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亮剑》中的李云龙,当年为什么非用上万人去打仅有几百日军的平安县城?

R


凡是和李云龙有关的,都是我家的菜,苍茫大地分两步回答。

先回答为什么要打?

一、李云龙是个快意恩仇的家伙,他新婚之夜,被山本特种兵偷袭,团部伤亡惨重,老搭档团政委赵刚重伤,老婆秀芹被俘,被山本押进了平安县城。李云龙要为政委及其它战友报仇,要救出老婆秀芹。

二、赵家峪仅仅因为独立团驻扎过,就被日军血洗。李云龙要替乡亲们报仇。

三、独立团分散打游击后,李云龙估计有了大发展,人数大幅度增加了,火力有了很大提高,李云龙这个猴精他尽管没有精确计算过独立团的家底,但大体还是有数的。

四、一旦打起来,一定会得到丁伟、孔捷、楚云飞国共友军的增援。

这一点很重要,不然借李云龙十个胆子也不敢、也不会进攻平安城。平安城靠太原太近,一旦大批出动,无人阻击,独立团可能有被包围的危险。

为什么要出动万人进攻平安城?

一万人多吗?日军和国军(没有美械化、德械化的)战力比大约是一比五至一比六。

下面看一下日军一个大队的配备:满员1100人左右,大队部30人,一个运输中队(大车、骡马)110人,步兵中队三至四个,每中队181人,一个机枪中队174人,其中三个54人小队,每小队8至12挺机枪,两门70毫米92式步兵炮。

平安县城大约原有一个至少一个中队日军,一个日本宪兵队,又新进山本特攻队几十人,伪军和日军所占比例至少三倍,总兵力一千多。

平安县城城高墙厚,日军守,我军攻。你看看李云龙独立团壮大后主力五千人多吗?(还有地方部队)要不是李云龙部武器装备大有改善, 连拉风的意大利大炮也有了,能不能攻下平安县城都是个问题。

我再讲个陈赓三五八旅围攻沁源县城的故事,围了一年多,采用游击战法困死日军,最后逼其投降。当然这还是抗战后期,日军兵员军事素质严重下降,战斗意志严重衰退了,困了一年多才攻下来的!

百团大仗后期,为歼灭深入我太行八路军腹地的冈崎大队,我一二九师及山西决死纵队一部付出了近二千人伤亡的代价,才干掉冈崎,消灭几百人。今天我讲这些,对抗日将士们充满无限敬意,用如此劣质装备对付现代化装备的日本兽兵,用八年功夫还打败了他们,创造了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

所以按李云龙的性格,平安一仗必打,打则至少需要四五千军队。





苍茫大地顾炜斌


看了置顶答案的平安格勒战役战果统计,瞬间凌乱了。现在的网友太厉害了吧?虚构的事也能编的有鼻子有眼的。

李云龙为什么非用上万人去打仅有几百日军的平安县城?答案,全在小说里面。(小说第七章)

因为山本特工队的偷袭,导致李云龙团部牺牲了五十多人,政委赵刚负重伤,老婆秀芹被掳走,断后掩护的炊事员老王也牺牲了。这事让李云龙很懊恼,如果这次不报仇,当了缩头乌龟,以后就没脸在晋西北混了。而且山本没有逃远,快一点追,还能赶上灭了他。

原著中是这样描述的:

山本呀,如果你逃回太原,老子拿你没办法,可你小子不知死,竟逃进了平安县城。这晋西北是这么容易来的吗?既然来了就别想走了。——《亮剑》第七章


所以,李云龙要打平安县城,是他在赵家峪被袭后就打算好了的。

这个时候他并不知道自己手上有上万人。他觉得自己有一个团,加上地方武装,打县城应该足够了。

现在独立团有多少人,李云龙自己也不大清楚,全团撤出去时一千多人,现在按最保守的估计,也得扩编出两干多号人。一个独立团加上几个县大队、区小队、民兵,也差不多了。——《亮剑》第七章

因为日军的兵力,没有秘密可言。日军在每一个县城的兵力配置都差不多。

县城里驻有日军一个步兵中队,一个日军宪兵队,加上伪军一个大队,兵力有一千多人。

其中伪军没有战斗力,排除掉几百伪军,李云龙真正要面对的敌人,就是一个日军中队和一个宪兵队。再加上二十多人的山本特工队,几百人而已。李云龙觉得自己一个团应该有两千多人,再加上地方武装民兵,三四千人打几百鬼子应该还是足够的。


后来独立团集中了上万人打县城,那是集结以后才知道的事了。比预期的兵力更多,也就更加坚定了李云龙打县城的决心。无所谓李云龙非要集中上万人才敢打县城这个说法。

所以并不是李云龙非要用上万人打县城,而是他本来就想打县城,有没有上万人,他都要打县城。



至于为什么是上万人打县城,我觉得这个兵力是作者和编剧为了故事合理性,计算出来的一个打县城的理性数字。人数多了不现实,人数少了又打不下来。

因为人数太多了,比如一两万人,这个就太扯了。毕竟分兵时只有一千多人,两年时间主力部队扩充了三倍,到五千人已经是奇迹了。扩充十倍,主力上万人,就有点像YY小说,太不现实。

而人数太少了,比如说一个团的兵力就想收复县城,兵力又不够。因为,根据现有的资料记录,除非是日军收缩兵力,主动放弃县城。仅凭一个团,想硬打下一座有几百日本驻军的县城,是不可能的。

比如1939年的桐乡县城收复战。

日军在桐乡县城的兵力只有一个小队,不到五十人。这47名鬼子,以县城东门和县小学为据点。桐乡当地人也觉得鬼子兵势单力薄,主动联络国军第62师,愿意里应外合,歼灭日军。

收复县城的国军隶属于湘军,虽然武器装备一般,但是士气高昂,军纪很好。听说鬼子兵只有四十多人,从师长到团长都自认为是胸有成竹。便安排了一个团负责攻城,其他部队负责阻击日军援兵。(这个兵力就是李云龙打平安县城的配置,而且日军的人数更少。)

按照常理说,一个团打四十多个鬼子,兵力比至少是40:1。而且国军还派了侦查员化装入城,里应外合夹击日军。所以这场仗,国军并没有轻敌。不出意外,桐乡县城必然收复。

岂料日军的反应非常之快,在遭到袭击损失了八个鬼子后,余下的三十多个鬼子立即向后收缩。利用有利地形,在防御死角用掷弹筒和重机枪,硬是顶住了国军一个营的攻击。国军因为没有火炮,无法直接摧毁日军工事。只能使用步机枪对射,手榴弹也扔不过去,就是扔过去了,也没有作用,难以有效掩护步兵。在激战三日后,日军援军达到,国军只能撤退。



(战时刊物《战地》报道,第62师攻入桐乡城缴获伪组织警察标识和照片等物。)

真实的抗战就是如此残酷。没有重武器,几十个日本兵就能把一个团的国军缠住。而且这个团的国军还不是软柿子,是颇有战斗力的三湘子弟。



如果《亮剑》是一部抗日神剧,编剧可能真的就让李云龙带着一个团就打县城去了。如果编剧编的再神一点,派几个武林大侠去。这几百日军估计都不够我们的大侠们“手撕”的。



然而《亮剑》并没有这么无耻,作者给了李云龙五千多人的正规军,三千多民兵。此外还很“贴心”的给李云龙的部队装备了一门攻坚专用的意大利炮。(没有这门炮,能不能打下县城,还不一定呢。最后也是因为这门炮,才轰开了城门楼子。)

然后,李云龙就带着这上万人的兵力,就打县城去了。

李云龙分出了三分之一的兵力带领地方武装打援,将县城周围五十公里内的道路全部封锁。——《亮剑》第七章

按照常理来说,六千多人主攻,其余的三分之一的兵力,也就是三千多人阻援。这个阻援的兵力是绝对不够的。

但是此时作者又很贴心的给李云龙找了一群援军。周围的友军部队都在帮助李云龙阻援,等于打平安县城间接投入的兵力高达十几万,李云龙岂能不胜?


双方投入的总兵力也达到30多万。平安县一千多守军全部阵亡,山本特工队全部玉碎,各路增援部队也都伤亡过半,北同蒲铁路被破坏成数截,整个晋西北地区日军的有线通讯网被全部破坏。——《亮剑》第八章

综合以上,可以得出三个结论:

一、李云龙打县城的想法很坚定,有没有上万人他都会打。

二、历史教训告诉我们,只要日军想守。打一座县城,上万人是不够的。

三、实际投入攻打平安县城的兵力并不止上万人,而是高达十几万。

从历史角度看,李云龙打县城属于瞎编,历史上没这回事;但是从军事角度分析,中国军队投入的兵力,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所以,李云龙上万人攻打平安县城,没毛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