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民國時期的粵軍厲害嗎?

用戶54988624483


民國時期的粵軍最佳實力不僅僅體現在北伐戰爭中,還有其他方面?不過北伐戰爭的勝利不僅僅是粵軍這支軍隊一個人的功勞,還有湘軍、贛軍、豫軍?但是北伐戰爭之後,抗日戰爭中漸漸很少聽到粵軍的聲音,這究竟到底是為何?至於粵軍到底厲不厲害,以下是粵軍在戰爭中各種表現,看官可以自己評一評。

從粵軍的戰鬥力上來說,無論是北伐還是抗戰,粵軍的表現都有可圈可點的地方,但是,卻絕對不是說的那樣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只能說比一般的地方軍閥強一些而已。

下面簡單介紹一下北伐戰爭。1926年7月9日國民革命軍的8個軍約10萬人,兵分三路,從廣東正式出師北伐。各軍軍長為:一軍何應欽(中央軍),二軍譚延闓(湘軍),三軍朱培德(滇軍),四軍李濟深(粵軍),五軍李福林(粵軍),六軍程潛(湘軍),七軍李宗仁(桂軍),八軍唐生智(湘軍)。 這8個軍就是主力軍。當時的湘、贛、豫軍全部參加北伐,滇粵軍抽調一部隨行。可見北伐軍的主力並不是粵軍,粵軍主要留守廣州。不過北伐軍裡面,勢力最大的應該是粵軍,畢竟北伐軍的總司令是蔣介石,參謀長就是李濟深。


當時在北伐戰爭中名望最大的就是粵軍的第四軍,由李濟深任軍長,陳銘樞任第10師師長、陳濟棠任第11師師長、張發奎任第12師師長、徐景唐任第13師師長、葉挺獨立團編成。

第四軍曾在湖南及江西分別大敗吳佩孚及孫傳芳,奠定北伐的成功,從而也贏得“鐵軍”的稱呼,前粵軍第一師也稱為“粵軍之母”。

之後第四軍發展成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成為一·二八事變中的著名抗日部隊。抗日戰爭中的第四軍先後參加淞滬、武漢、長沙會戰。抗戰勝利後於1946年整編為第四師。

1938年10月,日軍登陸大亞灣進攻廣州,北上抗戰的各路粵軍回粵,先後參加了兩次粵北會戰和桂南會戰。



而粵軍在後來幾乎就沒什麼印象了,為什麼?

因為粵軍完全中央化了,粵軍派系本來就多,陳炯明被趕跑後,張發奎還跟著新桂系一塊反蔣,後來陳濟棠也跟著反,但是反來反去,還是鬥不過蔣介石的中央軍,只剩下一些沒有兵權的將領了,最後只好服從中央軍安排改編。

北伐勝利後,粵系軍隊選擇了支持汪精衛,站到了蔣介石的對立面,因此在蔣汪鬥法最終蔣介石勝出後,粵軍自然不受待見,在蔣的分化、瓦解和軍事打擊下,由第四軍擴編的張發奎第二方面軍基本散架了,只有陳濟棠在廣東保存了一定粵軍實力。 以1936年“兩廣事變”中陳濟棠的重將餘漢謀倒戈為標誌,民國時期的粵軍已基本被蔣介石收編,薛嶽、吳奇偉等粵軍名將也都成為軍隊的大員。

所以,粵軍雖然沒能像桂系一樣後來一直形成派系,但是在抗戰中的光彩並沒有黯淡。

粵軍在中國近代史上發揮了扭轉乾坤的功效,在北伐戰爭中,粵軍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抗戰爆發後,粵軍更是浴血奮戰,殊死搏殺,用自己的鮮血保衛了中華民族。1937年開始,90萬廣東士兵奔赴前線,抵抗侵略者,出兵數量居全國第五,確實值得我們後輩一輩子來敬仰!這是一支背後總帶著斗笠的軍隊,他們是中國最具革命歷史的英雄部隊。

中華民國二十一年的“一·二八事件”是我國自“九·一八事變”以來的第一次大規模抗戰。戰鬥隊伍是粵軍第十九路軍(由國民革命軍第四軍改編而成),蔡廷鍇、蔣光鼐率軍與倭寇海軍陸戰隊浴血拼殺,一時之間名聲大噪。粵軍第十九路軍是打響全面抵抗日本侵略的第一支部隊。





粵軍之後相繼參加了淞滬抗戰、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蘭封會戰、萬家嶺之戰、廣州戰役、長沙會戰、桂南會戰、兩次粵北會戰、衡陽解圍戰、桂平戰役、韶關戰役、贛南戰役、反攻廣西,以及廣東省內的各大小戰役。

這些廣東兵,在民族危難時轉戰大江南北,各大戰役無不出現他們的身影,粵軍用血肉之軀築起保家衛國的銅牆鐵壁,這支有著光榮革命傳統的隊伍,他們光芒萬丈,無處不在。

因此粵軍的這份保家衛國的民族精神足以證明了他們的實力,至於他們到底厲不厲害,你們說呢?

關於歷史每個人心目中都有一個屬於自身的答案,我們都應該用一種質疑的眼光去看待。讀真實的歷史,瞭解更多的知識。我是小編笙簫墨琴,歡迎大家評論加關注,瞭解更多新聞見解!


蕭塵


粵軍最初的首腦為陳炯明,1922年陳炯明發生了叛亂,其中支持孫中山的粵軍改稱“建國粵軍”,北伐時被編成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國民政府時期的粵軍都由第四軍發展而來。

李濟深—陳濟棠—餘漢謀部粵軍

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由建國粵軍第1師改編而來,李濟深是首任軍長。蔣桂戰爭前,李濟深被囚禁,其中一部由自己的手下陳濟棠接管。到1936年時,號稱“南天王”的陳濟棠共5個軍約78個團。兩廣事變之後,蔣介石讓粵軍將領餘漢謀接管粵軍。

抗戰爆發之後,餘漢謀的粵軍被編成62、63、64、65、66、83等六個軍,其中第64、66、83這三個軍參加了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武漢會戰。1939年第83軍番號被撤銷,1940年第66軍在桂南會戰後番號被撤銷,64軍被張發奎帶去駐守廣西。餘漢謀出任第七戰區司令,手底下只剩62、63、65三個軍,此時的粵軍已經虛有其名,已經被中央化了。



張發奎部粵軍

張發奎是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分出去的,曾經二次北伐和討伐蔣介石,討蔣失敗之後,北上投奔蔣介石,被蔣介石任命為國民革命軍第四軍軍長,下轄第90師(粵軍)。張發奎的粵軍色彩後來也逐漸淡化。


陳銘樞部粵軍

陳銘樞部粵軍由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第10師發展而來,中原大戰之後被編為第19路軍。上海的一二八事變時,第19路軍與日軍展開了激戰,迫使日軍三易其主帥。後來被調往江西,1933年“福建事變”之後,第19路軍所屬各師被改編為中央軍。

北伐戰爭時的粵軍(國民革命軍第四軍)被稱為“鐵軍”,特別是葉挺的獨立團;抗戰時期粵軍逐漸被中央軍化,多次參加大型會戰。總體來說粵軍的戰鬥力還是比較強的,薛嶽、張發奎、蔡廷鍇、蔣光鼐、李漢魂、區壽年等將領都是粵軍將領。


歷史軍魂


自己用心找的資料,總結出來的東西,不見得有多好,但是被人隨便一個複製粘貼就成了一個文章,實在是痛心!

比如,這句話“從粵軍的戰鬥力上來說,無論是北伐還是抗戰,粵軍的表現都有可圈可點的地方,但是,卻絕對不是說的那樣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只能說比一般的地方軍閥強一些而已。”

抄襲這個東西,說多了沒意思,還是扯回正題,民國時期的粵軍到底厲害不厲害,巔峰時期實力有多強。

孫中山領導下的廣東革命故事

孫中山先生作為廣東香山縣生人,對廣東有著深刻的情感,其革命生涯大多與廣東有關,反清運動中,大多數都將廣東當做起義的割據地,二次革命的時候,孫中山返回廣東建立革命根據地,創建廣州國民政府。

其主要追隨者,如汪精衛、廖仲愷、胡漢民、許崇智都是廣東人。

縱橫得出的結論是,廣東不止有愛情故事,還有孫中山領導的革命故事。

然而,粵軍在孫中山到來之前卻是渣的一匹,當時兩廣都在舊桂系陸榮廷的掌管之下,粵軍一直處於被打壓之中,陳炯明聯合孫中山,最終趕跑了陸榮廷,擊敗舊桂系,粵軍得以獨立的姿態登上歷史舞臺。

在孫中山的領導下,西南軍閥聯合成一個整體,成立了廣州國民政府,後來陳炯明和孫中山意見不合,背叛革命,陳炯明隨後被驅逐,從這一時期來說,粵軍勢力很強大,尤其是在政治影響力上,孫中山不但自身是廣東人,其留下的接班人也大多是廣東人,國民大革命其實也就跟廣東革命差不多,只不過後來殺出老蔣這匹黑馬,利用粵系政客間的矛盾,縱橫捭闔,最終奪取了國民革命軍的軍權。

從北伐到反蔣,粵軍的發展歷程

1926年國民革命軍集結了八個軍開始進行北伐,國民革命中北伐的過程,其實也是西南軍閥將革命蛋糕做大的過程,地盤佔領的越來越大,各路軍閥發展的也越來越大,北伐最大的受益者當然是代表中央軍的蔣介石,佔據了江浙富庶地區。

地方軍閥中唐生智(湘軍),一度擴大到幾十萬之重,甚至敢於挑戰老蔣的權威;除了唐生智外,新桂系也快速擴張,李宗仁和白崇禧後來乾脆聯合唐生智,扶持汪精衛把老蔣扳倒了。

在北伐中,打了幾次硬仗的第四軍(粵軍)作戰比較猛,在攻打吳佩孚和奉軍的過程中出力很大,尤其是在河南境內,粵軍兩個軍更是擊敗東北軍四個軍,經過血戰,擊潰東北軍25萬人。

當時粵軍的發展可謂是如日中天,粵軍軍事方面的領袖張發奎在政治能力上略遜一籌,還得依靠汪精衛這杆大旗耀武揚威,七一五事變後,最令張發奎難堪的就是,所有我黨起義,全部來自粵軍系統,張發奎因此遭人話柄。

隨後在寧漢對峙中,張發奎極力支持汪精衛,捲入國民黨內戰,張發奎空有一身打仗的本領,卻在國民黨的內鬥中被消耗殆盡,到衡陽會戰後,張桂(張發奎與新桂系)聯軍被陳濟棠率領的粵軍擊潰,張發奎這支粵軍退入廣西的時候,就剩下兩個團了。

(張發奎)

張發奎的粵軍時代結束了,粵軍並沒有消失,國民革命軍北伐時留守廣東的軍隊扛起粵軍的大旗繼續前進,前期以李濟深為主導,1929年李濟深的干將陳濟棠與老蔣合作,扳倒李濟深,1930年陳濟棠擊敗張發奎後,開啟了粵軍的陳濟棠時代。

從兩廣事變到全面抗戰,粵系的中央化

粵軍其實挺能打的,奈何粵軍支持的政客汪精衛和胡漢民都不太靠譜,使得粵軍一直以來在反蔣與擁蔣中迷失了自己。

張發奎先後經歷附蔣和反蔣,陳濟棠號稱南天王,前期也是在老蔣的扶持下發展起來的,然而後期卻開始反蔣。

儘管,蔣介石把孫中山捧的很高,但是粵系打心眼裡就不服蔣,只要有機會就要反,不反不是好粵系。

(汪精衛)

1931年中原大戰結束後,老蔣囚禁胡漢民,以陳濟棠為首的粵軍與新桂系達成和解,共同反蔣,並且再次成立廣州國民政府,形成“寧粵對峙”,要求釋放胡漢民,脅迫老蔣下臺,九一八事變後,蔣介石迫於壓力最終同粵方達成妥協,同意釋放胡漢民。

從1931年到1936年,陳濟棠臥薪嚐膽,趁著老蔣剿匪期間,快速發展壯大,巔峰時期擁有二十五萬軍隊,還擁有可以與中央軍抗衡的粵軍。

1936年在西安事變之前,陳濟棠領銜兩廣反對蔣介石,逼蔣抗日,是為兩廣事變。

尷尬的是,針對陳濟棠的發難,老蔣沉著應對,一方面調兵遣將隨時準備應戰,另一方面還是老一套,就是收買、分化、瓦解陳濟棠的部隊,這一招被蔣介石在攻打地方軍閥的過程中,運用的爐火純青,屢試不爽。

(陳濟棠)

首先是粵軍重金打造的空軍,被蔣介石收買,飛離廣東投靠中央;其次是廣東軍政大員李漢魂通電反陳擁蔣;最後,收買陳濟棠手下重要大員餘漢謀與張達,宣佈擁護中央。

兩廣事變失敗,標誌著粵軍反蔣計劃的徹底流產,也標誌著粵軍中央化的完成,此後的粵軍在餘漢謀的率領下,是國民政府領導下的堅決抗戰的隊伍。


史論縱橫


民國時期的粵軍,雖然沒有川軍厲害,但是在中國歷史地位非常重要,黃埔軍校培育了大批軍事指揮官,在抗日和內戰中,這所軍校學生髮揮過重要的作用。抗日戰爭中,全國劃分為九個戰區,有三個戰區司令長官都是廣東人,第四戰區張發奎,第七戰區餘漢謀,第九戰區薛嶽,其中薛嶽殲滅日軍最多。


博覽群史


厲害👍,前期比較厲害!後期一般。

前期代表是第四軍。

中期代表是19路軍。

後期64軍算翹楚。

個人認為把64軍消耗在山東,是老蔣一大失著。粵軍在北方戰力大打折扣。

另外,川軍不厲害,就是楊森部厲害點,劉湘部次之。劉文輝,鄧錫侯,潘文華等不足論。


吳林寶1


民國時期粵軍和川軍都厲害,但我感覺他沒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四軍,八路軍厲害!


風雪寒梅540


粵,廣東省稱謂。粵軍,民國時期北伐起義軍之一,其內部將領大多是黃埔學生,北伐前期還是一向勢如破竹的,其中號稱"鐵軍"的北伐第四軍就屬於粵軍,其將領葉挺名將,所以粵軍是很厲害的。


冰火方圓


只聽說川軍團厲害,不過抗日戰爭時期哪個團也不孬


颩譁茂210238459


應該厲害,北伐軍第四軍就是粵軍號稱鐵軍


Scott100579281


粵軍是很厲害的,第一,是經濟因素,廣東在民國時期經濟實力是非常強的,武器裝備也是非常強,第二,先進的思想,廣東作為沿海城市,對西方接觸很多,對於軍事思想,是更加先進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