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1 一日一書 ‖《 誰的歷史》

【書院薦書】在當今節奏飛快、海量信息的環境下, 讓你有效、迅速的抓住一本書的精髓,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書中的一系列新觀點、新視角、新主張,將為你我在這場閱讀盛宴中啟迪智慧、潤澤心靈。關注 頭條號,讀書,為遇見更好的自己,為遇見更大的世界。

一日一書 ‖《 誰的歷史》

圖書:《 誰的歷史》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9年8月

ISBN:978-7-5598-1556-9

【推薦理由】本書也是一位歷史學者治學道路的反思:何為歷史?誰的歷史?歷史學是什麼?歷史可信嗎?那已湮沒在時間中的“史實”與我們今天的人生有什麼關係?三組文章從不同的角度切入,逐步破除歷史學中的迷障。

【內容簡介】本書收錄了作者近十年來歷史學研究中的代表性文章,分為 “思考”“評論”“講談”三組,圍繞歷史進程與歷史學研究的關鍵詞——人、空間與時間,展開不同層面的探討。文章涉獵廣泛的主題,總體上是以歷史上的“人”為中心,將歷史看作生命的體現,敘述並分析了歷史過程的六個方面:生存—生計—經濟、交往—關係—社會、控制—權力—政治、求知—學術—思想、死亡—儀式—宗教、不從(抗拒)—革命或改良—進步等,既

有理性的分析,也有感性的個體關懷

【創作背景】現實中的教室,桌椅都安排妥當,老師和學生各就各位。老師上講臺,學生按花名冊事先指定的座位入座,不太可能“任意選擇一個位置”。

這樣看似稀鬆平常的例子,在歷史學者魯西奇的眼裡,卻有一系列的深入思考。

比如,他看到這個空間以及在這個空間中的位置、距離、方向都是預設的、給定的,是早已“被結構”的。這個“結構”既不來自老師、同學,也不來自“我”(外來的觀察者),而來自先於老師、同學以及“我”存在的“制度”與“文化”,在“制度”與“文化”的背後又是“思維方式”在發揮作用。

他認為分析這個教室的“空間結構”固然可以窺見其背後的制度、文化乃至“製作”這個教室的人群的“思維方式”,但更重要的問題卻是:處在教室中的老師和同學為什麼會“心甘情願”或不得不“心甘情願”地接受這個教室,遵守、執行乃至強化其所給定的“秩序”?這種“空間結構”所給定的秩序與規範,又將以怎樣的方式、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乃至制約著老師和同學們的人生?

進而,他又將把這個問題轉換到中國歷史的討論上來,就是:中國歷史進程中所展現出來的空間結構(區域多樣性,核心與邊緣的差異,城市與鄉村及其各自的差別),究竟是怎樣“塑造”了中國、中國歷史與文化以及“中國人”?它將以怎樣的方式、在多大程度上影響或制約著中國以及中國人的現在與未來?

魯西奇嘗試著轉換觀察視角,不再從空間的角度觀察人與社會,而站在人的立場上,去思考空間的意義。

他將近十年來在歷史學研究中思考的成果,集成了眼前這本《誰的歷史》。分為 “思考”“評論”“講談”三組,圍繞歷史進程與歷史學研究的關鍵詞——人、空間與時間,展開不同層面的探討。文章涉獵廣泛的主題,總體上是以歷史上的“人”為中心,將歷史看作生命的體現,敘述並分析了歷史過程的六個方面:生存—生計—經濟、交往—關係—社會、控制—權力—政治、求知—學術—思想、死亡—儀式—宗教、不從(抗拒)—革命或改良—進步等,既有理性的分析,也有感性的個體關懷。

在書中,魯西奇對治學道路做了進一步反思:何為歷史?誰的歷史?歷史學是什麼?歷史可信嗎?那已湮沒在時間中的“史實”與我們今天的人生有什麼關係?三組文章從不同的角度切入,逐步破除歷史學中的迷障。

從這本書中,我們看到作者有關中國歷史的主體性、核心問題與研究路徑的對話與思考;並深受啟發,思考歷史中的空間、時間與人,可以有多元的視角。可謂養份滿滿。

【作者簡介】魯西奇,男,1965年10月生,江蘇東海人。武漢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1989年畢業於武漢大學,獲歷史學碩士學位;1995年獲武漢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主要從事歷史地理與中國古代史研究。出版《區域歷史地理:對象與方法——漢水流域的個案考察》《純粹的學者——王國維》《漢水中下游河道變遷與堤防》《城牆內外:古代漢水流域城市的形態與空間結構》《漢中三堰:明清時期漢中地區的堰渠水利與社會變遷》《人群·聚落·地域社會:中古南方史地初探》等學術著作,發表學術論文100餘篇。

【精彩書評】

:歷史不是教你“詐”,而是求真,就算道阻且長。這本書呈現了一個歷史學者對待歷史的真誠態度,上下求索中,有堅持也有困惑,有敬畏也有叛逆。

【圖書目錄】

卷 一 思考

人的歷史與人的歷史學

變幻的空間與空間結構的“解構”

歷史中的“時間”與“人”

區域、地方與地域:空間維度下的歷史研究

中國歷史的南方脈絡

中古時代的濱海地域

中國古代鄉村聚落形態研究的理路與方法

卷 二 評論

多元、統一的中華帝國是如何可能的?

“畫圈圈”與“走出圈圈”

——關於“地域共同體”研究理路的評論與思考

石泉先生的學術創穫和治學方法

——《石泉文集》編後感言

《椿廬史地論稿》讀後

“小國家”“大地方”:士的地方化與地方社會——《官僚與士紳:兩宋江西撫州的精英》評介

化外之區如何步入王朝體系

——讀《木材之流動:清代清水江下游地區的市場、權力與社會》

《傳統中國日常生活中的協商:中古契約研究》評介

“帝國的邊緣”與“邊緣的帝國”

——Empire at the Margins: Culture, Ethnicity, and Frontier in Early Modern China讀後

卷 三 講談

學問須於不疑處有疑

權力的產生、形式及其集中

秦漢帝國的形成及其他

後記

【分享薦書】薦書一向是我樂意做的事,因為讀書既是一個人的事情,又不是一個人的事情。所謂“一個人的事情”,是因為讀書本來不是群體性行為,獨自一人面對青燈黃卷,也能思接萬里,窮覽千載,和古聖先賢心有慼慼。從這個意義上說,讀書不怕孤獨,甚至期待有孤獨下來的時間和能力。所謂“不是一個人的事情”,是因為《禮記》有云:“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一個人看人、看事、看書,都有可能陷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困擾,而把自己的心得與他人分享剖辯,不僅自己能獲得更深更廣的見解,也能啟發同好者的視野與思維,讓信息和見識在更大的範圍內傳播。分享薦書也是這個道理。如果把自己認為最值得閱讀,乃至一讀再讀的書分享給大家,和大家一起切磋琢磨,於人於己,不亦樂乎!

一日一書 ‖《 誰的歷史》

歡迎關注 ,讓思想充實生活。閱讀可以讓人得到智慧啟發,讓人滋養浩然正氣。

一日一書 ‖《 誰的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