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苏东坡其人与当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是怎样的?

驻足小站看历史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今四川省眉山市)。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知名度最高的伟大作家,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氏门下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苏轼就生长在这样的文学世家。苏轼幼年随父读书,深受其父勉励学习的影响。

苏轼的诗词天赋和苏氏家族文化的熏陶对苏轼以后成为文学大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将苏轼引领进文学界的则是欧阳修。欧阳修为人严谨,对一大批有真才实学的后生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大度,竭力赞美推荐,堪称伯乐。而苏轼就是被这位伯乐慧眼识中的一匹脱颖而出的千里马,成就了文坛的一段千古佳话。欧阳修和苏轼是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后来两人成为相提并论的杰出学者,并称“欧苏”,两人在词的风格上都属于豪放派。

苏轼生活的北宋时期,诗画艺术盛行,把画融合到文字中,正是苏轼崇尚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一诗风美学观念产生的根本所在。当时不仅有欧阳修、秦观这些审美要求极高的晓画者,更有三苏父子、米芾、晁补之等善于品评又精于绘画之人。画家与诗人的结合,使这种艺术更加意境深远,成为一种高雅的时尚。而这种时尚的引领者和推动者也正是苏轼。

苏轼的一生跌宕起伏,从他26岁出任大理评事、凤翔府签判,到66岁卒于常州,除凤翔府签判外,经历了两度在朝做官、外放、贬谪的经历,在他40年的仕途生涯中,在朝中做官不足7年,而在地方做官有22年。苏轼一生屡遭贬谪。当时宰相王安石提倡新法发展经济,但由于资本不足,势必要加重赋税,苏轼不完全赞成王安石的改革,但也反对司马光的尽废新法。他处在一个尴尬的地位,却还在坚守着自己的观点,于是被新旧党派相互排挤。在贬谪流放的岁月中,苏轼看破官场的阴暗,收敛了年轻时锋芒,自请外放地方任职。此时他虽不在其位,但也时刻心忧百姓,可惜年已花甲的他已心有余而力不足。


苏轼是北宋年间中国文坛上一颗耀眼的巨星,他的一生虽多次受到排挤打压,仕途屡遭贬谪,经历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并未对此麻木,对自身受到的迫害也不是逆来顺受而否定人生,而是以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对待不幸,将精神的超越作为一种人生的境界来追求。这种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方式蕴含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易之云


苏轼(1037一一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弟辙同中进士。父洵亦能文,世称三苏。苏轼虽早享盛名,仕途却十分坎坷。他反对王安石变法,却也不赞成司马光尽废新法,〞不复较量厉害,参用所长〝的太度,导致他迭遭贬逐。

晚年更运滴儋州(今属海南)。徽宗立,遇赦归,卒于常州(今属江苏)。苏轼是北宋文坛的主将,诗词散文,无不精妙。其(东坡乐府)更是宋词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他所开创的豪放词派,清旷雄奇,气象万千,丰富了表现手法,扩大了词的领域,有着截断众流,别开风气的作用。

正像胡寅在《酒边词序》中仿说:〞及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目高歌,而逸怀浩气,超乎尘垢之外〝高度肯定了他的历史性贡献。


帅帅171505697


我是西寒,我来给大家说说这段历史!

北宋时是真正读书人梦寐以求的时代,苏东坡也正是那个时代的宠儿。

北宋嘉佑二年的龙虎榜

科举自隋炀帝创立以来,在唐朝发扬光大,唐太宗曾说“天下英雄尽入我吾彀中矣”。科举从来都是士子们鱼跃龙门的途径。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有无数的文人志士金榜留名,嘉佑二年的金榜却至今仍让人津津乐道--这就是被后人称为的龙虎榜。

在北宋自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后,一直重文轻武,以东华门外唱名方为好男儿。而且真宗皇帝亲做《励学篇》,“书中自有颜如玉”这篇脍炙人口的诗大家都是口口相传。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那会儿最为神往的景象。嘉佑二年正是在这种环境下人才大丰收的一年,来看看这一榜有哪些人?--主考官是天下文宗欧阳修,而榜单上人才济济,群星闪耀,无论是文化、政治、思想、军事等方面都对北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分别是苏轼、苏辙、张载、程颢、程颐、曾巩、曾布、吕惠卿、章惇、王韶。对宋史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这份名单的重量吧!

少年天才的苏轼

说起苏轼就不得不提三苏。苏洵是苏轼苏辙父亲,他27岁开始,才突然醒悟发奋求学,但天才什么时候开始读书,都不算晚。大器晚成的苏洵终于成为远近闻名的大学者,开创蜀学。不过遗憾的是,苏洵一生都没考中过进士。所以嘉祐二年,20岁的苏轼18岁的苏辙进京参加省试(相当于明清时的会试),并一举成功东华门外唱名。并且苏轼在北宋中期一举成为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这样的天才正是在北宋那种文化氛围下才能孕育出的。

北宋时代的“新百家争鸣”

当然这个“百家争鸣”是说不同观点来重新解释儒学,因为儒学发展到宋朝这个文化巅峰时期,儒学里顶尖人物队对儒家经典的解释都各不相同。包括上文提到的以三苏为首的“蜀学”,以张载为首的“关学”,以周敦颐为首以及弟子二程的“洛学”等等不一而足。正是因为各种学说兴起,私学林立才造就了真正理学的形成。

北宋一朝做到了真正的文化灿烂若星河,这样的世界难道不是文人梦寐以求的吗?


大家的关注、赞同和评论是我原创的动力!希望大家多多互动。在这里西寒也祝您家庭幸福事业有成!


胡西寒


他自幼受父亲苏洵影响,有良好的家教和文化氛围,这为他以后在文学上的成就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公元1056年,苏洵带着苏轼参加朝廷科举考试,受到欧阳修的赏识,公元1061年,中科考试,入朝为官。

苏轼为官时,宋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变法,苏轼,欧阳修等反对变法,被迫离京,自求流放,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因为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幸亏宋太祖不杀大臣,苏轼躲过一劫。

宋神宗架崩,哲宗即位,太后听政,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重新启用,元佑八年,新党执政,他再次被贬,1101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卒于常州,享年六十六岁。


物语情归


苏东坡是四川眉山人,与其父、其兄并称“三苏”,文列唐宋八大家,诗词书法俱佳,是一位全面的大家。其为人豪放旷达,诗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后人往往据此将其归入“豪放派”,但我观其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与前后《赤壁赋》,将其归入“婉约派”,亦未尝不可。苏轼东坡所生活的北宋时期,也被后人称为“中国文人最美好的时代”,由于特别宽松的政治文化环境,最有利于文人创作,因此文人学士灿若星辰,东坡先生是其中最耀眼的一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