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盛唐将至的气象,首推有嚼劲的经典历史剧《贞观之治》。

上下五千年,最让人神往的无疑是唐朝,武力强盛、文化昌明,宾服四海、万邦来朝,是何等气魄宏伟!

今天世界上能跟荣耀大唐媲美的,只有美国。美国人习惯往前看,反映在影视行业,最大宗的是科幻,因为无历史可做谈资;而中国人喜欢忆古,也不是没有道理的,祖先曾经的辉煌已经烙在了我们记忆里,带着这标签,我们努力的想要通过影像去还原它,但绝不只是为了缅怀,更是希望从中汲取智慧和勇气,再造不输给任何人的盛世。

盛唐将至的气象,首推有嚼劲的经典历史剧《贞观之治》。


以大唐为背景的影视作品如过江之鲤,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多,而看了很多遍还想要翻出来回味的,更是只有一根独苗:2006年的马跃版《贞观之治》。

这部50集的电视剧投资3000万,对比这几年拍戏动辄投入上亿甚至数亿,实在是不够看。即便以当时的物资和人工水平来算,想要搞出一部大制作,同样显得捉襟见肘。剧组也意识到这一点,所以明智的舍轻就重,把财力和精力投放到了影响一部古代戏质量最关键的部分——所讲述时代的基本社会面貌和人们普遍的精气神能否充分彰显。

贞观(627-649年)是初唐时太宗李世民的年号,那么初唐的大致风貌是什么样子?

盛唐将至的气象,首推有嚼劲的经典历史剧《贞观之治》。


其时刚从十六国(304-439年)、南北朝(420-589年)和隋朝(581-619年)后期的大混乱里披荆斩棘而出,这段混乱时期正是孕育大唐的土壤,想要了解初唐,就得先大致梳理一下之前这300年里都发生了什么。

提起十六国和南北朝,大家的第一印象多半是“五胡乱华”。五胡分别是匈奴、羯、氐、羌、鲜卑,自公元291年司马氏八王内讧始,中原王朝国力式微,再也没有足够的武备去约束自汉武以来不断归顺内迁的诸胡。首先是匈奴王冒顿的后代刘渊崛起,在公元304年假借复汉之名立国,于左国城起兵反晋。就像是推动多米诺骨牌一样,刘渊这一举动的后果不单是最终攻破洛阳、长安二都,灭亡西晋,更是向北方各族势力发出了一声狰狞的呼喊:汉魂已死,更待何时!然后就是大家都熟悉的群雄并起,你方唱罢我登场。汉赵灭,羯赵石勒兴,接着氐人雄主苻坚一统北方,似乎乱世终结的曙光就要到来,前秦却在公元383年的淝水之战大败后猝然崩解,最终昙花一现,只留下一声叹息。趁火打劫、继之而起的是慕容鲜卑,以及羌人姚氏。前燕蹦哒了没多少年,就被勃勃兴起的拓跋鲜卑摧枯拉朽般铲平,同时枭雄刘裕灭后秦,他不久便病死,北方很快尽归于拓跋氏的北魏。此时将近五世纪中叶,离八王之乱已经过去了150年。

盛唐将至的气象,首推有嚼劲的经典历史剧《贞观之治》。


几十年后,北魏出了一位明主孝文帝,他力主全面推行汉化,使得民族、文化融合的脚步大幅度加速,但同时也激化了被边缘化的鲜卑旧贵族(以六镇兵将为首)与新贵族、鲜卑人与汉人势力之间的矛盾。契胡酋长尔朱荣通过镇压六镇兵变攫取了最高权利,却因功高盖主、滥行杀戮而被孝庄帝除去。在清剿尔朱氏残余的过程中,接收了大部分六镇兵的高欢成为了新的权臣,北魏末帝元修不甘心受其摆布,被迫西逃,依靠已亡大将军贺拔岳的继任者宇文泰支持,于535年建立了西魏,与高欢扶植傀儡皇帝的东魏形成对峙。东西魏先后被高氏和宇文氏篡夺,是为北齐和北周,掌控长江以南的则是陈朝,三者形成了鼎足之势。

盛唐将至的气象,首推有嚼劲的经典历史剧《贞观之治》。


长年累月的征战,老百姓已经厌倦了刀兵声影、枕戈待旦,但是收拾举世破碎的大混乱,还天下清宁,讲道理和温良恭俭让没有任何意义,仍需要一只具备绝对压制力的武装集团。完成这个历史任务的,是由贺拔岳一手建立、宇文氏发展壮大的关陇集团后继者——隋朝杨氏。有人就要问了,当时让华夏复归一统的既然是杨家,那关李世民什么事了?李唐也属于关陇一系,和隋是一脉相承的,隋亡后,唐继承了它的政治遗产。皇帝变了,掌权的仍是同一个利益集团;朝代变了,但因为隋的短命,朝堂、军队和老百姓的精气神没变。整个300年乱世里,发生的大事小事星罗棋布,但归结起来就一个字:杀。而李唐就是笑到最后、在这种近乎无止歇的惨绝境地中锤炼出的真金,其武力值自然毋庸置疑。

讲到这里,我们可以回到正题了。既然强悍的武力值和无数死亡锤炼出的尚武之心是唐朝的基本底色之一,那么剧情改编自唐书的《贞观之治》是如何来呈现这一点的呢?窥一斑见全豹,只举其中三例。

一、“庆功宴庆的就是这个武功。”

盛唐将至的气象,首推有嚼劲的经典历史剧《贞观之治》。


宇文化及在江都弑杀隋炀帝之后,与拥立越王侗的王世充以及瓦岗军李密混战不休,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李唐趁机在西北坐大,成了最后的赢家。宇文化及死,李密降唐,王世充的洛阳也很快被李世民攻破,河北窦建德率军援洛,同遭覆灭。

《贞观之治》就从这里开篇。

一役定天下,李世民功居首位,所受封赏包括陕东道大行台、天策大将、随意取用的私人铸钱炉,权势已隐隐凌驾于东宫之上,连秦王府一干有功之臣也都跟着鸡犬升天,这引起李建成和李元吉兄弟的嫉恨和不满。庆功宴上,李元吉挑衅尉迟敬德,提出比试枪矛,其实就是想灭灭自己那位二哥的威风。结果可想而知,尉迟敬德是什么级别的武将?两三下就把李元吉收拾的颜面无存。

盛唐将至的气象,首推有嚼劲的经典历史剧《贞观之治》。


在这场争斗发生时,对于朝堂上诸人的反应,剧中是这样描述的:李世民知道李元吉不怀好意,本来不想接招,说今天是喜庆的日子,还是不动刀兵为好。得了天下的李渊正在高兴头上,立马反驳道:有何不可?庆功宴庆的就是这个武功嘛。一开始,尉迟敬德和李元吉都只用木杆,李元吉输了不服气,硬赖着要装上枪头继续打。此时李渊并没有阻止,只是随口提了一句会不会有点危险,然后继续饶有兴味的观赏。而一众大臣们也丝毫没有考虑尉迟敬德的举动是否“犯上”,比如以裴寂为首的老臣们,跟着李渊同乐;太子和齐王的僚属们忿忿不平,也只是觉得尉迟敬德仗着秦王的势,没把齐王放在眼里;至于秦王府一干人,就更是看戏不嫌事大。

这样的反应很“神奇”,甚至会让观众觉得假。

盛唐将至的气象,首推有嚼劲的经典历史剧《贞观之治》。


开句玩笑,放到其它历史剧里,做臣子的胆敢这么放肆,绝对活不过半集。别说是在朝堂上公然对皇子动刀动枪,就是平时见到,也得毕恭毕敬,等级尊卑泾渭分明。奴才长奴才短的清宫戏就不用说了,就算是经典之作《汉武大帝》里面,卫青李广等叱诧风云、相对硬气的武将,以及张汤、主父偃这种历史上有名的酷吏,见了皇帝皇亲们也会不自觉的腰弯半截。

(《汉武大帝》最喜欢的不是刘彻,不是卫青,也不是霍去病,而是才华横溢却大半辈子不得志的主父偃,一旦掌了权,他就肆意妄为、疯狂敛财,甘当汉武帝镇压封王豪强的马前卒。一直记得他那句“生不能五鼎食,死亦不惧五鼎烹。”)

盛唐将至的气象,首推有嚼劲的经典历史剧《贞观之治》。


但是,君臣之间猥琐到不行的相处方式真的有合理性吗?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程朱理学的这一套遗毒不浅,连江奇涛(《汉武大帝》)、刘和平(《雍正王朝》)这样的大牛编剧也深受影响。当然,他们自身未必信奉,却在搞创作的时候,本能的认为剧中人物应该信奉这一套。而实际上,宋朝以后的不好说,先秦汉唐等时期的君臣关系绝不是这样,那时候古人们以勇武自傲,还没有被“偃武兴文”禁锢住蓬勃的活气。在这一点上,《贞观之治》很有自己的主见,没有随大流。

说点题外话,时至今日,崇拜武力仍被很多国人认为是透着野蛮,跟“文明”背道相驰,这种看法大错特错。古今中外,文明从来都是以强悍的武力、以族群生存无忧为基础的——如果汉朝没有武力,匈奴不会远遁欧洲;如果唐朝没有武力,突厥不会赴匈奴后尘;如果宋朝没有自我X割,或者在澶渊之盟后,能效仿太宗李世民渭水之盟的忍辱负重,积极备战,而非忍辱偷生,继续歌舞升平,那么契丹、女真、蒙古这些游牧出身的部族也许根本就蹦哒不起来;说近一点,西方国家素来以文明自傲,但他们的文明是以别人的血和泪换来的,也是一种信奉“拳头”的文明,不然不会时至今日,还敢用感恩节这种东西来变相的嘲弄北美土著。


二、擒颉利

盛唐将至的气象,首推有嚼劲的经典历史剧《贞观之治》。


渭水之盟,太宗向颉利可汗服软,承诺会继续纳贡,等到数年后民力军力都积攒够了,便命李靖挥师漠北。唐军所向无敌,将突厥赶至极北之处,这时候远在长安的太宗担心孤军深入会有不测,下旨暂时驻扎修整。李靖不理皇帝旨意,他追求的是“除恶务尽”,率领年轻敢战的精锐轻骑兵,只带必备口粮,在雪原上狂奔几天几夜后,将完全没预料到唐军会从天而降的颉利生擒。看这一段的时候,不禁联想到霍去病的“匈奴不灭誓不还”,尽管两个朝代相隔六七百年之久,大唐仍然继承了“汉之遗风”。

盛唐将至的气象,首推有嚼劲的经典历史剧《贞观之治》。


返朝后,李靖并没有受到惩罚,更没有被扣上“莫须有”之类的帽子,因为他打了胜仗——只要把事情做好了,就没人会把你怎么样。比起岳飞,最后隐居善终的李靖幸运的多,因为他生在唐朝。

三、户外饮宴

《贞观之治》里多次出现皇帝和一群臣子在湖边席地而坐、进行饮宴的片段,对应的是历史上李唐王室和王公大臣多与鲜卑通婚,胡人的粗豪之气留在了血液里。

盛唐将至的气象,首推有嚼劲的经典历史剧《贞观之治》。


民族大融合这件事情该怎么去形容呢,可以通俗的理解为混血儿通常五官长得更好看。唐朝的强大就来源于此,以血腥屠戮始,逐渐相互杂处和联姻,经过长达几百年的煎熬,最终在文化上吸取双方之长,既保留了胡人的勇悍,又得到汉人的韬略。

人心思安决定了大乱过后必大治,前面讲了武的方面,那么再来讲讲文治。

其实李世民早在登基前就做了一件重要事情,就是开文学馆,以此收拢人才。马上得天下,治天下还得靠这些文人。而他登基后首先做的一件事就是修贞观律,除旧布新,以宽简代替旧法的繁冗,模仿汉初的做法,把可能加重民众负担的部分剔除,以避免重蹈隋朝的覆辙。《贞观之治》很大一部分剧情都是在讲这些大的政策制定、修正,以及太宗和魏征、房杜、长孙无忌等臣子之间就具体问题的讨论,对于一般观众来说,会显得比较枯燥。

这部剧结尾,太宗临死前下旨,将珍品兰亭集序陪葬于昭陵,这既是出于他对书法的喜爱,更是以自身好恶告诉天下人,大唐以关陇集团的武力夺取天下,但天下绝不只是关陇集团一家的,太平了,只要你有才能,尤其是有治国之才的文人,不论出身籍贯,都有机会得到重用。

盛唐将至的气象,首推有嚼劲的经典历史剧《贞观之治》。


另一件重要政策,是与隋末各方势力以及原太子和齐王僚属,还有其它跟大唐对立过的人彻底讲和。天下乱了太久,太需要一个和字了。和不单是要疆土统一,就像隋朝,也是幅员辽阔,不能说不强大,但是说崩就崩,就是因为人心并没有随着疆土一同归服。一辆马车高速撞到墙上,并不会立即停下,它会先弹回来一下,抵消掉冲击力——而之前300年大混乱的缓冲带,就是隋朝。只能说秦、隋这类朝代真的很无辜又悲催(至于近代的情况就比较复杂了)。《贞观之治》花了大量笔墨来描绘这段收束人心的时期,比如魏征赴河北招揽窦建德旧部、开解他们的提防之心就拍了好几集,不是没有用意的。

盛唐将至的气象,首推有嚼劲的经典历史剧《贞观之治》。


以上聊的是《贞观之治》对真实历史大脉络的印证,再来看看它的其它优点。

一、剧中演员都是踏实演戏的实力派,绝没有耍大牌、小鲜肉、念数字、抠图之类的。

首先是饰演李世民的马跃。这个版本演出了气魄,性格也立体,最符合我想象中的李世民形象:面貌清瘦威严,眼神沉毅;不怒自威,偶尔又十分诙谐;既有体恤卒伍、心胸似海的一面,比如每战必亲临前线,百般容忍魏征,也有倨傲、冷酷的时候,比如不顾高阳公主求情,腰斩辩机;纳谏如流,但也有私心,比如默许萧誉从辩才和尚那里骗取兰亭集序,以及干预史官记录。

盛唐将至的气象,首推有嚼劲的经典历史剧《贞观之治》。


其次是马精武李渊、陆剑民李建成、沈孟生李元吉、马少骅长孙无忌、孙宁房玄龄、金士杰魏征、朱雷杜如晦、苗圃长孙皇后、吴坚李靖、德力格尔尉迟敬德、李屹李勣、王戎侯君集、戈治均裴寂、吕行李承乾、臧金生窦建德,可谓老戏骨扎堆。

盛唐将至的气象,首推有嚼劲的经典历史剧《贞观之治》。


另外还有颉利、薛万彻、李思行、王珪、韦珽、武才人、红拂女、李泰、文成高阳二公主、杨妃、玄奘、辩机等等,每一个的演技也都可圈可点。

盛唐将至的气象,首推有嚼劲的经典历史剧《贞观之治》。


二、《贞观之治》的朝堂戏看着很舒服。

在这里,你几乎看不见跪拜、阿谀讨好、挖空心思互斗等如今宫廷剧里常用的戏码,而是君臣对坐,相互尊重,讨论的内容也都是务实不务虚。

盛唐将至的气象,首推有嚼劲的经典历史剧《贞观之治》。


唐朝时,床和椅已经传入中原很多年,但是起居仍以榻为主,席地而坐的习惯直到五代十国后期才彻底被床椅取代。

盛唐将至的气象,首推有嚼劲的经典历史剧《贞观之治》。


三、时代风貌。

对比其它同题材唐朝剧里的花花绿绿、绫罗绸缎闪瞎眼,就更能感受到《贞观之治》的用心。剧中服化道的风格都特别朴素,色泽则偏黯淡,初看不像是唐朝该有的样子,细想却会觉得这样才合理(好比“以胖为美”这种观念,其实到了武周时期才开始出现)。贞观时期,毕竟才刚从前代留下的一片废墟里走出来,生产力远未恢复,国境四周也并不安定,要说这时候社会上就一片奢靡享乐之气,实在很难让人信服。

盛唐将至的气象,首推有嚼劲的经典历史剧《贞观之治》。


另外,对唐朝很多人、事的细节还原的太好了。比如侏儒内臣、随处可见的屏风、胡须囊、盛行琵琶演奏、敕和教、玄武门之变前夜让兵将裹住马腿并且人人口含木条、每次领兵归来必须第一时间交还兵符、豢养猛兽珍禽做宠物等等。

四、所有观众都喜闻乐见的玄武门之变。

剧中引发玄武门之变的最大源头,是李渊在由哪个儿子继承皇位这件事上犹豫不定、疑心重重。李世民无疑是雄主,而李建成性情宽厚,也可以成为仁主,如果李渊能当机立断,直接废掉李建成,改立李世民,或是一条心培养李建成,把李世民放到地方上做个闲王,就不会出现兄弟相残的恶果了。

盛唐将至的气象,首推有嚼劲的经典历史剧《贞观之治》。


李渊给李世民打过的“空头支票”:

一、将大唐一分为二,太子主西,秦王主东;

二、李建成被亲信部将杨文干叛变之事牵连时,李渊仓促间口头答应过让李世民做太子,但很快就反悔了。

盛唐将至的气象,首推有嚼劲的经典历史剧《贞观之治》。


另外,玄武门之变前,两兄弟之间已经是剑拔弩张,李建成毕竟是太子,能量更大,掌握了数倍于李世民的兵力,并且找由头将秦王府的核心文武力量调往其它地方任职。此时突厥来犯,李元吉抢到征讨的统帅之位,出征前与李建成合谋,想要利用这个时机约李世民到皇城内赴宴,明为讲和,实则欲于席间杀之。事先安插了细作的李世民知道自己处境极其不利,去宫中寻求庇护,李渊却无动于衷。

到了这个时候,李世民明白了:只能靠自己了。

盛唐将至的气象,首推有嚼劲的经典历史剧《贞观之治》。


一场你死我活的拼杀避无可避。

双方力量对比。

军队直接掌握在皇帝手中,各个皇子都只有数百到数千私兵;李建成的手下基本都是文吏型的,比如魏征、王珪、韦珽,权谋方面虽不及房杜,也并不逊色太多,比如拆散秦王府人员,釜底抽薪,干的就很漂亮。但是秦王府一帮人都是血连着筋、一荣俱荣,一声召唤,立马又连夜齐聚到一起,听到李世民性命危如累卵,不由得群情激愤,争相劝其先发制人,否则必然遭人宰割。

(一帮人集中到秦王府密谋,这一段拍的太有感觉了。)

盛唐将至的气象,首推有嚼劲的经典历史剧《贞观之治》。


硬拼肯定是不行的,光是一个李建成就难以对付,李元吉也虎视眈眈,即便侥幸拼赢了,还有一个态度不明的皇帝。只能做最坏打算,先偷运秦王府八百兵将进入皇城,挟持李渊,让京畿各军不敢妄动,到时候就只需要面对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数千私兵了,尽管兵力差距仍然很大,却可以依靠地利据守,毕竟对方能打的武将只有一个薛万彻。但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玄武门日夜有人值守,如何能不动声色的把兵将运进城里呢?

关键人物是常何。

盛唐将至的气象,首推有嚼劲的经典历史剧《贞观之治》。


李世民最终能以少胜多,玄武门值守军官常何功不可没。这个人是李建成的部将,却临阵倒戈,暗助李世民。由此可见李建成识人不明,输得不冤。

五、对武德老臣食言而肥,软禁李渊到死。(武德618-626年)

李世民承诺过要让李渊的那些老臣子们都安度晚年,他当时可能是真心,但是时移世易,养着一群光吃不干活、还动不动倚老卖老给你添点堵的的老家伙,谁不闹心?最后除了为人刚直的萧瑀,其它几个老臣的代表人物都没落到好,武德大佬裴寂依靠跟李渊的半主仆半朋友关系一直混得风生水起,最喜欢倚老卖老,以权谋私,他首先被踢走;封德彝因为曾怂恿李渊杀秦王,到了贞观朝之后被活活吓死;宇文士及谄媚求存,遭李世民嫌,没过几年也灰溜溜的卷铺盖了。

盛唐将至的气象,首推有嚼劲的经典历史剧《贞观之治》。

不少观众觉得《贞观之治》这样表现李世民,是不是把他描绘的太卑鄙太缺乏人味了,跟历史上善待臣下的明君搭不上啊。但是我反而觉得这样才真实,因为我们想象中的明君跟真实历史往往是有一些错位的。历史就跟人一样多面,比如你说某个人是好人,其实是想说,这并不是一个值得欣赏的人;而当你夸一个人有能力有魅力时,也许心里已经把他的强势和狡猾骂了一万遍了。帝王无私德,雍正受人唾骂几百年,但他绝对是个明君;反过来,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人品”多半也不比雍正好到哪里去。再者,李世民善待的基本都是他的秦王府嫡系,或者是后续投靠而来没有二心的,而对于那些没有真才实学还不安分的,不踢走等什么?至于李渊的惨淡下场,必然的。唐朝以孝治国是从太宗这里开始的,受他们父子兄弟关系相争的影响很深,而在此之前,他未必把孝这件事情看的多么重。而且形势所迫,换成任何人,会不会把一个你亲手踹下皇位、碍于伦理不能杀、但依旧对自己有威胁的人供着捧着?不杀,在基本生活上不苛刻,这已经是优待。另外,夺位过程中李渊实际上是变相的倒向了李建成,这点李世民不可能忘记,他只是个人不是神。

盛唐将至的气象,首推有嚼劲的经典历史剧《贞观之治》。


六、太宗晚年的继任者之争。

李承乾选择了跟父亲相同的路,笼络侯君集,想要再来一出“下克上”,下场却截然不同,其心路历程,《贞观之治》里面有详细的剖析。总结起来就是:为何当年爷爷不阻止父亲和叔伯们的争斗?这是剧中性情阴险、擅于伪装的魏王泰在太宗面前日益受宠时,画面回放李承乾小时候问母亲的一句话。这句话意味深长——兄弟残杀并不会“遗传”,而是李世民难辞其咎,因为他犯了跟李渊当年一模一样的错。

盛唐将至的气象,首推有嚼劲的经典历史剧《贞观之治》。


最后,拼命争皇位的李承乾和李泰同时被贬,反而是无欲无求的李治轻松捡了漏。

剧中还是才人的武则天演的也很好,慧黠多智,不甘平庸却又知进退。

盛唐将至的气象,首推有嚼劲的经典历史剧《贞观之治》。


七、很多情节点到即止或是意味深长,让观众有想象空间,而不是直统统讲到底。

比如李渊看起来很随性,实则对三个儿子都不完全放心,因为有前隋杨广弑父的前车之鉴,他心里一直绷着一根弦;魏征不只是诤臣,还是贰臣、三臣、四臣;李元吉一颗一颗的吃豆子,把它们当成父皇和兄弟。

盛唐将至的气象,首推有嚼劲的经典历史剧《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当然不是没有缺点,主要有三点。

一是并未从太原起兵前后开始拍,所以很多值得大书特书的亮点人物和内容都漏掉了,比如以朱灿为首的各路反王,宇文化及弑炀帝,瓦岗方面的李密诛翟让、单雄信投王世充,刘文静怂恿李渊造反以及与裴寂的仇怨等等;

二是战争戏,上面提过的擒颉利一战拍摄的比较丰满,很有凛冽肃杀的感觉,但是其它的基本上都是一笔带过,这显然跟武威盖世的大唐差太远了;

三是文臣武将,李靖、尉迟敬德、李勣、侯君集都塑造的很好,一看就有行伍之人的气质,但是出镜多的只有这几个,也实在是看的不过瘾。

盛唐将至的气象,首推有嚼劲的经典历史剧《贞观之治》。


不过总体来说瑕不掩瑜,在投资有限、无法面面俱到的情况下,从主要历史事件和人物、战争戏、文臣武将中间选取了代表性的部分,拍出来的效果做到了古风古色;不过更重要的是,《贞观之治》对初唐时期不事奢华、刚健质朴、文武兼资的整体风貌抓得很准。有句话叫画皮难画骨,个人觉得对于这样一部诚意满满之作,实在不应该求全责备。或者换一个角度来讲,即便有很多缺憾,即便因为客观原因,使得当时剧组原定的构思完成度并不高,但它仍然雄踞同类作品的金字塔顶,豆瓣评分9.3,不是已经很说明问题了吗?

(《贞观之治》特别请了张学友来演唱主题曲。)

盛唐将至的气象,首推有嚼劲的经典历史剧《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的导演是张建亚,编剧阿诚、孟宪实。这部剧很有深度,值得聊的东西很多,难以尽述,看过的都知道它的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