。大家可能有这样的体验,每每对兰亭序的重复临摹,一遍一遍的不同的体验感受,每次都有一定的法与情的颖悟。无论是笔墨景观还是文章的我思想意蕴,都有意境深远的大道无形的魅力。


随着年龄与见识的增加,智慧才情趋于一种稳着内敛,不是轻易释放自己的炙热的情怀,因此愈加感觉离晋书精神差得很远。越是重温兰亭序越是如此的自卑。


由此我的感觉书法的感性体现在丰富的想象力,笔法的纷飞万千,仅仅一个之字就没有雷同的。可见一斑,假如唐法的变化没有如此生机活泼形象,这是情怀的泼墨,王羲之重游笔墨再也没有回归原来的创作激情,故经典就是经典。而给予异议或否定,都是一种无知者无畏的重版。



对兰亭序这篇书墨作品没有弄懂真正的精髓。才有的无奈的思绪,与排斥。

中华书法的符号名片依然是灿烂的“兰亭序”。无论是放大几十倍或缩小几十倍,都有无限的韵味缭绕。


狂喜淡墨a


不一定,兰亭笔法就是二王笔法,书法又不只有二王,不过兰亭笔法并不神秘。


艺国神殿


虽不全面,但确有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