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驚蟄節吃梨,你們那裡有這個風俗嗎,有科學道理嗎?

超越地平線86125579


在民間素有"驚蟄吃梨"的習俗。驚蟄吃梨源於何時,無跡可尋。

對於“驚蟄吃梨”的習俗,筆者覺得應當從二個方面來看。

一是從寓意中求得希望順暢

民間對於“驚蟄吃梨”有幾多說辭。

一說為“離家創業”之意,寄託“努力榮祖”之念;吃梨是讓你不忘先祖,努力創業光宗耀祖;

一說吃梨助益脾氣,令五臟和平,以增強體質抵禦病菌的侵襲。

一說可讓蟲害遠離莊稼。"梨"諧音"離",據說,驚蟄吃梨可讓蟲害遠離莊稼,可保全年的好收成,這一天全家都要吃梨。

二是從養生的角度來看,吃梨益於健康。

驚蟄處於氣候多變的春季,除了體現在“亂穿衣、換秋褲”的氣溫變化外;更體現在春季多風、氣候無常、還寒乍暖的季節變化上。

尤其是西北地區,尤其是婦孺孩童,肺部及氣管難以適應。

所以在春季飲食上,宜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質、維生素的清淡食物、新鮮蔬菜等。

驚蟄時節,乍暖還寒,氣候比較乾燥,很容易使人口乾舌燥、外感咳嗽。尤其是患有“哮喘”的老年人,春季為此病的誘發階段。

生梨性寒味甘,有潤肺止咳、滋陰清熱的功效。民間“驚蟄吃梨”的習俗對於肺部疾病有輔助功能。

梨的吃法很多,比如生食、蒸食、榨汁、或者配以百合、枸杞等煮水等。


文子心語


  民俗傳承

  梨,唯一在二十四節氣(驚蟄)中佔一席之地的水果,古人稱梨為“果宗”。現在我們吃梨,通常是洗淨就吃。但在古時,尤其在唐朝,梨是要蒸著吃的。無論生吃或熟食,驚蟄日吃梨,是一種寓食於節的民俗傳承。

  天氣因素

  驚蟄時期,天氣明顯變暖乾燥,很容易使人口乾舌燥、外感咳嗽。生梨性寒味甘,吃梨有“生者清六腑之熱,熟者滋五腑之陰”的效果。早上起來或飯後,一人一隻,能明顯解除咽喉幹、癢痛、音啞,以及便秘尿赤等症狀。有的家長藉機還要給子女們講一講孔融讓梨的故事。

  驚蟄節氣吃梨由來

  關於驚蟄吃梨的起源,無法考證,但是祁縣民間卻有一則代代相傳的故事。聞名海內的晉商渠家,先祖渠濟是上黨長子縣人,明代洪武初年,帶著信、義兩個兒子,用上黨的潞麻與梨倒換祁縣的粗布、紅棗,往返兩地間從中贏利,天長日久有了積蓄,在祁縣城定居下來。雍正年間,十四世渠百川走西口,正是驚蟄之日,其父拿出梨讓他吃後說,先祖販梨創業,歷經艱辛,定居祁縣。今日驚蟄你要走西口,吃梨是讓你不忘先祖,努力創業光宗耀祖。渠百川走西口經商致富,將開設的字號取名"長源厚"。後來走西口者也仿效吃梨,多有"離家創業"之意,再後來驚蟄日也吃梨,亦有"努力榮祖"之念。

驚蟄節氣吃梨由來:

  驚蟄吃梨有什麼寓意

  驚蟄吃梨主要是北方的民間習俗,據說,驚蟄吃梨可讓蟲害遠離莊稼,可保全年的好收成。而在北方,山西梨的名氣最大,並流傳有“驚蟄吃了梨,一年都精神”的民諺。而且每年驚蟄時期,山西地區還會舉行傳統的梨花廟會,據碑文記載起源於北魏年間,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歷史,還有唐代梨樹存活至今者數株。

  驚蟄吃梨的好處

  防感冒

  梨素有天然礦泉水的美稱,多汁可口,清肺養肺,清熱降火,潤肺祛燥,適宜冬春交替季節,有發熱和內熱的病人食用,由於梨子營養素豐富,常吃梨還能有效預防感冒。

  潤燥

  驚蟄時節,乍暖還寒,氣候比較乾燥,很容易使人口乾舌燥、外感咳嗽。生梨性寒味甘,有潤肺止咳、滋陰清熱的功效。

  養肝

  春季陽氣初升,正是養肝的季節,梨子中含有較多的糖類物質和維生素,有一定的保肝護肝作用。

驚蟄吃梨的好處

  補水

  春季人們出現皮膚瘙癢,口鼻乾燥的時候很多,梨子具有潤燥消風之效,春季可以多吃梨潤燥止咳,補充水分,緩解身體乾燥現象。


翁子涵


驚蟄,陽氣使動,要吃溫柔食物培陽,而梨是大寒之物 並不正確



無名小醫生


你有這個錢,能夠買得起,你也喜歡吃,吃了不拉肚子,就行了,至於他的科學道理,科學原理啊,那是搞研究的人去研究,你自己喜歡,你自己高興是最大的緣故。



仁核


驚蟄吃梨,沒有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