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朱元璋起初发了很多免死铁券,为何那些被他杀的功臣却不用免死铁券?

历史一书生


免死铁券也叫丹书铁券,顾名思义就是用朱砂写在铁券上,是古时候皇帝给臣子的一个承诺,由刘邦首创,延续了一千多年,朱元璋觉得它好使,也学以致用,赏赐给有功的大臣。


朱元璋从一个贫家子弟经过发愤图强一跃成为明朝的开国皇帝,登基后不久,朱元璋就大肆封赏和自己并肩战斗、提着脑袋跟随自己南征北战东拼西杀的有功之臣,在34名功臣中,有6人被赐予公爵,其中包括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还有28人获得侯爵封号,包括汤和、傅友德等人,还赐予他们不同的高官厚禄,又与他们联姻结为儿女亲家,把蓝玉、徐达的女儿嫁给他的皇子,又把公主下嫁给李善长、傅友德等功臣的儿子。

这还不够,朱元璋又给他们每人发了一块免死铁券,让他们吃下定心丸,这就叫有难同当,有福同享。

历经十几年的血雨腥风,身经百战的开国功臣捧着手中的铁券,百感交集,天真的他们以为自己用血肉换来的大明江山,必将永远恩泽他及他的子孙,谁也没有料到,噩梦从此开始,朱元璋赐给他们的免死铁券却成了一道无情的催命符。


朱元璋在江山稳固,一切走上正轨之后,心里就有点犯嘀咕了,这么多的开国大臣都还健在,必然是他大明江山长治久安的重大隐患,他也是日夜寝食不安,他不想把这个包袱留给他的子孙,他要做恶人。

我们一般人理解的免死铁券那就是免死,不受律法的制约,如果是这样,那就太低估、小看朱元璋了,其实这个免死铁券也是有使用范围的,朱元璋在颁发免死铁券的时候还划了一个条条框框,在铁券的背面写有“谋逆不宥”四个字,意思是所谓免死,除谋反大逆,一切死刑皆免,只要不是谋逆造反的大罪,其他的罪名导致的死刑都可以赦免。

所以朱元璋要想除掉那些手中持有免死铁券的开国功臣,能用的唯一办法就是给他们按上谋逆的罪名。


当时的胡惟庸案以及蓝玉案给了朱元璋一个极好的机会,借助这两个案件,朱元璋就此事扩大化,把一大批的开国功臣都列入到胡党、蓝党的阵营,使他们由开国功臣变成了谋逆罪臣,跳进黄河也洗不清,这个时候即使他们拥有免死铁券也没有办法救他们。

朱元璋既不用背上不守信的名声,又除掉了异己,真是一举两得、一箭双雕啊。


虽然那些功臣并没有想过要谋反,其实也没有谋反,但这并不影响朱元璋为他们按上这样的罪名。

朱元璋在晚年的时候,杀了那么多的功臣,基本上都是以谋逆罪论处的,他既然给了免死铁券当然要兑现,但又要除掉他们,只能给他们安上谋逆的罪名,不可能这么多人都犯谋逆罪吧,不然天下人也不服啊。

关键这个免死铁券是朱元璋发的,但什么是谋逆,最终的解释权也归朱元璋,由他说了算,他在里面设置了“谋逆不宥”的霸王条款,他要除掉谁就给谁扣上一顶谋逆的大帽子就万事大吉了。


还有几个大臣深知朱元璋的秉性,他们谨小慎微,安分处事,生怕被安上谋逆的罪名,朱元璋一时间也找不到他们的罪名,但是自己的身体也已经慢慢的不行了,如果自己死在他们的前面,那么他的儿子肯定斗不过这些人,所以朱元璋干脆也不绕弯子了,自己找个理由将他们赐死,比如给徐达送烧鹅等等。
朱元璋自知晚年时日不多,为了巩固政权,留给儿孙一个太平盛世,也就不在乎自己的名声了,为儿孙清除了所有的拦路虎,然而朱元璋千算万算就是没有算到,是他的亲儿子夺了他的继承人的权,真是够滑稽的了。






遗产君


免死铁劵,是朱元璋的奇思妙想,据说可免死罪一次。

朱元璋当年大封功臣,十分慷慨,一口气签发了34张免死铁劵。得到铁劵的大臣,个个欣喜若狂,手舞足蹈,像是请来了菩萨似的,设香案在大堂供着,似乎有了铁劵,就多了一个脑袋。


这些开国功臣,大多是一人一张,但李善长是个例外,他一人搞到了两张,可以免死两次。

然而,这些开国功臣,最后大多一一惨死,李善长虽有两张铁劵,仍难免一死,一家老少十口也尽数遭杀。

李善长是不是老糊涂了,关键时刻,为何不出示免死铁劵啊?

李善长不傻,关键时刻出示了,朱元璋一看,嘿嘿冷笑,他拿出了一张铁劵使用说明书,只见上面写道:

本铁劵适用于抢劫、强奸、杀人、纵火等暴力犯罪,但谋反罪除外。

李善长一看傻眼了,捶胸顿足,嚎啕大哭道:“城里套路深,哥要回农村。”


朱元璋笑道:“农村你去不了了,要去只能去地府报到了!”

除了李善长,还有哪些大臣虽有免死铁劵,还是被砍头了呢?

徐达,有免死铁劵一张。徐达生了背疽,不能吃烧鹅,因烧鹅乃发物,吃了会背疽破裂而死,后来,朱元璋专门让人送来一只大烧鹅,徐达看了之后,知道活不了了,一边流着泪,一边吃着烧鹅,最后死掉了。


蓝玉,有免死铁劵一张,全家惨死,株连一万五千人。

胡惟庸,有免死铁劵一张,全家遭杀,株连三万多人。

免死铁劵不仅不能免死,反而成了一道催命符。


一半秋色


丹书铁券,民间俗称免死金牌,这是皇帝发给有功劳臣子的最高荣誉,也可以算成是臣子的挡箭牌。朱元璋就曾经给34个功臣都颁发了免死铁券,不过,这个免死铁券有一个小小的陷阱,那就是,只要不是谋反,都可以免死。

当然,并不是说免死随时都可以用,绝大多数免死金牌,只能免死一次,有些功劳特别大的,可以免死两次。比如被称为明朝第一功臣的李善长,他的免死金牌可以免死两次,儿子也可以免死一次。

了解明朝历史的人都知道,李善长最后的结局非常悲惨,不但自己被处死,而且还牵连了自己的家人,于是,一家七十多口,全都被处死。李善长其实非常无辜,胡惟庸案发生后,李善长虽然有所牵连,但毕竟和李善长的关系不是很大。

这一次,朱元璋原谅了他,免去了他的死刑,流放到了崇明。但几年后,朱元璋再次秋后算账,最终,李善长还是因为胡惟庸案件而受到牵连,最终悲惨死去。

李善长的结局,告诉人们两件事,第一,免死金牌不是万能的,如果触犯了谋反的大罪,那是不可能被赦免的。第二,谋反不谋反,你说了不算,皇帝说了算。

那么,我们回头再看一下问题,就会发现。历史上所谓的丹书铁券,免死金牌,全都是一种象征性的摆设。聪明的人不会把这种东西当成护身符。因为,所有人都知道,即使有免死金牌,只要皇帝想让你死,谋反的罪名很容易成立,虽然你本身不会谋反,但你却没有申辩的权利。

李善长和那些有了免死牌,却依旧被处死的人,他们的结局诠释了什么叫做伴君如伴虎。问题中问的,或许真的是太过天真。

有人或许说,朱元璋太过残忍刻薄。在中国历史上,这种事情实在太多了。人们对于权力地位欲望,远远超出了道德以及人性的约束。如果换位思考,人们或许就会明白,朱元璋等人很害怕权力的丢失,有其害怕谋反等行为。

免死金牌是一把双刃剑,表面上看是一种殊荣,一种荣耀,实际上,在免死金牌背后,是一种警告和不信任。人们如果过于天真的认为,免死金牌真的可以免死,当有一天死亡就在眼前之时,就会明白,现实的残酷,远超你想象。


小小嬴政


朱元璋为什么要给大臣发“免死铁卷”?

这一个问题最重要。

明朝很多人不明白,现在很多历史研究者也不明白。

朱元璋颁发的“免死铁卷”,重点不在于持卷者可以免死。

朱元璋搭功夫,搭成本弄什么劳什子“免死铁卷”目的只有一个:
以显示朱元璋“皇恩浩荡”,赏功大方!对得起手下人的跟随!

朕念尔勤劳既久,立功最大。今天下已定,论功行赏,朕无以报尔,是用加尔爵禄,使尔子孙世世承袭。朕本疏愚,皆遵前代哲王之典礼,兹与尔誓......若犯死罪,尔免二死,子免一死,以报尔功

人最宝贵的是什么?肯定是生命呀!什么金银财宝,高官王侯那里比的了生命珍贵呢!

朱元璋决定给予李善长,胡惟庸,蓝玉等34人第二次生命,甚至给了李善长两张“免死铁卷”,就是给了两次生命呀!

你们看看,我朱元璋对你们多好呀!“赏”不可谓不厚了吧!我对得起你们立的大功了,你们这些王八蛋要对得起我呀!不要翘尾巴!——朱元璋如是说。

但是,朱元璋接着说:为了防止你们翘尾巴,对不起我赏给你们的“厚赏”,也为了保护你们,以不让你们胡作非为,咱们加个备注吧!

除谋逆不宥,其余若犯死罪,尔免二死,子免一死,以报尔功。”

恩,免死有条件,谋反照杀不误。

至于什么是谋反,谁来解释谋反?

自然是朱元璋了,朱元璋说你谋反了,你就是谋反了。

重申一下重点:

免死铁卷者只为为了显示朱元璋“君恩深厚”!

和免死与否关系不大!


葭明通半瓶历史


第一次知道“免死铁卷”是在《水浒传》中,对小旋风柴进的那个铁片子感兴趣,但是也知道了“丹书铁券”这个东西。其实不只是宋朝,大明王朝刚刚建国的时候,朱元璋为了表彰那些功臣们,也搞了这一套,无非是为了表明他对昔日一起征战大臣们的深明大义和崇高谢意。

大臣们当然很高兴,因为有了这个东西就可以免死了,但是根据后来的事实表明,他们想的太早了,而且在朱元璋一朝,伴随着日后的大屠杀和大清洗。我们不禁迟疑,难道丹书铁券不灵了吗?为什么朱元璋还会杀持有丹书铁券的大臣来?这些大臣的智商呢?

别看是一个小小的铁片,这就涉及到一个权力博弈的问题,其主导权当然是在朱元璋身上,其最终的解释权也在朱元璋这里,这玩意到底有效无效,还不是朱元璋一句话的事情。朱元璋说他有效,他就有用;说他无效,就是废铁一块。

但是朱元璋在背后留了致命的一招,那就是丹书铁券免死的前提,那就是“所谓免死,除谋反大逆,一切死刑皆免。”也就是说,只要你不是谋逆大罪,其他的任何罪名都可以赦免。所以说,朱元璋想除掉那些手中持有丹书铁券的开国功臣,也只有把他们归为谋逆造反的一党。

朱元璋即位后,面临着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巩固自己的政权,他深知功臣们个个劳苦功高,又能力非凡,是威胁大明王朝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自己在位的时候,尚可镇住,但是自己驾崩之后,儿孙们即位了,这就是一个问题了,所以必须要对他们下手。

我们都知道,朱元璋晚年的时候,制造了很多惨案,只要是他认为有威胁的基本上都处死了,而且这些被处死的大臣,基本上都是犯了谋逆大罪。至于为什么都是谋逆大罪,因为他们手中都有丹书铁券,李善长、刘基、徐达等等,基本上都有,而且大部分的开国大臣都有。

朱元璋也知道这些人没有谋逆之心,但是自己在的时候没有,并不代表以后没有,他们没有,并不代表他们的儿孙没有,所以说为了大名江山和子孙后代的稳固统治,自己出的这个难题,必须要自己解决掉,于是胡惟庸案、蓝玉案,这一系列的案子中,牵涉进了很多人,牵涉进了很多的人头落地。

丹书铁券这玩意,纯粹就是个心理安慰,这一点朱元璋心里清楚,大臣们心里也清楚。也终究逃不掉“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命运。


你喜欢的那些事


免死铁券,又称免死金牌、丹书铁券,对于臣子来说,如果能得到免死铁劵,那将是一种极大的荣誉。

实际上,免死铁劵它更多的是皇帝给臣子的一种恩惠,是皇帝为了笼络功臣的手段之一。但是如果臣子要作死,那就没有办法了。

拥有免死铁券,是一种荣誉,但不是护身符。

一个臣子什么情况下能够被皇帝授予免死铁券?立下大功,皇帝给予恩典,这是一种荣誉。朱元璋在洪武三年大封功臣,封了李善长等六位公爵,汤和等二十八位侯爵,并且一口气给他们每个人都发了免死铁劵。

拥有免死铁劵,可以让自己在犯了大错、要被杀时救自己一命,仿佛多了一条性命,多了一个脑袋。能够得到免死铁劵,大臣们自然是非常高兴,有不少人还把铁劵放在大堂上供着。

臣子得到了免死铁劵很开心是很正常的事,这毕竟是皇帝对自己的一种肯定。但是,有了免死铁劵,就真的多了个脑袋了吗?

如果以为拥有了免死铁劵就能够高枕无忧、肆意妄为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免死铁劵不是护身符。

事实上,有34位功臣得到了朱元璋发的免死铁劵,但这34位功臣却基本上都没有好的结果。李善长,一位跟了朱元璋几十年的先生,堪比萧何,拥有免死铁劵,官居中书省左丞相、太师,最后的下场是全家七十余人被朱元璋处死。蓝玉,明朝的凉国公,捕鱼儿海之战名震天下,最后的结局同样是被杀死。

李善长和蓝玉的例子很好的说明了一件事情:免死铁券是皇帝给的没错,但这并不是护身符,想要凭借免死铁劵而胡作非为,那会把自己给害死的。

免死铁劵有“漏洞”

为什么大臣们得到了免死铁劵却不能够免死呢?这就不得不说到免死铁劵的“漏洞”了。

什么漏洞呢?免死是在一定条件下才能给免死的,明朝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写道免死的条件,这条件是:

所谓免死,除谋反大逆,一切死刑皆免。然后革爵革薪,不许仍故封,但贷其命耳。

只要你不是谋逆造反的大罪,其他原因造成的死罪,都可以赦免。

单从这样看来,似乎免死铁劵还挺有的,我只要不谋反,我就能够免死一次。但实际上真的如此吗?谁来定你的罪?是皇帝,皇帝说你是谋反,你即便真的不是谋反,你又能如何?天下之大,却没有听你辩解的地方,你的罪,被安排得明明白白。

免死铁劵的背后,体现的是封建社会“人治”下法律的随意性。你为什么能够免死?因为皇帝给你恩典免你一死,你为什么会死?因为皇帝想让你死。免死铁劵深层次来说体现的是法律的随意性,这就意味着,免死铁劵注定无法保你平安,皇帝能够给你恩,自然也能给你威。


简单平凡123123


丹书铁券这东西就像中奖券一样,虽然法律规定它有作用,但是实际上,任何奖券背后都会有一句“最终解释权归活动举办者所有”。

丹书铁券这场活动的举办者,很显然就是朱元璋

朱元璋是个穷苦孩子出身,能打下江山出了自己的能力之外,将士用命十分重要,于是朱元璋在登基后陆续封了包括六公在内的“公侯伯”三等爵位,丹书铁券的拥有者就大多在这些人之中。

所谓“丹书铁券”,是指古代帝王颁授给功臣、重臣的一种特权凭据,又称“丹书铁契”,亦即民间叙事中所说的“免死牌”、“免死金牌”,颁授“丹书铁券”的制度最早始于汉高祖刘邦。

对于朱元璋来说,刘邦是其最钦佩的是古代帝王,颁授“丹书铁券”估计也可能是受其影响。

按照朱元璋自己的说法,那就是丹书记载者大臣的丰功伟业,可以悬挂在屋内并且流传万世,而铁劵上有朱元璋的恩旨,可以保护功臣和后人免死几次。然而实际上,如果皇帝要杀你那么不管多少铁券都是抵不住屠刀的。

据说朱元璋当时在颁发免死铁券的时候有一个规定,也可以说是使用免死铁券的前提,那就是“所谓免死,除谋反大逆,一切死刑皆免。”结果后来,明朝被诛杀的功臣就全部被说成了谋逆大罪,这又是谁能说得清楚呢?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朱元璋起初发了很多免死铁券(金牌),为何那些被他杀的功臣却不用免死铁券(金牌)?

免死铁券是赐予高官大臣的免死凭证,借此可以在犯罪后,免于死刑或其他刑罚,而且此铁券还可以继承。这种制度是汉高祖所创,也算是历史悠久,但真正用铁券来获得免死的人并不多。

朱元璋创立了大明帝国,虽然朱元璋在之后滥杀功臣,但在刚建国不久,朱元璋还是在拉拢人心上花费了不少功夫,免死铁券就是其中一种手段。

史料记载:

“洪武三年,大告武成,论功行赏,公爵者十人,侯爵者二十八人,铁券丹书,誓诸白水,河带山砺,爰及苗裔。”

洪武三年的时候,朱元璋论功行赏,公爵十个人,侯爵二十八个,都赠与了免死铁券,代表了最高等级的荣誉。这其中就包括李善长、傅友德、王弼、耿炳文、冯胜、郭英、徐达、李文忠、沐英等等,李善长牵扯胡惟庸案被杀,傅友德被朱元璋逼死,冯胜牵扯蓝玉案被杀等。

这些功臣都被授予免死铁券,但都没有获得幸免,那么这些功臣,为何没有用免死铁券来免于死罪?

免死铁券有前提条件

免死铁券只能赠予对国家贡献最大的功臣,只有被封为公、侯、伯爵位的人,才能受此功勋。也就是说先不论这东西的效用如何,想要得到它非常苦难,不仅要有军功在身,还得封有爵位,缺一不可。

李善长是大明开国第一功臣,自然要赋予最高荣誉象征,免死铁券,李善长可以凭借铁券免两次死罪,儿子可以免一次死罪。也就是说如果超过这次数,这铁券就失去了意义,当然具体的这个次数是依据什么来定义,解释权都在朱元璋那里。

史料记载:

“封韩国公,岁禄四千石,子孙世袭。予铁券,免二死,子免一死。”

朱元璋设定的铁券兑换规则之一,那就是谋反罪名不算在内,也就是你犯了其他罪过,可以免死,比如侵占百姓田产、比如贪污受贿,但一旦查明你有造反图谋,免死铁券即刻作废。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这谋反的罪名是谁来定,还不是朱元璋定的,如果想杀一个人,不论他是否有谋反企图,只要朱元璋说他要造反,或者想造反,那他就死定了,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如果免死铁券抵消了死刑,但不代表着铁券能保住权位和荣华富贵,也就是说,如果犯了大罪,给免除死刑,但有可能被贬官贬到底,或者成为老百姓,这一生荣华也许会化为泡影。

开国功臣蓝玉,曾在多次立下赫赫战功,在捕鱼儿海大败元兵,也得到了免死铁券,但由于蓝玉骄横跋扈,豢养恶奴,也曾经多次出言不逊,以至于被朱元璋扣上了造反的帽子,随即被杀。事实上,蓝玉的造反企图,并没有什么确切证据,这只不过是朱元璋一面之词。

免死铁券也有相应的说明书,在使用前必须详细阅读其说明,才能正确运用,否则可能后果不堪设想。

免死铁券有时间限制

这世上几乎任何东西都有个时限,免死铁券同样如此,然而朱元璋在设立免死铁券制度时,估计并没有想到这个时限问题,毕竟这东西是他发出的,如果他去世了,那么这铁券就成了空头支票。

作为开国元勋的耿炳文,被封为长兴侯,食禄一千五百石,赐予免死铁券。耿炳文的功劳不小,在朱元璋分封功臣之时,耿炳文被划到了徐达这一等,也许是耿炳文为人厚道,或者源自他擅于防守作战,没有死在朱元璋手下,被留了下来。

建文元年,朱棣起兵反叛,最早征讨朱棣的就是耿炳文,只不过在初次接触就被朱棣击败,之后统帅换成了李景隆。耿炳文已经老了,也失去了利用价值,但朱棣还记得他,朱棣不会放过他的敌人,哪怕是他称帝之后。

史料记载:

“燕王称帝之明年,刑部尚书郑赐、都御史陈瑛劾炳文衣服器皿有龙凤饰,玉带用红鞓,僭妄不道。炳文惧,自杀。”

朱棣坐上了皇帝,刑部尚书郑赐、都御史陈瑛就上疏弹劾耿炳文,说耿炳文的衣服、器皿上有龙的花纹。在古代,这龙的形状、花纹是不能随便乱用的,一般只有皇族才能用,而耿炳文只是一位臣子,这明显是对皇帝的不敬。

想来耿炳文必定没有用龙形器物的胆子,主要源自他曾和朱棣对着干,就这一点,耿炳文就必死无疑。当耿炳文知道有人弹劾自己,就害怕地自杀了。虽然这不是朱棣亲手杀的,但也是被朱棣逼死的。

此时就算耿炳文拿出免死铁券,朱棣是否认可?一朝天子一朝臣,在皇帝保证诚信的前提下,免死铁券也是有时限的,天下的主人换了,铁券就成了废纸一张。

皇权专制条件下,免死铁券无法法制化

在朱元璋建国之初,他想凭借这免死的最高奖励,获得臣子的绝对服从,借此加强中央集权,让皇位更稳固。而随着时间推移,人和物都在发生剧烈的变化,朱元璋性格变得越来越暴戾,功臣的做事风格也越来越嚣张跋扈。

君臣关系也从之前的其乐融融变成了针锋相对,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可以超脱在制度之外,大臣如果犯错可能会死,但皇帝犯了错,顶多下个罪己诏了事。另外,这制度是皇帝制定的,那么皇帝就有权改变它,就像很多兑奖券,下面总会有一条小字,最终解释权归本公司所有。

也就是说,这免死铁券是皇帝发的,那么皇帝就有权作废它,如果为了名声,朱元璋会想办法给要杀之人扣上个谋反的帽子,如果朱元璋嫌麻烦,那就直接杀掉,也没有任何人敢指责他。

在那信息不甚畅通的明代,只有皇家贵族才有资格有什么免死铁券,而老百姓可能压根不知道有这回事,于是就算皇帝违反诺言那也没有什么问题。李善长、冯胜、蓝玉、胡惟庸皆是如此,不是说他们一定要犯了某某罪才会被处死,只要他们有可能触怒了皇帝,都必须死。

等到朱元璋杀红了眼睛,这免死铁锹已经没有意义了,朱元璋自己撕毁了协议,而在那皇权至上的年代,也无可厚非。免死铁锹或者任何一条法令,都无法规范化制度化,这是封建皇权的前提决定的,只要皇帝想杀的人,基本都难逃一死。

朱元璋清楚,臣子也明白,这个免死铁券只是个吉祥物,没事拿来供奉毫无问题,但关键时刻保命是靠不住的。


杨角风发作


朱元璋笑了,这免死铁券可是我发的,说明书和解释权不应该由我来安排吗?

众多要被杀的功臣哭了,刀都架在我们脖子上了!我们还拿免死说事,话说我们得多天真!

事实上明朝的免死铁券,或者说其他朝代的免死铁券,纯粹就是一张废纸,它的作用只不过是荣耀,作为皇家御赐自己地位的象征,谁也不会天真的指望它能给自己带来免死的特权,更别说在铁券中,有过特殊的注明:除谋逆外!

简单的来说,铁券的作用只应对于造反以外的罪行,例如杀人、贪污等,然而这些罪对于那些明朝开国功臣来说,通常情况下根本不会触碰,就算杀人也会由其他下人代劳,而他们位高权重,本来过的就是富贵的日子,贪污的红线也很难触碰,即便碰了只要对皇权威胁不大,皇帝也未必会选择追究。

所以明朝历史上持有免死铁券却还被处死的人,通常太祖皇帝都给他们安了一个必死的罪名,那就是谋逆!我的铁券没包含此项,所以在谋逆范围里的功臣们,他们手里有再多的铁券也无用。无论是皇帝还是这些功臣,几十年前能在血雨腥风的战场上活到现在,最起码的智商还是具备的,老朱就是成心让你死,这个时候你拿出一个不管用的免死铁券,那是不是太缺心眼了?这种情商的人还能活到现在?

例如李善长,获得自己免死2次的铁券一张,儿子免死1次的铁券一张,结果最后全家几十口被灭。蓝玉的铁券更加“光芒万丈”,可世袭免死1次(自己用不到可以传给下一代,然后继续往下传),结果自己全家联同被株连的共计15000人全部被杀!这不是免死券,而是催命符!获该殊荣的都非等闲之辈,可在皇权高度统一的明朝,也意味着这些人接下来的脚步将无比艰辛,一旦走错路,铁券就会直接传化为一张满门抄斩的圣旨!


辽宁资深球迷


这个问题三哥来回答。功臣们不是不想用,而是不能用,因为等到朱元璋要杀他们的时候,免死铁券已经成了废铁一块。其实,免死铁券更像是一张荣誉证书,而不是万能的“护身符”,真正决定免死铁券是否有效的还是专制帝王的个人意旨和皇权统治的需要。

免死铁券最初被称作丹书铁契,其首创权属于汉高祖刘邦

秦末天下大乱的时候,刘邦带着一帮穷兄弟,经过几年的厮杀,建立了大汉朝。为保证王朝的长治久安,刘邦定律令、申军法、制礼仪、建章程,对于那些随他出生入死、立下功勋的文臣武将,刘邦还通过封爵、加官、厚赏等加以笼络,其中一个手段就是为他们颁发“丹书铁契”。《汉书·高帝纪》记载: “又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

所谓“剖符”,就是把功臣们所受爵禄、优待条件等内容刻写在“符”上,将其一分为二:一半由朝廷保管,“藏之宗庙”;一半颁给功臣们,作为他们及后代享受特权的凭证。这种“符”就是丹书铁契,用丹砂写在铁板上表示庄重,同时能长久保存。汉初功臣萧何、韩信、曹参、张良、陈平、周勃、樊啥等得到了丹书铁契。

最初的丹书铁契并没有明确写上免罪免死的条文,获颁铁契的功臣后来很多因为犯事被惩处。如相国萧何仅因“强贱买民田宅”及“多受贾人财物”而被刘邦逮于狱中,险遭不测;淮阴侯韩信更是被诬谋反不仅本人被杀,而且被“夷灭三族”。

“丹书铁券”可以免死的记载最早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这可能与南北朝战乱频繁有关,因为帝王动辄杀戮,臣下生命朝不保夕,为鼓励臣子为皇室效命,才明确在铁券的誓词中写上免死的条文。

隋唐以后颁发“丹书铁券”成为一项固定制度。凡开国勋臣、中兴功臣、少数民族首领,甚至连宠臣、宦官也赐予铁券。现在能看到的最早一块“丹书铁券”实物,是唐昭宗在乾宁四年(897年)为犒赏镇海、镇东两军节度使钱鏐平定董昌叛唐称帝有功而颁赐的。唐亡后,钱鏐遂割据浙东称吴越王,作为钱氏光宗耀祖的铁券亦世代相传。该券呈覆瓦状,铁质,宽29.8厘米、长52厘米、厚2.14厘米,上有铭文300多字,这些字已不是丹砂所书写,而是用金丝镶嵌的办法制作,可称为 “金书铁券”。

(钱鏐铁券,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免死铁券的两面性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开始考虑封赏手下的功臣武将,并决定效法前朝君主给勋臣颁赐铁券的做法。当时因为不知道前朝铁券的形制,朱元璋听从学士危素的建议,还亲自召见钱鏐的后人钱尚德,一睹钱鏐铁券的真面目。

《明通鉴》记载 :“上之将封功臣也,议为铁券,而未有定制,或言台州民钱氏家藏有吴越王钱鏐唐赐铁券,遣使取之,因其制而损益焉。”

也就是说,明代制作的免死铁券,是仿照唐人样式,同时有些变化。明人沈德符《万历野获编》披露: 明代的“公、侯、伯封拜,兜(都)给铁券。形如覆瓦,面刻制词,底刻(自)身及子孙免死次数。质如绿玉,不类凡铁。其字皆用金填。券有左右两通,一付本爵收贮,一付藏内府印绶监备照。”

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大封功臣的同时,得到“免死铁券”颁赐的大臣有:徐达、李文忠、邓愈、汤和、李善长、冯胜、耿炳文、傅友德、唐胜宗、陆仲亨、费聚、赵庸、华云龙、朱升等。

这些免死铁券上到底写了些什么?我们来看看韩国公李善长获颁铁券上的文字:

“朕闻古之帝王成大业者,实由天假英贤以辅之,故威德加于四海,而天下定矣。朕起自草莱,提三尺剑,率众数千,居群雄肘腋间,未有定期。而善长来谒辕门,倾心协谋,从渡大江。于是定居建业,威声所至,无不来附。不一二年间,集兵数十万,东征西伐,日不暇给,尔独守国,转运粮储,供给器仗,未尝缺乏……比之于尔,萧何未必过也。今天下一家,尔年已高,朕无以报尔,是用加而爵禄,使尔子孙世世承袭……除谋逆不宥,其余若犯死罪,尔免二死,子免一死……”

其他功臣获颁铁券上的文字也类似,无非是以皇帝口吻称颂大臣功绩,作为报答,给予世袭的爵禄,而且大臣及子孙可以享受免死罪的特权。不过,这个免死“特权”是有前置条件的,谋逆大罪不可免死。至于什么是“谋逆大罪”,最终解释权当然归皇帝。

事实上,大多数功臣没有享受到朱元璋赐予的免死特权,得到免死铁券的功臣中只有汤和、朱升两位得到善终,其他人不是因为“谋逆”罪名被杀,就是不明不白地去世。

曾经功比“萧何”的李善长已经退休多年,在七十七岁的时候还因为被牵连进“胡惟庸党案”被处死,一门七十多人被杀,只有长子李祺因为有其妻临安公主(朱元璋之女)庇佑,而幸免于难,他们的儿子李芳、李茂也因此逃过一劫。

(李善长)

再来看看宋国公冯胜。当初铁券上“谓胜兄弟亲同骨肉,十余年间,除肘腋之患,建爪牙之功,平定中原,佐成混一”,然而到了朱元璋晚年,担心皇太孙朱允炆年幼无执政经验,无力钳制功臣宿将,在掀起“蓝玉党案”的两年后,冯胜被赐死。

清人谷应泰在评论胡蓝党案时说:“朝登盟府,夕系槛车,口血未干,爰书遂拟。以致善长自缢。景濂道亡,萧何三木而就徵,望之仰药而自尽。”

一方面是大封功臣,颁赐“免死铁券”,另一方面又要大开杀戒,诛戮功臣,这就是朱元璋的两手准备。免死铁券的作用是显示皇恩浩荡,让接受者死心塌地继续为皇帝卖命,而当皇帝感觉到皇权受到威胁时,便将当初的“河山之誓”抛之脑后,对功臣们罗织谋逆罪名一杀了之,此时,亮光闪闪的“免死铁券”就成了一堆废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