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為什麼一些醫生離開機器檢測就不會治病了呢?

麻醉超人鋼鐵俠


為什麼一些醫生離開機器檢測就不會治病了? 我試著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說對說錯,權當拋磚引玉,希望能夠讓大家更加理解醫學以及醫療。



毋庸置疑,現在醫生看病更加註重現代化驗檢查和醫療器械檢查,因為現代醫學更加註重證據和精準性。試想,一個胸痛的病人,不查心肌酶和心電圖,不查胸部加強CT和造影,只憑經驗就可以診斷心肌梗死嗎?要是這樣,胸痛就可以直接和心肌梗死畫上等號了,要是那樣醫生也就好當了,一切全憑經驗來,不再考慮化驗和檢查。


但是,事實上當醫生是不能這樣的。可是當醫生們過度的一切都依靠化驗和檢查的時候,有時候又忽視了臨床經驗和思考在醫學中應該起到的作用。

應該說,雖然我們現在有了諸多化驗手段和檢查手段,我們在充分利用這些化驗的同時,一定要繼續重視臨床經驗和思考,注重自己業務水平的提高。


張之瀛大夫


你問這個問題也是有病,像得個癌症啊,子宮癌宮頸癌這些你給我能看不出?我婆婆胃糜爛膽汁反流十多年,每次看中醫都說胃炎,結果我帶去做胃鏡就查出來了,還有摸了農藥吃了農藥中毒不用機器你能看出來中毒多深?問這個問題出來也是腦子有問題


繁華也代替不了幸福27115754


香港看病一般都很少用儀器,也很少驗血,除了突發的意外,例如交通意外,工業意外,家居意外才即時用儀器,普通病看兩次至三次醫生,看病食藥後果如何,大概兩至三個星期藥還未見好才轉介專科才會驗東驗西,(驗血或驗其它)。或者才會用到儀器,我覺得儀器是好幫手,但不能太濫用!


芳177691


這個問答,提問者還算比較客氣,只是說“有一些而不是全部醫生看病離不開機器”,確實,現代醫學發展到今天,無論是診斷還是治療,都很難離得開儀器的幫助了,如今,病人去醫院看病,醫生在簡單詢問了病史以後,往往都會開一些檢查,做一些檢測,這些,都需要在醫療設備(儀器)的幫助下完成。

為什麼會這樣?

隨著醫學的發展,醫療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疾病認識的也越來越深刻,現代醫學已經發到到一個非常高的水平,基礎和預防醫學的發展,從病理學,到免疫學,遺傳學,到分子生物學,到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完成,以及表觀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免疫基因組學,現代醫學的發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臨床醫學的發展,包括診斷技術的進步,新藥物的研發,以及醫學與工程學的結合,極大的促進了醫學的發展。這些科學研究,比如分子診斷學,分子病理學,分子藥理學,等等,都需要在精密、先進的儀器下才能完成,人們對疾病的認識越深入,就越離不開儀器設備,

人們對疾病的認識越深入,疾病所呈現出來的疑難性、複雜性,多樣性就越多,很多疾病,離開了檢測儀器的幫助,真的寸步難行。比如,PET-CT檢查能確定2mm以上的腫瘤病灶,這在過去是不可能做到的。

並且,當下不甚和諧的醫患關係也給醫患雙方帶來困惑,緊張的醫患關係之下,保護性醫療(檢查),大處方,大檢查也時有發生,這裡面有醫務人員的被逼無奈,也有醫院公益性下降、逐利性的動力驅使,即,現行的醫療體制也是造成大檢查的一個重要原因。

推廣醫學科普,剖析醫患關係,講述醫患故事,請大家關注:麻醉超人鋼鐵俠。


麻醉超人鋼鐵俠


其實,這句話有一些片面,我們需要明白檢測和治病其實是兩個概念。不是說醫生離開機器檢測就不會治病,而是說醫生需要機器檢測是為了後續更好的幫助患者治病。正因為醫生不希望造成誤診,才要安排病人做一些必要的檢查項目,例如X光、B超、心電圖等設備檢查,以及血常規、血生化、各種依靠體外診斷試劑盒的化驗檢查等等。這些檢查的意義在於提供外在症狀之外的客觀指標,幫助醫生排查病因。假如未來真的有這麼一天,存在一種機器掃一下患者,就能把患者各項指標、病理診斷等資料全部給出來,自然就不用做繁瑣的機器檢測。

隨著科學家們的研究的不斷深入,對於一些疾病的發生發展機制,依然還是隻處在一個摸索的階段。比如癌症,比如糖尿病,比如染色體遺傳病等等,這些複雜疾病必須是要經過各種檢測,才能達到最終的確診以及後續的治療。醫生治病一定是基於對病情已經有非常明確的認識,否則就是對患者的不負責任。

誠然,可能現在有一些醫院的檢測是不必要的,但是至少我們還是要相信,必要的儀器檢測,是對我們的負責。我們也希望,醫院的一些相關檢測能越來越規範化,也為患者減輕一下不必要的麻煩。


丁丁醫學網


一些醫生離開機器檢測就不會治病了,臨床上確實存在這個問題主要問題我認為是這樣的:

1.先進診斷儀器的引進,取代了很多臨床檢查。

2.責任的轉嫁:因為醫生個人診斷那怕正確,但沒經過儀器檢查,病人如果出現反覆,很容易導致責任劃分不清,醫生風險很大,在醫患關係日益緊張的今天,那怕是能夠診斷,也必須通過儀器檢查來確認,一旦出現事故,醫生也可以把自己摘出去。

3.醫學院的教學:現在的醫學教育和整個教育體系一樣,基本是應試教育,一個病的診斷教科書上各種儀器檢查指標死記硬背,完全忽略了治病本來就是一個醫患者交流溝通協調的過程,

4.當然是利益。這個就不多說了都懂的。


謝太常卿


什麼,穿刺?過度醫療,以前的中醫醫生沒這些花花腸子,還不照樣看病,還是中醫好,搭個脈就能看病。

這就好比,有人對著解放軍說:你們現在當兵的離了槍炮啥都不是,以前當兵的拿刀照樣打戰,你們的水平越來越低。

當年義和團也是這樣傻逼,明明可以用槍炮,非要喝符水,高喊著刀槍不入,拿著大刀,衝向八國聯軍,去送死。

華佗就像裝備了刀劍的醫生,現在的醫生是裝備了飛機槍炮的醫師,你說哪個厲害。

可偏偏有人非要讓醫生不準用槍炮,用淘汰了的刀劍,替病人跟病魔廝殺,荒唐。

遇到這樣的撒逼,我也只能儘量勸說,勸不了,就讓他簽字,後果自負,你非要我拿刀去砍病魔,打不贏你死去,不要拉上醫生墊背。

現在的檢查比如ct,就好比軍隊的雷達,用來偵查敵情,以前軍隊發現敵機只能靠眼睛,看病也差不多,你不讓醫生檢查ct,只能視觸叩聽,準確度差多了,病情不明,瞎用藥,是要付出代價的。


在人體修理廠上班


這種話其實很多人說,並且經常用於攻擊現代醫學!

醫生是一種經驗職業,隨著接觸病人、病種的增多,其經驗、技術也隨之豐富,庖丁解牛大家應該都聽過,其實很多病人的病不需要檢查,醫生就能憑藉經驗看出來,但仍然需要病人去做檢查,不僅是減少醫療糾紛,更是對病人負責。


做醫生越久,就越能體會到檢查的重要性,醫學存在著太多未知風險

幾個月前,有個腿痛患者找到了我,說腿疼一個多月了,吃藥也沒用,通過其描述,我有了初步判斷,開了一個腰椎核磁檢查,但病人不願意做,其理由是:我又不是腿疼,而且太貴,用他的話說,吃藥都能吃很久了。


這個拒絕的理由,真是讓我哭笑不得,其實到醫院看病,不像是去市場買菜,根本沒有商量的餘地,做不做隨你,但我們是醫生,我們需要對職業負責,也需要對患者負責,不可能憑藉主觀經驗進行確診。

我們是人,並不是神

我們是醫生,但我們也只是普通人,會哭、會笑、會累、也會失誤,在沒有檢查結果時,我們可以通過病人的表現、病史、描述進行判斷,但我們的所作出的判斷都是片面的,缺乏客觀依據。


同一種病,在沒有檢查結果時,不同水平的醫生得出的結果截然不同,可能有的是誤診,可能有的是多想了些,有些則是漏了一些,這種情況,病人如果決斷分辨,更何況絕大多數患者只會去看一種疾病。

我們看見的病症,聽到的描述不一定是正確的

臨床上,有很多種疾病並不是單一性疾病,其往往跨越多個部位,而且根據個人情況,會有所變化。


疾病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胸痛胸悶就一定是心臟問題?頭暈就必須是腦袋問題?什麼症狀都沒有的人肯定健康?


而且病人的病情描述也不一定正確,這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是病人感知錯誤,發病部位、發病症狀、疼痛性質的描述不一定準確,甚至出現會誤導醫生。第二種是病人可能因為某些原因,欺騙醫生,說出虛假的症狀或者虛假的經歷,一樣會發生誤導。


所以說並不是醫生離開了機器就不會看病,而是為了更加精準,反而是將主觀指標當成客觀指標的醫生,才是不負責的醫生。


當機器可以更加準確、更加方便的檢查出疾病時,我們為什麼還要用憑藉主觀意識進行猜測,這好比有了打火機,誰還用火柴?(本文由羅民教授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文中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涉及版權,請及時聯繫我進行刪除。如您有任何疑問,歡迎文末留言,私聊聯繫,共同探討。關注本文作者,獲取更多醫學知識,歡迎點贊、評論、轉載,共同進步)


羅民教授


看到樓主提問相信很多人都陷入了沉思,現在我們去醫院的時候提到病情醫生往往會讓做很多檢查,難道真的是離開了檢查就治不了病了嗎?


有時候我們去醫院治病,明明只是感冒,醫生卻還是讓抽血化驗、做檢查什麼的,是醫院太賺錢(營利性和莆系民營醫院撇開,我們只談公立三甲醫院)還是醫生離開了機器就治不了病呢?

其實,給患者做一個全面的檢查,是對患者負責任的表現。總管醫學史上,只因為通過外部症狀直接確診,然後誤診導致患者病情嚴重的例子數不勝數,更有一些患者是因為一些潛在疾病沒有被檢查出來直接導致自己斷送了寶貴的生命,所以運用影像學技術給予患者全面的檢查,是為了確認患者是否有其他隱藏或潛在的疾病。

比如提起咳嗽,大家第一反應可能是感冒,可能有些人直接就是去醫院開一點感冒藥就完事兒了。但是肺部感染、飲食過敏等原因同樣會引發咳嗽。

現在的影像學技術,比如CT、PET-CT、核磁共振MRI技術等都發展非常精細,通過這些技術,可以輕易的掌握患者的具體情況,也就不容易導致誤診,從而給患者給予最好的治療。


功能神外科小金


不是醫生離開機器就不會治病了,人體是一個很複雜的機體,疾病本身也有著千變萬化。臨床上誤診、漏診時有發生,有些疾病靠叩、觸、聽或中醫的望聞問切就可以診斷。但是,有些疾病受某種因素的影響會被掩蓋,錯過治療時機。

隨著科學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臨床上各種檢查、檢測設備不斷更新。無論從手段上,還是準確率都超過了醫生的個人水平。甚至有些檢查是醫生做不到,醫療設備研發也是世界上無數科學家智慧的結晶。所以,臨床醫生看病時依賴醫療設備是對的,他會使醫生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正確的診斷率和治療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