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1 愛吃湘菜的東莞人

作為中華傳統八大菜系之一,湘菜香辣而接地氣的味道,一如湖南人熱情直爽的性格。

省會長沙自古便是美食都會,西漢時期,湘菜的烹飪手法已有九種,菜餚更多達109種。長沙話中有個詞叫“好韻味”,專用來形容味道好、生活滋潤等意思。“呷”(長沙話“吃”)便是當地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大事。要想發掘韻味的長沙小食,無論穿梭在富有歷史氣息的太平街,鑽進煙火氣濃烈的蒼蠅菜館,抑或是街頭巷尾的小吃鋪裡,都能體驗到食慾大開的享受…

長沙米粉

“長沙的米粉,長沙的菜,長沙的小夥長得帥。”朗朗上口的打油詩是長沙人風趣詼諧的寫照。新的一天,通常是從一碗米粉開始的。“一碗熱氣升騰的米粉端上桌,用筷子夾起送至嘴邊,吸溜進去,大聲地“唆唆唆……”滾燙的酸甜苦辣入胃,直至微微冒汗,打著飽嗝。這一連串“唆粉”動作完成,才能引出長沙人充實的一天。”

這是瀟湘晨報上關於長沙人“呷粉”的一段描述。地處長江以南的幾大省,諸如兩南兩廣(湖南、雲南、廣東、廣西)都是資深米食愛好者,湖南米粉更是多種多樣,長沙米粉、郴州魚粉、常德牛肉粉…據統計,僅長沙就有上萬家粉鋪,足以看出湖南人對米粉是真愛。一碗好吃的米粉少不了三要素:首先是豬骨熬製成的湯頭,如果說湯頭是米粉的靈魂,那麼碼子就是點睛一筆,碼子是放在米粉上的配菜,常吃的碼子有肉絲、酸辣、椒脆、醬汁等;最後當然少不了吃上去“呲溜”爽口的米粉,米粉又分圓粉和扁粉,扁粉容易入味因此更受歡迎。


愛吃湘菜的東莞人

臭豆腐

在吃貨的美食地圖中,提及長沙,必少不了“臭豆腐”的大名。這種外焦裡嫩、鮮而香辣的小吃,就連毛主席也評價其“聞起來臭,吃起來香。”起初,臭豆腐並不叫臭豆腐,據《長沙飲食志》記載,可追溯到上世紀30年代來自湖南湘陰縣的油炸豆腐,之所以在長沙“臭名遠揚”,由湘陰人姜二爹發揚光大。姜二爹12歲學習油炸豆腐製作工藝,起先從落棚橋的簡陋小攤,再到火宮殿牌坊下的固定攤位,對臭豆腐從選材到製作都十分用心。正宗臭豆腐的製作工藝並不簡單,得先將黃豆磨漿製成豆腐原胚,放入香菇、冬筍、麴酒、瀏陽豆豉特製而成的滷水中浸泡,再將滷水浸泡過的豆腐用文火炸焦,在每塊豆腐上鑽孔滴入辣椒油、醬油、芝麻油等佐料,保證食用時外表酥脆、內裡多汁的獨特口感。初聞臭氣撲鼻,細品唇齒留香。臭豆腐的“臭味”其實源於發酵過程中產生名為硫化氫的化合物,常有人擔心滷水來源是否衛生而對臭豆腐敬而遠之,其實正宗臭豆腐所用的滷水是來自十分常見的發酵工藝,豐富蛋白質和發酵時產生的植物性乳酸菌,都具有調節腸道和健胃的功效。始建於清朝乾隆年間的火宮殿,集傳統民俗、火廟文化和飲食文化於一身,總店位於湘風美食集中地——坡子街,這裡以“八大小吃十二名餚”著稱,其中臭豆腐聲譽最高。就連毛主席解放後故地重遊來到火宮殿,驚覺臭豆腐的味道與他遊學時吃到的依然不變,大筆一揮,寫下:“火宮殿的臭豆腐還是好吃”。當然,除了火宮殿以外,許多名不見經傳的臭豆腐小攤也十分美味。


愛吃湘菜的東莞人

小龍蝦

夏日夜晚,宵夜攤上總能見到這樣一番景象:食客們頭頂冒汗,一邊奮力剝殼,一邊吮手指,每桌都堆滿了啤酒和紅色小山,這吃的便是讓長沙人“欲罷不能”的小龍蝦。“小龍蝦是最好的社交食物。”——《舌尖上的中國》總導演陳曉卿如是說,因為吃小龍蝦時雙手很忙,根本騰不出手來玩手機,眼神還得時刻關注盤內餘量,默默調整速度,以便用在緊要關頭搶奪最後一隻蝦。吃小龍蝦的風潮要從20世紀90年代時起,興起於教育街和南門口一帶,小龍蝦之熱一發不可收拾,成為長沙招牌美食界的槓把子。這種常見的淡水產動物,營養價值豐富,易於消化吸收,加工後鮮紅透亮、香氣逼人,色香味俱全,無時無刻不在勾引吃貨的味蕾。小龍蝦在每年4月初上市,6-8月肉質最為鮮美,是食用小龍蝦的最佳時間。烹飪手法從清蒸、蒜香、十三香…但“口味蝦”依然是最經典的一種,分為乾鍋和水煮兩種方式,加入紫蘇、桂皮、茴香等烹調,十分適合下酒。


愛吃湘菜的東莞人

咖喱鹹蛋黃魚皮

鹹蛋黃魚皮之所以富有魅力,與鹹蛋黃賦予的磨砂口感是分不開的。用了優質魚皮,鹹蛋黃也是馬虎不得。市場上的鹹蛋黃食品大多使用添加劑偏多的鹹蛋黃粉作為調料,並不含任何鹹蛋黃成分。鹹蛋黃香脆魚皮選擇了更為高級純粹的鹹蛋黃醬。選用北海紅樹林鹹鴨蛋,烤香冒油,將散發著鹹香熱氣的大顆鹹蛋黃碾碎,油亮細膩的蛋黃醬沙軟異常,堪比蟹黃。想要鹹蛋黃香脆魚皮酥脆爽口並且健康營養,炸制、控油每個過程都至關重要。脆度合適,油油的感覺剛剛好,嚼到最後油和鹹蛋香並在一起,個人比較喜歡的口感.


愛吃湘菜的東莞人


愛吃湘菜的東莞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