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7 《囧媽》熱映:母親控制慾的背後,是彌補自我情感缺失的愛

“媽,在你心裡住著一個幻想的兒子,你為什麼要契而不捨地改造我呢?這麼多年你難道還沒有明白,我並不是你幻想的兒子。”

在剛剛看完的電影《囧媽》中,這句話深深地打動了我,伊萬與母親的相處模式,又何嘗不是千千萬萬母與子的生活狀態呢?

《囧媽》熱映:母親控制慾的背後,是彌補自我情感缺失的愛

有一種愛,叫“為你好”,有一種關心,叫“我覺得”。

然而在生活中,很多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矛盾也因“愛”而生,在這部電影中,真實而生動地演繹了母親與兒子六天六夜相處中的“相愛相傷”,透過影片情節的笑與淚,也給我們的家庭教育帶來一點現實的啟示。

《囧媽》熱映:母親控制慾的背後,是彌補自我情感缺失的愛

被理解,是母親內心情感的渴求

伊萬想要去美國,臨到機場才想起自己的護照在母親身邊,當他回家看到大門上的一把鐵鎖時,氣憤地踢了一下門,他不能理解,高科技的密碼鎖大門,母親為什麼還要搭配一把古老的鐵鎖。

《囧媽》熱映:母親控制慾的背後,是彌補自我情感缺失的愛

在影片中,採取了對比的手法,來暗喻母親與兒子截然不同的兩種心境。

  • 首先是表情的對比,伊萬與母親在車廂相遇,伊萬滿臉的不耐煩,遇上母親滿臉的喜悅,伊萬並不是不愛母親,而是認為母親不理解自己,可在母親心裡,又何嘗不是同樣的心情呢?
  • 其次是語言的對比,伊萬與母親的對話,跟伊萬和妻子的對話是如此相似。
《囧媽》熱映:母親控制慾的背後,是彌補自我情感缺失的愛

《囧媽》熱映:母親控制慾的背後,是彌補自我情感缺失的愛

“伊萬,你心裡住著一個幻想的老婆,她應該喜歡什麼,討厭什麼,該怎麼說話,你全部都設定好了,這麼多年過去了,你還不明白,我不是你想的那個人嗎?”

“媽,你心裡住著一個幻想的兒子,他應該吃幾塊紅燒肉,臉上的肉應該橫著長還是豎著長,什麼時候要孩子,這麼多年過去了,你還不明白,我不是你想的那個人嗎?”

是不是驚人的相似?這兩句話都是在被對方各種安排後的無奈表白,相同的語言也反應出母親與孩子其實都渴望被理解的需求。

《囧媽》熱映:母親控制慾的背後,是彌補自我情感缺失的愛

倫敦大學學院的科學家發表在《積極心理學期刊》的一項研究表明:

父母的控制行為,和孩子以後生活中的心理健康問題之間存在關聯,家長控制慾過強,對孩子幸福感造成的負面影響越大。

也就是說,父母對孩子不斷的控制慾望,會強化孩子想要反抗的消極心理,卻又不知不覺地成為自己不想要成為的人

在影片中,母親希望被孩子理解,不斷向兒子表達自己的訴求,手機裡使用60秒的語音方陣,生活中跟兒子答非所問,兩人的對話完全不在一個頻道,目的只有一個,希望將自己的想法傳遞給孩子。

然而,她越急切地想讓孩子理解自己,卻又將孩子推得更遠,伊萬情願一個個車廂求換位置,也不想跟母親共處一室,多讓人心酸。

當母親分不清愛與控制慾的界限時,往往會讓孩子感受到被禁錮的煎熬,產生出想要逃離的心境。

《囧媽》熱映:母親控制慾的背後,是彌補自我情感缺失的愛

孩子的叛逆,抗拒的是母親的控制慾,體現的是自我情感的缺失

《囧媽》熱映:母親控制慾的背後,是彌補自我情感缺失的愛

從影片的一開始,伊萬就在抗拒現實,他拒絕妻子跟外商的合作方案,並且暗地裡免費將專利技術送給外商,攪亂妻子正在進行的商業合作。

為了反抗母親對他強迫性的投食,他悄悄地將一整盒小西紅柿從車窗外扔出,為了躲避母親喋喋不休的關心,故意和陌生女孩去餐廳喝酒,將自己喝得爛醉。

這些看似幼稚的行為背後,其實是對母親強勢管束的叛逆,在酒後,他終於說出心裡深埋的那根刺:

“媽,你管得太多了,在你眼裡都是問題,以前你疑心爸爸,就在大喇叭裡讓所有人不要跟徐翔交朋友……”

原來在徐伊萬的幼年時期,母親的行為已經傷害了他的自尊心,他甚至將父親的死因歸結於母親的強勢,也因此爆發了他與母親最大的一場矛盾。

《囧媽》熱映:母親控制慾的背後,是彌補自我情感缺失的愛

心理學上有個“羅森塔爾效應”,指的是在充滿信任和讚賞的環境中,人們容易受到啟發和鼓勵,形成良好的認知,行動的積極性也越來越高,最終做出更好的成績,而如果父母越控制孩子的成長,那麼結果就會越來越糟。

過度的控制,是獨立的絆腳石,孩子容易採用叛逆的行為很父母對著幹,以此來表明自己的獨立。

比如伊萬一直以為可以掌控自己的人生,可當得知妻子要離開時,才明白原來心裡一直深愛著她,所有的行為都是為了阻止妻子離開自己。

對母親也是同樣如此,他用叛逆來阻攔母親的過度控制,可當母親離開時,才意識到母親對自己的關心,叛逆是親情與感情錯失的催化劑,可在很多孩子心中,卻將此作為保護自己的鎧甲。

很多父母以愛之名,不自覺地想要控制孩子的人生,如果孩子不服管教,就採用更密集的方式讓孩子接受自己的安排,也在不知不覺間讓孩子偏離自我價值的實現。

《囧媽》熱映:母親控制慾的背後,是彌補自我情感缺失的愛

在電影《狗十三》中,李玩也遇到了同樣有控制慾的長輩。

她不喜歡喝牛奶,爺爺奶奶卻以“牛奶是個好東西”,逼著她喝下去。

她喜歡物理,父親卻認為是“嚴重偏科”,強迫李玩改報了英語小組。

李玩的狗愛因斯坦丟失,父親卻認為“不就是一隻狗嗎,再買一隻就行”,沒有人理解她的真實感受,都在採用自己的方式對她好。

當成長被“偽愛”裹挾,當青春被“操縱”禁錮,孩子最容易採取反抗的行為,來對抗父母的控制慾,看似青春期的叛逆,實則體現的是成長路上自我情感的缺失。

《囧媽》熱映:母親控制慾的背後,是彌補自我情感缺失的愛

當“為你好”與“不需要”相碰撞,帶給我們家庭教育的現實意義是什麼?

《囧媽》熱映:母親控制慾的背後,是彌補自我情感缺失的愛

哲學家弗洛姆曾說過:

“教育的對立面是操縱,它出於對孩子潛能的生長缺乏信心,認為只有成年人去指導孩子該做那些事,不該做哪些事,孩子才會獲得正常的發展。然而這樣的操縱是錯誤的。”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立的思想,很多孩子越長大跟父母的關係越疏遠,看不見時想念,見了面爭吵。

那麼,在《囧媽》這部影片中,看似喜劇的故事背後,所傳遞給我們關於家庭教育的現實意義是什麼呢?

1、放下遺憾,擁抱人生的不完美

《囧媽》熱映:母親控制慾的背後,是彌補自我情感缺失的愛

影片中,母親跟伊萬大吵一架後,終於敞開心扉告訴伊萬,自己與丈夫看似和諧的婚姻,其實過得並不幸福,兩人的文化和家庭背景都不一樣,而產生矛盾重重。

在伊萬眼裡,他只看到了爸爸的不容易,卻沒有看到,作為丈夫的他,對母親也並不友好。

伊萬的母親雖然從來沒有吐露過,但對婚姻抱有遺憾,她一直將精神寄託在兒子身上,卻不知不覺間丟失了自我。

放下,才能承擔。

當伊萬母親嘗試放下對婚姻的不滿後,也獲得了兒子的理解與關愛,母子兩人彼此獲得成長的空間。

2、放手孩子成長,學會接納與欣賞

《囧媽》熱映:母親控制慾的背後,是彌補自我情感缺失的愛

紀伯倫說: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藉助你來到這個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不屬於你。”

放下對孩子“為你好”的執念,給孩子一片成長的空間,孩子方能學會自我成長。

伊萬的母親放下了,而伊萬也學會了接受現實,他給妻子發信息說:

一直以來我們都在爭吵,但出發點都是對彼此的愛,這愛是希望對方活成自己的樣子,然而愛不是控制和索取,愛是接納和尊重。”

這句話其實也是影片想要表達的核心思想,當學會放手一段關係時,孩子學會了承擔,父母也找到了自我的價值。

3、學會自我成長,才是給孩子最好的共情力

《囧媽》熱映:母親控制慾的背後,是彌補自我情感缺失的愛

經歷了六天六夜,當伊萬和母親終於到達黃金劇院時,表演已經結束,觀眾們也在陸續退場。

伊萬母親靜靜地走上臺前,輕輕地哼唱起早已準備好的歌曲,當大幕再次被拉起,她的精彩表演成為全場矚目的焦點,那一刻,她迎來了人生的高光時刻。

也是那一刻,伊萬理解了母親為什麼一定要來參加演出,那是對人生夢想的實現,只要心中有夢,人生就會變得精彩。

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教育,不是講道理式說教,而是讓自己活得精彩,給孩子不斷前進的動力。

心理學研究指出,人是靠情感驅動的高級動物,而且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互動主要靠情緒推動,而不是靠高高在上的道理。

當父母與孩子產生共情力時,孩子才會真正地從內心接受父母的建議,並擁有自己對事物獨立的判斷。

學者佩普·考恩曾說:“父母快樂,孩子才會幸福。”

這也許就是影片《囧媽》想要告訴我們的,父母跟子女的關係,很大程度會決定子女跟社會的關係,只有父母學會放手“愛”的控制,才能讓孩子得以成長,愛到極致是放手,這也是父母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要學會的人生必修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