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详解朱祁镇和朱祁钰兄弟是如何反目成仇的?

凌毅清


明英宗朱祁镇,明朝第六位皇帝,也是明朝历史上唯一一位拥有两个年号(正统、天顺)的皇帝。因为其在位分为两段,分别为1435年—1449年、1457年—1464年两次在位。两段之间是他弟弟明代宗朱祁钰在位。作为宣宗皇帝,为数不多的两个儿子,何以会反目成仇呢?反目成仇到哥哥拆了弟弟的陵寝,死后孤零零一个,“独居”北京西山脚下。这得从一个太监说起。

明朝皇权隐患

开国之初,朱元璋严禁宦官干预朝政,在宫中铸有“内臣不得干预证实,预者斩”的铁牌,等于是“封印”,予以时时警示,同时不许宦官识字。因在“靖难之役”中,宦官为明成祖夺取江山,立下汗马功劳。于是朱棣开始逐渐增加了宦官的“戏份”,允许识字以及委以重任,但肯定达不到专权的地步。为此,朱棣还下诏允许有子嗣的教官,自愿阉割进入宫中教授宦官、宫女识字。

王振便是其中一位,被派往东宫,服侍年幼的太子朱祁镇(9岁登基),因其“音声笑貌,日接于耳目.....皆足以固结君心”,说其很懂如何讨得太子的欢心,很容易产生情感依赖,朱祁镇尊称他“先生”。这点伎俩逃不逃朱祁镇祖母张太后的法眼,曾要杀掉王振,只不过老人舐犊情深,经不住孙儿的苦苦哀求,放过了王振,并一再叮嘱朱祁镇要小心这种人。

土木堡之变

随着太后以及“三杨”一死,没有了忌惮,猴子当起了大王。仗着皇帝的宠信,王振变得专横跋扈,摘掉了老朱当年立下的铁牌,公然撕掉“封印”。对于没有邀请其,出席百官宴,很是不满,英宗不惜破坏祖制召请王振,甚至令百官在门庭之外,行候拜礼,以示歉意。官员们也想傍上王振这条“大腿”。王振对时任工部侍郎王佑开玩笑:王侍郎何以无须?王佑答:老爷所无,儿安敢有?臭不要脸的形象,跃然纸上。也能一窥当时王振之权欲熏天,令三品大员都厚颜无耻地想巴结的一时风气。

之后明朝与蒙古瓦剌,因朝贡一事,发生争端引发了阳和口(今山西阳高)的局部战争,监军太监越俎代庖导致兵败,也给了王振机会。对于王振这个阉人来说,已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需要在更高层次找寻自身价值。如再立新功,享受群臣顶礼膜拜的成就感,便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最高一层,自我实现。为了达到这个崇高目标,王振不惜怂恿英宗,御驾亲征。浩浩荡荡的五十万军队,一路上在王振“给力”挖坑下,最后在土木堡的地方,明军大败,王振被杀,英宗被俘(《明史》:振乃为乱兵所杀),史称“土木堡之变”。

朱祁钰监国

代宗生母吴氏,原为汉王朱高煦府上侍女,后被宣宗皇帝看上,生下朱祁钰(封为郕王),但因吴氏其是“戴罪之身”,宣宗只好将娘俩安置在宫外,一场“土木堡之变”改变了朱祁钰的轨迹。孙太后(英宗生母)为挽回颓势:

  1. 念及英宗之子年幼,命郕王朱祁钰监国,立英宗之子朱见深为太子,凝聚民心;

  2. 重用兵部尚书于谦,总揽北京城防务;

在精锐尽失,图存一帮老弱之兵的情况下,于谦统一指挥调动,军民一心,打赢了这场“京城保卫战”。

代宗继位

瓦剌部首领也先,见硬的不行,来软的。带着“资深”皇上转悠,以此相要挟,向明朝要点“好处费”。对此于谦坚决反对议和:

  1. 道理上,双方是不同戴天的仇敌,不可言和;
  2. 形势上,也先贪得无厌,答应了议和条件,双方实力是此消彼长;不答应,又会不断挑起事端。

虽有朱祁钰监国,但国不可一日无君。众大臣上书孙太后另立新君,于谦也说:国有长君,社稷之福。迫于形势孙太后也只好下诏朱祁钰继位。而朱祁钰本就性格软弱,没经历什么大场面,经此京城保卫一役,着实吓着了,又逢下诏令其继位,即是说要他收拾烂摊子,干脆躲到府上。于谦语重心长劝道:臣等诚忧国家,非为私计(一切以大局为重)。一句话说到心坎里了。于是,朱祁钰在1449年继位,是为明代宗。

反目成仇

孟子借用“牛山之木”说明人性,比喻一座草木茂盛的山,若每天地都砍伐(旦旦而伐之),也会成为秃山。茂盛、光秃都不是山本来的样子,只是外在环境发展出来的样子。上古有孤竹国伯夷、叔齐禅让的美谈,传为佳话。大胆臆测:要么是颇高的内在修养,要么是外在诱惑等级不太高。相信伯夷、叔齐属于前者。而朱祁钰属于后者,一旦登基便像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追逐权力的欲望“只见其进,不见其止”:

  1. 朱祁钰于1452年,赐王直等18位大臣领双俸,加以笼络,以便其支持改立自己儿子朱见济。即便朱见济一年后病逝,其也久久不肯复立原太子朱见深,并对上书复立的大臣,予以严厉打击;

  2. 坐稳帝位的朱祁钰,曾态度十分强硬地说:也先要挟,义不可从….不然,朕不惜战也。表明非常担心迎哥哥的回归,会严重地威胁到自己的帝位。对于迎回之事,态度消极;

  3. 历经多番辗转,朱祁钰将回归的哥哥软禁在南宫,隔绝朱祁镇与外界的联系,只通过小洞传递糟糠粗面,这还不止,朱祁钰下令将南宫的大树全都砍光,监控不留死角。

如此,朱祁镇焉能不恨弟弟。

后记

石亨、徐有贞等一批不得志官员发动的“夺门之变”后,朱祁镇重登大位。下令囚禁了大病初愈的弟弟,不久后病逝,令人浮想联翩。此外英宗还不解恨,宣布废除代宗的帝号,赐谥号“戾”(按谥法:不悔前过曰戾;不思顺受曰戾;知过不改曰戾)。毁掉了其生前为自己建造的陵寝,还杀掉了一批拥立代宗的大臣,其中就包括京城保卫战的指挥官,于谦。呜呼~

各位看官,不知道您,怎么看?


公子霜尘


明英宗朱祁镇和弟弟朱祁钰仅相差一岁,从小是一起长大的,开始兄弟俩感情很好,兄友弟恭 亲密无间。1449年朱祁镇御驾亲征,在土木堡兵败被俘,不仅让明军损失惨重,兄弟俩的感情也由此开始发生改变。



土木堡之变,朱祁镇被俘

明英宗朱祁镇9岁即位,国事皆由太皇太后张氏,还有贤臣三杨主政,明朝也是一片繁荣太平。随着朱祁镇渐渐长大,张氏驾崩,三杨去相继世。年少的朱祁镇开始随着自己的性子胡来,宠信宦官王振,导致宦官专权,之后又听王振的挑唆蛊惑,不顾群臣反对,坚持御驾亲征瓦剌,结果导致土木堡兵之变,50万明军几乎全军覆没,他自己也被瓦剌抓去当了俘虏。



临危受命,朱祁玉登基,击败瓦拉救国

当时明朝危在旦夕,太子朱见深只有两岁,谦等大臣劝服孙太后,立监国郕王朱祁钰为帝,遥尊被俘的朱祁镇为太上皇。

当时朱祁钰是不愿意的,明军大败、圣上被俘,朝野上下一片混乱人人自危,个别大臣还要把自己的子女送往南京避险,王振的同党马顺和外甥王山,还被愤怒的群臣当庭打死,朱祁钰也非常害怕,根本就不想接这块烫手的山芋,但朝臣们上书,希望他以江山社稷为重。朱祁无奈之下临危即位,改元景泰。

景泰帝登基之后,下诏边关守将,不得让瓦剌以明英宗为借口骗取财物,骗开关门。瓦剌见阴谋失败恼羞成怒,发兵攻打北京,景泰帝在于谦等大臣的辅佐下,组织北京保卫战,整肃内部,调集重兵,安定人心,最终在同年十一月击退瓦拉,取得了胜利。

北京保卫战告捷之后,明军士气大涨,又多次击败瓦拉,朱祁钰也渐渐感受到了大权在握的快感。这个时候完了,瓦拉也先见捞不到什么好处,居然想放了朱祁镇借此求和。大臣们也建议朱祁钰接回太上皇,这让朱祁钰心中十分不高兴。

他想当时国家危难,这个皇帝本来就是你们逼着我当的,现在打了胜仗,国家也安定下来了,你们又劝我把哥哥接回来,那要置我于何地呢?难道我还要再把皇位让出来吗?皇位是哥哥自己弄丢的,是我危难时刻拼死打退了瓦拉,凭什么让我再让给他呢?

于谦知道景泰帝的想法,劝他说皇位已经定了,不会再改了,所以还是尽快把太上皇接回来吧,朱祁钰信任于谦。便勉强同意了。



英宗被救,回宫遭软禁,兄弟反目

在朱祁镇回宫的迎接礼仪上,景泰帝减了又减,但出于礼节还是亲自出东安门迎接行了拜见之礼,朱祁镇回礼之后,兄弟俩手拉着手上演了一出久别重逢兄弟情深的大戏。

但转身景泰帝就小脸一拉,派人把朱祁镇软禁在南宫,一锁就是7年,对他的一举一动都严加防范。

朱祁镇也明白了,朱祁钰已经不再是以前那个对他唯命是从的小弟弟了,现在的朱祁钰,才是真正的大明之主。

随着地位渐渐稳固,朱祁钰又废掉了侄子朱见深的太子之位,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但没想到第二年朱见济就夭折了,朱祁钰也因此受到沉重的打击一病不起。



景泰帝病重,英宗复辟,展开清算报复

一些明英宗时期的旧臣和宦官,趁景泰帝病重决定谋划拥立朱祁镇复位,景泰八年石亨以保护京城安全为名,调1000名士兵入内城南宫救出了朱祁镇,随后朱祁镇在众人的簇拥下,再次坐上了皇位,改年号天顺。

明英宗复辟后,下诏指斥朱祁钰“不孝、不悌、不仁、不义,秽德彰闻,神人共愤”,废景泰帝朱祁钰为郕王,将他软禁到西内永安宫。一个月之后朱祁钰就去世了,死因不明,传言说是被人杀害了。不久之后,于谦等当初拥立朱祁钰的大臣,也纷纷被明英宗以谋逆之名处死。

朱祁钰死后,明英宗赐其谥号为“戾”,称“郕戾王”,这是一个恶谥,表示朱祁钰终身为恶。



小结

兄弟俩都是被权力所累,渐渐失去了本心。相信朱祁镇开始被俘时,朱祁钰也是真心着急 担心哥哥的安危,但后来皇权在握,不想再大权旁落,也慢慢忘记了兄弟之情,不能善待被救回宫的哥哥。朱祁镇之后也只记得,被弟弟软禁南宫,生不如死的这七年,却忘记了自己出征之前,出于信任让弟弟监国,之后也是弟弟临危受命,挽救了差点灭亡的大明江山。


se森小柒ven


代宗朱祁钰继承皇位的合法性来自于英宗朱祁镇,但迎回英宗之后朱祁钰既没有还位于英宗,更没有禅位于太子朱见深,而是干了一件最不得人心之事——易储,这件事成为兄弟二人反目成仇的最根本原因。

“土木堡之变”引起的双皇并存

这一切的源头要从朱祁镇和朱祁钰的父亲宣宗皇帝说起。

本来在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干政,还立刻块牌子特意置于宫门之前,但到了宣宗时期,大约是牌子生了锈,字迹模糊不清的原因吧,他悍然下诏要求宫中设置“内书堂”,并让翰林学士教太监读书。太监不可怕,就怕太监有文化,果不其然宣宗皇帝过世不久,宫内司礼监秉笔王振老师脱颖而出,并在正统七年公然毁掉了朱元璋立下的铁牌,这下终于没有人再能制约太监们的崛起了。

宣宗皇帝还干了一件不着调的事,宣德八年废除了奴儿干都司,大明对蒙古的战略威慑变成一纸空文,这使得这几年以也先和脱脱不花为首的蒙古势力迅速膨胀。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正统十四年,瓦剌首领也先遣使入贡,目的也就是想薅点大明朝的羊毛,谁知司礼监王振老师抽什么风,不光羊毛没让瓦剌薅上,还下令削减了马价的五分之四,这一下断了瓦剌人的财路,于是同年七月,瓦剌人裹挟其他草原民族一同进攻明朝。

王振老师这下高兴坏了,好不容易当上宫中大太监,锦衣夜行难受的很,不在家乡抖抖威风那能显示出大太监的权势来。于是他极力鼓动英宗皇帝御驾亲征,朱祁镇是个好人,向来听王振老师的话,于是二人一合计,几天内东拼西凑了五十万人,北征瓦剌去了。历史上御驾亲征的皇帝比比皆是,成功的失败的,甚至还有丢掉性命的,但像朱祁镇一样被异族人俘虏的,是开天辟地以来蝎子拉屎独一份!

打仗的过程就不必说了,反正随行的大臣武将基本死光,王振老师的脑袋也被气急败坏的将军樊忠用铁锤锤的稀烂,大明精锐死伤几十万,朱祁镇突围不成,下马受俘,这就是著名的“土木堡之变”,本着为尊者讳的笔法,称朱祁镇被俘为“北狩”。

英宗“北狩”,举国震惊,太子朱见深才三岁,国家要保,祖宗江山要保,无奈之下孙太后(大明风华中孙若薇)召百官于阙下,命郕王朱祁钰监国,立朱见深为太子,昭告天下。

迩者寇贼肆虐,毒害生灵,皇帝惧忧宗社……神器不可无主,兹于皇庶子三人,选贤以长,立见深为皇太子,正位东宫,仍命郕王为辅,代总国政。布告天下,咸使闻之。

到了九月,皇帝令不出紫禁城,郕王令无法调动国家资源备战,遂有大臣提出尊郕王为帝,都指挥使岳谦到北地取到皇帝旨意,让郕王继承大统。于是朱祁钰便登上皇位,遥尊北地朱祁镇为太上皇,继续立朱见深为太子。瓦剌也先见到朱祁镇虽然身为一国之帝,但奇货并不可居,于是在北京保卫战后,还是准备把这个能吃能喝,规格无比之高的皇帝放归大明,这就形成了双皇并立的局面。

兄弟反目,夺门之变。

俗话说,“天无二日,国无二主”,遵循这个标准国家才会安定,然而伴随着朱祁镇的归国,这一局面有可能会被打破。更何况朱祁钰也不是活雷锋,用我的时候把我扶上皇位,不用我就准备像手纸一样扔掉,这样的傻事我不干,于是开始三番五次的不愿意派人去和也先交涉,后来为了淡化朱祁镇的影响,只派翰林侍读商辂率一轿二马迎于居庸关。

朱祁镇为很快感受到这个弟弟的冷淡乃至敌意,世态炎凉,人情冷淡,就算贵为太上皇也不能幸免,兄弟二人相见完毕,朱祁镇被送往南宫居住,事情到此为止的话,结局还算皆大欢喜,起码没有流血冲突,没有国家动乱,可见朱祁钰还是有仁君之相的。然而这样的局面随着一份奏折却给打破了。

太祖百战以取天下,期传之万世……万一羽翼长养,权势转移,委爱子于他人,寄空名于大宝,阶徐之下,变为仇寇,肘腋之间,自相残杀,此时悔之晚矣。

对于这份奏折,谁写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中间透漏出的内容,通篇上下就一个意思,劝朱祁钰易储,立自己儿子为太子,朱祁钰拿到朝堂上让群臣表态,于谦等人则认为不妥,但大部分朝臣还是唯唯诺诺,以朱祁钰脸色行事。

在朱祁钰的一再坚持下,最后五朝老臣胡濙代表众官员表态:“统绪之传,宜归圣子”,于是原太子朱见深被废为沂王,立朱见济为太子,皇后汪氏因反对丈夫这样做,居然被废掉皇后位。

朱祁镇本来在南宫过的虽然失落,但并没有受到虐待,他每日与他的嫔妃们关起门来造人,几年内居然有十几个皇子出世,他也知道自己犯下的天大错误,也就得过且过了。哪知朱祁钰东宫易主之举让他怒火中烧,大明朝从朱元璋起便尊礼制实行“宗法制”,你朱祁钰说白了只是代我做皇帝,凭什么你把自己儿子立为太子,这明显是违背了礼制好不好,所以愤怒催生出报复心来,他在等待机会,等待一个报复他弟弟的机会。

第二年冬天,被立为太子的朱见济因病不知,悲伤的皇帝却见到了官员们无情的一面,有大臣当即上奏,要求再立朱见深为太子。

上皇君临天下十有四年,乃天下之父也,陛下亲受册封,是上皇之臣也,上皇传位于陛下,是以天下让也,陛下封为太上皇,是天下之至尊也。陛下与上皇,虽殊形体,实同一人……礼惟加而无替,义以悲而尊奉。

通篇下来就两层意思,一是恢复汪皇后的中宫之位,二是还沂王之储位。上此奏折的官员名叫章纶,被关进诏狱折磨致死。自此后,官员纷纷对朱祁镇父子同情起来,口风随之慢慢转变。

随着朱祁钰皇后杭氏去世,朱祁钰本人也卧病在床长达一年,好不容易坚持到过了年,还是没有多少好转,景泰八年正月十六日晚徐有贞、石亨等人联合内侍,拥着朱祁镇登上奉天殿,上皇复辟,改元天顺,而此时朱祁钰还在内宫的病床上躺着。这就是著名的“夺门之变”。

政变成功后,朱祁镇对朱祁钰重用的于谦、王文等人实行了清洗,一个月后,朱祁钰病死,也有人认为是朱祁镇派了一名叫蒋安的太监勒死,总之是死了。死了还不说,废了帝号,赐谥号为“”,并评价朱祁钰“不孝、不悌、不仁、不义,秽德彰闻,人神共愤。”这是有多达仇才会在人死后还作出如此恶毒评价!坑了大明,杀害国之栋梁于谦等等,英宗朱祁镇才是真的不仁不义,人神共愤之人,这样的皇帝也死后也配冠以“”吗?

结语:朱祁钰的仓促上台使国家趋于稳定,为大明续命百年,对于英宗手段温和,是一个好皇帝无疑。他一生被人诟病的原因就是易储,而这一切都是权利驱使所致,或许这也是最终招来杀身之祸的根本原因。


望风瑟瑟


朱祁镇和朱祁钰原本关系很好,但皇位权力面前谁又能抵挡得住!

在《韩非子·八奸》篇中,所指向的“八奸”是指:对专制君主的权力构成威胁的八种政治阴谋,它们包括有:同床、在旁、父兄、养殃、民萌、流行、威强、四方等八种方式。


明英宗朱祁镇就是那个被俘虏被俘虏到蒙古的明朝皇帝。

幼年登基,任用太监王振,使大明帝国数万军队全军覆没,自己沦为阶下囚。原本这样的皇帝被俘虏以后,没有任何翻盘的机会,但是最终却被蒙古送了回来,并在夺门之变中成功复位。是明朝历史上仅有的当过两次皇帝,有两个年号的皇帝。他的弟弟朱祁钰,在北京保卫战时期,由于谦辅佐,成为国难皇帝。

两者原本的关系是很要好的,明宣宗朱瞻基只生了这两个儿子,哥哥朱祁镇是孙皇太后的嫡子比弟弟朱祁钰大了一岁,弟弟是皇太后的儿子。他们的父亲朱瞻基只活了37岁,朱祁镇九岁登基做皇帝,幼年天子继位,明朝的批红和票拟正式成为中央政权处置国政的一种分权方式。当时八岁的弟弟朱祁钰随即被封王。原本两个人关系融洽,但是1449年22岁的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21岁的弟弟,朱祁钰率百官在京城留守,这也说明二者之间是有很大的信任关系的。


土木堡之变,明英宗战败被俘,兵部左侍郎于谦直接拥立朱祁钰为皇帝,朱祁镇成为太上皇。


但是朱祁镇的儿子朱见琛却一直是太子。在军事危机解除以后这样的关系,成为了矛盾的爆发点。朱祁钰当上皇帝不久,蒙古内部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又害怕明朝主动进攻,于是重新与明朝修好,送回朱祁镇,当时景泰帝是坚决反对的。虽然在继位之时朱祁钰是哭着被人拱上王座的,但是哪个位置的妙处不言而喻。弟弟对于在北方受苦的哥哥,并没有任何想让他回来的意思,而且在派外交大臣与蒙古人交涉之时,弟弟并没有明确表示要让哥哥回来。

但是他派出的这个外交大臣太能说了,反而将朱祁镇带了回来。

于谦此时就来安慰景泰帝,说皇帝的位置已经确定了,你哥哥已经是太上皇,而且你也是合法继位。太上皇又多次声明不会发动夺权怕什么呢?但是朱祁镇回到北京以后依然被自己的弟弟关进了南宫。双方的关系就只冷淡下来。而弟弟朱祁钰在成为皇帝之后,也对皇权产生了留恋,无法容忍自己哥哥的儿子是太子,毕竟自己也有一个儿子啊!于是便动起了撤换太子的主意。

君臣分歧,一意孤行,孤家寡人

这遭到了群臣的反对,但在朱祁钰的坚持之下,太子朱见深被剥夺原有的位置,景泰皇帝立自己唯一的儿子为太子,但是第二年,他这个太子便病死了,但是被软禁在南宫的哥哥却又生了两个儿子。大臣们再一次要求景泰帝立他哥哥的儿子为太子。景泰直接发火,毕竟在他自己看来,虽然唯一的儿子病死了,但自己才20多岁我还能生啊!但天不佑人。

第二年他的原配妻子也病死了,几年后他也一病不起。于是曹吉祥,徐有贞联合发动了夺门之变,原来的明英宗重新成为大明皇帝。对于这一结果,当时已经病危的景泰帝是接受的。他认为自己的一生太不值了,皇位之所以能够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是因为哥哥被敌军所俘,自己被迫被拥立的。在当皇帝的这七年多的时间里,整日担惊受怕。前期是害怕敌军攻克京城,后期是为了防备自己的哥哥回来夺权。

文武大臣又不给自己好脸子看,儿子和老婆也都死了。自己又身染重病,走了这么一遭,自己全然成为孤家寡人。

如今哥哥成功复位,无非就是原有的东西,回到哥哥的手中。自己也算是解脱了。而夺门之变并没有正规军和禁军的参与。他的哥哥复位以后,景泰帝又活了一个多月,所以在这一期间明朝实际上有两个合法的皇帝,一个坐在前朝一个躺在后宫。仿佛原来的明英宗早已经把自己这个奄奄一息的弟弟,忘在了那里。


世界史图鉴


有时候挺同情明代宗朱祁钰的,他比他哥明英宗朱祁镇在各方面都优秀很多。明宣宗朱瞻基才38岁就病逝了,他就只有两个儿子朱祁镇,朱祁钰,朱祁镇的母亲是孝恭章皇后孙氏,朱祁钰的母亲只是一个侍女,之后因为怀上了朱祁钰被封为了妃子,按照立嫡的惯例,明宣宗将朱祁镇立为了太子。

明英宗朱祁镇

在明宣宗驾崩时,朱祁镇才九岁,在太皇太后张氏的拥立下登基称帝,这一时期权力是掌握在张氏手中的,朝中政务又有杨士奇、杨荣、杨溥,“三杨”辅佐,虽然天子年幼,但是并不影响日常处理政务,这时的朱祁镇就开始有些混账的迹象了,他特别的宠幸宦官王振,不过好在有张氏管着,王振也不敢太乱来。

但是好景不长,随着张氏,“三杨”相继去世,宦官王振开始擅权乱政,朱祁镇没有了约束,就他心中来说,也是真想励精图治,定国安邦的,但是他的这一腔热血,却被王振别有用心的利用了,因为朱祁镇对王振是言听计从,王振就使劲的鼓动朱祁镇瞎折腾。

影视剧中的王振

明成祖朱棣在靖难之役后,将国都迁往北京,一方面是在自己的地盘会更稳定,另外一方面就是因为明朝是推翻元朝后建立的,将国都迁移往北京去,可以更好的防范北元的残余势力,而到了朱祁镇统治时期,由北元分裂出来的瓦剌逐渐的变得强大,时常侵扰明朝,王振就鼓动朱祁镇去讨伐瓦剌,朱祁镇也正好想要弄点政绩出来,朱祁镇组织了二十多万的军队御驾亲征了。

在朱祁镇御驾亲征前,先把自己的儿子朱见深立为立为太子,又让自己的弟弟朱祁钰监国,自己北上讨伐瓦剌,结果朱祁镇听信了王振谗言,朱祁镇在土木堡被瓦剌俘获,消息传回大明朝野一片哗然,为了稳住局势,于谦等大臣和皇太后孙氏商议之后,拥立朱祁钰继位,清算了王振的党羽。

土木堡之变

朱祁钰就在国家危机存亡之时被推举出来,接任了皇位,他顶住压力,重用于谦、陈循、王直等人,发动了北京保卫战,并且奇迹般的击退了瓦剌大军,瓦剌本来以为手上有朱祁镇这张王牌,大明就是案板上待宰的羔羊,结果明朝这边根本就不管朱祁镇的死活,拼死抵抗,北京保卫战胜利之后还不算完,朱祁钰又多次派兵追击瓦剌,似乎完全忘了自己的哥哥朱祁镇还在瓦剌手里。

瓦剌这边更尴尬,本来以为俘获朱祁镇,至少讹明朝一笔钱问题不大了,但似乎现在朱祁钰比自己还想弄死朱祁镇,所以瓦剌这边就想放朱祁镇回来,但是这下朱祁钰就不干了,但是碍于朝臣们的面子,还是让使臣杨善出使瓦剌看看情况,杨善这人实诚啊,直接把朱祁镇接了回来,朱祁钰总不能有把朱祁镇送回去吧,所以也只能勉为其难的迎接了朱祁镇。

明代宗朱祁钰

两人的矛盾在朱祁钰接任皇位,打赢了北京保卫战时就已经出现了,毕竟一山不容二虎,朱祁钰掌握大权之后,自然不愿意在交出手中的权力,所以朱祁镇对于他来说,是远比瓦剌还大的威胁,而朱祁镇没有死,还被不会看脸色的杨善给迎了回来,那么自己的地位必然就将受到动摇,所以朱祁镇和朱祁钰之间,因为皇权正统的问题产生了不可消解的矛盾。

朱祁钰做了一番表面工作,痛哭流涕的将朱祁镇迎回宫中,很快就将他软禁了起来,派遣了大量的锦衣卫时刻监视着朱祁镇的动向,甚至打算将朱见深的太子废了,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朱祁镇回来前肯定也想过自己是不可能重登皇位,也想过自己的待遇不会太好,但是朱祁钰这么干,完全是想弄死自己,虽然朱祁镇是有错,但是也没亏待过朱祁钰,朱祁钰还想把太子废了,怎么能不让人心寒呢?

软禁八年后朱祁镇复位

所以朱祁镇和朱祁钰反目成仇,起因是因为朱祁镇宠幸奸臣,导致他在土木堡事变中被瓦剌俘获,而朱祁钰临危受命,虽然挽救了大明江山,但是也被皇权诱惑迷恋上大权在握的愉悦快感,而朱祁镇被迎回大明后,让朱祁钰感受到权力地位受到威胁,对朱祁镇采取了一系列过激行为,导致两人的矛盾激化,最终反目成仇。

我是玄坤,一个热爱并不断学习历史文化的求学者,每天一点分享,期待着朋友们的关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学习,感谢各位阅读!


玄坤文史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朱祁镇和朱祁钰一辈子都不会反目成仇。

朱祁镇的母亲是深得朱瞻基喜爱的孙氏,先当贵妃,后立为皇后。朱祁镇出生四个月就当上了皇太子,9岁登基为帝。

朱祁钰则是吴贤妃之子,意外发生前,他在历史上是个小透明,没什么特别的事迹。

(朱家兄弟)

这样两个人是不会反目成仇的,朱祁钰根本没有和皇兄叫号的资格。但一场土木堡之变,让他们两个人的命运都发生了改变。

朱祁镇崇拜父祖,想像他们那样南征北战建立功勋,不顾群臣的劝阻执意亲征,结果被瓦剌抓走了,一时朝野震惊,国家动荡不安,人人自危。

为了防止瓦剌以皇帝为质提出过份要求,拥立新君就成了迫不及待的事情。但朱祁镇立的太子朱见深此时才有两岁,显然应对不了这么复杂的局面,于谦、王文等人就说服了孙太后,拥立朱祁钰为帝。

(朱祁镇和孙太后)

朱祁钰起初不敢当,后来在大臣们的劝说下才同意了。刚登基就受了场惊吓,金銮殿上发生打架斗殴事件,锦衣卫指挥使马顺、和一个叫王山的人被文官们活活打死了。

马顺是宦官王振的党羽,王山是王振的外甥。

这位王振,在文官们眼里是导致土木堡之变的罪魁祸首,他本人是死在事变中了,但文官们实在太愤怒,听到马顺还为他辩解,拖出来就揍,光揍他还不解恨,连没说话的王山也没放过。

马顺创造了一项纪录:他是唯一一个被文官打死的锦衣卫指挥使。由此可见明朝文官有多强悍,锦衣卫指挥使都能被他们打死!

(朱祁钰)

不过,虽然受了点惊,朱祁钰这皇帝还是当得有滋有味的。这时候,又一件意外发生了:瓦剌无条件放回前皇帝朱祁镇。

大明君臣下巴都合不上了好吗,还有这种操作?从朱祁镇被抓走那天开始,他在大家眼里就是个死人了,毕竟瓦剌提出的任何一个条件,明朝都不会答应,瓦剌能不生气吗?一气之下杀了朱祁镇也很正常吧?就算不杀,也得提出赎金吧?怎么就无条件放回了呢?

用个成语来形容,这叫“虎口脱险”,说来容易做来难。遥想宋朝徽、钦二帝和众多后妃宗室,被金国抓走后只有赵构的母亲被放回来了,还花费了大笔赎金。

瓦剌有这么好?没错,人家就这么好,什么都不要,放回你家皇帝,快来接人吧。也许他们是存着让明朝皇室内斗的心思,但也从另一方面体现了朱祁镇的人格魅力,据说他和瓦剌首领也先成了朋友,在瓦剌没吃半点苦,生活得不错。

(朱祁镇)

但大明就尴尬了,这叫什么事儿呀?咱们都有新皇帝了,你回来怎么安置呢?

更为头痛的是朱祁钰,他不想让皇兄回来,很委屈地说:“朕本不欲登大位,当时见推,实出卿等。”其实他就想说一个问题,皇兄回来了,你们认谁做皇帝?

大臣们都主张迎朱祁镇回来,于谦很从容地说:“天位已定,宁复有他,顾理当速奉迎耳。万一彼果怀诈,我有辞矣。”意思是你的名份都定下了,不会再有更改,前皇帝得赶紧迎回来,免得再发生变故,反而被动。

朱祁钰视于谦为心腹,听他这么说,只好说“从汝,从汝。”

(爱上龙椅的朱祁钰)

如果于谦是个奸臣或者黑心政治家,此时就不应该主张迎朱祁镇回来,当初可是他一力拥立朱祁钰为新帝的,朱祁镇能不恨他?但于谦对明朝赤胆忠心,没考虑过个人得失。

朱祁镇回来那一天,朱祁钰亲自出宫迎接,两兄弟手拉着手痛哭了一番,场面极其感人。

此时的朱祁镇应该是感动的,但他没想到的是,很快朱祁钰就将他囚禁在南宫,一锁就是七年。粮食衣物等供给都不齐全,朱祁镇的妻子钱皇后不得不亲自劳作换取衣物和吃食。

(侥幸得回的朱祁镇)

朱祁镇的心情可想而知,恨透了朱祁钰。本来他以为这一生也就这样了,不想又一个意外发生。

朱祁钰重病,无子,武清侯石亨、都督张辄,太常卿许彬、左副都御史徐有贞、原王振门下太监曹吉祥等人为了博个拥立之功,密谋复辟太上皇。某天凌晨破开南宫大门,迎朱祁镇复位,史称“夺门之变”。

就这样,朱祁镇又当上了皇帝,废朱祁钰为郕王,软禁在西苑,没多久就死了。不知道是病死的还是被朱祁镇弄死的。

这两兄弟的恩恩怨怨就此告终,历史仿佛拐了个弯,又回到原点。

总之,朱祁镇和朱祁钰本来可以一直当兄弟,却因为一连串不可控意外而反目成仇,不能说他们谁对谁错,只能说朱祁镇太天真了点,而在朱祁钰眼里皇权比兄弟之情更重要吧。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缥缈峰下一粒沙



朱祁镇(1427-1464),即明英宗,明宣宗朱瞻基长子,明代宗朱祁钰异母兄,明宪宗朱见深之父。明英宗朱祁镇是明朝第六任、第八任皇帝(1435-1449年、1457-1464年两次在位)。


明英宗朱祁镇,先后当过两次皇帝。第一次是明朝的第六任皇帝,因土木堡之变被瓦剌俘虏了。回国后,又继第七任皇帝朱祁钰之后当了第八任皇帝。他是明宣宗朱瞻基的长子。明代宗朱祁钰是明朝的第七位皇帝,明宣宗朱瞻基的第二个儿子,是朱祁镇同父异母的弟弟。


大明正统十四年(1449),瓦剌首领也先带兵骚扰明边境。明英宗朱祁镇在太监王振的蛊惑下,率领20万大军御驾亲征。由于王振大权独揽、独断专行,导致20万明军在土木堡几乎全军覆没,朱祁镇也成了也先的俘虏。

代宗景泰帝朱祁钰(1428年―1457年3月23日),汉族,明宣宗朱瞻基次子,明英宗朱祁镇异母弟。母贤妃吴氏,明朝第七位皇帝(1449年―1457年在位)。


奉命监国的朱祁钰在大臣们的强烈要求下登上皇位,一方面是为了稳定军心,领导大家保卫京城,另一方面也是让瓦剌无法利用朱祁镇的皇帝身份要挟明朝。在于谦的领导之下,京城保卫战取得了胜利,避免了帝国的动荡。朱祁钰坐上了皇位,品尝到了权力的滋味。

北京保卫战兵力分布图


对于明朝君臣而言,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可谓是皆大欢喜。朱祁钰由这场战争的胜利获得了极大的威望,稳固了自己的皇帝地位,石亨、杨洪等人都因功被封赏。但就在他们弹冠相庆的时候,另一个人却在痛苦中挣扎和抗争,只为能够活下去,他就是朱祁镇。


明景帝朱祁钰是朱祁镇的弟弟。在朱祁钰当王爷的时候,他和哥哥朱祁镇的感情很好,相处十分融洽,但是在做了皇帝之后,他对哥哥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他不想被尊为太上皇的哥哥再回来,他害怕哥哥回来抢了他的皇位!他不关心在瓦剌做俘虏的哥哥,甚至在哥哥表示想回来做一个老百姓的愿望之后都不愿意接回来。


做了一年的俘虏之后,朱祁镇还是被接了回来(大臣自作主张接回来,朱祁钰虽然很不乐意,但碍于舆论也只能接受)。朱祁镇回来后,面临尴尬局面:因为朱祁钰的皇位还没有坐热,皇帝隐还没有过好,所以,他根本不愿意让出皇位。但先皇朱祁镇还活在世上,不过,当时,朱祁镇觉得自己能活着回来已经很幸运了,并没有立即夺回皇位的意思。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


朱祁钰怕朱祁镇夺回皇位,就废了早先由朱祁镇拥立的太子朱见深,还想方设法地把哥哥朱祁镇软禁了起来,这就有点过分了。更匪夷所思的是,弟弟朱祁钰对朱祁镇的吃穿用度也进行限制,情商太低了。这样,导致了两兄弟的间隙越来越大,仇恨越来越深。


朱祁钰没有好好安顿哥哥,而是将他送往废弃的南宫居住,严密监控。他将南宫的大门给封了,不让朱祁镇出入,还将院内大树砍光,以方便监视。对于太子的问题,朱祁钰也是动了一番脑筋,他甚至贿赂大臣,让大臣们支持自己的儿子朱见济做太子,从而废掉了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

北京保卫战
或称京师保卫战明京师保卫战北京之战明保卫京师之战 ,是指1449年瓦剌首领也先攻打明朝首都北京,明朝在兵部尚书于谦领导下开始的一场首都保卫战。


朱祁镇又度过了七年的囚徒生涯。明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朱祁钰病重。武清侯石亨、大臣徐有贞、宦官曹吉祥为求不世之功,拥戴被囚禁在南宫的朱祁镇复位。史称“夺门之变”。明英宗朱祁镇复辟了皇位,杀死了拥立代宗为帝的于谦,又把朱祁钰的皇帝称号废了,还毁了他的皇陵,并追谥为“戾”。朱祁钰被称为“郕戾王”。朱祁镇毁其生前所建寿陵,并按亲王礼将其葬在北京西山。朱祁钰成为明朝迁都北京后唯一一个没有被葬入帝王陵寝的皇帝。


我从历史中走来


朱祁镇和朱祁钰都是大明朝宣宗皇帝朱瞻基的儿子,只不过是同父异母的亲兄弟。

长兄朱祁镇只比朱祁钰大了9个月。两人年纪相同,所以是一起长大的好朋友好兄弟,两个人的感情十分要好。这和历史上任何的兄弟情感都是不同的。如果历史没有给他们兄弟开玩笑的话,他们会一直兄友弟恭。做一对让人十分羡慕的兄弟。

明宣宗朱瞻基在位十年,为他的子孙留下了政通人和的政绩。天下还是比较安定的,百姓也安居乐业。

所以明英宗是从小生活在没有斗争的皇宫里的,相较于其他从小被立为太子的皇子来说他的日子过得还是比较安稳的。

只可惜朱祁镇不知满足,遇到事情不听忠臣的谏言,以至于朝廷之上只有附和之身,没有人愿意发表自己真实的想法,后来更是听信太监王振的撺掇,在瓦剌进攻时更是听信王振的建议,最终在土木堡之战导致朝廷的50万大军全军覆没,五十多位王公大臣以身殉国。自己也被瓦剌人抓住成了俘虏。

虽然在朱祁镇御驾亲征之前孙太后就非常有远见的立了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为太子。但是当明英宗被俘以后,太子年幼,为了防止主少国疑。王公大臣力荐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当皇帝。孙太后一锤定音。从此朱祁钰就战战兢兢的坐上了皇位。尊朱祁镇为太上皇。

兄弟反目的的祸根就此埋下。

话说瓦剌抓了朱祁镇后本来是想着用皇帝当人质,想要向大明狮子大开口,人算不如天算,人家根本不把这个皇帝当回事啊!

为了再次瓦解大明王朝,瓦剌的领导人也先再施自己,就让人告诉朱祁钰:陛下,你还是把朱祁镇领回去吧。再在我这呆下去,我的兵都要被他策反了。

朱祁钰就回到:别呀,太上皇在你那挺好,您就养着吧。

朱祁钰从战战兢兢的坐上皇位到最后的心态发生变化,这个时候的朱祁钰已经不愿意自己的哥哥回来了,怕他危及自己的皇位。

后来在也先的再三请求和大臣的压力之下,朱祁钰不情不愿的找人打朱祁镇领了回来。

时隔一年有余再次见面的亲兄弟没有了繁文缛节只有虚情假意的寒暄,两人的心里都发生了变化,朱祁镇想着回来还可以接着做自己的皇帝,朱祁钰则是害怕自己的皇位会失去,他已经爱上了这种九五之尊的感觉。

朱祁镇则万万没有想到昔日的兄弟会囚禁自己。是的,朱祁钰囚禁了自己的哥哥,从朱祁镇踏上北京城的那一刻,朱祁钰就打好了主意,要把朱祁镇囚禁在南宫。这一囚禁就是七年,这七年明代宗朱祁钰不仅派人监督太上皇朱祁镇,朱祁镇这七年不能跨出南宫的大门一步,甚至食不果腹,有时候饭菜都是馊的。

更让朱祁镇内疚的是自己的皇后,自己被瓦剌抓走以后,为了赎回自己皇后到处去求人,卖了自己的嫁妆,哭瞎了双眼,自己被囚禁在南宫皇后的眼睛不能很好的医治,双腿也不能行走。

本来为了朝廷的稳固,朱祁镇是想以大局为重的,奈何朱祁钰做的太过分。

囚禁了朱祁镇的朱祁钰并没有停止自己的计划,就把目标放在了原本被立为太子的朱见深,也就是朱祁镇的儿子的身上。为了巩固自己的皇位,也为了自己的子孙能够能够当上皇帝,朱祁钰就联合大臣,贿赂太监准备废了朱见深的太子之位,改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

朱祁钰的这一举动可谓不仁不义,因为在朱祁镇出征之前,朝廷是默许朱见深就是下一任皇帝,包括当时拥立朱祁钰为皇帝时,这一点也是没有改变的。所以朱祁钰的这一举动得罪很多人。

兄弟反目成仇进入白热化阶段。可谓一触即发。

也许是永乐大帝真的坏了大明的根基,从他的孙子朱瞻基开始皇室的孩子就非常少,而且体弱多病。

朱见济在被立为太子不久就夭折了。朱祁镇也通过夺门之变再次坐上了皇帝的宝座,而朱祁钰也在不久后撒手人寰,朱祁镇做了皇帝以后不仅废除了朱祁钰的帝号,而且不让他的尸骨葬入皇陵,朱祁钰也是明朝王都迁入北京之后唯一一个没有葬入皇陵的皇帝。

古人说死者为大,但是朱祁镇并没有因此就对曾经的兄弟手下留情,不仅废了帝号,而且赐了朱祁钰“戾”的名号。还说他不仁不义,不忠不孝。

两兄弟从一开始的兄友弟恭,到最后的反目成仇有两人心理变化的因素。也有朝廷大臣的推波助澜有内外因素也有外在因素的影响。都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看他们兄弟就知道了。


努力的就是最好的


哎,兄弟反目成仇,无非是因为利字,古代如此,现在依然如此。

俗话说“亲兄弟,明算账。”说的就是因为一个利字。

不管是现在还是以前,兄弟之间或者男人反目的原因无非:爱情、权力、利益。

朱祁镇和朱祁钰这哥俩的事

今天咱们不聊现在有些兄弟之间为什么反目,就来说说这哥俩的事。

帝王家一母同胞的哥俩少之又少,同父异母,这就是亲兄弟了。

朱祁镇和朱祁钰就是这样,同父异母,也算是亲哥俩了。

作为皇家子弟,一不缺钱,二不缺美女,能令他们哥俩反目的也只有权力了。

这一年,共同的父亲朱瞻基去世了,老皇帝去世,新皇帝登基。作为长子的朱祁镇顺利继位,是为明英宗。

后来,因为瓦剌的南下袭扰,英宗在太监的蛊惑之下,决定御驾亲征。

只没想到自己的大军太草包了,一个回合下来,就大败而归。不对,还没有归来。在土木堡全军被俘,这其中就包括皇帝朱祁镇。

皇帝被俘,这可是天大的事。恰恰比这更大的事马上来了,瓦剌的大军势如破竹,随时准备进攻京城。

这个时候国不可一日无君,于是于谦等大臣马上准备开始册立新君。由于朱祁镇的太子年幼,没有能力更没有影响力。现在大敌当前,必须有人站出来。

于是决定册立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为帝。反正不管怎么说,皇帝还是是老朱家里人,是为明代宗。

代宗上位以后,于谦也不负众望,击败了瓦剌,迎回了英宗。可是这个时候代宗已经在位,英宗心神未定,也没有什么要夺回皇位的意思,先压压惊再说吧。

开始的时候,可能英宗心里多少还有一些感激,毕竟是代宗的人把他接了回来,不然也不知道自己现在在哪个角落里歇着呢。

可是时间长了人的心思就变了,这个皇位本来就是我的,凭什么你去坐?自然而然,内心的怨恨也会慢慢增多。

这就是典型的因为权利兄弟二人反目的。

后来,英宗在心腹的策划之下,夺回了帝位。不仅如此,还废黜了代宗的一切称号,捣毁了他修建的陵址。最后朱祁钰死的时候,英宗以王爷的身份把他葬在了北京的西山。

英宗复辟,是两兄弟反目的结果;代宗登基,是两兄弟反目的开始。

任何人都一样,一旦参杂了利益,关系立马就会变味,不信你像你周边认为关系不错的人借钱试试。


观复一鉴


朱祁钰体验到了权力的滋味,不想放手,害怕哥哥朱祁镇来夺取他皇位。所以兄弟两反目成仇。后来朱祁镇趁朱祁钰病重,在一帮旧臣的拥戴下发动政变,重新夺回皇位。

土木之变,明朝大败,朱祁镇被俘。以于谦等大臣为代表,力主朱祁钰继位,稳定住朝廷的局势。于是拗不过朝中大臣的劝谏朱祁钰当了皇帝,他想着就是暂时当着,等他哥哥回来他再让出来位置就好了。但朱祁钰掌握权力就久了,发现了皇权的诱惑,深陷其中不想再交还给哥哥了,为了让自己权力稳定,还废除了哥哥朱祁镇的太子,让自己的儿子成为太子。

原先瓦剌想用朱祁镇要挟明朝,可是明朝有了新帝,无奈之下只好放回了朱祁镇,因为害怕权力被夺回, 朱祁钰就把朱祁镇给关了起来,让朱祁镇陷入困境。至此二人反目成仇。

所以说,两个人反目成仇主要是尝到了皇权的甜头,不愿意放弃,让原本手足情深的二人,成为了不共戴天仇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