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3 帶你解讀傳統“漢八刀”工藝

漢八刀是指一種刀法簡練的工藝風格。《說文解字》釋“八”:八,別也。象分別相背之形,八分相背法刀法工藝, 一目瞭然的八字形刀法乾脆利落。

所以說,“漢八刀”應有兩層含義。其一,形容其刀工簡練、粗放,宛若八刀而就;其二,因之用刀講求左右對稱,奏刀後左右兩道線槽形成了“八”字的效果。

帶你解讀傳統“漢八刀”工藝

說是“漢八刀”,其實不僅僅是刀,因為玉質太硬,必須先加工浸泡,用硬刀劃出深痕,再以刀與碾交叉。千古卓越的“漢八刀”作為漢代特有的刀法,其實分為刀與琢兩部分。先以刀定位定型大致切削成坡度,再以碾的砣輪反覆琢磨而成。以刀痕皆作磨平潤滑為準。

中國玉文化歷史悠久,玉石雕刻傳承至今,玉蟬在古代玉文化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據考古資料記載,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有玉蟬出現,著名的商代殷墟“婦好”墓,曾有玉蟬出土,同時出土的玉墜、玉琮也有一些飾以蟬紋的。可見蟬的形象作為一種裝飾,已經問世好幾千年了。

帶你解讀傳統“漢八刀”工藝

在古人眼中,蟬不食人間煙火,性高潔,飲露而生,正式古代文人“清高廉潔”的象徵;而它出土蛻變重生,與古人追求“靈魂永存,羽化成仙”的觀念相合,因此也被用來比喻人的輪迴重生。

帶你解讀傳統“漢八刀”工藝

千百年來,蟬入詩入畫,既成為文人墨客筆下的常客;同時,蟬的形象被大量運用在葬俗中,寓意死後靈魂昇天。

帶你解讀傳統“漢八刀”工藝

玉蟬分三種,一是佩蟬,頂端有對穿;二是冠蟬,用於帽飾無穿眼;三是含蟬,在死人口中壓舌,體積較小,不過一寸餘長,刀法簡單沒有穿眼。

唅蟬,即含在口中隨葬的玉蟬,一般刀工簡單,無穿眼。玉晗作蟬形,以蟬之春生秋亡、反覆不息來借喻生命的週而復始來賦予死者特定的意義,意即人死後,可“蟬蛻於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脫胎於濁穢汙垢之外,羽化成仙。

帶你解讀傳統“漢八刀”工藝

佩蟬則是用來當作佩飾的玉蟬,頂部有眼,以便於佩戴。佩蟬可以辟邪,也有一些人以一枚玉蟬佩在腰間,諧音“腰纏(蟬)萬貫”,或將佩掛在胸前的玉蟬取名為“一鳴驚人”,來為自己祈福增壽帶來運氣等等。

帶你解讀傳統“漢八刀”工藝

冠蟬是古代達官顯貴用於裝飾頂冠之物,成為權勢與地位的象徵。

帶你解讀傳統“漢八刀”工藝

冠蟬

佩蟬、冠蟬和含蟬的區別在於,佩蟬在頭部有對鑽成“∨”形的象鼻眼,用以穿系,便於佩帶;冠蟬則於腹部穿眼,眼形有直穿眼也有象鼻眼,可以穿線固定在帽子上;至於含蟬就不需要穿什么洞眼了,三者是不難區分的。

帶你解讀傳統“漢八刀”工藝

工匠們以美玉或雕或刻而成玉蟬。玉蟬,既有玉的溫潤,也有蟬的高潔;既有玉的不朽,又有蟬的重生。二者結合堪稱完美。玉蟬歷代皆有,但以漢代玉蟬最具魅力。

帶你解讀傳統“漢八刀”工藝

翁仲,是個人名,姓阮,是秦始皇時的一名猛將。相傳是越南人,叫阮翁仲。他身高魁梧,作戰勇猛,攻無不克。秦始皇曾命他出徵匈奴,兵守臨洮,威震匈奴。死後為紀念他,鑄其銅像立於咸陽宮司馬門外,以鎮邪驅惡。匈奴人來咸陽,遠見該銅像,還以為是真的阮翁仲,不敢靠近。

帶你解讀傳統“漢八刀”工藝

此後,大凡得點功名的人死後,都刻石翁仲立於墓前或墓道兩側。他成了鎮邪驅魔保平安的象徵。於是後人就把立於宮闕廟堂和陵墓前的銅人或石人稱為“翁仲”。

帶你解讀傳統“漢八刀”工藝

我們通過玉翁仲,似乎欣賞到了宋代瓷器的簡約美。如此簡約的處理方法,當與翁仲辟邪功能的莊重肅穆有關。

帶你解讀傳統“漢八刀”工藝

在玉翁仲的製作上,我們注意到,仍然是採用“漢八刀”的技法,一切從簡,尤其臉部,一概三刀。其它,帽,服飾,一切從簡,寥寥幾刀,似乎超越了時代。

帶你解讀傳統“漢八刀”工藝

其實“漢八刀”的精髓不僅僅表現在形狀上,它的制玉方法也是高超的。

帶你解讀傳統“漢八刀”工藝

一是刀工豪放剛勁,玉面紋路採用粗刀,刀口開溝較寬,坡度較小,基本呈U形,溝底再加入陡刀,以加深加重粗刀顯示的效果,好似用鋒利的小刀在橡皮泥劃切槽溝那般。

帶你解讀傳統“漢八刀”工藝

二是製作異常精緻,玉體上加工痕跡打磨得一絲不現,線溝砣紋均要磨光,只能用高倍放大鏡尚可看到殘存的琢玉痕跡。

帶你解讀傳統“漢八刀”工藝

三是選用上好的和田玉,製做出來的器物晶瑩剔透、熠熠生輝,在保持本身特色的同時,還兼有水晶的美麗。所以現在人們見到的“漢八刀”玉器,都是非常了得,精美別緻、精妙絕倫,無不精氣滿溢、光彩奪目。

帶你解讀傳統“漢八刀”工藝

當前市面難覓“漢八刀”玉器,偽品贗品有之,只能工其形,絕無古人刀法的特徵和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