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5 刘备东征伐吴惨败,仅仅是想为关羽报仇吗?诸葛亮为何不阻止?

刘备东征伐吴惨败,仅仅是想为关羽报仇吗?诸葛亮为何不阻止?


公元221年七月到公元222年八月,吴国和蜀国之间爆发了一场最为激烈、损失最为惨重的战争,这便是夷陵之战。

在陈寿的三国志和小说里面,都认为刘备之所以出兵孙吴的原因是要为义弟关羽报仇。可是已经年过六旬的刘备真的会如此一意孤行去断送大好江山吗?


刘备东征伐吴惨败,仅仅是想为关羽报仇吗?诸葛亮为何不阻止?


况且夷陵之战是关羽去世一年以后,内心的感伤恐怕早就没有了,显然答案是否定的,当我们揭开历史的面纱,就会看见里面的利益链锁。

在刘备三顾茅庐之时,诸葛亮就为求贤若渴的刘备制定了夺取天下的蓝图。这是诸葛亮根据当时的势力强弱为刘备量身定制的,里面有一步关键性的行动便是,“跨有荆、益”。在诸葛亮看来,益州的刘璋目光短浅,可以夺得益州当作建立功勋的大本营。


刘备东征伐吴惨败,仅仅是想为关羽报仇吗?诸葛亮为何不阻止?


而荆州战略重要,是夺得天下的关键性一步,诸葛亮明确的说出了荆州对于夺得天下的关键作用,所以刘备把镇守荆州的重要任务交给了关羽。诸葛亮提出的战略被后人称为“隆中对”。

但是比隆中对早七年的是吴下对,同样是求贤爱才的孙权和鲁肃彻夜长谈,孙权提出自己的霸业理想。

鲁肃跟他提出的战略宏图便是,占据荆州,再西征占据益州,进而统一江南称帝,最后夺取天下。显然诸葛亮和鲁肃的想法都是差不多的,荆州的战略地位对于三国来说,无疑是成功的关键。


刘备东征伐吴惨败,仅仅是想为关羽报仇吗?诸葛亮为何不阻止?


建安十三年,刘表因为生病去世,鲁肃建议孙权占据荆州,吴国也就实现了吴下对的第一步目标。但是后来曹操南征,两国不得不联手对抗。

鲁肃建议减轻长江下游的防守任务,将荆州的一部分先“借”给蜀国,这对于蜀国来说,正中下怀。建安十九年,刘备实现了隆中对的第一步,夺取了益州,孙权派了和诸葛亮同父异母的兄弟诸葛瑾来讨还荆州,遭到拒绝。

吴国和蜀国的矛盾就此激化,所以夷陵之战、关羽败走麦城都是隆中对和吴下对矛盾的结果。建安二十年,孙权派吕蒙率军夺取荆州,另一面,曹操又南征汉中张鲁。


刘备东征伐吴惨败,仅仅是想为关羽报仇吗?诸葛亮为何不阻止?


无奈的刘备只好和孙权议和,以湘江为界,划而治之。建安二十四年,在谋士法正的谋算下,刘备用计大败曹操,夺取了汉中。

一面他又让关羽发动了樊城战役,关羽水淹七军,大困曹仁,这一战是震惊华夏的。曹操和孙权都感受到了来自蜀国的威胁,于是两方私下互通了气,曹操表面上南征关羽,这时的孙权又派兵去袭取了荆州。

头尾不能相顾的关羽损兵折将,后勤也没能得到保障,落得一个父子被杀的惨烈结局。这主要是由于孙权的背信弃义,五年的盟约被他违背,五年之前,吴蜀和约,是划江而分之的。


刘备东征伐吴惨败,仅仅是想为关羽报仇吗?诸葛亮为何不阻止?


蜀国这五年是放松了对吴国的戒备,在这节骨眼上,孙权违背盟约不仅让刘备失去了他的左臂关羽,还失去了成就他霸业的一个战略要地荆州。

如此看来,刘备之所以要发动夷陵之战的原因也很清晰明了了。为了夺回荆州,刘备休养生息,在一年以后,刘备率十二万大军,这都是善于山地作战的精锐之师。

而孙权一面希望求和,一面派陆逊迎击。有人很疑问诸葛亮为何不阻止刘备东征,在我看来,有以下几点原因。


刘备东征伐吴惨败,仅仅是想为关羽报仇吗?诸葛亮为何不阻止?


诸葛亮的性格如此,他不像法正一样敢说,他性格内敛。再加上吴国重臣诸葛瑾是他的兄弟,这可能会引起刘备的怀疑。

再者,孙权违背盟约的行为让诸葛亮是十分生气的,这可以从他后来的《出师表》得到答案。俗话说,“士为知己者死”,诸葛亮要感谢刘备的知遇之恩,否则就不会有如此地位和成就,所以反对刘备东征无疑是泼冷水的行为。


刘备东征伐吴惨败,仅仅是想为关羽报仇吗?诸葛亮为何不阻止?


诸葛亮也是一个很自信的人,从他后来北伐便能感受到他对蜀国的和自身实力的自信。所以他相信刘备能够胜出吴国,若不是刘备之后犯了兵家大忌,也行历史也会改写。


刘备东征伐吴惨败,仅仅是想为关羽报仇吗?诸葛亮为何不阻止?


夷陵之战的失败,对蜀国政权的打击是很大的。魏国和吴国的实力得到强大,蜀国成了三国里面最为弱小的。

这也让诸葛亮的隆中对破灭,蜀国再也没有实力夺取荆州,之后诸葛亮也只能通过曲折的羊肠小道北击魏国,这一战断送了蜀汉争霸天下的雄心壮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