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乾陵有没有被盗过?有哪些依据?

华夏历史品读


乾陵是一座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乾县梁山的唐朝墓葬,在唐代首都长安(今西安)西北方向约85公里处。是唐十八陵中唯一一座没有被盗的陵墓,也是唯一一座女皇陵唐王朝第三位皇帝高宗李治和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的合葬陵,位于陕西省干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长安西北方向,即八卦的干位,故称乾陵。建于公元684年,历时23年才修建完成。乾陵最著名的就是它气势磅礴的陵园规划,以及地表上大量的唐代石刻。

“神秘的乾陵,从未被盗过!”


乾陵里的宝贝多,历史上有很多盗墓贼都光顾过它,可是,从来没有一个人得手过,据说连乾陵的入口都没有人找到过!

据史料记载,历史上乾陵曾遭三次大规模的盗掘:

一、黄巢起义时,黄将军曾想撬开乾陵找点军费,他召集了40多万农民兄弟一起来到乾陵西侧挖墓,本想着用人海战术一人一铲的挖开它。结果挖了好多天,啥也没挖到,倒是把梁山给挖出了很多沟,俗称“黄巢沟”,挖陵失败!

二、五代时的著名盗墓专家温韬也打过这里的主意,一开始他觉得没问题,毕竟唐太宗的昭陵就是被它盗掘,可挖着挖着,连个墓道门都找不到!

三、民国时的军阀孙连仲也想撬开乾陵,可没曾想炸着炸着,天空突然刮起龙卷风,把两士兵给吹没了,他害怕啊,怕这是老天的警告,所以没再继续挖下去。

综上所述,这乾陵实在是神乎其神,完全打不开啊,由此,它也成为了唐陵里唯一没有被打开过的。

神秘的乾陵没有被盗的原因


一、乾陵当时修建时正值盛唐,武则天和高宗不惜动用血本来建陵,一定是考虑到了后世可能会被盗,所以整个陵工程浩大,将整个梁山都作为了自己的陵寝,不仅在入口的设置上用了很多“障眼法”,比如黄巢当年就被骗(黄巢误以为乾陵西边的众多碎石块是修陵所留,故从西边开始挖,殊不知这是唐人当时故意弄的,误导盗墓者从错误方向挖陵。)

二、唐时的堪舆家(风水先生)认为,梁山有利于女主。所以女皇武则天便把梁山选为其夫唐高宗和自己百年后的“万年寿域”。唐高宗与武则天的乾陵,发展、完善了昭陵的形制,陵园仿唐都长安城的格局营建,分为皇城、宫城和外郭城,其南北主轴线长达4.9公里。故你很难准确找到地宫的入口。

总结,乾陵是唐朝十八陵墓中唯一至今保存完整,没有被盗的陵墓,根据专家探测陵墓的地宫入口、甬道没有任何损坏,所以乾陵历经千年风雨,虽然历代都被数之不尽的盗墓贼光顾,但至今依然完好的耸立在梁山上,向世人昭示着它顽强的风姿。


公子灵均


乾陵是唐十八陵中唯一没有被盗掘的陵墓,专家这样认定的理由是其墓道完整,尚未发现盗洞的出现。

梁山上从没有断绝过的是盗墓者,小毛贼多如牛毛

历史上有名有姓的盗乾陵有17次之多,较大的就有三次,所以对于乾陵墓道口,盗墓人从来没有放弃过。

唐朝末年,黄巢动用40万起义大军进军梁山乾陵,死命挖个不休,也只挖出一条深40米的“黄巢”沟。失败原因似乎因军中无人懂乾陵坐北朝南的结构特点,所以挖错方向失败。

五代耀州刺史温韬是个大盗墓贼,率兵掘开十几座唐代陵墓,发了笔横财。贪心不足蛇吞象,带领数万人又挖掘乾陵,可过程中总遇狂风暴雨而不顺,吓到这伙人,这才罢手并断了此念。

民国初年,国民党将领孙连仲率人马在梁山安下营寨,借着军事演习的幌子炸开墓道旁的三层岩石,仍然一无所获。

暂且不谈乾陵中有多少宝物,只说乾陵为何得以完整保存,莫非有神灵护佑还是······

乾陵难盗掘的原因,就是证明乾陵没有被盗过的依据

风水学说法是家主坟墓的风水,必会影响一家人的命运,那一国之君的陵墓风水,则会影响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因此,历代皇帝陵穴的选择是重中之重,为了皇权永固,国运兴盛。

故唐朝的帝王陵墓有个特点是:“依山为陵”。

比如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主峰险峻,有167座功臣、皇亲国戚的陪葬墓,光占地就约有三十万亩。

再看李治和武则天的合葬陵乾陵,坐落在乾县西北的梁山上,地势宛如一个头北脚南仰卧在大地上的人体,符合“生者南向,死者北首”这一说,虽多少包含迷信成分了。

《礼记·问礼》:故生者南向,死者北首,皆从其初也。

并且乾陵就是选择了梁山,在山的半山腰上深挖洞穴直至山底,然后将棺椁葬入其中,这种陵墓与堆土为陵相比,若想盗恐怕摸金校尉之类高手也难办。

既彰显了皇权至上的威严,又让盗墓贼无从下手。或者也有打算舍墓道,而从梁山的山腹部另外凿洞进入的盗贼,只能说“佩服”,友情提示此方法慎选。

还有让盗贼伤脑伤心的事。

对于一座帝王陵墓来说,墓道口就是一把上锁之门的钥匙,若轻易让贼人拿到,岂不是早就被挖掘一空。所以,唐朝陵墓以底下墓室为中心,在地面四周围上一圈四方形的柏城,门外设了二道门阀。

第一道门阀标志是石狮,第二道门阀外有大量排列有序的石刻,皇帝生前仪仗设施,据说人们将其称“山野小朝廷”,还蛮有意思的。

【柏城】:指古代帝、后陵寝周围筑墙,栽种柏树而得名。

《资治通鉴·唐德宗建中四年》:漠谷道险狭,恐为贼所邀。不若自乾陵北过,附柏城而行。

所以,专家认定乾陵没有被盗掘过是有道理的,至少目前完好无损,未见盗洞。


果笑


乾陵是武则天的陵墓,可能被盗过。

通常历史学家认为武则天的陵墓没有被盗过。据史书记载,乾陵是唐代王陵中唯一没有被盗挖的一座陵墓,因为在先前历史上所明确记载的几次大盗墓,都没有将武则天的乾陵给挖开。

但经过当地参加考古的地震高级工程师张治天所述,武则天的的墓道长度仅63米,比李世民的墓小的多。当年当地人开山凿石头时发现该墓。在发现后,工程师张治天探测发现,墓道入口靠山体西侧的建筑边界,比东侧约长了几米。这个问题对判别乾陵是否被盗非常的关键。而现测量表明,在乾陵墓道尾部现存乾陵墓室处有明显的的缺陷。在缺少雨水的陕西和表面覆盖度没有完全厚度的地方,除淤蚀坍塌外,应是人为造成的,很有可能由于大量盗洞集中造成坍塌后形成的。

因此,探测高级工程师张治天说,一些考古学家认为武墓未被盗和被毁,恐怕应该不属实,乾陵很有可能被盗过。


观史鉴今


通常历史家认为没有被盗过,但是经过最新的考古认为:可能被盗过。

参加一代女皇武则天陵墓———乾陵全部探测工作的江苏省地震工程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张治天,日前回到南京,讲述了探测的一些幕后新闻,认为此墓可能已被盗过。

这次由陕西省文物保护修复中心、江苏省地震工程研究院和陕西省乾陵博物馆联合对乾陵陵墓进行的探测研究,是从4月下旬开始的。探测采用精密磁测(GPM)技术,共完成乾陵南脉东坡、乾陵北坡、乾陵南脉西坡三片,计1.38万平方米的探测。主要结果有:基本探明了乾陵墓道入口、墓道建筑的宽度和长度,发现墓室范围内曾有两处发生过局部坍塌。

张治天说,乾陵周围山岭宏伟,气度不凡。但是,实测下来,武则天墓葬规模几乎只相当于一般小王,和唐太宗李世民的墓不可比。武则天的孙子章怀太子的墓道长度在百米以上,孙女的墓道长度也在80米以上,而她的墓道长度仅63米。其中,有28米探测数据表明与当时墓葬中所设天井、侧室有关,就此可判定确系武墓。当年农民开山凿石时发现该墓,考古部门揭开顶部看到整条巨石还有铁钉浇铸,认为未遭盗劫。此次,张治天探测发现,武墓墓道入口靠山体西侧的建筑边界,比东侧约长4米。这是因为依山而凿所致,还是后来人为造成的坍塌?这个问题对判别武墓是否被盗非常重要。再则,63米墓道后方为墓室。而现探测表明,在墓道尾部紧邻现存乾陵墓室处有明显的两条塌陷,分别长15米、宽3米左右。在少雨的陕西和表面覆盖不够厚的地方,除由于建筑物本身不均匀而致墓室淤蚀坍塌外,一般应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很可能由于大量盗洞集中造成坍塌。因此,张治天说,一些考古学家认为武墓未被盗和被毁,


亿吴反故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而在中国历史上,大多数皇帝的陵墓都被盗过,那武则天的陵墓有没有被盗过?武则天其实与唐高宗李治埋在一起,葬在梁山,也就是人们称之为乾陵的地方。史书中记载,唐高宗死前,把自己生平所爱的字画全埋进自己的墓中,另外武则天死时是唐朝的全盛时期,陪葬品肯定丰厚,因此很多人都对乾陵垂涎三尺,但武则天和唐高宗李治的陵墓,至今没有被盗过。没被盗过的原因据说主要是因为建在石头山上,挖起来不容易,历史上曾有三次被盗的经历,但都失败了。有的是因为找不到入口,有的是突降大雨,让武则天的陵墓之谜显得扑朔迷离。第一个光顾乾陵的是唐末义军领袖黄巢,但是挖了几天,乾陵就像是没有入口一样,后来唐王朝集结军队向长安发起反攻,黄巢不得不空手而逃。第二个人准备盗墓的是五代的耀州节度使温韬,这家伙可谓臭名昭著,唐朝皇帝的陵墓基本被他挖完了,在乾陵之前已经挖掘了17座皇陵,只剩下乾陵了。不料三次上山均遭大风大雨,但人马一撤天气就转晴了,于是心里作用,温韬撤了。第三次盗墓对乾陵来说是最危险的,这次出动的是一个现代化整编师,盗墓的工具是机枪大炮。主谋是民国时期的将军孙连仲。他准备学孙殿英炸慈禧和乾隆墓的样子,把乾陵炸了,但正准备进入时,突然冒出一股浓烟,盘旋而上,成为龙卷风,顿时天昏地暗飞沙走石,当时人们就吓傻了,于是就这样他也撤了,乾陵终于躲过最后一劫。武则天14岁入宫,用了18年时间当上了皇后,然后又用35年当上了皇帝,死后又用1200年证明自己陵墓的坚固,郭沫若去世前还向中央批准发掘乾陵,不过被周恩来否决了,说一百年不开挖,陕西省也曾几次向国务院申报,目前还未同意,相关专家正在研讨中。乾陵虽然历经千年沧桑,但是,依然风雨不动,历代盗墓贼都在乾陵面前无功而返,甚至连乾陵的墓道门都没有找到,可见这块风水宝地确实保护了龙体凤躯长眠地下而不受凡人纷扰。但是,也有古人指出,梁山风水是好,但是它利阴而不利阳。武则天选定这里作为埋葬自己与唐高宗的陵墓,是为了武家后代子孙兴旺。并且提出了以下观点: 第一,乾陵与太宗的昭陵龙脉隔断,如果是普通百姓埋在这里,可以兴旺三代,但是皇帝葬在此地的话,恐怕三代以后,江山有危险。事实也确实如此,唐朝自唐玄宗之后就由盛转衰,此时据武则天当政也不过三代。 第二,唐朝的龙脉之首在九峻山,太宗葬在此地,居于龙首而使唐室兴旺,但是,梁山是周朝的龙脉之尾,尾气必衰。 第三,梁山北峰最高,前面两峰像乳房。整个山形,远远看去像一个少妇平躺,乳峰高耸。这是一个典型的利阴的地方,阴气弥漫,不利于阳,并且梁山主峰直秀,属木格,南边二峰圆滑,属金格,三座山峰虽然挺拔,但是远看很平,属土相,金克木,土生金。在主峰下修陵寝,必定导致阴气压倒阳气。武则天之所以篡权掌天下,与她将陵墓选在此地有关。





历史心学


并未被偷盗过。

乾陵简介:

乾陵位于陕西省县城北部6公里的上,为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合葬墓。

乾陵建成于唐光宅元年(684年),神龙二年(706年)加盖,采用“因山为陵”的建造方式,陵区仿京师长安城建制。除主墓外,乾陵还有十七个小型陪葬墓,葬有其他皇室成员与功臣。乾陵是中主墓保存最完好的一个,也是唐陵中唯一一座没有被盗的陵墓。1961年3月4日,乾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墓陵格局(未被偷盗的原因):

乾陵营建时,正值盛唐,国力充盈,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富丽。唐初,太宗李世民开创了“因山为陵”的葬制,陵墓由建筑群与雕刻群相结合,参差布置于有“龙盘凤翥”之势的山峦之上。其地宫建筑石料被运至一公里之外之地,以误导盗墓者陵寝真正的入口位置。

历史价值:

乾陵是唐代“依山为陵”纪念性建筑工程的杰作,是唐高宗和武则天的合葬墓。秦汉以后,皇帝、皇后多不合葬,而乾陵夫妻“二圣”合葬墓独树一帜。乾陵是唐代帝王陵墓中唯一发现有双重城垣的墓葬,内城象征京城长安的,外城相当于官员和土民居住的郭城,反映了当时中国古代都城的整体格局。乾陵也是唯一历经千年未被盗掘的唐代帝王陵,其地宫遂道编号刻字砌石已被发现,出土有细腰铁拴板、锡铁锭等,具有一般陵墓所没有的独特价值

著名景点:

无头石像,乾陵朱雀门外的神道东西两侧的石像没有脑袋,原因众说纷纭,民间传闻这些石像的头部是被明朝的百姓砍掉的。在明朝初期,有个外国使节到乾陵去游玩,发现自己的祖先竟然被立在这里给的皇帝守陵,觉得既有损国格,也有辱于人格,自尊心受到了强大的损害,便想把这些石像给毁了。但是他又怕引起当地民众的不满,于是便想到了一个妙计。他每天晚上都要到乾陵附近的庄稼里践踏粮食,然后在第二天又煽风点火似的,和百姓说这都是那些石像做的,他们在晚上便成精了,开始糟蹋庄稼。要想保护好庄稼和粮食就必须把这些石像消灭掉,砍掉它们的脑袋,让它们不能在出来祸害庄稼。当地的群众认为这个外国使者说得非常有道理,于是一气之下便把这些石像的脑袋给砍碎了。


古往今来几多愁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一代女皇武则天的合葬墓。历史记载乾陵曾遭遇多次大规模盗墓,但都未曾被盗成功。

最大规模的被盗在唐朝末年黄巢起义时,黄巢发动40万大军盗取乾陵,乾陵所在的梁山被挖了一半仍未找到墓道,只能作罢。当初挖出的深沟至今犹在,被称为“黄巢沟”。

第二次大规模的被盗是在五代时期,后梁的节度使温韬组织发掘唐朝陵墓,“唐诸陵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惟乾陵风雨不可发。” 《新五代史•温韬传》明确记载说乾陵是唐陵中唯一没有被温韬打开的陵墓。

第三次大规模的被盗则是民国时期的国民党将领孙连仲。据称孙想效仿孙殿英盗掘皇陵以发财,就动用了炸药和大炮对乾陵进行挖掘,但是也没有成功。

1958年,当地农民无意间炸出墓道口,后来,陕西省成立乾陵发掘委员会,确认被炸的地方是地宫墓道,挖掘情况与历史记载相同。再后来,全国帝王陵墓暂停挖掘,乾陵的挖掘也就停止了。

由于乾陵墓道完整,且没有发现新盗洞,许多专家认为乾陵未曾被盗成功。



粤西读史


乾陵,位于山西省咸阳市乾县县城北部6000米的梁山上,为唐高宗与李治和武则天的合葬墓,占地面积40平方千米,长久以来,乾陵之谜一直为人们不断的考证、猜测,那究竟有没有被盗过呢?小编认为未被盗,下面分几点来说明

一、陵墓本身的原因

乾陵周围山岭宏伟,气度不凡。但是,据相关人员实测下来,武则天墓葬规模几乎只相当于一般小王,和唐太宗李世民的墓不可比,而她的墓道长度仅63米。其中,有28米探测数据表明与当时墓葬中所设天井、侧室有关,就此可判定确系武墓。当年农民开山凿石时发现该墓,相关部门揭开顶部看到整条巨石还有铁钉浇铸,认为未遭盗劫。此次,武墓墓道入口靠山体西侧的建筑边界,比东侧约长4米。这是因为依山而凿所致,还是后来人为造成的坍塌?这个问题对判别武墓是否被盗非常重要。再则,63米墓道后方为墓室。而现探测表明,在墓道尾部紧邻现存乾陵墓室处有明显的两条塌陷,分别长15米、宽3米左右。在少雨的陕西和表面覆盖不够厚的地方,除由于建筑物本身不均匀而致墓室淤蚀坍塌外,一般应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很可能由于大量盗洞集中造成坍塌。因此,武墓未被盗和被毁,恐怕要打个问号。

二、风水问题

当年孙连仲用炸药轰炸乾陵时,不知从何处冒出一股黑烟,盘旋冲出来,形成龙卷风的样子,顿时阴风怒号,红日隐遁,天地间一片混沌,忽起飞沙走石,如妖魔临时,天地煞然,有七个士兵离陵墓最近,顿时狂徒鲜血,声音都没发出来,立刻身亡

武则天一生特能熬,她用18年当上皇后,再用35年当上皇帝,死后就得用一千多年证明自己陵墓的坚固,她不希望被人打扰,所以后人挖不动她。

乾陵地宫的大门一封就是1300余年,大门之内锁住了大唐盛世的繁华和不为人知的多少秘密……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人梦寐以求,想弄清其中的奥秘,但是由于缺乏文字记载和考古资料,时至今日,人们对乾陵地宫仍然是不甚了解。毫无疑问,在进行科学发掘之前,要完全揭开乾陵地宫的神秘是不可能的。不过,我们可根据资料所披露的蛛丝马迹,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那么这些陪葬品的价值又有多少呢?要知道里面任何一件器物都是皇家御用的古董,可不是简单的用材质来衡量的。除却金银珠宝,少不了的是更早时期的文玩字画等等,其中最受瞩目的就是王羲之的《兰亭序》。

综上所述,小编认为乾陵一直都未被盗,乾陵之谜,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能够揭开。


巨蟹座的意志


乾陵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乾县县城北部6公里的梁山上,为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合葬墓。

乾陵建成于唐光宅元年(684年),神龙二年(706年)加盖,采用"因山为陵"的建造方式,陵区仿京师长安城建制。除主墓外,乾陵还有十七个小型陪葬墓,葬有其他皇室成员与功臣。

乾陵是唐十八陵中主墓保存最完好的一个,也是唐陵中唯一的一座没有被盗的陵墓。

唐朝末年发生黄巢之乱,黄巢动用40万大军打算盗掘乾陵,但挖出一条40余米深的大沟,也没找到墓道口,只好悻然作罢,至今在梁山主峰西侧仍有一条深沟被称为"黄巢沟"。乾陵

五代时,后梁崇州节度使温韬组织军队发掘所有唐朝皇陵,"唐诸陵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取之所藏金宝。……惟乾陵风雨不可发。"乾陵因建筑牢固而得以幸免。

民国初年,军阀混战,盗掘古墓成风。国民党将领孙连仲以保护乾陵为幌子,率部下驻扎乾陵,用真枪真炮演习的办法掩护一个师的兵力盗掘乾陵。士兵们用炸药炸了许多处地方,却没能找到墓道口。

1958年,当地几个农民放炮炸石,无意间炸出墓道口。1960年2月,陕西省成立了"乾陵发掘委员会",经初步发掘确认被炸处是地宫墓道,并于4月3日开始发掘乾陵地宫墓道。5月12日,墓道砌石全部披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