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为什么说僧格林沁的死是晚清军事史的重要转折点?

程老师侃史


在清朝276年的历史中,除了建国初期的定南王孔有德、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尚可喜、平西王吴三桂、武勋王舒穆禄·扬古利(追封)和义王孙可望之外,就只有三位非宗室大臣被封王,他们分别是傅恒、福康安和僧格林沁。

其中,傅恒和福安康都是死后被追封的,并且所封“王”的级别也只是郡王而已,但僧格林沁却是在生前被晋封为亲王,由此他也成为三藩之乱后,清朝历史上第一个在生前被封王的异姓大臣,由此可见僧格林沁对于清朝的贡献。

僧格林沁虽然是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图哈萨尔的二十六代孙,但传到他这一代时,昔日的辉煌早已经烟消云散,他自幼家境贫寒,还曾随父亲为富人放牧为生。后来在伯父的帮助下,他先是被选定为索特纳木多布斋郡王嗣子,后又到京城当官,由此开始走上政治舞台。

大家知道,大清本是以骑射立国,蒙古铁骑更是天下无敌,后来僧格林沁所担任的,正是镶黄旗蒙古都统,手上掌握着蒙古八旗中最精锐的镶黄旗,这近2万余人的满清铁骑,被称作是大清最精锐的骑兵,也是清朝最后的王牌。



当时民间有传言,叫做南有曾帅,北有僧王。这其中的曾帅,就是指的湘军的创始人曾国藩,而这位僧王,就是指的僧格林沁。咸丰皇帝也曾自豪的将僧格林沁比作是清廷的长城、国之柱石。

在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后,僧格林沁先是率部生擒太平天国北伐军统帅林凤祥,接着又在山东冯官屯剿灭太平天国李开芳部,生擒李开芳。其后两年,僧格林沁参与大小数百战,全部殄灭,无一漏网,因此威名震于海内。

后来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僧格林沁又率部击毁英军战舰3艘,使英军死伤464人,英海军司令贺布受重伤。相持数日,英法联军军舰撤走,从而取得大沽口保卫战的胜利。

这场胜利,是自1840年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入侵以来中国军队抵抗外国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清廷对僧格林沁和有功将士大加奖赏。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也对此事给予充分关注与肯定。

在当时的背景下,清朝的正规军已经基本上被太平军灭的差不多,而湘军和淮军等地方汉人军阀又已经全面兴起,俨然对满人的统治和地位产生了威胁。

此时,清朝唯一能够信赖的军队,就只有僧格林沁到骑兵部队,同时僧格林沁也成为抵制汉人地方军阀势力的一支重要的武装力量。



但是,僧格林沁的骑兵神话终究还是走向末路,在公元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城之时,僧格林沁奉命率部前去迎战,但这些身披铁甲的巴图鲁们终究没能挡住高速射击而来的枪弹,僧格林沁兵败八里桥,损失数千人,最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圆明园被毁。

同年,直隶、山东及河间府一带捻军四起,僧格林沁又奉命率部赴山东与捻军作战。志在必得的僧格林沁,决心一鼓作气将捻军彻底歼灭。但他并不知道,或者说难以理解,新的对手与他过去曾经击败过的太平军部队,已经完全不一样,不管是战术还是武器。

但是,僧格林沁却还是仿照原先消灭太平军的战略战术方式,对捻军发起骑兵冲锋,结果在高楼寨一战中,僧格林沁的部队被捻军引诱到精心设计的包围圈,最终遭遇全歼,2万余满清铁骑全军覆没。

当时的捻军并没有找到僧格林沁尸首,这个时候出来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兵,手里拿着顶戴花翎,他说打仗的时候看到一个当官的受伤坠下马,逃到了麦田里。于是他悄悄跟上去,一刀砍下这个大官的人头,这个大官就是僧格林沁,享年55岁;这个小兵叫做张皮绠,当时才16岁。

僧格林沁死后,清廷再无嫡系军队可用,只能大规模启用汉人和汉军,于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率湘军和淮军进入北方剿捻。1868年,捻军被基本消灭。

自此,清朝的军事力量全线衰落,汉族官员开始全面掌控晚清的军政和地方督抚权力。与此同时,僧格林沁的死标志着冷兵器时代结束,热兵器时代的开启。此后,清军彻底放弃骑兵冲锋战术,清军也开始进行改制,新式军队开始诞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