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北京故宮匾額上有一根箭,為什麼一直沒有摘?

用戶59822164121


我們國家對於文物保護是相當的看重,如果是有人在“無意之間”損壞了文物。情節比較輕的罰款行政拘留,情節嚴重的甚至要坐牢判刑。

北京故宮這麼重要的場所,平時甚至會作為接待他國領導人的重要會場,其上面的匾額竟然插著一支箭鏃。如果沒有被人發現還好,如今很多人都指出來了,為什麼還不把它摘掉?到底是誰這麼大的膽子膽敢破壞文物?


人家說了有箭頭,那麼這個箭頭的具體位置在哪?箭鏃其實位於故宮隆宗門匾額之上,隆宗門的位置很特殊也很重要。穿過隆宗門就是養心殿和慈寧宮,一個住著皇帝,一個住著太后,可見其重要程度。

但是就是在如此嚴密的位置,還是發生了一場事故。 嘉慶年間一支反政府的武裝——天理教,它的由來還要追溯到幾百年前的白蓮教。

但是有人說他是白蓮教的一個分支,能說是一隻白手起家的邪教。我們先不管這麼多,總之嘉慶年間這支隊伍發展到幾千號人數量。

▲配圖

當時天理教的教主名叫林清,其實是一個不學無術的人。年輕的時候在醫館做學徒,但是因為嫖娼害了病被老闆趕了出來。後來跟著大姐夫一起開茶館,又因為賭博被大姐夫嫌棄離開。

後來林清乾脆也不做正經活計,整天就是遊手好閒東遊西逛。運氣好了可以賺到一些錢財,運氣差了甚至連餬口都難以為繼。中間也曾經娶過老婆,但是老婆命短很快就死了。

打工是不可能的,這輩子是不可能打工了。沒辦法就開始忽悠人了,先是胡諏了一套理論——“要想白麵賤,非得林清座金殿”,也就發展成了天理教。

▲配圖

他最初的目的並不是因為受到壓迫反清,從他之前的遊手好閒就可以看出來,其實只不過是想賺點錢財。然而隨著地位越來越高,開始被人往上推。

林清本來不想去打清朝的主意,但是他的兩個副手馮克善、李文成沒事就竄到他反清。因為他們兩人當初自己也有教派,後來被林清整合了。他們兩人最初的目的,其實就是為了推翻清朝統治。

林清後來實在是沒辦法,只能趕鴨子上架,硬著頭皮往上。因為再不做出點表率,自己聚攏起來的幾千號人全部都要散了。於是他們內部開會,準備找個好時間下手。

▲清朝太監

林清的天理教魚龍混雜,幾乎囊括了是各行各業。其中有個太監我們姑且叫他老王吧,年輕的時候想進宮做太監。自己和幾個同鄉互相閹割,然而沒想到自己沒被收進去,幾個老鄉都進去了。

後悔已經來不及了,一輩子就搭了進去,對於清廷恨之入骨。雖然自己幾個老鄉都進宮做了太監,但是並沒有斷了聯繫。林清通過這個太監聯繫上了宮裡面,準備裡應外合將滿清統治者趕回東北。

為了實現自己的“宏圖大志”,天理教從嘉慶十六年就開始忙活。在北京城附近大肆籠絡人心。最後從眾多教徒中,挑選了200個青壯好漢。又大費周章聯絡了京城內的低級太監,作為內部聯絡。

▲配圖

這天是正好趕到嘉慶皇帝帶著人外出狩獵,整個皇宮的防守掉了幾個檔。再加上內部有人接應的情況下,林清幾乎是不費多少力氣就進到了皇宮當中。甚至是一路打到了隆宗門,也就是我們今天的“主人公”。

當天理教的教眾打到了隆宗門,紫禁城內的禁衛軍才反應過來。於是兩者在此地開展了一場巷戰,這裡一旦被攻破進入內廷易如反掌。然而天理教畢竟是雜牌軍隊,沒有幾個回合就敗下陣來。

在慌亂之中天理教教徒也射出了幾箭,其中有一箭正中隆宗門匾額。很快混亂被鎮壓下來,嘉慶皇帝哪還有心思狩獵,急忙忙的趕了回來。當看到皇宮內一片混亂之後先是憤怒,冷靜下來後開始裝模裝樣的自責,甚至是發佈了罪己詔。

▲原圖與近圖

而當有人提議把上面的箭鏃拔下來時,嘉慶皇帝也直接拒絕掉。說是把它當作教訓,時刻提醒著自己要寬厚愛民。所以不要小看這個箭鏃,他也是一件文物。也有了幾百年的歷史,也曾經見證了差點攻破紫禁城的壯舉。

為了避免這個箭鏃生鏽消失,相關部門每年還要對它進行維護。畢竟蚊子腿再小也是肉,人家也是件文物,也是要面子的物。


史之策


我滴個神吶!故宮的某一匾額上竟然有根200年都不摘下的箭頭?

小夥伴你們發現了嗎?就在這裡:

故宮一個灰常灰常重要的大門——隆宗門上。

“這是個重要的大門!”

上圖是故宮的平面圖,小夥伴們可以看到,這隆宗門位於故宮內廷和外朝的交界處,它內裡是皇帝住的養心殿,外面離太后住的慈寧宮也很近。

那麼,為什麼如此重要的大門上會留下一個醜醜的還生了鏽的箭頭呢?

“箭頭在哪裡?”

首先看看這個箭頭的位置:

來,再拉近一點,這次清楚了吧。是不是覺得非常奇怪呢?!

“這個箭頭有點奇!”

至於為什麼這裡會有個箭頭,幾乎在所有的故宮簡介和導遊員口中都有著這麼兩個版本的“據說”:

據說1:這是當年李自成打進紫禁城後為了顯示自己NB,自己推翻了大明王朝,故意射上去的。

據說2:這是嘉慶年時,在北京的天理教教主林清等人趁皇帝去木蘭圍場圍獵時,率教眾攻入紫禁城留下的。

這事正史有記載,說是當年林清等人在內廷太監的指引下,一度從西華門和東華門攻入紫禁城,而這隻箭頭就是當年天理教教徒攻隆宗門時射中的,畢竟隆宗門位置險要,只要把它攻下,那進入故宮內廷就易如反掌了。不過這次起義最後失敗了,在總結經驗教訓時,嘉慶大大覺得這隻箭必須保留,以警示後人和自己。

這兩個版本的故事可以說都很令人“相信”,不過細細品起來就有問題了,比如第一個版本,李自成攻入紫禁城,那是明末的事,而隆宗門的牌匾明顯是滿漢雙文書寫,當時,滿族人還沒打下北京呢,怎麼可能會有這塊牌匾呢!

那似乎第二個版本是不是比較可信呢?

也不太可信。

首先,天理教教徒當年攻打紫禁城都是喬裝打扮混進去的,請問身上揹著弓箭能混進去嗎,那麼大的東西,早被守衛發現了,而史料也記載,當年這些教徒基本都是藏著短刀在衣服裡,武器沒有弓箭。

其次,小君遍查了一些資料,其中有一份是中央文史研究館原副館長吳空先生的文章,他遍訪單士元、朱家溍等有關專家,查證了隆宗門匾額的箭頭一事在史料裡並無記載,也沒法認定這是嘉慶年間的東西。

再者,這隻箭的箭頭杆是朝上的,即箭是自上而下射的,大家不覺得奇怪嗎,難道天理教教徒是站在匾額上往下射箭?

那麼,這隻箭到底怎麼回事呢?

小君翻閱到了兩位學者的考證,一個是吳空先生的,他尋訪了50年代修繕隆宗門的老師傅,得到的信息是,當年隆宗門上其實有很多箭頭,在清理修繕時,把所有的箭頭都拔掉了,因為當時匾額上有拔箭頭留下的小坑不太好看,於是順手插了一隻箭上去,補上了這個小坑。

另一位學者薩蘇推測到,這些箭頭可能是晚清時,有皇族子弟用隆宗門作為箭靶,玩射箭遊戲射上去的。

小君還是比較同意兩位學者的觀點,不過如今因為沒有確實的文獻資料做支撐,所以到底這個箭頭是誰弄上去的,啥時候射的,還真就成了故宮最大的未解之謎之一。


宮殿君


這個“紫禁城的匾額”,確切得說是紫禁城內廷乾清門前廣場西側隆宗門的匾額,有關匾額上面箭鏃的由來,這就要追溯到200年前的清嘉慶十八年,從當時震驚滿清心臟地區——北京紫禁城的“天理教事件”說起了。



1813年9月15日,趁著嘉慶皇帝到木蘭圍場狩獵、北京守備鬆懈,白蓮教分支——天理教的頭目林清,率領兩支分別都是100來人的教徒武裝,在宮內太監的引路下,由東華門和西華門兩個方向攻入紫禁城。

東華門一部被警惕的皇宮侍衛發覺,立馬關閉大門將其堵截在外;西華門這支則衝進了皇宮,甚至差點逼近養心殿。天理教徒與聞訊趕來剿殺的清軍格鬥血戰,其中一處戰場就在隆宗門下面,匾額和門簷上的箭鏃,就是那場激戰所留。


聽到天理教徒攻入紫禁城事件的嘉慶,渾身上下氣不打一處來,不想皇宮守備鬆懈怠惰到了這樣的地步,直呼這是“漢唐宋明未有之事”!其實,這已經不是嘉慶第一次碰到這樣讓他震驚不已的事件,十年前的嘉慶八年(1803年),就發生過一個叫陳德的刺客,光天化日之下在皇宮門口帶刀衝擊皇帝依仗、刺殺嘉慶的驚天大案!!

接連發生的大案、要案,使得嘉慶深感滿清朝廷腐化衰敗、社會矛盾隱患積累程度之深,發端於乾隆晚年、席捲數個省份的“白蓮教匪亂”從外部威脅著帝國的存亡;朝廷內部官僚隊伍、八旗親貴的腐化墮落、人浮於事,讓整個帝國看起來像是失控了一般,皇權仍然高高在上,但所有的官員都合起夥來欺瞞他們的皇帝,搞得嘉慶對於日漸侵頹的朝廷政局,總是嘆息無可奈何、一籌莫展。


為了激勵、警示朝廷官員和八旗貴族,嘉慶特意下令不許去除隆宗門簷口激戰留下的箭鏃,表明整頓吏治、恢復國勢的決心。但嘉慶缺乏他爺爺雍正一樣的堅定意志和鐵腕手段,面對乾隆晚年留下的爛攤子,雖然勵精圖治可依然收效甚微。大清帝國這艘體積龐大的破船,即將迎來20多年後鴉片戰爭的致命一擊。


劇透歷史


  這裡說的箭應該是故宮隆宗門匾額上的箭鏃。

  隆宗門在紫禁城內廷是一個比較重要的門。自雍正帝將皇帝起居處從乾清宮遷到養心殿並設立軍機處後,此門就是皇帝與外界溝通及內廷西苑的重要門禁。因為門一側就是軍機大臣們的值房軍機處,門內則就是皇帝居住的養心殿。所以此門作為緊靠皇帝住所的一處重要禁門,非宣召即便是親信王公大臣也不能隨便出入。

  這個箭鏃的來歷距今已有兩百多年曆史。

  嘉慶十八年(1813年),天理教眾策劃起事,在首領林清帶領下,京畿一帶天理教眾趁嘉慶帝木蘭秋獮期間直接攻打紫禁城,意欲先佔領皇帝老巢。

  於是在當年九月十四,起事天理教眾在加入天理教的太監引導下喬裝打扮兵分兩路從東華門和西華門進入皇宮。西華門一支在內應太監劉得才、劉金等引導下一度攻打到內廷重地隆宗門,並在此處與宮內守衛人員展開激戰。幸虧當時還是皇子的道光帝綿寧率守衛用鳥槍震懾住天理教眾,後來大隊清軍趕來才制止住這場騷亂。

  此箭鏃正是此事件所留,而且不僅在隆宗門,故宮內其他地方也有零星箭簇留存,大家在遊覽時可注意觀察下。

  此次變故令嘉慶帝大為震驚,慨嘆“釀成漢、唐、宋、明未有之事”。並向天下發布“罪己詔”。而且不把此箭簇摘下,以為警示。

  以後歷代皇帝也一直保留,所以到現在我們依然能看到。


趙燕雲


到故宮參觀的遊客中,常常跑到隆宗門,去尋找匾額上那根生了鏽的箭頭,為什麼這傢伙200年沒被摘掉,確實讓人覺得好奇。只要瞭解這根箭頭背後的歷史故事後,答案自然揭曉。

關於這個剪頭的故事有兩個版本。

版本之一就是明末清初時期,闖王李自成攻入北京,進入故宮前,為了顯示自己的牛氣沖天和豪情壯志,特意射上去的。

不過這一說法現已被闢謠。雖然故宮是明清兩代皇帝的宮殿,但這塊匾額使用的是滿漢兩種文字,屬於清代作品。

箭頭又是典型的清代破甲重箭,為八旗軍使用的戰場利器,據說此箭可以射穿重甲。由此可見,匾額和箭頭都是清朝的物件,而李自成是明末農民起義軍領袖,除非穿越到清代,才能射下此箭。

另一版本出自故宮博物院的《故宮簡介》。

嘉慶十六年,天上出現彗星,以林清和李文成領導的天理教認為此天象是除舊佈新,改朝換代的徵兆,因此,他們在中原發動了轟轟烈烈的天理教起義。

1813年9月14日,嘉慶皇帝帶人到承德狩獵,紫禁城內空虛。在內應太監劉金、閻進喜的裡應外合幫助下,起義軍在頭領陳壤、陳文魁的率領下農民軍分別從東華門、西華門打到了景運門、隆宗門的門外。

隆宗門是進入內廷的第一道禁門,可直取皇帝居住的養心殿。幾十名農民軍在隆宗門前與清軍展開殊死搏鬥,臨危受命的二皇子綿寧用火槍向攀上高牆的起義軍射擊,當場擊斃兩名天理教徒。

經過激烈的戰爭,起義軍終因寡不敵眾被清軍用火槍鎮壓,起義宣告失敗。在激戰中,農民軍將一利箭射在了隆宗門的匾額之上。

據說起義軍只有200來人進攻紫禁城,平均幾十人攻打一個大門。那麼多紫禁城守衛,都攔不住這一點人,可見,當時清王朝的戒備多麼鬆懈。難怪嘉慶帝狩獵回來後龍顏大怒!

這件事給嘉慶皇帝以很大的震懾,自乾隆盛世之後不到二十年,宮內出現這樣的醜聞,可謂奇恥大辱。嘉慶帝為了警醒自己,也為了警示清兵今後不能掉以輕心,宣旨不得拔下匾額上的箭頭。

就這樣,這支充滿傳奇色彩的箭頭一直保存至今,整整維持了二百多年,成為供人瞻仰的文物。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嚴格來講這不是一根箭,而是一支射到牌匾上的箭鏃(箭頭),因為太小太不起眼,很多人沒有注意,這個箭鏃背後有一個精彩絕倫又哭笑不得的故事,跟神秘的白蓮教有千絲萬縷的聯繫。

白蓮教歷史十分悠久,大概在南宋時期就有了嚴密的組織,明末清初,他們以“反清復明”為己任,後來在嘉慶年間製造了一起震驚天下的大事件——險些攻佔紫禁城!

嘉慶十八年(1813年8月13日),嘉慶皇帝率文武大臣到承德北部的木蘭圍場狩獵,此時京城一片空虛,潛伏在北京的天理教(白蓮教的一個分支)頭目林清窺準空檔,準備抓住機會大幹一票,直接拿下滿清皇帝的紫禁城!

10月8日,林清集結了200餘人(膽子可真大)正式對紫禁城發動攻擊,他們兵分兩路(200人居然還分兵,真實藝高人膽大),東路攻打東華門,西路攻打西華門。

令人哭笑不得的是,林清在宮內居然還有內應,他們在幾個太監的接應下順利攻佔西華門(防守空虛得很),而當宮門外的清軍跑過來準備緝拿反賊時,總管太監更搞笑,他當機立斷,攔住清軍士兵,警告說內廷裡住的是皇后、嬪妃,其他人嚴禁入內,否則就是死罪!

這個總管太監也是一員猛將,他告訴清軍宮內裡的賊我們自己捉拿,然後召集一大幫娘娘腔的太監,手持棍棒前去捉拿亂賊。

進攻東華門的人出了點意外,只進來了5個人,給他們帶路的太監一看到只進來這麼幾個人,這事肯定辦不成,說不定自己的命也要搭進去,乾脆臨陣倒戈,火線造反,喊來其他太監把這5人可憐的傢伙一頓亂棍打死了(太不靠譜)。

西華門倒是很給力,一共衝進來60多個人,但這些人如同無頭蒼蠅,先是闖進內務府一頓打砸搶,殺了一個皇家裁縫,又順路洗劫了文穎館,殺死了幾個倒黴小編,等他們跑到距離太和殿僅一牆之隔的隆宗門時,大門已經關了,無論怎樣又砸又罵,甚至搬來幾根大木頭撞門都撞不開,於是決定翻牆入內開門。

關鍵時刻,留守的王公大臣拍馬趕到,智親王(後來的道光皇帝)和總管太監一人一槍,打死了爬牆的兩個人,駐紮在京城的火器營也趕來增援,一頓亂箭亂槍過後,這幫烏合之眾如鳥獸散,隆宗門上的箭鏃就是雙方交戰時留下的。

嘉慶皇帝返回紫禁城後深以為恥辱,命令這支箭鏃不要拔,專門留在那裡警示後人,於是匾額和門柱上的兩個箭鏃就這樣一直保留了近200多年,成為供後人瞻仰的文物。

這件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情,足以證明紫禁城的守衛是多麼空虛,承平日久的滿清朝廷是如何缺乏警醒,後來在鴉片戰爭中一敗塗地也不足為怪了。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在故宮靠近皇帝寢宮養心殿的東邊,有一個門叫“隆宗門”,在這個門的牌匾上,有一個箭頭,赫然嵌入其中,位置在“宗”字的左側下部,如下圖所示:

那麼,這個箭頭為何會出現在這裡呢?我們來看一下皇宮的地圖,隆宗門後面就是養心殿,很明顯,這裡曾出現過廝殺的場面,而目標就是刺殺皇帝。

嘉慶18年,即1813年,清朝有一個農民起義隊伍,名曰“天理教”,是一個反對清朝統治的起義。起義軍頭目叫林清,為了推翻清朝統治,他們準備刺殺嘉慶皇帝。在宮中,他們有太監接應。經過周密計劃,他們順利攻進紫禁城,並殺到了隆宗門附近,但是趕來的清兵裝備精良,很快就與起義軍展開了搏鬥,打鬥中,有許多支箭射到門上。



很快,農民起義軍就被鎮壓了,在清理宮內門上的箭時,有一支射在門匾上的,十分深。嘉慶皇帝就下令,不準拔下此箭,只把箭折斷,留著箭頭,以作警示。同時,嘉慶向天下人發佈“罪己詔”,並命令宮中加強戒備,以杜絕此類事件再次發生。


歷史密探


故宮是我國著名的文化遺產,一直以來都是歷代皇帝居住的地方,在故宮西面靠近軍機處值房的地方就是隆宗門,這裡是通往慈寧宮第一季後宮西苑的要道,隆宗門內頂端朝西掛有一塊匾額,觀察仔細的遊客就會發現,匾額上有一支箭頭,這支箭頭穿過歷史的煙雲留到了現在,算起來應該有兩百來年了,為什麼到現在都還沒有人把它摘下來呢?而留傳於匾額之上?

這段歷史還得追溯到嘉慶年間,在南宋時期成立的白蓮教,是中國歷史上最為神秘的宗教之一,白蓮教具有非常大的勢力和群眾基礎,元朝和清朝時間也經常發生起義,但是都被當時的朝廷鎮壓下來了,倒是到了清朝,依然有一部分殘餘勢力將反清復明作為畢生的追求。於是在嘉慶十八年皇帝出去打獵時,宮內勢力空虛時組織了一場起義,主要是白蓮教的分支天理教的頭目林清,他集結了兩百多人對紫荊城發動攻擊,兵分兩路東路攻打東華門、西路攻打西華門,西華門衝進來的六十多人進行了一頓搶砸,還把文穎館洗劫一空,殺死了在裡面校書的編修,等跑到距離和太和殿有一牆之隔的隆宗門時大門已經被關上了,由於想攻破隆宗門,就往隆宗門射箭,一頓亂射之後就繼續逃竄,隨後趕來支援的火器營用了兩天一夜的時間才把躲藏在宮中的起義軍全部消滅。

然而嘉慶皇帝回來之後龍顏大怒,當時就命令所有人不得把隆宗門匾額上的箭摘下來,一是用來警醒自己,二是用來提醒清兵不要鬆懈。就這樣,這支箭一直到今天都還在上面,都已經成古董了。


貓眼觀史


最近剛看完姚雪垠的《李自成》,挺喜歡李自成這個人物的,所以樂於相信箭是李自成射上去的,不過這幅牌匾上有漢滿兩種文字,可見,箭只射上去的時間,應該是在清朝入關後。不過這也不妨礙我們賞析姚雪垠在《李自成》中,對入城射箭這一段的描寫。

李自成過了金水橋,仍然忍不住仰頭端詳承天門的敦實壯美,忽然想到,等舉行了登極大典之後,需要命文臣們為承天門擬一對聯,寫成二尺見方的黑漆楷書,襯著金色雲龍底,懸掛在中闕門兩旁。他剛剛想到這裡,宋獻策來到他的馬頭旁邊,轉身提醒“陛下,請箭射‘承天之門’,拔除明朝的不祥之氣。”   

李雙喜趕快從背上取下勁弓,又從箭橐中取出一支鵰翎箭,雙手捧呈皇上。李自成使烏龍駒後退幾步,舉弓搭箭,只聽弓弦一響,一箭射中“承天之門”牌上中間空處即“大”字的下邊,“之”字的上邊。文武群臣和護駕親軍們立刻歡呼:萬歲,萬歲,萬萬歲。


楊過的大仙




故宮內一共有二個外門,分別是東華門、西華門。北京故宮匾額上的那支箭就在隆宗門的匾額上,隆宗門屬於內門。

為什麼上邊會有一支箭呢?

這要從1813年9月15號這一天說起,當時在黃河以北河南河北一帶有一個白蓮教的分支叫天理教。天理教在北京的頭目叫林清,在河南的頭目叫李文成。

最起初他們計劃在8月15號的這一天,由林清領導一批敢死隊直接殺入清朝皇宮,李文成帶領自己的1萬多起義軍,裡應外合一舉端掉清政府的老窩北京城。


俗話說,人算不如天算。李文成的動靜雖然大,但他手下那些烏合之眾,根本打不過清兵,所以很快就失敗了。

林清在北京城也沒有閒著,他還在皇宮的太監裡發展了幾個內線。就這樣,一直等到9月14日,李文成的大軍也沒有殺過來,林清決定自己於第二天先動手。



如果你仔細看看現在的教徒大部分都是婦孺老幼,當時天理教的那幫人也是如此。林清在9月15號這一天,僅僅湊齊了200多人。他從中間選了72個看上去身強體壯的人準備晚上行動。

最開始發現這批人的是在上書房值班的官員寶興,他雖然也嚇得不行,但是他還是找來了最近的護衛軍。護衛軍的功夫雖然可以,但是人太少。幸運的是他們為平叛爭取了時間。

消息一傳出,紫禁城內亂作一團。只有二阿哥旻寧比較鎮定,他把其他阿哥給組織了起來,帶上平時打獵的鳥槍和腰刀開始組織平叛。

雖然有太監帶路,但是太監也沒有鑰匙,根本就進不了內宮。於是敢死隊就決定翻牆,他們剛翻上牆頭,就被發現了。

旻寧動作極快,加上槍法準,兩槍就把兩個人給打了下去。正在這時,其他阿哥也才反應過來,他們紛紛投入戰鬥。雙方進入了僵持狀態。

第二天,旻寧從宮外調了大批禁軍,對於潛伏在紫禁城內的教徒進行搜索。他們受到了零星的抵抗,到了半夜也沒有完成全部的搜索任務。

這些敢死隊利用這個時間集結了起來,他們準備在皇宮內放火。正在這時,天空下起了雷雨,才讓以木質結構為主的皇宮躲過了一難。

到了第三天,最後的決戰開始了。雙方在混戰中,殺成一團。敢死隊員的武器太差只好開始放箭,有不少箭枝都射在了牆上,其中有幾枝射在了隆宗門的匾額上。



這一場戰鬥結束後,嘉慶皇帝還在趕回北京的路上。他回到北京,瞭解完所有的真相後,心情就鬱悶了。

嘉慶剛剛登基的時候,白蓮教起義就橫掃了七個省,花了好幾年才終於鎮壓了下去。本以為這件事就到此結束了,幾年後,它的分支天理教竟然敢跑到皇宮來鬧事。

本來想好好過生日的嘉慶皇帝再沒有心情了,當他在組織人清理皇宮的時候,要求他們對隆宗門上的箭頭保留一個。他要用這顆箭頭,永遠告誡愛新覺羅子孫:危險永遠都在眼下,時刻不能放鬆警惕。

1820年,嘉慶皇帝駕崩,那位曾經在林清叛亂時,立下大功的旻寧成為了他的接班人,史稱道光皇帝。



關於隆宗門上的這枝箭,還有其他傳說和故事。

第一個說法是李自成進皇宮的時候,為了證明自己曾經到此一遊,就在這個匾額上射了一箭。這個說法明顯站不住腳,仔細看這個匾額,就能發現上邊有滿漢兩種文字,顯然不可能是明朝的牌匾。這個結論推翻。



第二個說法是當代一個學者叫薩蘇,他說是皇族子弟拿隆宗門當箭靶玩遊戲射上去的。這個就有點搞笑了,清朝的阿哥王爺們都要強身健體去練武術和射箭,但他們有自己的較場。顯然不大可能在皇宮內部亂射箭,第一不合體統,另外如果傷到人怎麼辦。現在的專家都喜歡胡說八道,這個結論也不太成立。

當然還有第三個說法。根據50年代修繕故宮的老師傅說,當時隆宗門上有很多箭頭,最開始都拔掉了,但牌邊上有很多小坑不太好看,就有一位師傅順手插上去了一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