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5 “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璫”,漫談古人耳畔的風景,耳飾文化

中國著名的玉石專家歐陽秋眉女士曾經說過:“女人最性感的部位就是耳朵”。

所以能體現女性耳部美的飾品,人們稱之為“耳飾。”其實在古代,耳飾是男女通用的一種飾品,只不過到了近代,人們認為男性應該具有陽剛之美,因此男人戴耳飾的風俗才漸漸衰退。在中國幾千年的首飾文化中,琳琅滿目的耳飾文化可以說是首屈一指的,它閃爍著動人的光彩,與千年文化的光輝交映著,閃爍著耀眼的光芒;它與漫長的歷史碰撞,發出清脆的聲音,環佩叮噹,響徹歷史的長廊。

作為耳畔的一道風景線,耳飾是用來裝飾自已、吸引異性、精緻妝容、體現自我價值而生的。在古代,人們就有“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的俗語,在每個朝代,人們都有自己獨特的審美,比如春秋時期的楚惠王以細腰為美,所以楚宮美女也開始競相模仿,以至於流傳出“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的獨特審美現象,楚國美女眾多,風姿綽約、舞姿曼妙,更有南後鄭袖、虞姬這樣的絕代佳人,在後世也有貂蟬、昭君、楊玉環等眾多美女。

然而,無論是怎樣風情萬種的美麗、驚為天人的容貌,都離不開精美的裝飾物,耳飾作為一種獨特的飾品,使女性的魅力不斷上升。從古至今,耳飾都是女性必不可少的飾品,它既能展現女性的美麗,在古代,也能象徵女性的地位和財富,耳飾在不斷的發展中,也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讓我們從時代的變遷中,看一看耳飾文化的不斷更新。

“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璫”,漫談古人耳畔的風景,耳飾文化

一、耳飾的“童年時代”:穿耳

耳飾起源於新石器時代,在那遙遠的年代,人們對各種風雨雷電等自然現象都有著深深的崇拜,因此他們信仰神權,在他們眼中,玉是一種純淨的東西,可以代表人類與神靈溝通,是天地之間溝通的重要媒介,所以新石器時代的人,不論男女,都佩戴最原始的耳飾,並形成了穿耳文化。說到耳飾文化,就不得不提到穿耳文化,《山海經》中有云: “青宜之山宜女,其神小腰白齒,穿耳以鎼”相傳穿耳起源於少數民族。漢劉熙《釋名.釋首飾》:"穿耳施珠曰璫。此本出於蠻夷所為也。蠻夷女子,輕逸好走,故以此琅璫外向錘之也。”從甘肅禮縣出土的陶瓷少女頭像和安徽蚌阜出土的陶塑紋面頭像來看,出土的人物耳朵兩邊都有穿孔,可見我國“打耳洞”的歷史是非常悠久的。

“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璫”,漫談古人耳畔的風景,耳飾文化

二、最早的耳飾:“玉玦”

“玦”是一種帶有缺口的扁圓形玉飾,象徵著古代先民們“天圓地方”的觀念,在遼寧阜新的查海遺址、浙江河姆渡文化遺址、太湖流域的崧澤文化、內蒙古的興隆窪遺址,均有玉玦出土。同時人們也相信耳朵是一個“微型小宇宙”,蘊含著無限的奧秘,因此佩戴玉玦來與神靈相互感應,玉玦是人類已知最早的耳飾。

古人們一般將玉玦直接穿過耳朵戴上,或是用繩子穿過耳朵,把玉玦系在繩子上佩戴於耳部。玦的形狀以扁圓形缺口為主,一方面出自於人們對蛇的信仰,因為閃電的形狀很像蛇,於是認為蛇是神的象徵,所以玉玦的形象也是蜿蜒曲折的。此外,出於遠古時期人們對生殖器的崇拜,他們認為人的作用就是創造勞動力,從而使人丁興旺。因此玉玦的輪廓也像女性的子宮,缺口代表著某個隱秘的器官,人們認為戴上了這種玉玦,就能繁衍生息,多子多福。玉玦隨著時代的發展,也有了其他的意義,

比如它可以作為一種信器:在和“鴻門宴”中,亞父范增曾經三次舉起玉玦,暗示項羽殺掉劉邦

在中國早期的文明中,受周禮“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思想影響,人們認為打耳洞是一件有失體統的事情,《留青日札》中寫道: “女子穿耳,帶以耳環,自古有之,乃賤者之事。”可見當時的人對穿耳是持反對意見的。然而隨著時代的不斷髮展,人們的愛美之心也佔據了上風,在唐朝後期,宮廷之中的王后嬪妃們開始爭相佩戴耳飾,來提升自己的魅力,如此上行下效,穿耳之風迅速在宮廷和民間流行開來,久而久之,蔚然成風。

“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璫”,漫談古人耳畔的風景,耳飾文化

二、夏商時期的耳飾文化:漸行漸遠

夏商時期雖然也有著濃厚的神權色彩,但是由於君王的存在,這種神權也被逐漸削弱,人們出對於君王的崇拜也更甚於對神的存在。所以對於耳飾這種東西也頗為喜愛,人們愛美的天性從遠古時代就有所體現,在河南殷墟的婦好墓中,出土了大量的龍形玉玦,在河北蔚縣的夏商文化遺址中,也出土了很多的青銅耳環,由此可見當時的耳飾文化和穿耳文化都有所發展,人們對於佩戴耳飾也是非常鍾愛的。

但是到了後期,耳飾逐漸在少數民族流傳,中原民族已經較少佩戴耳飾,在內蒙、陝西等地出土的金銀器具中,少數民族的金耳環佔了大多數。這時的人物形象,主要以奴隸和巫神為主,巫神戴耳飾,是為了祭祀先祖,與神靈溝通,而奴隸戴耳飾則具有懲罰的意義,尤其是在夏朝後期,中原地區就只有奴隸佩戴耳飾,耳飾文化在這一時間段開始衰退。

“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璫”,漫談古人耳畔的風景,耳飾文化

三、從西周到前唐:以“充耳”為主的耳飾文化

從周武王建立周王朝到公元前475年三家分晉之前的這一段時間,中國都處於奴隸社會制度之中,這一時期以血緣關係和戰功為主的貴族政治開始發展,周天子規定“封邦建國,以藩屏周”,

賜予貴族們世襲的爵位和土地、甚至一定數量的軍隊,是這種貴族政治的“始作俑者。”雖然隨著時代的發展,奴隸制社會開始瓦解,然而新興的封建制度卻並沒有拋棄貴族政治,反而使貴族政治在歷朝歷代都有所滲透。

這些人受到的文化薰陶和禮儀教養普遍比普通人高,他們提倡道德,(且不論是否是維護封建統治的倫理道德),遵循周禮,尤其是周禮中最為經典的“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作為高高在上的貴族,他們認為最純天然的女性美,首先是要保持形體的完整,所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如果像少數民族一樣流行著穿耳的習俗,則“乃賤者事也”,不僅會被視為蠻夷之輩,更會被認為是背棄禮儀、不忠不孝之人。

因此從西周時期到前唐時期,耳飾文化極少出現於史料典籍之中,多在少數民族流行,在電視劇中我們可以看到少數民族的男女才會佩戴琳琅滿目的耳飾,如傣族的耳璫、匈奴人的金絲耳環、鮮卑人的金耳環等等

,其中翡翠、瑪瑙、綠松石、玉石製品非常豐富。而中原民族卻非常罕見,受到懲罰的奴隸會戴耳飾,違反軍法的軍人也會受到“貫耳”的懲罰,以表示對他們的侮辱。

“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璫”,漫談古人耳畔的風景,耳飾文化

但是最無法阻止的,就是人們的愛美之心,中國的廣大女性,在美麗這件事情上,可謂是操碎了心,任何時代都阻止不了她們那顆渴望美麗的心。

為了不違反禮制,同時滿足愛美的要求,周代發明了一種特殊的耳飾,人們稱之為“充耳”,別稱叫做“瑱。”這種耳飾在男子成年加冠之禮時,或是女子插簪子時,都可以佩戴,以絲線垂在頭髮兩側,長度剛好到達耳際,可以同時起到裝飾和禮儀的作用,充耳垂到了耳際遮住耳朵,同時也傳達了“非禮勿聽”的意思。這種充耳一直是自西周到初唐時代人們喜聞樂見的飾品,在宋朝耳飾文化流行開來時仍然得以保存,直到清朝滅亡,男子不再加冠、女子不再插簪時,才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四、科舉制帶來的“福利”:耳飾文化開始復甦

隋朝隋煬帝,雖然他的短命王朝如同秦朝一樣二世而亡,但是他創立的科舉制度,為後世選拔人才提供了模板,這一功績就可以流傳千古。科舉制度改變了以往的察舉制和九品中正制,使“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局面徹底改變了,士大夫政治開始興起,貴族政治開始衰退,從而使得從宋代以後的耳飾文化也開始逐漸改變。由於士大夫政治中的人才很多來自於社會基層,因此他們更懂得人們追求什麼樣的美麗,

由此改變了貴族們“天然去雕飾”的審美風格,讓耳飾文化變得富有層次感,逐漸多樣化。時他們作為儒生,難免有些儒家文化中的莊重華麗和繁文縟節,從中唐到明清時代的耳飾文化中就可略知一二。

“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璫”,漫談古人耳畔的風景,耳飾文化

宋代以後女性的耳飾不再有當初神權覆蓋下的那種神秘感,而是逐漸趨於世俗化,形式精美多樣、其中蘊含的內容也非常豐富,

有很多人把祈求多子多福、平安喜樂的願望掛在了耳朵上。這一時期的耳飾已經沒有了漢唐時代那種奔放灑脫的氣息,“充耳”文化相對衰弱,宋元明清的耳飾主要以耳釘、耳環、耳墜為主,且都是黃金打造:如江蘇無錫宋墓出土的瓜果、花卉造型金耳環、衢州南宋古墓中出土的葵花形金耳環,都說明了宋代人已經開始注重感官享受和在耳飾裝扮中體現自己的魅力。自宋代起不僅耳飾文化變得豐富多彩,戒指、手鐲、項鍊也開始陸續興起,現代人嘗掛在嘴邊的“大金鍊子小手錶”,其實早在千年之前就被我們的祖先裝飾在了身上。

四、商品經濟下的耳飾文化

話說宋朝雖然打仗不在行,屢戰屢敗,但是宋人做生意的確是有一套,可以說是“海陸通吃”,因此宋代還出現了海上絲綢之路,商品經濟非常發達。人們有錢以後就沉醉於享樂之中,於是一些富有文藝氣息的女子,就開始注重裝扮自己,以吸引人們的注意。宋代重文輕武的局面讓更多風流才子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歸宿,

他們和這些環佩叮噹,帶著各種精緻耳飾的文藝女青年們吟詩作對、對酒當歌,甚至宋徽宗趙佶也和汴京著名的文藝女青年李師師有所來往,二人都是才華橫溢,創作了許多著名的詩詞。可見宋朝也是一個看臉的時代,女子靠著出眾的容貌,加上當時流行的耳釘、耳環、耳墜來裝飾自己,使得宋代繁榮的商品經濟下,詩詞行業和耳飾行業都有了長足的發展。

“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璫”,漫談古人耳畔的風景,耳飾文化

五、耳飾文化復甦中存在的弊端

實際上程朱理學的提出,也是宋代以後耳飾文化興起的一個重要因素。程朱理學中的“存天理,滅人慾”和“男女有別”的思想,使得男女之間的界限變得極端化,於是民間又興起了穿耳文化,這一文化的復甦並不代表女性可以進一步追求美麗,而是意在束縛女性。因為在宋代之前有很多奇女子,婦好征戰沙場、木蘭替父從軍,甚至女性也可以在外面做生意,拋頭露面,但是繼宋明理學之後,女子的地位開始下降,此時穿耳文化再度復甦,是為了不讓女人們再女扮男裝,有了穿耳的象徵,無論打扮成什麼模樣都會被輕鬆的認出來。

“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璫”,漫談古人耳畔的風景,耳飾文化

六、耳飾文化中的美

耳飾文化雖然在中國的歷史進程中發展曲折,但是它所代表的美麗卻絲毫沒有減少。著名的樂府詩《孔雀東南飛》中就寫到:“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璫。”以此來表現劉蘭芝的美麗大方。在那首淒涼的《竹枝詞》中寫到:“ 憶把明珠買妾時,起梳頭朗畫眉。郎今何處妾獨在,怕見花間雙蝶飛。”“明珠”就代表著耳環,我們彷彿可以從這精美的詩詞中,感受女子的溫婉動人和那種郎情妾意的美好場景。可見耳飾文化中,也同樣蘊含著愛情的種子,使人讀來如沐春風,細細品嚐又口有餘香,如同一杯醇厚的酒那般悠遠綿長。

“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璫”,漫談古人耳畔的風景,耳飾文化

總結

耳飾文化在中國的飾品發展史上一波三折的演進著:她從最初帶有的祭祀意義,到後來的變為懲罰奴隸的工具,再到中唐之後興起,變得精緻美麗,吸引眾人的目光。在不同的社會背景下,耳飾文化不斷的發展,也被賦予了不同的內涵,它是社會階層發展的產物,也是女性地位高低的代表,從某種意義上說,它的存在既賦予了女性獨特的美麗,也束縛了女性對自由的渴望,似乎矛盾重重,但它始終是一種美,是人類為了美化自己而創造出的美,

“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璫”,漫談古人耳畔的風景,耳飾文化

英國詩人濟慈曾經說過:“美的事物是永恆的喜悅,”耳飾文化作為中國人耳畔的風景,無論是驚豔的美、灑脫的美、還是含蓄的美,都是它所存在的永恆的美,這種美麗懸掛在耳畔,是中國人獨特的美,無可替代,亦是無價之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