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5 “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漫谈古人耳畔的风景,耳饰文化

中国著名的玉石专家欧阳秋眉女士曾经说过:“女人最性感的部位就是耳朵”。

所以能体现女性耳部美的饰品,人们称之为“耳饰。”其实在古代,耳饰是男女通用的一种饰品,只不过到了近代,人们认为男性应该具有阳刚之美,因此男人戴耳饰的风俗才渐渐衰退。在中国几千年的首饰文化中,琳琅满目的耳饰文化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的,它闪烁着动人的光彩,与千年文化的光辉交映着,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它与漫长的历史碰撞,发出清脆的声音,环佩叮当,响彻历史的长廊。

作为耳畔的一道风景线,耳饰是用来装饰自已、吸引异性、精致妆容、体现自我价值而生的。在古代,人们就有“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的俗语,在每个朝代,人们都有自己独特的审美,比如春秋时期的楚惠王以细腰为美,所以楚宫美女也开始竞相模仿,以至于流传出“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的独特审美现象,楚国美女众多,风姿绰约、舞姿曼妙,更有南后郑袖、虞姬这样的绝代佳人,在后世也有貂蝉、昭君、杨玉环等众多美女。

然而,无论是怎样风情万种的美丽、惊为天人的容貌,都离不开精美的装饰物,耳饰作为一种独特的饰品,使女性的魅力不断上升。从古至今,耳饰都是女性必不可少的饰品,它既能展现女性的美丽,在古代,也能象征女性的地位和财富,耳饰在不断的发展中,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让我们从时代的变迁中,看一看耳饰文化的不断更新。

“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漫谈古人耳畔的风景,耳饰文化

一、耳饰的“童年时代”:穿耳

耳饰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在那遥远的年代,人们对各种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都有着深深的崇拜,因此他们信仰神权,在他们眼中,玉是一种纯净的东西,可以代表人类与神灵沟通,是天地之间沟通的重要媒介,所以新石器时代的人,不论男女,都佩戴最原始的耳饰,并形成了穿耳文化。说到耳饰文化,就不得不提到穿耳文化,《山海经》中有云: “青宜之山宜女,其神小腰白齿,穿耳以鎼”相传穿耳起源于少数民族。汉刘熙《释名.释首饰》:"穿耳施珠曰珰。此本出于蛮夷所为也。蛮夷女子,轻逸好走,故以此琅珰外向锤之也。”从甘肃礼县出土的陶瓷少女头像和安徽蚌阜出土的陶塑纹面头像来看,出土的人物耳朵两边都有穿孔,可见我国“打耳洞”的历史是非常悠久的。

“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漫谈古人耳畔的风景,耳饰文化

二、最早的耳饰:“玉玦”

“玦”是一种带有缺口的扁圆形玉饰,象征着古代先民们“天圆地方”的观念,在辽宁阜新的查海遗址、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太湖流域的崧泽文化、内蒙古的兴隆洼遗址,均有玉玦出土。同时人们也相信耳朵是一个“微型小宇宙”,蕴含着无限的奥秘,因此佩戴玉玦来与神灵相互感应,玉玦是人类已知最早的耳饰。

古人们一般将玉玦直接穿过耳朵戴上,或是用绳子穿过耳朵,把玉玦系在绳子上佩戴于耳部。玦的形状以扁圆形缺口为主,一方面出自于人们对蛇的信仰,因为闪电的形状很像蛇,于是认为蛇是神的象征,所以玉玦的形象也是蜿蜒曲折的。此外,出于远古时期人们对生殖器的崇拜,他们认为人的作用就是创造劳动力,从而使人丁兴旺。因此玉玦的轮廓也像女性的子宫,缺口代表着某个隐秘的器官,人们认为戴上了这种玉玦,就能繁衍生息,多子多福。玉玦随着时代的发展,也有了其他的意义,

比如它可以作为一种信器:在和“鸿门宴”中,亚父范增曾经三次举起玉玦,暗示项羽杀掉刘邦

在中国早期的文明中,受周礼“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思想影响,人们认为打耳洞是一件有失体统的事情,《留青日札》中写道: “女子穿耳,带以耳环,自古有之,乃贱者之事。”可见当时的人对穿耳是持反对意见的。然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爱美之心也占据了上风,在唐朝后期,宫廷之中的王后嫔妃们开始争相佩戴耳饰,来提升自己的魅力,如此上行下效,穿耳之风迅速在宫廷和民间流行开来,久而久之,蔚然成风。

“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漫谈古人耳畔的风景,耳饰文化

二、夏商时期的耳饰文化:渐行渐远

夏商时期虽然也有着浓厚的神权色彩,但是由于君王的存在,这种神权也被逐渐削弱,人们出对于君王的崇拜也更甚于对神的存在。所以对于耳饰这种东西也颇为喜爱,人们爱美的天性从远古时代就有所体现,在河南殷墟的妇好墓中,出土了大量的龙形玉玦,在河北蔚县的夏商文化遗址中,也出土了很多的青铜耳环,由此可见当时的耳饰文化和穿耳文化都有所发展,人们对于佩戴耳饰也是非常钟爱的。

但是到了后期,耳饰逐渐在少数民族流传,中原民族已经较少佩戴耳饰,在内蒙、陕西等地出土的金银器具中,少数民族的金耳环占了大多数。这时的人物形象,主要以奴隶和巫神为主,巫神戴耳饰,是为了祭祀先祖,与神灵沟通,而奴隶戴耳饰则具有惩罚的意义,尤其是在夏朝后期,中原地区就只有奴隶佩戴耳饰,耳饰文化在这一时间段开始衰退。

“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漫谈古人耳畔的风景,耳饰文化

三、从西周到前唐:以“充耳”为主的耳饰文化

从周武王建立周王朝到公元前475年三家分晋之前的这一段时间,中国都处于奴隶社会制度之中,这一时期以血缘关系和战功为主的贵族政治开始发展,周天子规定“封邦建国,以藩屏周”,

赐予贵族们世袭的爵位和土地、甚至一定数量的军队,是这种贵族政治的“始作俑者。”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奴隶制社会开始瓦解,然而新兴的封建制度却并没有抛弃贵族政治,反而使贵族政治在历朝历代都有所渗透。

这些人受到的文化熏陶和礼仪教养普遍比普通人高,他们提倡道德,(且不论是否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伦理道德),遵循周礼,尤其是周礼中最为经典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作为高高在上的贵族,他们认为最纯天然的女性美,首先是要保持形体的完整,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如果像少数民族一样流行着穿耳的习俗,则“乃贱者事也”,不仅会被视为蛮夷之辈,更会被认为是背弃礼仪、不忠不孝之人。

因此从西周时期到前唐时期,耳饰文化极少出现于史料典籍之中,多在少数民族流行,在电视剧中我们可以看到少数民族的男女才会佩戴琳琅满目的耳饰,如傣族的耳珰、匈奴人的金丝耳环、鲜卑人的金耳环等等

,其中翡翠、玛瑙、绿松石、玉石制品非常丰富。而中原民族却非常罕见,受到惩罚的奴隶会戴耳饰,违反军法的军人也会受到“贯耳”的惩罚,以表示对他们的侮辱。

“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漫谈古人耳畔的风景,耳饰文化

但是最无法阻止的,就是人们的爱美之心,中国的广大女性,在美丽这件事情上,可谓是操碎了心,任何时代都阻止不了她们那颗渴望美丽的心。

为了不违反礼制,同时满足爱美的要求,周代发明了一种特殊的耳饰,人们称之为“充耳”,别称叫做“瑱。”这种耳饰在男子成年加冠之礼时,或是女子插簪子时,都可以佩戴,以丝线垂在头发两侧,长度刚好到达耳际,可以同时起到装饰和礼仪的作用,充耳垂到了耳际遮住耳朵,同时也传达了“非礼勿听”的意思。这种充耳一直是自西周到初唐时代人们喜闻乐见的饰品,在宋朝耳饰文化流行开来时仍然得以保存,直到清朝灭亡,男子不再加冠、女子不再插簪时,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四、科举制带来的“福利”:耳饰文化开始复苏

隋朝隋炀帝,虽然他的短命王朝如同秦朝一样二世而亡,但是他创立的科举制度,为后世选拔人才提供了模板,这一功绩就可以流传千古。科举制度改变了以往的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使“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彻底改变了,士大夫政治开始兴起,贵族政治开始衰退,从而使得从宋代以后的耳饰文化也开始逐渐改变。由于士大夫政治中的人才很多来自于社会基层,因此他们更懂得人们追求什么样的美丽,

由此改变了贵族们“天然去雕饰”的审美风格,让耳饰文化变得富有层次感,逐渐多样化。时他们作为儒生,难免有些儒家文化中的庄重华丽和繁文缛节,从中唐到明清时代的耳饰文化中就可略知一二。

“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漫谈古人耳畔的风景,耳饰文化

宋代以后女性的耳饰不再有当初神权覆盖下的那种神秘感,而是逐渐趋于世俗化,形式精美多样、其中蕴含的内容也非常丰富,

有很多人把祈求多子多福、平安喜乐的愿望挂在了耳朵上。这一时期的耳饰已经没有了汉唐时代那种奔放洒脱的气息,“充耳”文化相对衰弱,宋元明清的耳饰主要以耳钉、耳环、耳坠为主,且都是黄金打造:如江苏无锡宋墓出土的瓜果、花卉造型金耳环、衢州南宋古墓中出土的葵花形金耳环,都说明了宋代人已经开始注重感官享受和在耳饰装扮中体现自己的魅力。自宋代起不仅耳饰文化变得丰富多彩,戒指、手镯、项链也开始陆续兴起,现代人尝挂在嘴边的“大金链子小手表”,其实早在千年之前就被我们的祖先装饰在了身上。

四、商品经济下的耳饰文化

话说宋朝虽然打仗不在行,屡战屡败,但是宋人做生意的确是有一套,可以说是“海陆通吃”,因此宋代还出现了海上丝绸之路,商品经济非常发达。人们有钱以后就沉醉于享乐之中,于是一些富有文艺气息的女子,就开始注重装扮自己,以吸引人们的注意。宋代重文轻武的局面让更多风流才子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归宿,

他们和这些环佩叮当,带着各种精致耳饰的文艺女青年们吟诗作对、对酒当歌,甚至宋徽宗赵佶也和汴京著名的文艺女青年李师师有所来往,二人都是才华横溢,创作了许多著名的诗词。可见宋朝也是一个看脸的时代,女子靠着出众的容貌,加上当时流行的耳钉、耳环、耳坠来装饰自己,使得宋代繁荣的商品经济下,诗词行业和耳饰行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漫谈古人耳畔的风景,耳饰文化

五、耳饰文化复苏中存在的弊端

实际上程朱理学的提出,也是宋代以后耳饰文化兴起的一个重要因素。程朱理学中的“存天理,灭人欲”和“男女有别”的思想,使得男女之间的界限变得极端化,于是民间又兴起了穿耳文化,这一文化的复苏并不代表女性可以进一步追求美丽,而是意在束缚女性。因为在宋代之前有很多奇女子,妇好征战沙场、木兰替父从军,甚至女性也可以在外面做生意,抛头露面,但是继宋明理学之后,女子的地位开始下降,此时穿耳文化再度复苏,是为了不让女人们再女扮男装,有了穿耳的象征,无论打扮成什么模样都会被轻松的认出来。

“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漫谈古人耳畔的风景,耳饰文化

六、耳饰文化中的美

耳饰文化虽然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发展曲折,但是它所代表的美丽却丝毫没有减少。著名的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中就写到:“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以此来表现刘兰芝的美丽大方。在那首凄凉的《竹枝词》中写到:“ 忆把明珠买妾时,起梳头朗画眉。郎今何处妾独在,怕见花间双蝶飞。”“明珠”就代表着耳环,我们仿佛可以从这精美的诗词中,感受女子的温婉动人和那种郎情妾意的美好场景。可见耳饰文化中,也同样蕴含着爱情的种子,使人读来如沐春风,细细品尝又口有余香,如同一杯醇厚的酒那般悠远绵长。

“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漫谈古人耳畔的风景,耳饰文化

总结

耳饰文化在中国的饰品发展史上一波三折的演进着:她从最初带有的祭祀意义,到后来的变为惩罚奴隶的工具,再到中唐之后兴起,变得精致美丽,吸引众人的目光。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耳饰文化不断的发展,也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它是社会阶层发展的产物,也是女性地位高低的代表,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的存在既赋予了女性独特的美丽,也束缚了女性对自由的渴望,似乎矛盾重重,但它始终是一种美,是人类为了美化自己而创造出的美,

“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漫谈古人耳畔的风景,耳饰文化

英国诗人济慈曾经说过:“美的事物是永恒的喜悦,”耳饰文化作为中国人耳畔的风景,无论是惊艳的美、洒脱的美、还是含蓄的美,都是它所存在的永恒的美,这种美丽悬挂在耳畔,是中国人独特的美,无可替代,亦是无价之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