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7 有三高的人是否都要吃阿斯匹林來預防?首先你要明確用阿斯匹林來防什麼?心梗、腦梗啊!沒錯阿斯匹林有預防血栓形成、血管堵塞引起心梗可腦梗的作用。我們有沒有進一步問:阿斯匹林為什麼能預防血栓形成?回答是:阿斯匹林有抗血小板作用。再追問:抗血小板為什麼能抗血栓?回答是:阿斯匹林能夠抗血小板激

有三高的人是否都要吃阿斯匹林來預防?首先你要明確用阿斯匹林來防什麼?心梗、腦梗啊!沒錯阿斯匹林有預防血栓形成、血管堵塞引起心梗可腦梗的作用。我們有沒有進一步問:阿斯匹林為什麼能預防血栓形成?回答是:阿斯匹林有抗血小板作用。再追問:抗血小板為什麼能抗血栓?回答是:阿斯匹林能夠抗血小板激活?如果你再問:血小板激活為什麼能形成血栓?小心可能會被哄出去了,因為絕大多數醫生無法深入答覆你了。因為血小板是一種特殊的無核細胞,只有流經比正常血管光滑的內膜更粗糙的部位:割開或針剌後皮膚傷口、破裂的斑塊、植入植架或金屬瓣膜糙面時損傷到血小板細胞膜,血小板內源性的二磷酸腺苷(ADP)釋放了,外源性的血栓素A2(TXA2)也釋放了這兩種物質都可以“激活”血小板:使血小板膜上隱蔵的纖維蛋白結合受體暴露出來了。這個過程也同時激活了凝血酶,在它的作用下水溶性纖維蛋白原轉化為不溶於水的纖維蛋白,纖維蛋白就能和激活後血小板表面露出的纖維蛋白受體連接,並形成瀑布現象相互聚集成血栓。血栓的本質根本不是廣為流傳的什麼:血液粘稠度過高、血管狹窄血流緩慢、血小板相互粘附、膠原纖維被“激活”(還有膠水樣作用呢?)、破裂斑塊脂質流出、血液中“拉圾”堆積等等東抄西拼的奇談怪論。血栓的本質就是血小板和纖維蛋白連接的產物。家族中有早發心血管史的遺傳個體(血管內容易形成粥樣斑塊的基因),容易損傷動脈血管內膜的壞因素如:抽菸(有害物質損害內膜)、髙血壓(過高的血流壓力損害內膜)、高脂血症尤其是高膽固醇血癥(脂質的毒性和浸潤內膜)、糖尿病(高血糖的糖毒性損害內膜);這是五個國際上公認的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別把同型半胱氨酸扯進來,國際上幾十年前就有人提出,可從未被被可過且其半衰期就很短)。尤其是內模損害越嚴重,炎症反應越強,招來的有吞噬功能的炎症細胞越多;如果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越高,它會從內皮損傷處侵入內皮下並被氧化,於是被貪得無厭的巨噬細胞、增生內移的平滑肌細胞等大趨吞噬形成巨大的泡沫細胞,堆積成斑塊的核心脂質成分。抽菸者,三高未控制好,加上LDL趫越高斑塊長的核心脂質長得越快,包裹在外面的纖維帽跟不上生長就形成了餡大皮薄不穩定的、易碎的軟斑塊,動脈一旦痙攣極容易破裂。這時阿斯匹林通過血栓素A2、氯吡格雷通過ADP途徑可以抑制血小板的激活,阻止血栓形成。也就是說長年吃阿斯匹林的人只有斑塊破裂的瞬間才能發揮抗血小板作用。所以支架植入術前要口服各300mg阿斯匹林和氯吡格雷(誰說要服五天以上才能起到100%的抗血小板作用,倒是停藥後至少5-7天才能行出血性手術和檢查)防止血小板遇到支架被激活產生支架內血栓!已有三高的人容易張斑塊,但不是有斑快的人都要吃阿斯匹林來防血栓嗎?斑塊不是一天、二天長出來的。如果你能儘早戒菸、如果你發現高血壓、糖尿病及時改變不良的生活模式並積極用藥物控制達標、如果你發現LDL較高及時應用他汀類藥物把LDL降到2.6mmoI/L以下,斑塊是不會那麼危險的。所以戒菸、控制好三高不一定都要用阿斯匹林作為一級預防來防止發生心梗、腦梗。不控制好三高,把阿斯匹林當預防血栓來吃可能不一定有用,長期服用還會產生不同程度的阿斯匹林抵抗、胃出血、哮喘、增加出血風險等不良。有過心腦血管事件:斑塊破裂+血栓形成=梗塞,則說明你的動脈系統大有問題,他汀+阿斯匹林是基礎治療和預防,防止其他部位斑塊再發生破裂,也防止你支架裡血栓再形成,三高更應控制好。如果你還沒發生過血管事件頸動脈超聲或CT冠脈綜合徵有中等50%-75%的狹窄而且有症狀,除了控制好三高達標,(尤其是LDL應降到2.2-2.6mmoI/L)可以口服阿斯匹林;尤其是性格急噪、爭強好勝、容易、緊張、激動的人必須服用,因為惡劣情緒和抽菸是導致冠脈和腦動脈痙攣的禍手,更是斑塊破裂的重要誘發因素。狹窄不足50%且無特異性症狀的人,仍以控制三高達標、戒菸、每天適合自己的活動或運動。阿斯匹林不一定吃,除非你既抽菸和又是壞脾氣。但絕不是頸動脈超聲、CT冠脈造影一發現有斑塊的人必須吃阿斯匹林和他汀。是藥總有副作用,因此非用不可的藥一定要用,可用可不用的藥儘量不用,療效吹得太好,作用太多的藥一概不用。千萬別相信保健品、營養品、調理藥,除了心理暗示作用外甚至有毒付作用。所以每篇文章我都要強調不生病就靠防病,生了病⋯⋯!心腦血管疾病多半是吃出來的代謝綜合症一肥胖、高血壓、高脂血症、糖尿病、抽菸,結果是動脈粥樣硬化心腦血管疾病。要抓就從兒童、青少年抓起,大大小小從小培養健康的蛫生活模式和心理抗挫折能力。這是長輩留給後代最好的禮物!2011.27#關注糖尿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