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1 大别山全域皆景 巧借力脱贫有路

大别山集中连片特困区的河南新县河铺村一带,近年来游客暴增。在这里卖土特产的许道意日前告诉记者,他每月能收入3000到4000块钱,这让他在2016年脱了贫。

53岁的许道意因要供一对儿女上大学和赡养70多岁的老母亲而致贫,“老母亲身体不好,走不开,以前主要靠种地养家。”许道意说。2014年,村里在附近的许世友将军故里建了一批门面房,免费提供给贫困户使用。许道意便开始在这里卖干菜、野菊花等土特产,收入连年增加。

包括许世友将军故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首府等在内的红色旅游地,新县有300余处,日游一处约需一年;20多个古村落,数不清的古树、古屋、古粮仓、古作坊等分布全县,连续多天都看不完;至于优美的峰、湾、湖等自然景观,在风光秀丽的大别山更是无处不在。

游走于处处景致的地域中,分管旅游工作的副县长李良斌却给记者脱口而出个“无景点旅游”概念。这是县委县政府根据县里的旅游资源和脱贫攻坚需要做出的决策:以“无景点旅游”“全域游”吸引各层次游客,满足多层次需求,带动全县旅游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多地助力贫困户脱贫。

据此他们大力发展以美丽乡村、多彩田园、赏花经济为基础的乡村游,大别山干部学院、红色商学院、露营旅游论坛等为载体的研学游,登山步道、休闲漫道和风景廊道等为内容的步道游,使县境形成随处“秀色可餐”的红色、绿色、古色游览集群,且这些新兴旅游业态景区不划边界、不设门槛、不收门票。

有门无票、有区无界、有景无点的大别山全域游,形成了新县自己的鲜明特色。游客来此不是冲着某个景点,就图这里可以自由自在地欣赏沿途风景,悠闲舒适地品尝农家小菜,无拘无束地体察异地民俗民风。不同层次、不同兴趣、不同好奇心的自然游脚步,走进繁茂和富庶,也走进偏僻和贫瘠,观赏、食宿、购物、体验成为全域性需求。

贫困户集中的村、片有时反而游客更多,一处农家乐饭店或生态园脱困一片、一人就业脱贫一家的境况层出不穷。殷林总经理的大别山露营公园里,房车游客一家人自做自食津津有味;绿康源生态园吴锦涛总经理优先安排的12位贫困户员工,忙忙碌碌其乐融融。贫困户张因海陈志兰夫妇2014年开办农家乐“海兰之家”,来这里吃饭的人络绎不绝,当年脱贫,今年五一假期毛收入达到万元。茅屋冲家庭农场老总岑新顺的无公害高档粮肉菜供不应求,不但贫困户员工扫地晋升大厨、端盘子晋升为会计工资大提升,而且村里流转来供他经营的包括贫困户在内的责任田户主,土地流转费加分红也都很快脱贫或致富,成为他们吴陈河镇的脱贫攻坚示范基地。

无景点旅游的脱贫致富效应,吸引外出务工人员重返故乡发展。在江西打零工的杨传永,回来开农家乐餐馆,旺季往往几百游客等着吃饭,好多人吃不上又换地方,武汉的客人都是提前十几天微信订餐。他招用的管玉英等贫困户员工,月收入1700元,旺季每月可以拿到3000多元,大大缓解其家庭拮据。

在韩国打工多年的韩光莹,2016年回来把自己闲置的老屋装修成一套休闲度假屋,游客来住本来要价五六百元,网上给他炒到了千元。于是他积极联系邻居及其他农户商量空置房改造事宜。“这样规模大了,就可以接待50、60人的研学游培训班了。”他说。这个村延续多年劳务输出形成的农村闲置房、农村空心化问题,说不定未来会为城里游客所填补,成为乡村新的风景线之一。

千斤乡杨高山村拥有银杏树2000多棵,其中百年以上200多棵,成为吸引游客的磁石。乡长李胜说,江苏江阴的蓝领巾实践营,每年暑期都有三四批师生来这里的闲置房农家住下搞体验式学习。周河乡副乡长张一谋说,外出打工者有的带来了城市文化,都市里才有的咖啡馆在这里亦不稀罕,村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无景点游、全域游带来旅游经济大发展,推动扶贫脱困工作尤其明显。据有关部门统计,2017年全县接待游客468.9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3.2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3.2%、64.9%,旅游及相关产业对全县GDP贡献率达19.8%。在旅游综合业绩中,星级酒店等高端接待收入增长幅度为15.6%,而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有37947人通过发展旅游及相关产业实现脱贫,在全县贫困总人口中占比高达90.7%。

新县旅游局局长吴克君高兴地说,无景点游、全域游让老百姓尝到了脱贫致富的甜头,我们将进一步推进这一旅游业态,历史上延续下来的两处收票景区也将讨论取消门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