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孫子故里是廣饒還是惠民?

天天快樂1462172


咋又是這個問題,之前回答過被刪掉了😂️――

關於孫子是哪裡人當年有“惠民說”“博興說”“廣饒說”之爭,在上世紀80年代末,國家和山東省相關部門專門召集了各方面專家學者以及三縣相關人員對此進行了研討,在會上惠民和廣饒爭的特別激烈,而博興由於有董永這一名人則顯得不那麼積極。經過羅列各方文獻“特別”是結合部分考古學證據論證,“廣饒說”首先出局,而大致確定孫子當年大概率生活在當前博興縣域內,而其後人遷至當前惠民縣域內,至此,三縣對這一爭議已無異議。問題集中到最終歸屬權歸惠民還是博興,由於當時博興屬於惠民地區,行署專員駐地在惠民,且博興有董永,所以最終將孫子歸屬了惠民縣。

當年的博興人肯定想不到隨著經濟發展,孫子這一“IP”蘊含的經濟效益遠遠超出了“董永”這一神話人物;而廣饒與惠民之爭也在沉寂多年後再次登場。

另:關於董永歸屬博興還是湖北孝感,兩地已有默契,孝感承認董永祖籍為博興,與七仙女故事則發生在董永流浪到孝感後(參見孝感市政府網站),博興亦不對此提出異議。


陌行5313


爭奪孫子故里的可不止廣饒和惠民兩地。曾經有一段時間三地並起爭奪孫子故里一度趨於白熱化。 這三地分別是廣饒、惠民和臨淄。而且三個地方都拿出了“鐵證”。



史籍記載孫子顧裡在古樂安,依據主要有兩條:

一條是唐代元和年間編撰的《元和姓纂》,裡面提到樂安有孫武之後安居於此;

第2條是官修史書二十四史中《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提到孫武的先祖為齊國的大夫,因有功被齊景公賜姓為孫,封地於樂安,後來,孫武出生於這塊封地之中。


民國時期編撰修訂的《樂安縣誌》中也採用延續了這種說法。

但是古樂安地望到底涵蓋哪些範圍,如今很難考證,所以才產生了如此爭執。



廣饒政府和人民顯然都認為孫子是他們的老鄉,而且為了考證孫子故里所在早在1990年廣饒縣就成立了孫武故里考證領導小組抽調縣裡相關工作的實質編撰人員參加小組並且邀請了復旦大學,曲阜師範大學到多所學校10多名專家教授進行考證,當然他們考證的結果是古樂安的地理位置大概就是今天廣饒縣範圍之內。基於此廣饒縣委縣政府還積極推廣孫子文化,舉辦孫子國際文化節,並且請清華大學建築設計院和曲阜市古建築設計院設計建設了廣饒孫武祠,還有一系列孫子相關的研究成果產出,儼然在孫子故里之爭中佔據了上風。



惠民縣也不甘落後,從2003年開始。惠民縣開始舉辦中國(惠民)孫子文化旅遊節,雖然聽著不如廣饒國際文化節大氣,但是也算是惠民縣在孫子故里之爭中表明自己不甘落後的姿態。山東孫子研究會的成員郭克勤先生還專門寫了一篇《孫子故里新考》,認為孫子故里應該是現在的惠民縣,有興趣的可以翻來讀一下。另一個唄,當做是孫子故里證據的就是,惠民縣境內直到現在孫氏後裔還有很多,境內的孫子廟、孫氏祠堂也建有多處。



還有一說就是臨淄說。這種說法的來源是《左傳·襄公二十八年》中提到孫武的祖父曾經在臨淄生活,所以推斷孫武之父與其本人應該都是在臨淄出生成長,然後外出闖蕩的。

孫子的故里到底在哪裡呢?雖然說法眾多,但是隨著越來越多的靠發現以及新資料的收集,種種跡象似乎都表明了,廣饒說或許更加靠譜。


一盤拉條子


孫子故里是山東廣饒,本來毫無爭議,但山東惠民突然跳出來搶,才有了孫子故里的爭議。這正應了魯迅那句話:世上本沒有爭議,爭的人多了,也就有了爭議。

孫子即孫武,被稱為“兵聖”,兵家始祖,所著《孫子兵法》是世界聞名的兵書,擁有極為廣泛的影響力,這樣一個超級人物,當然很容易成為爭搶的名人資源,但在兩千多年的歷史上,孫子故里幾乎沒有任何異議,卻在幾十年前硬硬被惠民搞出了爭議。

孫子到底是哪裡人,不是哪個地方自己說了算,而是要講證據,歷史上的證據有兩種,一種是文字證據,即史料記載;另一種是實物證據,即考古發掘。

從史料記載看,孫子是齊國人無疑。

司馬遷所著《史記·孫子吳起列傳》雲“孫子武者,齊人也”,這說明孫子是春秋時期齊國人,齊國是武王伐紂後所封諸侯國,大功臣呂尚,也就是姜尚、姜子牙,就武王被封在營丘(臨淄),國名為齊,這便是齊國的淵源。


《史記》只說孫子是齊國人,卻沒說他是齊國哪裡人,齊國的地盤範圍在今天的山東省中東部,“東至海, 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五侯九伯,實得徵之”,是春秋戰國時期數一數二的大國,想找孫子的故里並不容易。

還好這件事還有其他史料記載,而北宋歐陽修編纂的《新唐書》、南宋鄧名世編著的《古今姓氏書辨證》,以及其他史料都記載孫子是“齊國樂安人”。

這樣一來,範圍縮小了,從整個齊國縮到了齊國樂安。

經過長期的史料考證和考古研究,史學界一致認為“先秦齊國樂安縣邑”就是如今的東營市廣饒縣,專家學者一致認為孫武故里就是東營市廣饒縣,他的後裔也生活在廣饒和青州這一帶,這一觀點在近百年間毫無爭議,廣饒是當之無愧的兵聖故里。

但惠民卻無中生有,在1987年突然拋出一個奇葩判斷——惠民才是孫武故里,還大張旗鼓地對外公開宣傳,並組織召開“孫子兵法國際學術討論會”,以孫武故里自居。


惠民的理由是孫武是樂安人,惠民屬古樂安郡管轄,所以孫武是惠民人。

這個謊言一戳就破,因為惠民自稱的樂安是東漢以後才設立的樂安郡,管轄範圍包括今天的山東省濱州市東部、淄博市東北部、東營市南部和濰坊市壽光市一帶,但孫武是春秋時期齊國人,春秋時期齊國根本沒有樂安郡,只有樂安縣,就是如今的廣饒縣。

正因為如此,惠民爭奪孫子故里的底氣明顯不足,廣饒對外稱“兵聖故里”,因為孫武一直被尊稱為“兵聖”,惠民卻對外稱“武聖故里”,而全國人民都知道古代有“武聖”稱號是呂尚、關羽、甚至岳飛的,跟孫武又有什麼關係?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關於它的作者孫武子,由於歷史沒有留下更多的文獻資料,以致連他的裡籍身世也發生了疑問,隨著新的世界性“孫子熱”的興起,在中國,在孫子的故鄉——山東省北部瀕臨渤海的大平原上,曾經進行過一場“搶孫子,爭祖宗”的爭奪戰。事情發展之初是平靜的。80年代中期,以中國軍事科學院為首的北京和全國各地主要的“孫子兵法”研究家們,經過了一番認真的考辨、論證之後,一掃歷史的混沌,認定兵學鼻祖孫子的故里就是今天山東惠民縣。此種說法最早源於李浴日先生對孫子的研究。早在1937年,他在《孫子兵法之綜合研究》中,對《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和學者孫星衍以其先祖孫文虎追封為“樂安郡公”,認為自己“吾家出樂安,真孫子之後”為據,從而作出如下判斷:“孫子是從唐代之樂安郡,即清代之山東省武定府,今之惠民縣附近奔吳。”儘管李日浴先生沒有重新提出孫子故里是惠民縣。然而,惠民縣孫子故里的傳統說法便被學術界所公認,迄今己有50餘年之久。就連《辭海》等多種工具書也明確了孫子故里是今惠民縣的概念。

1989年5月,第一屆《孫子兵法》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惠民縣召開。在此之前,國內還有“博興說”和“惠民說”之爭。為了還歷史的本來面貌,軍事科學院戰略研究專家吳如嵩和陳秉才合作著《孫武故里考疑》一文,集多年爭論之大成,力排“博興說”,作出了孫子故里應是古稱“厭次”的惠民縣的結論。其他史志研究專家在惠民考察所得的種種文物遺蹟,也證實了這一點。1988年12月,惠民縣與中國人民解放軍科學院、國防大學、總後勤編審辦、反覆論證的基礎上確認惠民乃孫子故里。

1990年10月,更大規模的第二屆孫子兵法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北京召開,18個國家和地區的200多位專家、學者應邀出席。會上會下,也從沒有人對孫子故里的問題提出異議。

1991年初,山東省廣饒縣突然挑起了“孫子故里”爭奪戰。1月27日至30日,廣饒縣出面在本地又召集了“第一屆孫武故里研討會”,到會的有來自上海、山東等地的專家、學者30多人,提交論文20餘篇。會議認為,通過對廣饒“水文地貌等進行實地勘察”,“孫子故里在今廣饒縣”,“這項研究成果填補了我國關於孫子研究的一項空白”。會議還決定,成立“孫子研究會”,修建一個孫子紀念場所“孫子園”等等。2月27日,幾乎全國各大新聞機構同時登載和播發了消息,又把“孫子故里是今山東廣饒縣”傳播到全國、全世界。

面對這種學術上的爭論,一時輿論譁然,莫衷一是。惠民人民更是街談巷議,群情激越。當天,由地委副專員和惠民縣縣長、人大常委會主任等組成的上訪隊伍出發了,到省委、省府,到北京,找領導,找報社,找電臺,彙報情況,查詢來頭。為了“救火”,縣史志辦和老研究員搬著縣誌和古籍,到大街、集市上設攤,向群眾宣講孫子故里是惠民縣的種種根據,據理批駁“廣饒說”。

設在北京的中國孫子兵法研究會也忙碌起來。會長秘書長和學者緊急集會。重新研究孫子故里的問題,認真分析“廣饒說”的論據。

堅持“廣饒說”的一方也不甘示弱,上下游說,闡明自己的道理。他們由廣饒縣長帶隊,到省裡,到中央,找過去在廣饒縣戰鬥過的老領導給予支持;有關的研究人員也到孫子兵法研究會當面彙報。

至此,關於孫子故里的爭論己到了白熱化程度,牽動了學術界,波及兩種宣傳的新聞界,也影響到社會的其他方面。

各方爭執不下,辯論日益升級。面對“廣饒說”引起的爭論。中國孫子兵法研究會也專門召集本會在京部分專家學者,再次對孫子故里進行了考辨,重申。從目前資料和考辨情況看,孫子故里在山東惠民之說是合理的。專家們認為,在沒有新的確鑿考古和史料發現之前,不要隨意推翻歷代史學研究成果,而應維持多數史學家所認同的傳統說法。很快掀起的“孫子故里”爭奪戰,也很快降溫。孫子故里的考證作為一個學術問題,相信,將會在以後的爭鳴中得到發展,在探討中還歷史的本來面目。


陸一朋


說孫武是惠民是因為新中國成立時淄博東營濱州所在地區都歸惠民專區管理後來才分開成立了各個市縣區,給你科普一下春秋至秦朝時惠民稱為厭次縣歸武定州管轄直至明朝才廢除厭次縣併入樂安郡廣饒秦時稱為千乘縣漢朝開始稱為廣饒縣元朝稱為樂安君 厭次縣是明朝才劃歸樂安郡管轄的,明朝以前惠民都不屬於樂安,聽說過孫子是樂安人沒聽說過孫武是厭次縣人。因漢以前搞得分封制厭次(今惠民縣)狄青(今高青)千乘(今廣饒)都是樂安國這也就是為什麼說孫子在樂安冊封而只有廣饒一直是承襲了樂安的,狄青(今高青)在秦朝才獲的名字同時也稱為一個縣,秦以前叫高宛鎮(今高青)歸屬千乘(今廣饒縣)管理,廣饒孫武祠建造於宋朝,惠民孫武祠建造於新中國。 還有說古代地形和現代地形不一樣的大哥們去百度一下倪寬廣饒有倪寬墓,查一下倪寬和孫子的年代差距,看看這個時間段地形能有多大改變。為什麼他們不爭倪寬第一廣饒倪寬墓是確實漢朝的不太好造假第二倪寬不太出名經濟效益低下 所以你們懂得。


Reanger


沒有什麼可爭論的,廣饒是孫武故里。前幾年全國很多專家來廣饒考察了,也找到了遺址,央視也報道了。至於為什麼會出現所謂的爭論,一切歸於廣饒原先屬於惠民地區,後來又劃分給東營了。孫武故里屬於哪裡,要看史料,要找遺址,目前一切證據都表明廣饒是孫武故里。

補充:看到一位網友的回答比較客觀:中國山東惠民地區廣饒縣。中國山東臨淄地區廣饒縣。齊國青州府樂安縣。

其實之所以爭來爭去,就是因為各時期地界劃分問題,孫武故里在今廣饒,而廣饒曾屬於不同地區,廣饒之前也叫樂安等。

總之,孫武故里曾經在惠民地區,注意不是惠民縣。也曾在臨淄地區,注意不是臨淄。也曾在青州府,注意不是青州。按今天地理位置劃分,孫武故里在東營廣饒縣。

附:

1991年6月,國家文物局、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中國歷史博物館考古部、北京文物局、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以及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諸多專家對樂安故城遺址作了進一步的考古鑽探與發掘。該遺址位於廣饒縣城北花官鄉草橋村,南距千乘故城(即今廣饒縣城)12.5公里,西南距博昌故城30公里,西北距博興縣城25公里,東北距琅槐故城40公里。古濟水和時水由西南而東北流至城址西南又折向東流入渤海。該城址東西長400米,南北寬380米。該城西南角地面上,現存有長10餘米、寬2米、高3米的城牆殘垣。從該遺址出土的文物看,有龍山文化時期的附加錐紋紅陶鼎足,商周時期的陶壺、罐、盆及鬲、豆、盤等器物殘片;秦漢時期的磚瓦、石磨、盔形器和陶壺、陶盤、陶罐以及漏器的殘片和漢代的陶井壁殘片等。根據專家學者考古發掘的結果和實地踏勘野外,對照史籍記載和歷史地圖標明:該城址即先秦齊國樂安縣邑故城遺址。這一發現,證實了孫武祖父孫書因“伐莒有功,景公賜姓孫氏,食採於樂安”和“自書始受邑於樂安”(見《新唐書》和《唐故滑州白馬縣令樂安孫府君墓誌銘》)的記載是正確的。著名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張政烺先生在仔細勘察發掘現場後,欣然命筆書曰:“齊樂安故城重放異彩為廣饒草橋遺址題。”著名中國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先生亦題詞:“孫子兵法十三篇作者春秋齊樂安孫武故里”。


地鐵無鐵


孫武,春秋時期齊國樂安人,後世尊稱孫武子、孫子!在1987年之前孫子故里只有廣饒這一個說法,《青州府志》《樂安縣誌》明確記載孫武為今廣饒人!而到了1987年惠民在寫地方名人志時把之前屬於惠民專區管轄的廣饒縣(1950-1983年屬省直惠民專區管轄)的孫武寫到了惠民名人志,硬造出了孫子故里之爭!但是直到今天也沒拿出什麼證據!反而廣饒縣卻一直在拿出各種證據!全國樂安孫氏後裔編寫的《全國樂安孫氏通譜》也明確了就是廣饒,孫武后裔孫中山先生的孫女孫穗芳女士也到廣饒祭拜先祖孫武並贈送孫中山銅像!我想如果沒有證據的話,誰家族譜也不會亂寫自己的起源地,這是花錢也買不來的!


墨香茗風


如果廣饒和惠民都歸屬濱州,就沒有爭孫一說。那些想考察歷史,改變現狀的史學家們及地方官員,首先要考慮一下頭上的烏紗帽,屁股下的坐位有沒有?保不保?不會出現多地方投巨資建景點,重複建設,貽笑大方之現象發生!


惠風和暢285106776


孫子,春秋樂安郡人,現博興縣域。惠民是唐朝樂安郡,現惠民縣域。看看歷史區域劃分。


老李1970


是哪已經不重要,肯定是山東人,也肯定是全世界軍事家學習的鼻祖。可惜的是山東再無孫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