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也先為什麼放過朱瞻基?

蝸牛work


《大明風華》一劇中演到了這個橋段,但文藝作品畢竟是虛構的,所以不足為信。真實歷史上的明宣宗朱瞻基大概是與也先沒有什麼交涉的,既然提出這個問題,我們就此討論一番。


故事情節回顧

朱棣在遠征韃靼阿魯臺部時,瓦剌部首領馬哈木派孫子也先到明軍大營中借商議聯盟一事探聽明軍虛實。朱棣以為瓦剌人不知道永樂帝是誰,所以設計讓朱瞻基代替他坐在皇位上接待瓦剌使者,他在旁冒充一老兵仔細觀察來使。

朱瞻基表現很好,裝皇帝裝的很有氣度,朱棣也很滿意,所以派大將樊忠(土木堡之變中槌死王振的將軍)前去犒賞瓦剌使團,也讓他順便問一下使團對皇帝的印象。這一問不要緊,原來也先早已識破了朱棣的計謀,朱棣瞬間覺得,此人是大才,將來肯定是大明朝心頭之患,所以立刻讓樊忠帶人把此人擊殺之,太孫朱瞻基也跟了出去。

兵馬分開追擊,朱瞻基追到了也先並與之在密林深處展開了弓箭之戰,最後出了密林後也先被朱瞻基射中,跌落溝壑之下。不過此人也狠勇,當朱瞻基前去查看情況時,他把身上的箭只拔了出來,並開弓搭箭對準了朱瞻基,朱瞻基也拔出了佩刀豎在胸前,就這樣兩個人互相對視了幾眼,然後也先把弓箭鬆開,一溜煙的爬上馬揹走開,而朱瞻基也就這樣靜靜的看著也先離開。

這就是《大明風華》劇中所演的劇情。


也先為什麼不開弓射箭?

也先在沒有受傷的情況下,二人勢均力敵,勝敗未可知,但此時已中了朱瞻基一箭,朱瞻基已經佔盡上風。這種情況下,根本談不上是也先放過朱瞻基。那麼問題來了,為何也先不射出這一箭呢?

首先,百萬明軍列陣於前,殺了眼前這個男子,會給瓦剌帶來滅頂之災。洪武朝不斷打擊下,北元蒙古人分為兩個勢力,韃靼佔據河套地區,不斷對明朝發起小規模的軍事行動,而瓦剌勢弱,此時只能龜縮在大漠深處。而隨著朱棣數次對韃靼部強有力的打擊,瓦剌部實力逐漸向南發展,可以說瓦剌的強大是得益於明朝對韃靼的軍事行動的,瓦剌首領馬哈木明白這個道理,瓦剌最英明的領袖也先也會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他不想,更不敢殺了穿龍袍的這個男子,儘管他不一定知道這是誰!

其次,為了維持瓦剌與大明的聯盟,對抗共同敵人韃靼,也先也不會殺了朱瞻基。殺人好說,但破壞了明朝和瓦剌的聯盟就殊為不智了。也先本來是帶著使命而來,主要也是為了與大明夾擊韃靼,在草原上拓展實力,沒必要冒著風險去殺傷一個年青人來證明自己的勇武。殺了朱瞻基即便大明不會攻打瓦剌,但聯盟必然不能維持,那麼韃靼人吞併瓦剌也在旦夕之間。也先是大漠上著名的政治人物,他自然可以分析出利弊。

最後,也先雖然手持弓箭,但並不代表自己就能佔盡優勢。明朝與蒙古人作戰,向來優勢體現在甲冑上,文獻中記載“破甲而不入”就是形容明朝甲冑良好的防護性,更何況朱瞻基作為皇孫,其穿戴的甲冑必然是精品中的精品,防護能力會更加突出。而反觀也先,身負箭傷,與朱瞻基搏鬥,結局難料。他這一箭射出去,代表著自己的命運將不受控,而手握弓箭,才代表活著的話語權。

所以從一定意義上來看,這是朱瞻基放過了也先,而不是也先放過了朱瞻基。當然,小說這樣寫,編劇這樣編,肯定有著深層次含義,大明歷史還要發展,劇情也要往下走,馬上面臨的就是讓明朝迅速衰落的“土木堡之變”,朱瞻基放也先一馬,而也先後來也放了朱瞻基兒子一馬,一報還一報,這就是所謂的“因果”。


結語:草原的漢子崇拜狼性,即便是孤狼也兇猛無比,在這部劇中,我看到了也先身上的這種屬性,同時也加入一定的人性,這很好,當故事來看絕對值得一看,如若非要當歷史來看,那必定會得不償失。


望風瑟瑟


《大明風華》裡,朱瞻基果然主角光環,隨朱棣出征,結果還真玩出了新高度,和也先甩開眾軍將,來了一場巔峰對決。

也先誘朱瞻基穿過河流和樹林,兩人平行騎射,可以說箭術水平不分你我。大約對射了五六支箭,誰都未能傷到對方,甚至還有一支箭,竟然射成箭頭對撞的效果。

當然這個鏡頭還是非常好看的,這就是一個棋逢對手的感覺。

但是到了朱瞻基射出最後一支箭的時候,也先跑在了前面,被朱瞻基射中了後背,翻落了馬下。

朱瞻基摸了一下空空的箭囊,丟掉了弓,拔出了佩劍,志得圓滿地準備收穫勝利戰果。結果冷不防地衝到也先身邊的時候,也先拔出那支箭,瞄向了朱瞻基。

但也先並沒有射出這支箭,而是放過了朱瞻基,同時也當過了自己。

這是因為一旦這支箭射出去,無論射中朱瞻基還是沒有射中朱瞻基,歷史都會改寫。只有這種處理方式是最穩妥的。也可以說編劇功底了得,既把朱瞻基英勇神武的牛逼給吹了,同時也沒有違背歷史總體進程。

正史上的確朱瞻基曾經跟隨朱棣遠征過漠北,而且也的確出現過意外,朱棣差點把“好聖孫”朱瞻基給弄丟了,嚇得朱棣一身冷汗。但是不存在朱瞻基如此神勇,還跟也先對決了。

明朝所有的皇帝中,幹過如此驚險的事情的只有兩個。

一個是朱瞻基的兒子朱祁鎮,不過他自己沒打,坐著等人俘虜來著。還有一個就是明武宗朱厚照。他倒是跟蒙古小王子近距離幹過一場,結果贏得了幾十年邊境和平,卻被文官門罵得一塌糊塗。

試想一下,如果劇中也先這支箭射出去了。

射中了,朱瞻基掛了,歷史就此改寫;沒射中,朱瞻基衝上去,一劍砍死了也先,歷史同樣改寫。


炒米視角


也先放過的不是朱瞻基而是朱瞻基的兒子朱祁鎮。

導語


朱祁鎮9歲繼位,20歲之前主持國家大局的祖母張太后和“三楊”楊榮,楊士奇,楊溥相繼去世,懷著一腔熱血的朱祁鎮皇帝決心大幹一番事業,而此時他寵信的宦官王振開始蠢蠢欲動操控皇帝。

國外的局勢對朱祁鎮來說不容樂觀。最讓他頭大的是瓦剌的實權派——太師也先。這個人就是個騙子級的存在朱祁鎮時常在想,自己的高祖朱元璋對北元驅除韃虜恢復中原,曾祖朱棣遷都北平,親自守衛國門,阻止了北元的興風作浪,使蒙古對大明稱臣納貢,而自己還未在這方面做出什麼成績。自從北元分為瓦剌和韃靼後,二者不斷爭鬥,到了朱祁鎮時,瓦拉形成一股強大的勢力,大有不把明朝皇帝放在眼裡的架勢,也先經常率領蒙古兵騷擾明朝北邊的疆域。最讓朱祁鎮生氣的是,也先竟然套路朱祁鎮。他動不動就來明朝朝貢,俯首是假,騙錢是真。明朝好面子,自誇為天朝上國,對納貢者乾的都是賠錢的買賣。對於俯首稱臣來進貢的那些使者們,明朝都是超出貢品許多倍地進行賞賜,不僅不看貢品的好壞,而且按人頭加倍回禮,這就是明朝對納貢使者們奉行的“禮尚往來"。也先這個投機倒把派經常鑽空子騙取朱祁鎮的財物,他不斷增加使者數目和納貢次數,最後一次派往明朝納貢的人數足有3000多人。

明英宗朱祁鎮忍無可忍,這得多少禮回啊,這是他寵信的宦官王振出主意,減少賞賜!使者們回去後,也先一看回的禮品沒有達到自己預期的數額,一惱起兵衝進大同,威脅朱祁鎮的都城。王振繼續建議朱祁鎮,要他御駕親征。朱祁鎮聽從了,不顧大臣們的反對,他立自己年僅兩歲的兒子朱見深為皇太子,讓異母弟朱祁鈺監國。親征過程中朱祁鎮繼續聽從王振的荒唐建議,結果整了個土木堡之變,明朝損失20萬精銳大軍,兵部尚書鄺野、戶部尚書王佐等66名大臣戰死,明英宗被俘,王振被殺。


也先為什麼放過朱祁鎮?

  • 一、不殺朱祁鎮的原因

其弟伯顏帖木兒,看朱祁鎮"奇貨可居",要求他善待人質。一來,進可以裹挾朱祁鎮,攻打明朝。二來,退可以嚮明朝索要更多的財物。如果殺了明英宗,不僅也先一無所獲,還會招來明朝的記恨,激發他們的鬥志。後來,也先攻打明朝京師,雖說沒有成功,但也沒什麼損失,關鍵的是他通過明英宗沒少撈錢。從邏輯上來說,也先不放回明英宗就可以把明英宗當搖錢樹,什麼時候嚮明朝要錢都可以?要多少錢都可以?那也先怎麼突然放回明英宗了呢?他這不是放虎歸山了嗎?

  • 二、也先也是有苦衷的,我們來看看也先為什麼放回明英宗?
1、也先的無奈之舉

也先類似於曹丕,脫脫不花類似於漢獻帝,可關鍵是第26任蒙古大汗脫脫不花,不甘心當蒙古的漢獻帝。他一方面慫恿著也先擴大戰果,攻打明朝京師;另一方面嚮明朝稱臣、朝貢言語恭順。也先也想拿下明朝對脫脫不花取而代之,明朝也想通過脫脫不花善待明英宗甚至放回明英宗,而脫脫不花卻想聯合明朝謀取也先。不出脫脫不花所料,也先攻打明朝失敗。脫脫不花準備和明朝一起打擊這個失敗的也先,對於這個聯合,明朝是同意的。一來,明代宗可以報仇雪恨;二來,也先一激動,明代宗就可以實現借刀殺人之計,就再也沒有後顧之憂了。也先多聰明,他決定聯合明朝鬥脫脫不花,也就放回了朱祁鎮。

2、也先的高明之舉

也先放回明英宗,可給明代宗出了難題。不要也不是,要也不是。明代宗就派人看看再說,結果使臣一看看就接回來了。想當年,朱元璋讓廖永忠一定安全接回來,結果這個水師將領很用心地無意讓小明王淹死了。廖永忠這差事辦得讓朱元璋心裡大喜,臉上生氣。也許送回明英宗不僅緩和了跟明朝的關係,還十足地噁心了明朝一把,更可怕地還讓明朝產生內鬥。明代宗尷尬地說,我不當皇帝吧,你們非讓我當,現在怎麼辦?于謙說:名分已定,你大哥就不要想了,你也不要胡思亂想了,還是迎回的好。


《明史列傳58》載“於時八月,上皇北狩且一年矣。也先見中國無釁,滋欲乞和,使者頻至,請歸上皇。大臣王直等議遣使奉迎,帝不悅曰:‘朕本不欲登大位,當時見推,實出卿等。’謙從容曰:‘天位已定,寧復有他,顧理當速奉迎耳。萬一彼果懷詐,我有辭矣。’帝顧而改容曰:‘從汝,從汝。’先後遣李實、楊善往。”

朱祁鎮一回去就被囚禁在南宮7年,直到朱祁鈺病的奄奄一息了才復位,可這並沒有引起明朝多大的震動,因為朱祁鈺那時候不僅沒了反抗的能力,更沒了反抗的心思——他連兒子都沒了。明英宗復辟成功後,先殺了于謙,害死了弟弟,也證明了也先搞亂明朝的大招。明英宗很快就為王振樹碑立傳,緬懷他的啟蒙老師王振。值得一提的是,明英宗廢除了殉葬制度。


小姐姐講史


這是編的故事,在史書上無此記載,這樣編故事很有戲劇性,劇情跌宕,吸引人。

對《大明風華》中的一些故事情節,我認為:

1、當朱棣在率大軍出征前,在雞鳴寺想抽籤判斷前途時,姚廣孝一把從朱棣手中奪為籤桶丟在地上,斥責朱棣不該信抽籤,既然選擇出征就應有馬革裹屍的壯志。此情節甚妙!

2、劇中將大英雄于謙塑造成偷御酒之徒,我個人認為這是敗筆,于謙可是出名的清官,品格高尚、嚴於律己之人。這樣塑造于謙簡直扯蛋!


跪射俑


一部《大明風華》將以明朝為背景的古裝劇推向一個新高潮,不得不說,劇中人物刻畫的還是非常鮮明的,小編尤其喜歡看朱家父子以及太子一家的日常拌嘴,然而歡喜之餘,小編還是發現了劇中有很多與歷史不符的地方,不過這本不是歷史正劇,小編也不再一一指出,否則頗有吹毛求疵之感。

目前《大明風華》正處於熱播狀態,已經播到了朱瞻基隨朱棣北征這一段,這是比較符合歷史的。當年朱瞻基頗受朱棣所喜,朱棣北征時曾將朱瞻基帶在身邊,不過朱瞻基跟隨朱棣北征並不會親自帶兵打仗,朱棣也不肯定不捨得讓自己的孫子上前線拼命的,既然不讓朱瞻基上前線,那朱棣會讓朱瞻基幹什麼呢?關於這件事,史書裡是有過記載的:

自是,巡幸征討皆從。嘗命學士胡廣等即軍中為太孫講論經史

讓學士給朱瞻基講課,是他北征時期的主要日常。

不過,既然《大明風華》裡對這件事進行了一番改編,我們就不妨順著編劇的思路去探討一下,劇中也先與朱瞻基對決之後,也先為何放棄射殺朱瞻基。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

朱瞻基隨朱棣北征韃靼,而瓦剌首領馬哈木則趁機派孫子也先來為大明軍隊助陣,順便來查探大明軍隊的虛實,好為日後做準備。朱棣對也先此行的目的已經有所察覺,因此他令朱瞻基假扮皇帝接見也先,自己則在一旁觀察也先,也先雖然不認識朱棣,但他覺得站在朱瞻基一旁的老兵氣度不凡,是一個真英雄。朱棣得知也先的判斷後,認定也先將來必成禍患,既然現在有機會除掉他,他便毫不猶豫的下令將也先追回。在追趕過程中,朱瞻基與也先單獨交手起來,朱瞻基與也先互相對射,朱瞻基第五箭射中也先,正待他抽刀下馬準備解決也先時,也先拔下身上的箭,張弓對準了朱瞻基。

然而事情發展到這裡邊戛然而止了,也先放下弓箭逃走了,而朱瞻基也自行離去,不再追擊也先。

那麼我們這裡不妨思考一下,也先為何要放過朱瞻基,小編認為這是為也先日後南侵埋下一個伏筆,也先遭此橫禍一定對明朝心生怨恨。而且也先深知此時瓦剌還遠沒有強大到可以與大明分庭抗禮的程度,如果殺掉朱瞻基,那麼數十萬大明軍隊會立即調轉槍頭殺向瓦剌,這對瓦剌來說是天大的災難。而朱瞻基沒有繼續追殺也先,也是對也先放過自己的一種回應,畢竟劇中的朱瞻基不是一個冷血無情之人,既然也先放過自己,那麼自己也無法單憑爺爺的一句話就殺掉往日無冤,近日無仇的也先。罪在將來嗎?如果說朱瞻基此時預測到他的兒子日後會被也先所俘,那麼小編相信他一定會毫不留情的殺掉也先,但將來之事誰又能知道呢?

說起也先日後俘虜朱祁鎮一事,則可以瞭解到編劇為何如此編排此故事情節了,這也算是編劇在強行改戲,如果這時候也先或者朱祁鎮有一個人死了,那麼歷史不就被改寫了嗎?雖然《大明風華》裡很多分劇情或者人物刻畫遠偏離正史太多,但總體的歷史走向不能錯,所以編劇編到這裡也只能強行讓兩人回到正常的生活狀態中。

最後,小編想再次強調一下,朱棣在位期間,北方的主要邊患來自蒙古高原東部的韃靼部,所以永樂年間,朱棣的五次北征有四次是針對韃靼部的,但是永樂八年朱棣第一次征討韃靼取得勝利後,韃靼短暫的歸順了朝廷,而蒙古高原西部的瓦剌部則趁機崛起過一次。

古代邊患歷來如此,大抵都是呈此消彼長的態勢,之前韃靼強大一直壓著瓦剌,一旦韃靼式微,瓦剌就一定會崛起。

瓦剌當時的首領是馬哈木,永樂十一年,馬哈木率部逼近黃河,朱棣決定第二次親征,這是朱棣在位期間唯一一次對瓦剌用兵。不過劇中也先的出場已經告訴了我們,此次朱棣出征的目標依舊是韃靼,由此可以推斷出,朱棣這次親征之前瓦剌從未與大明交過手,也就是說此次親征應該是永樂八年朱棣的第一次親征,而事實上劇中這已經不是朱棣第一次親征了,況且朱棣第一次親征的時候朱瞻基才12歲,與劇中朱瞻基的實際年齡嚴重不符。當然了,這種改編並不妨礙大家對此劇的高度關注,這裡表過不提。


鹹魚閒聊


在《大明風華》中,朱棣率軍北征韃靼,朱瞻基也隨軍出征,同為草原部落的瓦剌也想要趁機削弱韃靼的勢力。

於是瓦剌首領馬哈木派自己的孫子也先與作為使者,打算與明軍會盟,並伺機窺視明軍的虛實。

可是朱棣早就看瓦剌的意圖,於是他讓朱瞻基接見也先,之後的劇情就是也先逃跑,朱瞻基認為此人肯定會成為心腹大患,因此打算先除掉此人。

兩人在追逐的過程中,用弓箭互相攻擊對方,在兩人的弓箭用完之後,也先被朱瞻基射中了一箭,但此箭並未擊中要害,因此也先拔出此箭,並用這隻箭瞄準了朱瞻基。

當時朱瞻基與也先的距離很近,如果也先射出這一箭,很可能會要了朱瞻基的性命,但也先並沒有這樣做,他放過了朱瞻基。

也先這樣做當然不是因為惺惺相惜,或者是心存善念。

他放過朱瞻基的原因是因為他不想挑起大明與瓦剌的戰爭,他見過明軍的軍事力量,知道現在的明軍力量強大,瓦剌不是明朝的對手。

尤其是明軍此時並沒有把瓦剌當成打擊對象,明軍此行的目的是為了攻打韃靼部落,而此時韃靼的實力比瓦剌更大,明軍打擊韃靼,也符合瓦剌的利益。

如果他殺死了朱瞻基,對瓦剌沒有好處,明軍很可能會放棄攻打韃靼,而是選擇攻打瓦剌,到時候瓦剌很可能會遭遇滅頂之災。

這一點也先非常清楚,所以他當時用弓箭瞄準朱瞻基,雖然有機會殺掉朱瞻基,但他卻選擇了放過朱瞻基。

這也是為了告訴朱瞻基,我有能力除掉你,但我選擇放你一馬。


東方大史


謝謝!首先要對此錯題作一個糾正,即該題中的朱瞻基是明宣宗,而實際應為明英宗朱祁鎮。也先,北方蒙古瓦刺部的脫歡之子,正統四年(1439)脫歡死去,也先嗣位,上臺後,開始擴張勢力。在一次大規模軍事行動中,也先佯裝敗退,誘明軍深入致英宗朱祁鎮被俘。也先原本想籍抓獲英宗朱祁鎮挾天子以令諸侯,來達到霸取中原之目的。後因:一,朱祁鎮弟弟朱祁鈺已登基做了皇帝(明景帝)。二,也先與明王朝歷經反覆談判,在經濟上已獲重大收益後,最終放歸了英宗。謝謝!


王義君


在最近剛剛播放的大明風華電視劇中,朱棣的好聖孫朱瞻基確實跟隨朱棣曾經出塞外作戰過。朱瞻基也確實和年輕的也先有過了那麼一點點焦急,只不過後來也先放過了朱瞻基。

在真正的歷史上,朱瞻基應該沒有和也先對陣過,當然朱瞻基確實跟隨朱棣出塞外作戰,但是作為這麼重要的人物,同時也並不是武將,周圍自然有重重人群保護,不可能讓他碰上也先。也先在那個時代應該還是蒙古部落的年輕將領,兩個人基本上不會有什麼機會能夠碰到一塊兒。

在新播放的電視劇中,朱瞻基碰到了也先,並且朱瞻基用箭射中了也先,讓也先受了傷倒在草地裡面。當然也先也把那支箭拔出來,準備還朱瞻基一箭,不過當時為了自己的安全起見,也先最終忍了,還是沒把那隻箭射出來。否則的話他即使能夠射中朱瞻基,他自己的命恐怕也沒了。

在歷史上恐怕是不可能如此,兩個人要真的單挑對上的話,朱瞻基那種文弱的身材肯定馬上被也先給殺了。也就是在電視劇中,朱瞻基有那種主角光環才能夠射中也先。也先雖然沒有對上朱瞻基,但是在後來也先掌握了瓦剌的大權,率軍殺入關內。朱瞻基的兒子朱祁鎮冒險率軍出擊,結果在土木堡被也先打的大敗,朱祁鎮自己也被俘。

我是冰哥聊史論古今,期待您的關注和點評!


冰哥聊史論古今


題主之所以能出現這麼一個問題,想必跟最近非常火熱的電視劇《大明風華》是有關係的。但實際上這裡面的很多片段,跟正史是完全不搭邊的,而且甚至可以說是偏離了,所以我們就根據《大明風華》這部電視劇的某些劇情來展開分析。

朱棣在見過也先後,非常肯定這小子在將來一定會成為大明帝國的心腹大患,所以,與其讓後世子孫煩惱,不如趁著機會直接幹掉,反正自己現在兵強馬壯,完全不用擔心瓦剌的報復,遂派出追兵一定要把也先的命留下來。朱瞻基見到自己的父親如此重視這個人,知道事情肯定不簡單,當下便帶著人也衝了出去。

也先帶人突圍在前,朱瞻基帶人追擊在後,面對追兵的緊咬不放,只能將人引入樹林。在密林裡,朱瞻基發現也先蹤跡追了上去,兩人一前一後互相取箭射擊。朱瞻基的最後一擊箭射中也先,落地後的也先忍痛拔出箭矢,搭弓對準朱瞻基,此時的朱瞻基已經成了案板上的肉,也先想怎麼切就怎麼切。不過,受傷的也先依舊保持理智,在一番權衡後,果斷放棄射箭的動作,意味深長的看了朱瞻基一眼,跨上戰馬飛奔而去。

可能有人就會奇怪,為什麼朱瞻基射中也先,讓其受傷,也先不後發制人,一箭結果了朱瞻基,反而在佔據優勢的情況下,還主動撤退呢?

道理其實很簡單,也先不能也不敢對朱瞻基怎麼樣。如果在這種情況下,殺掉了明成祖的長子,那麼瓦剌必將承受大明皇帝的怒火,到時候數十萬大軍會裹挾著熊熊怒意兵臨瓦剌,這樣的結果是當時的瓦剌承受不起的。即便是心中有怒有氣有恨有怨,他都必須強壓下去,抱住自己的小名最重要,朱瞻基動不得。

當然這也是符合歷史走向的,此時的朱瞻基還沒登基做皇帝呢!要是她死了,也就沒有後來我們熟悉的明朝後幾位皇帝什麼事 了。除此之外,如果朱瞻基掛了,這部電視劇就不用演了。所以啊!無論怎麼樣,編劇都得保證朱瞻基活下來。


小芊芊愛歷史


這不是一個關於歷史的問題,而是關於電視劇《大明風華》所提出的問題。因為也先放過朱瞻基只出現在這部電視劇中,在真實歷史中,並沒有這種劇情。那麼《大明風華》中是怎樣的劇情呢?

在劇中明成祖朱棣北征進攻韃靼,韃靼是蒙古東部的部落,經常騷擾明朝邊疆。朱棣北征時帶著朱瞻基,剛入蒙古境內,瓦剌派也先前來慰問,瓦剌是蒙古西部的部落,其真實目的是打探虛實,於是朱棣決定讓朱瞻基假扮皇帝,自己扮演將軍。

也先慰問完後,認為朱瞻基身旁的將軍比朱瞻基更適合當皇帝,朱棣知道後,覺得也先很有能力,以後是一大禍害,所以決定追殺也先,斬除禍害。朱瞻基明白朱棣的意思後,主動率兵出擊。

在追擊的過程中,朱瞻基用弓箭射中也先,也先落馬,當時朱瞻基和也先箭已射完,朱瞻基見狀追上也先,也先拔掉身上箭準備射向朱瞻基,但最終也先猶豫並放棄,騎馬走掉。也先為什麼沒有射向朱瞻基呢?

原因很簡單,害大於利。假如也先射出了那支箭,並且命中朱瞻基,好的情況是朱瞻基受輕傷,壞的情況是朱瞻基斃命,假如朱瞻基斃命,那麼朱棣肯定不會放過瓦剌。

如果朱瞻基只是受輕傷,那麼朱瞻基完全可以效仿也先拔箭並回擊也先,就算也先不死傷情也會加重,當然還有一種可能是沒有射中也先。

在沒有射中也先的情況下,兩個人就少不了一番肉搏,也先有很大幾率被活捉。所以總得來說,也先選擇不射向朱瞻基,是非常正確的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