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一个宇航员在太空漫步的时候,由于某些意外,回不了空间站,死后尸体会如何?

人生需陌


答:所幸目前还未发生过这样的事故,要是真的发生了,还得视情况而定;比如人类的第一次太空漫步,是苏联宇航员列昂诺夫完成的,期间就差点留在了太空中。


一、其他宇航员带回地面

如果出意外的宇航员距离飞船不是很远,那么其他宇航员可以进行太空行走,带回同事的尸体,然后再带回地面处理。

现在太空行走的宇航服,甚至自带推进器,宇航员可以利用全方位的推进器调整自身姿态,或者进行一段距离的移动;这样就可以完全脱离安全绳,离开飞船较远的地方,比如在1984年,美国的宇航员就进行过无绳连接的太空行走。


二、成为一颗卫星

如果出事故的宇航员距离飞船太远,其他宇航员无法实施救援,事故宇航员又当场死亡,那么他就会成为一颗地球卫星。

如果事故只是让宇航员彻底脱离飞船,他宇航服内的氧气供应,顶多也就能用3~4个小时;如果在低轨道上,这个时间能让他绕地球两三圈。

如果条件和技术允许,那么飞船内的宇航员,可以在有限时间内调整飞船的轨道,在事故宇航员下一圈时经过时,把事故宇航员救援上来,就如科幻电影《地心引力》一样。不过目前的技术水平,这个救援难度相当大,很难实现。

如果救援不了,等氧气快耗尽时,事故宇航员就只能等死,最后成为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地面救援几乎不可能,因为火箭的发射,不是几个小时的准备就能搞定的。

如果尸体在低轨道上,运行几年~几十年后,就会坠入大气层烧毁;如果在高轨道上,会绕着地球运行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之久;或许等人类航天技术成熟后,再把事故宇航员的尸体运回来安葬。


真实事件

人类的第一次太空漫步,是苏联在1965年完成的,当时苏联飞船携带两名宇航员,其中列昂诺夫进行太空行走。

由于苏联专家预估错误,走出飞船的列昂诺夫,宇航服出现严重的膨胀,导致他无法回到飞船;当时舱门直径1.2米,但是膨胀后的宇航服,直径达到了1.9米。

这一严重事故,让当时的整个气氛都紧张起来,列昂诺夫试了很多办法,比如用安全绳使劲缠绕膨胀的宇航服、反复弯曲身体等等都无济于事。

据当时记录的数据,列昂诺夫的心跳达到了190次/分钟,他面临的恐惧是难以想象的。

最后几乎在绝望的时候,只能采取放掉宇航服内气体的办法解压,因为宇航服外是绝对真空,只有把宇航服内的压力放到很小才有效果,而且还有患减压病的危险。所幸的是,这一办法奏效了,否则列昂诺夫真就成了一颗卫星。


好啦!我的内容就到这里,喜欢我们文章的读者朋友,记得点击关注我们——艾伯史密斯!


艾伯史密斯


从太空探索时代开始,截至2018年,共有14名航天员和4名宇航员在航天飞行中死亡。其中两次比较严重的事故是,其中一次是1986年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发射73秒后解体,造成7名机组人员死亡,另外一次是2003年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重返大气层时飞行器解体,直接造成7名机组人员死亡。随着重返月球,尤其是未来的火星任务,宇航员的意外情况可能会增加。如果由于意外,在太空漫步的宇航员回不了空间站,死后的尸体会发生什么?我们来分析一下这种情况。


空间站运行高度一般都在350-400公里左右,而地球大气层厚度超过1000公里,400公里的高度并没有完全离开大气层。从地面以上85公里到500公里高度上,叫做“热层”(也叫暖层)。在这里虽然大气密度已经极低,但仍有大气存在。空间站运行中,仍会与大气分子发生摩擦而降低运行速度。速度下降必然会造成空间站运行高度不断下降。所以在空间站运行期间,会利用其自带的推进剂提高运行速度和运行高度。以今年为例,1月,国际空间站的轨道高度为334公里,为今年最低点;8月轨道高度为356公里,为今年最高点。平均说来,国际空间站的轨道高度在350公里左右。


所以看来,在空间站舱外太空行走作业,如果发生意外,比如一个微小的陨石或者太空垃圾碎片撞击并刺穿宇航员的宇航服,会发生快速的氧气泄漏,如果不能及时返回空间站,一分钟内就足以让他失去知觉。在真空中暴露10秒钟会使血液和身体水分蒸发,身体会像气球一样膨胀,肺部会塌陷。如果空间站在背阳面,那宇航员会很快冻结。


还有种情况,就是宇航员不小心脱钩了,或者其它原因被甩开了空间站,空气背包反向排气推进还是不能回到空间站,最后无奈的向远处飘去,在氧气用完后窒息而死。如果死在太空中,宇航员身体不会以正常的方式分解,因为宇航服成密封状态,而且那里大气非常稀薄。但空间站的高度并没有完全离开大气层,还有有空气的,所以身体会以缓慢的进度被体内微生物分解。如果在空间站附近迎着太阳向阳面,身体会变成木乃伊,如果在背阳面,它会冻结。


不管是哪种情况,在大气的阻力下,高度和速度会逐渐慢慢下降,最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后陨入大气层以极高速度摩擦燃烧成灰烬回到地球表面。



环球科幻


如果宇航员真的不幸死在了太空中,那么尸体虽说不会永恒存在,但至少万古长存还可以勉强做到。而且,尸体还会成为生命种子的传播载具,说不定会成为某个星球生命起源的源头。



太空中没有空气处于真空环境,所以一旦出现死亡事件,尸体就会慢慢的把水分蒸发,变成类似于木乃伊的干尸。而且在失去水分和真空环境下,身体内的各种细菌也会慢慢死亡,即便有些细菌难受能力强一点,但在高能宇宙射线的照射下最终结果还是死亡。所以,死亡的宇航员尸体并不会腐烂,而是以类似于木乃伊干尸的样子飘荡于太空之中。



不过如果穿着宇航员,宇航员的尸体情况会有些不一样。宇航服是一个密闭系统,可以维持宇航员体内外压力处于一个相对可接受的差值,同时还可以抵抗太空辐射。所以如果宇航员实在服内缺氧死亡,那么宇航员体内的厌氧细菌虽说不会死亡,但由于群落较小且处于低压环境,所以很难生长,也不会导致宇航员腐烂变质。这个时候的宇航员就可长久地保存死亡初始状态,看上去就像活人一样,栩栩如生。



成为一具可以长久存在的太空尸体后,宇航员就会漂泊于孤寂的太空之中。如果有幸脱离了太阳引力且具备逃逸太阳系的能力,那么这具尸体就会成为名副其实的生命播种者。一旦这个尸体有幸落入类似于原始地球的行星之上,那么此人就可以为这颗星球提供生命诞生的基本物质:DNA、蛋白质和酶,开启这个星球的生命繁衍之旅。



所以,说不定我们地球生命的起源也是来自于一具外星人尸体呢,就像电影前传里面演的那样。


科学探秘频道


宇航员在太空漫步的时候出现意外的可能性很小很小,按道理说是不可能回不了空间站的,但是如果有意外发生,最终结果会是什么样的呢?

宇航员在太空漫步的时候,身上会有太空缆绳和空间站相连接,一般说来缆绳是不会断的,所以宇航员是可以回到空间站的,即使缆绳坏了,那么宇航服上也有喷气设备,即使暂时脱离了空间站,也是可以通过喷气设备返回空间站的,退一万步讲,只要空间站上还有人,那么宇航员不论掉多远,空间站都是可以将他抢回来的。事实上,国际上至今也没有哪一位宇航员因为太空出舱而不能回到空间站的。

如果宇航员在太空漫步的过程中出现了意外,导致宇航员不能返回空间站或者是宇航飞船,那么宇航服内的氧气还可以供宇航员使用数小时,宇航服也具有良好的隔热作用,不论宇航员是直面阳光照射或者是躲在背阴处,都可以继续生存。但是几个小时之后,当宇航服内的氧气用完了之后,宇航员就只能是窒息而死了,在太空中只身一人的宇航员没有任何办法,只有白白等死。

由于宇航员是从空间站脱离的,所以一开始它还是会以较高的速度环绕地球运行,只不过这个速度跟第一宇宙速度相比小得多了,所以他也不可能脱离地球飞向外太空。他会成为地球的一颗卫星,在宇航员死亡之后,他体内的细菌会将其尸体分解,宇航员的尸体会逐渐腐烂,并产生大量的气体,这些气体会将宇航服撑破,最终宇航员的尸体残骸暴露在太空之中,要么直面阳光照射,被阳光烤干,而尸体里面的细菌在宇宙射线的照射之下全部死亡,尸体不会进一步腐烂,最终变成一具干尸。



要么在没有阳光照射的地方,尸体会被冻成冰棍,而且是一碰就碎的那种。然后由于太空中或多或少存在一点空气,所以宇航员的速度会越来越低,最终轨道高度一点点降低,直到落入大气层之后,飞速向地面坠落,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尸体跟大气层的剧烈摩擦,产生的大量热量,足以让尸体燃烧起来,最终就会变成真正意义上的骨灰,重新回到地球。


镜像科普


宇航员在执行任务时如果发生意外,回不了空间站,那会永远留在太空。

宇航员是很多人羡慕的职业,可这是充满危险的。

宇航员在失重的太空中执行任务时都会穿着宇航服,可仍然与地面相差太大,一不小心就会发生意外回不了太空舱,就只能任由尸体漂流到太空深处。

漂流在太空的宇航员尸体由于宇宙射线会比在地面上腐烂得更快,不久后就只剩一具白骨与空荡荡的宇航服。一段时间后,宇航服也会被星际尘埃或其它物质填充后烂得掉渣。最后宇航服也不存在了。



迄今为止,遇难宇航员已有21位,有14位是由于航天机起飞或下降时航天器失事解体而牺牲,要么在爆炸中粉身碎骨,都是在太空中就尸骨无存了,部分由于摔死才葬在地球上。

如果有同伴,会将尸体放进增压服内,储藏在阴冷的地方,如果征得地面的同意,会将尸体运回地球;如果没有同意,会将尸体放进密封袋,抛出舱外冰冻尸体,然后抖动成粉块状,永远遗留太空。

宇航员们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了无法替代的贡献,人们会铭记他们璀璨的名字,就像星星的光亮,永不磨灭!



弄潮科学


之前回答过类似的问题。宇航员如果在太空漫步的时候死在了空间站外头又回去不了,那又两种结果:

  1. 宇航服破了

  2. 宇航服没破

我们在后面详细探讨。

宇航员死在太空,目前还没有可以参考的实例

外层空间异常广阔,比我们想象的要空,空到你在大多数情况下想被其它物体撞到的几率都很低(这跟科幻电影所描述的那种危险状况相差甚远),这意味着如果宇航员在太空中死亡,他的尸体将在深空徘徊数百万年。根据现有记录,前往太空的个人基本没有自然死亡的,载人飞行任务中只有三人在太空死亡(联盟11号,实际上是在返回时死亡的)。

上图:苏联联盟11号返回舱返回时因事故导致三名宇航员丧生。

遗体在太空和在地球上的不同境遇

我们都知道死者的身体会随着时间而发生一些变化。这些变化会在死亡后立即开始,并在之后的数小时内发生更加明显的变化。但是分解过程在太空与在地球上有会有不同。

在地球上,死者的遗体一开始会变得苍白,然后眼睛和指甲周围的皮肤会逐渐变灰,这与大、小血管不再有血液流入有关。当心跳停止后,重力开始控制体内的液体,让它们积聚在遗体的下部,甚至形成尸斑。

在太空中,情况就变得非常不同了。没有重力,血液不会聚集到特定的地方。但比较明确的是,如果宇航员的遗体没有内部或外部热源影响,那么尸体会很快冻结。

关于身体如何随时间变化有几种可能的情况:

  • 尸体常年漂流太空

今天科学家仍然无法肯定地说,在这种情况下,被冻结的尸体能持续多久。如果它不被行星或恒星吸引,它将永远在无空气的空间中漂移。

  • 如果有热源作用在尸体上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在某种情况下,热辐射会加热遗体到很高的温度(如果不发生泄漏的话),诸如几百度,遇到这种情况就不妙了,因为宇航服本身是很结实且耐高压的,在宇航服因为高温和其他机械力作用破损之前,遗体就会像被放进了高压锅,很快处于被煮烂的效果,立刻没了人形。当然高温也会杀死宇航员遗体体表和体内的微生物,组织这些被煮烂的组织进一步腐败(相当于自然形成了一包人肉罐头)。

  • 如果宇航服有漏洞,情况又不一样

在这种情况下,无论身体是否被加热,遗体都会发生脱水,因为低压的环境会让水和气体分子迅速逃逸。而且缺乏空气的环境也会对遗体进行消毒,由于微生物在分解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一旦微生物不再活动,极度干燥的遗体可以变成干尸在轨道上运行很多年而不会发生特殊变化。

  • 太空服没破,而且温度“适宜”……

诸如偶尔能够从冰冻的情况下解冻(要知道在太空中的一抹阴影就等于极冻区,而一旦暴露在太阳光之下就又相当于被送进了微波炉),且没有经过“罐头式”的高温封闭煮沸过程,那么人体就有可能在对微生物友好的温度下,在微生物和自身酶的作用下从内部开始分解,分解的过程会产生水,会加速分解的速度。注意:过高的温度可能会对遗体进行“罐头式”的消毒,杀灭所有的微生物,减缓腐败的速度——一次消毒,长期受用。所以遗体可能在不同的腐败时点上偶然且突然地变成人肉罐头。回收这样的宇航员遗体可能会有点惊悚。

微生物在外太空能够保持活力吗?

在地球上的勘探发现,微生物早已适应了地球上的各种极端条件,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微生物也可能适应太空中的某些极端条件而在宇航员死亡之后而存活下来,成为遗体腐败的主要因素。

而且,最近在太空中进行的实验证实,微生物在太空中的生长比在在地球上生长得更好。例如,国际空间站上培养的大肠杆菌与地面培养的控制组相比,其最终细胞数要多13倍。

通过使用霉菌进行了实验,表明在国际空间站培养14天,与地面对照组进行菌落比较发现,太空条件降低了气生菌丝的生长速度,但刺激了潜伏菌丝和整个菌落的生长。

尽管辐射可能会给细菌也带来伤害,但空间实验表明,细菌基因的突变率比地面对照组高二至三倍。

所以前面提到的“罐头”和“干尸”等情况,可能也面临着某些耐极端条件微生物的挑战(或者某种因突变进化而适应了太空条件的微生物——国际空间站也飞了这么多年了),而导致尸体根本没法像我们预想的那样长期完好地保存。

总结

宇航服破没破,遗体受不受热,微生物存活与否,是宇航员遗体保存的关键因素。但目前我们对于太空中发生的很多事情的了解并不多,回答这样的问题面临着缺乏实验数据的尴尬。目前似乎还没有哪个国家做过关于外太空尸体腐烂的实验。目前知道的相关“实验”只有阿波罗系列登月扔到月球上的那么几堆排泄物,这些珍贵的排泄物可能成为人类了解外太空微生物行为的确凿依据,不过目前美国还没有去回收“成果”,我们再耐心个几年等美国人到月球把大粪掏回来再说吧。


小宇堂


一个宇航员由于意外,安全绳脱落,搭救措施无效,眼睁睁着看着这位宇航员飘离空间站,那么这位宇航员将面临什么呢?

首先应该是氧气的耗尽,宇航服抗太空高低温、抗有害辐射,维持宇航员的生存活动环境,宇航服也分为舱外与舱内宇航服,现在只讨论舱外,舱外宇航服结构就多了,比如:外罩防护层、真空隔热层、保暖层、内衣舒适层、散热层等等,所以宇航服造价不菲。

舱外宇航服可以支撑的氧气可以维持大约一天多一点的时间,而且,在舱外服的头盔内侧还备有可直接吸的500ml饮料以及少量的航天级食品。所以,这位宇航员在脱离空间站的情况下,大约还可以生存一天多一点的时间,他会在太空轨道上欣赏到日出与日落,感受宇宙的壮观。

当氧气耗尽,宇航员陷入昏迷,之后大脑便因为缺氧而脑死亡。

死后,在很长的时间内,宇航员还将维持在此高度的轨道上,渐渐地降低轨道。有人问,宇航服内已经没有氧气了,那么微生物的分解活动还会存在吗?我觉得会存在,因为有些微生物的活动并不需要氧气,如果此宇航员在太空漂流足够久的时间的话,宇航服会变得越来越鼓,这都是微生物分解活动释放出的气体,最终,由于轨道的不断下降,进入大气层中,化为地球上夜空中灿烂的流星。

个人浅见,欢迎评论!


科学船坞


如果宇航员在太空漫步过程中发生意外,无法再返回太空飞船或者空间站,那么,该宇航员并不会直接掉到地球上,而是会继续环绕地球运动,成为地球的一颗卫星。因为原先随着太空飞船或者空间站一起运动的宇航员,也有一个相同的轨道速度,所以他在几乎真空的太空中可以依靠惯性继续绕飞地球。

在宇航服还能正常工作的情况下,其中的宇航员不会当场丧命。但随着宇航服内的氧气逐渐耗尽,宇航员将会窒息而亡。在这种情况下,宇航员体内的细菌会逐渐把他的身体分解掉,所以宇航员的身体会逐渐腐烂掉,这就像在地球上的遗体所会发生的情况一样。

考虑到载人飞行的轨道高度大都为400公里,在这里仍然会有极少量的空气。在长时间的空气阻力作用下,宇航员的遗体会越来越靠近地球,直至最终再入大气层,并在稠密的大气层中烧尽。

另一方面,如果宇航服一开始就破掉,那么,其中的宇航员将会在很短的时间内死于体液沸腾、急性缺氧和太空辐射。由于暴露在太空中,宇航员的遗体并不会腐烂,而是会变得干瘪。

此外,如果宇航员是在去往其他星球上发生意外,并且他的遗体能够在不被烧毁的情况下抵达其他星球的表面,那么,宇航员遗体上的微生物将有可能在其他星球上繁衍生息,成为其他星球的生命之源。


火星一号


图:宇航员罗伯特(左)和克里斯特(右)在太空行走,下面是新西兰群岛

宇航员出舱都会慎之又慎,因为一不小心飘离空间站,就会变成“人造卫星”了。太空行走是是载人航天中的一项关键技术,有的时候宇航员需要出舱进行科学实验、维修航天器等任务。

图:示意,俄罗斯发射的退役航天服人造卫星,里边并没有人。

虽然航天员太空行走时候会有安全绳索连接在空间站上,有的时候也会配备载人的机动装置,像一个背包一样装着压缩氮气,可以通过推力器喷射氮气达到行动的目的。

但是如果发生意外安全绳索脱落,导致飘离航天器太远的话,是很难有方法救援的。除非地面上重新发射航天飞机或者航天器来救援,但是这种办法时间上是来不急的。虽然短时间内飘离的宇航员会和航天器保持着同步的速度或者动作,但是航天器一般的飞行高度都是在400公里以内,虽然大气稀薄但是还是有空气的。气体产生摩擦会减宇航员的速度,这样会导致宇航员向着地面的方向“变轨”,经过几个月或者更久的时间进入大气层燃烧成灰烬。

但是比较幸运的是宇航员会在飘离航天器的一天内,因为耗尽氧气而窒息死亡,不用井里后续的痛苦。但是这种宇航员飘离航天器的示例确实没有发生过,因为每一次太空行走都是非常谨慎有充足准备的,因为这是关系到生命安全的问题。



科学黑洞


只能视情况而定,如果不是很远,可以通过小型载具将一名宇航员带到已亡宇航员身边将其带回,如果实在太远可能就会眼看着他成为地球卫星,最后化为流星坠落地球。

1984年2月7日,美国“挑战者”号的宇航员进行了无绳太空行走,用了一个小型的载具,载具上装着24个用压缩氮气作为推进剂的推进器,可以调节氮气的喷射方向,成功地实施了无绳太空行走,航天员最远距离挑战者号航天飞机46米。现在看来当年的图像仍是惊心动魄的,一旦操作失误无法返回航天飞机,最后的结果就是变成一个“人造卫星”,最后变成流星坠落地球。

空间站的宇航员一般是不会脱离空间站的,宇航服上至少有2根安全绳,太空行走的时候和高空行走一样,始终保持一根绳挂在空间站上,但如果不小心脱离,只要不是故意使劲蹬着跳离空间站的,在不是很长的时间内,宇航员和空间站距离不会太远,可以通过发射安全绳或者通过另外的宇航员运用载具将宇航员带回,如果离空间站实在太远,或许当事国家会考虑一番,看值不值得营救,那需要发射专门的航天器,而宇航服中的氧气,顶多够维持一天的,超过这个时间就没戏了,只能看着他越飘越远。

不过宇航员也可以自救,将宇航服放气,可以产生微小的推力,如果合适的话还是有可能会将宇航员退会空间站的,在缺氧失去意识前回到空间站,还是能够活下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