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2 疼痛文学下的《大约在冬季》,马思纯也撑不起来

我们中国有一些电影,用“造作”形容也不为过。

何为造作?简单来讲,故弄玄虚,以示其深刻。

比如以下台词:

“有些人见三百次都没用,有些人见三次就足够了”

“只要你想见我,你可以随时来。可是我想见你,我不能说去就去”

“那你什么时候回来?大约在冬季”

没错,这几句“疼痛文学”式伤感语录,来自电影《大约在冬季》。

疼痛文学下的《大约在冬季》,马思纯也撑不起来

我无力吐槽,但我还是要吐槽。

肉麻台词无数,节奏混乱跳跃,观众完全出戏。

两个平均年龄36的演员,演了一出琼瑶式狗血剧。用电影的时长,达到了电视剧的效果——其信息量之少,多少矫揉造作都填不满。

剧本由饶雪漫亲自操刀,写言情小说出身的人写电影,都有不重视”镜头讲述“的通病。可好歹人家韩寒在电影里铺满段子,但这部却铺满各种qq空间忧伤非主流文学句子,还反复用”我有一个好消息,一个坏消息“这类烂大街又不好笑的梗。

借用某国产综艺节目上李成儒的一句评价:

如坐针毡、如芒在背、如鲠在喉。

疼痛文学下的《大约在冬季》,马思纯也撑不起来

只能说,可惜了潜力无穷的小戏骨文淇。还有出演他本人的齐秦。

讲道理,这个班底本身并不差,演成这样是闹哪样呢?

还好,观众都不是傻子。谁糊弄事,谁乱卖情怀,这事看的明明白白。

11月15日院线上映,豆瓣评分5.3,持续走低。

37.7%的观众打三星,普遍的也都是骂声一片。

疼痛文学下的《大约在冬季》,马思纯也撑不起来

《大约在冬季》在这个冬天是毫无悬念的扑街了。

然而,扑街的只有《大约在冬季》吗?

还有一大片被污染了的电影市场。

烂片Vs票房

众所周知,近年来有一大批“青春疼痛文学”,被二次创作,翻拍成电影,重新登上大众视野。

像郭敬明的《悲伤逆流成河》、《小时代》、饶雪漫的《左耳》、《沙漏》,还有《致青春》、《匆匆那年》......诸如此类。

多是一些刚二十多岁就感慨自己青春不在的“文青”们。被感动的点无非就是:相爱了,怀孕了,堕胎了,分手了,步入社会了,于是青春突然就疼痛了。

也不知道疼的是哪门子的青春?

疼痛文学下的《大约在冬季》,马思纯也撑不起来

讲道理,这都是一些早已被淘汰掉的文学。

可这并不影响各大投资方捞钱。你别说,连票房的影响都不大。

而且,随着”黑红“一词的流行。你会发现,许多众所周知的”烂片“是越骂越红。

比如《小时代》、《前任》等,虽然豆瓣评分都基本超不过5分,批评之声也日益高涨,但它们依旧吹着口哨,轻轻松松迈过3亿、5亿票房门槛,甚至有的能达到10亿!

相比之下,一些高质量,好口碑的国产电影,比如《十二公民》、《嘉年华》,这类现实题材就是无人问津。

疼痛文学下的《大约在冬季》,马思纯也撑不起来

仗着票房高,不少电影即使已经被骂得很惨了,也能拍成系列电影。

这种放弃口碑,自暴自弃的态度,除了勇气,更多的因为,基本——稳赚不赔

就拿《大约在冬季》来说,上映7天拿下了1.5亿票房,更是蝉联了7日票房冠军。

主要还是因为这类IP自带深厚粉丝基础,不少演员在出演多部同类剧后,甚至成为“专业户”,由此和原著书粉形成“舆论的二重奏”。

从这方面讲,流量明星的“带剧”能力,同样给这类文学电影成长的土壤。

另一方面,随着IP小说改编电影电视剧红极一时,小说的版权费水涨船高,于是一些资本为了占据市场份额,便一口气买完大量根本不适合翻拍的作品。

拍出来烂怎么办呢?没关系,既然必须成功,那么就要“上手段”——买数据,买票房,买热搜......

戏拍的不好没关系,走其他公关渠道,热度上来了看的人就少不了,那么资方也就亏不了。

试看今日之市场,竟是谁家之天下?两个字——流量。

如此,更是恶性循环,将青春文学电影市场搅的一团糟。

所以我们会看到,从2011年《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火了之后,国内一发不可收拾,什么人都想来当导演碰碰运气,混个头衔。

不可否认的是,有的人是真有这方面天赋。但是有些人只是嘻嘻嘻哈哈地想换个舞台,换一种聚光灯照在自己身上而已。

这让我想到,当年冯小刚开辟了贺岁档市场。重振旗鼓去搞文艺之后,留下的是一片狼藉——重量级人物一走,三教九流、实力参差的导演也都进了贺岁档。

反观青春电影市场,亦是如此。

和《甲方乙方》一样,《那些年》其实是一部挺优质的作品,谁知开了个好头,全被糟践完了。本来挺好的一件事,生生给弄得乌烟瘴气。

难道为了捞钱,就无所欲为吗?

疼痛文学下的《大约在冬季》,马思纯也撑不起来

商业发展Vs心智退化

排除资本操作,不可否认的是,确实有那么一部分人爱看这种电影。

我曾经试图找到其中原因,并用”没有人永远18岁,但总有人正18岁“来说服我自己。

我错了。

事实证明,观众还是当年那批观众,他们并没有因为长大而放弃”疼痛“。

到了这个程度,你还能说它对观众的心智没有任何损害吗?

我说不出口,也骗不了自己。

疼痛文学下的《大约在冬季》,马思纯也撑不起来

的确,谁的青春没看过几本玛丽苏?8090后一代,基本男生少不了武侠修仙,女生少不了青春疼痛。这是一个普遍现象。

关键是什么?别说90后了,今天00后都已经长到了悔不当初的年龄了。

但是各位大佬们,并没有在挑本子的时候也顺便长点心。

抛开“无脑”,价值导向上的问题更大,更严重。

比如《左耳》、《夏至未至》、《致青春》等片,都有普遍的规律:女生之间冲突激烈,男生打架斗殴泡吧,未婚先孕,堕胎分手......

疼痛文学下的《大约在冬季》,马思纯也撑不起来

这种不健康,不正常的青春。对于二十多岁的人来说,看看能消遣过去,可是对于十几岁的孩子来说呢?

他们会去模仿,会认其为理所当然。

在看到这样一个虚构的、荒唐的故事时,他们有能力去剖析背后真正的原因,并从中得到爱情的真谛吗?

没有。别说是孩子了,连作者本人都没有。

尽管他们都煞有介事地加入一些“经典文学名句”,以此增添作品的高度,类似:

“生而为人,我很抱歉”、“一生一世一双人”、”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以及诸如“生存还是毁灭?”这种灵魂之拷问。

乍一看是忧郁的,深刻的,孤独的,有一种环绕着哲学母体既视感。实则断章取义,强行“金句式矫情”。

一旦还原了原作的上下文语境,你会发现含义大有不同。

举个例子来说,张爱玲有一句”爱就是不问值得不值得“,本身这句话并无多少抒情成分。

结合原文,创作背景其实是张爱玲当时要出一本散文集,收录了许多耗时漫长的作品,有的是经过三十余年珍藏修改后才问世的。

于是她在发表时,表达自己对于写作的热情,表示自己甘于一遍遍改写,才有这句:”一点都不觉得这其间三十年的时间过去了。爱就是不问值得不值得。“

明晰了这样的语境,误读误用就显得可笑。

疼痛文学下的《大约在冬季》,马思纯也撑不起来

电影《第一炉香》曾因主演对张爱玲的“金句式”解读而引发争议

再说《大约在冬季》。男女主角相爱的突如其来,观众一头雾水。

影片从始至终并没有展示男主有多好,女主为何爱上他,所以给人一种混乱感。

估计创作团队也意识到了这一点。

于是强行加入《牡丹亭》中的一句:”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这反而暴露了创作的硬伤,故事没讲圆,那就来一个”没有原因的原因吧“。

疼痛文学下的《大约在冬季》,马思纯也撑不起来

名人名言被滥用这一行列中,张爱玲、太宰治首当其中,鲁迅、李白、杜牧、村上春树、毛姆等大作家也纷纷上榜。

也就是说,这类作品在悲剧式的,戏剧性的幻想外壳之下,内核是空洞的。对于读者来说,他们自有一套理解体系,比如对张爱玲浪漫伤感的幻想,比如对太宰治文艺的臆断,他们大可以读过两句金句之后,就向外吹嘘:哦,这个作家我知道,我读过他的作品......

甚至不用翻开书,因为对他的情史如数家珍。

似乎这样的表达,已成主流。

到这个层面上,已然对文学造成了一定损伤。

大胆说一句,当出现越来越多”不看书的文艺青年“,时代的文明的退化是不是必然呢?

再者,当饶雪漫们和郭敬明们走上台前,黄袍加身。将这场“集体意淫”合理化,那么是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名正言顺地,以青春的名义放肆,以爱情的名义怀孕?

你可以说不是。但青少年不会判断。

疼痛文学下的《大约在冬季》,马思纯也撑不起来

存在即合理?Vs该不该抵制?

从商业前景来看,青春的IP依旧是潜力无穷。

存在即合理这话我同意。

不过,持续探索符合时代精神的文本,而不是一个劲冲着钱去,才是我们要努力的方向。

比如此前上映的《少年的你》就将青春题材拍成了现实题材。

还有《闪光少女》、《你好,旧时光》等。在怀旧的滤镜里擦掉了不必要的忧伤,剩下的纯真反倒是令人动容。

所以,旗帜我们要不要扛起来?要!

但就一句话,电影作为社会的良心,必须得是红旗!

疼痛文学下的《大约在冬季》,马思纯也撑不起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