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你觉得雍正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尘后箫歌


即使是放在整个中国史里,雍正也可以算是一位个性非常独特的皇帝,虽然他在位时间不算长。要完整全面评价雍正帝,写一大本书都可以,很难在问答这样的篇幅中来完成,只能是略略谈一谈。

首先,置于整个清朝历史发展脉络中,雍正是康乾盛世中起了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康熙晚年,困于皇子夺嫡内斗,治国力不从心,于是吏治废弛,国库严重亏空,国家步入了下行轨道,雍正上台后以铁腕治吏,解决火耗亏空问题,将康熙末年只剩700万两白银的国库,充盈到7000万两。

雍正是一位非常勤政的皇帝,在位13年朱批1000多万字,不好女色,几乎常年无休,最后累死在御案前。

此外,鉴于康熙末年九王夺嫡的教训,雍正创立了秘密立储制度。即由在位皇帝认真观察考查诸子,将其中最符合继位执政条件的人,亲笔书写密诏两道,一道放置于乾清宫最高处“正大光明”匾后;另一道随身携带,一旦去世或在弥留之际,才令大臣宣示,被命为嗣皇帝的人立即登位。这样做,一可以杜绝纷争,避免前此的内哄;二则在不分嫡、庶、长、幼的情况下,可以挑选出最符合条件的人继位。此举旨在解决了满清开国以来始终存在的皇权继承纷争,其后乾隆、嘉庆、道光、咸丰等,都是按此规定顺利接班。

雍正建立军机处。皇权和相权的斗争延续了两千多年,自朱元璋废除丞相之后,所有权力收归皇帝,然而也给皇帝带来了极为繁重的工作,所以相权又以内阁的形式复生。清朝承袭明制,虽有内阁,但是因为皇权的极大膨胀带来的极其繁重的工作,所以雍正建立军机处,处理日常大量军政要务,但是并没有决断权,只作为皇帝的机要秘书处。如此雍正即掌握了绝对集中的皇权,又可以高效地处理日常政务。

除此之外,雍正为了解决贪腐问题,一边严惩贪污,一边采取厚俸养廉。他大力改革赋役制度,推行摊丁人亩的财政政策,有利于无地少地贫难下户可以减少负担。他严查亏空,充实国库。在社会上,解放丐户、蛋家、世仆等所谓“贬民”,恢复这一部分人民的平等地位。在云、贵桂等少数民族地区,大力推行“改土归流”的政策,有利于促进当地的社会进步,大力加强统一。在巩固边防上,他截平青藏地区的叛乱势力,追剿仍图再起侵扰中原的蒙古贵族集团,相继取得军事的胜利。

雍正得位沒有问题,学术界早有公论。康熙晚年,雍正采取的策略是“不争是争”,他一面笃信佛教,超然物外,一面铁腕任事,每次康熙交付的差使都完成得很漂亮。最后成为胜者。佛教徒的另一面是,雍正性格中有非常刻薄的一面,将存在威胁的对手八弟九弟改名阿其那(猪),塞思黑(狗),又如惩治年羹尧时将其一路逐级贬官,极尽羞辱之事;别出心裁赐钱名世“名教罪人”匾额,给予羞辱式的惩处,不一而足。

雍正又有很真性情的一面,比如他和田文镜等重臣的往来奏折中那些个性的语言,“朕就是这样汉子”,“朕亦很想你”之类。

特别让人不理解的则是《大义觉迷录》一书的发行,雍正处理曾静反清案的手法也是很个性,此书保留了曾静、吕留良、严鸿逵等大量反清言论,并揭示出康熙时诸皇子争夺王位、雍正得位及其后的相应措施等具体细节。看起来这是雍正干的最蠢的事,它的刊布并未能收到预期效果,反而在实际上传播了对清王室极为不利的言论,因此在乾隆即位之初即下令禁毁,重新收押曾静将之处死。


毛剑杰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戌刻。

康熙皇帝崩于畅春园,享年六十八岁,传大位给雍亲王胤禛。

老皇帝还在的时候,允礽、允禔、允禟,几位年长的阿哥,就已经等不及了。整日里用两片腮帮子吊个干下巴,眼巴巴盯着皇位流哈喇子。

哥儿几个也早就闹得不像话了。你明里一拳,他暗中一脚,为了个大位,把老皇帝给气得跺脚捶胸,都“发昏章第十一”了。

唯独咱们这位雍亲王,倒是悠哉游哉得很。时常与些山僧野老们混在一起,还给自己起个别号,唤做“园明居士”、“颇尘居士”,像极了陶渊明,非要做“天下第一闲散之人”不可。

这就难怪有人要说,雍老四这皇位得来的蹊跷得很呢。

事实上,别看这位爷总要把,皇位“与我分中无用”,“做皇帝是天下第一大苦的差事”挂在嘴边,其实跟岳不群张嘴闭嘴都是“五岳剑派同气连枝”一样,暗地里可真没闲着。

一边网络起一票“奴才们”组建起个“夺嫡的班子”来,一边还瞪大了眼,直勾勾盯着他那一干兄弟们和老皇帝的太极拉力赛,一旦逮到点破绽,绝不肯丢了先机。就拿弘历这张牌来说吧,打的就是又巧,又好!

回头再看看他那些个整日里张牙舞爪,锋芒毕露的哥儿几个来,怕是待到了咱们的雍亲王已然做了雍正皇帝,方才意识到:老四这贼厮,啥时候也保藏了要做皇帝的心啊。

足可见这位雍亲王性格之阴鸷了。纵然手里常绕着一串念珠,手段却是毒辣得很——钱君此言可不是黑化哩。琢磨琢磨,自古的帝王要是没有这等的手段、驭人之术,反而却成了国家动乱的因由,黎民苦难的源头呢——呢。

就其驭人之术,表现得就尤为显著了:如张廷玉、年羹尧、李卫、田文镜等人,不是个个都给他抓得牢牢的么。就连隆科多这般骑墙派,也给他用到了恰到妙处,拿捏得那叫又准、又巧。

总之一句话:凡是给他网住的“奴才”,不“榨干”了一切利用价值,是绝挣脱不出他的五指山的。如此都还不够。要是有人觉着反正皇上现在要赖我去做点实事,就要顺便给自己捞点好处的,那也有得苦吃呢。

雍正元年的时候就有这么个故事:

这年的除夕,一位居京大员在家中守岁,偷闲陪着几个姬妾摸了几把纸牌,直玩了半宿方才散去安歇。

到了第二日早朝,皇上还跟往常一样,慈眉善目、和蔼可亲的坐在龙椅上,还跟大家叙起了家常:昨儿个爱卿们都是怎么过的年啊。来,来,都跟朕唠一唠。

这下可愁坏了那位“摸牌”大员,别看才刚过了腊月天,也给吓出一身汗来。编个瞎话儿,叫欺君之罪;如实回答,可,可这怎么开口呢?

别看这要是放在了当下算不得啥事,可在当时的读书人看来却是很不齿的。

终于还是轮到了他。先是赶忙跪倒在地,磕头如捣蒜,同时嘴里喊着,奴才罪该万死,……。还是皇上好言宽慰。这才慢吞吞,一把鼻涕一把泪的,说起昨儿个晚上摸牌的事来。临了了,还不忘打个包票,说是以后再也不敢了。

如此一来,倒把皇上给“逗乐了”,朕当多大事呢,过年了嘛,爱卿不必放在心上,快平身吧。……

这会儿,“摸牌”大员方才稍稍安了心。

俟到下了朝,一心揣着皇上赏赐的小包包向家里赶。这可是皇上的旨意,回到了家才能打开。

进门打开一看,立马又傻了眼。急忙唤过夫人,拿出昨晚摸的牌来。一数,正好少了皇上赏赐的小包包里包着的这一张。瞬间就又是一身冷汗。

据说,后来到死他都没能整明白,当年那张牌,怎么就跑到皇上手里了呢。

要说这事儿发生在明朝,大伙儿就甭讨论了,知道,锦衣卫呗。只是钱君觉着,或许明朝的锦衣卫也未必有如此大的神通呢,毕竟锦衣卫是在明处不是。

当了皇上后的雍正,也是够刻薄寡恩、残忍无情的了。其实这也不难理解,毕竟他是在与亲兄弟的明争暗斗里,脱颖而出的,哪能没有些猜忌多疑、喜怒不定、阴狠独断的呢。

所以,他不只是好抄家,还乐于抄家。据说也正是用抄家抄出来的银子,给国库填满了的。事实上其效用似乎还不止于此,你说那些偶有贪腐之心的官老爷们看在眼里,能不疑惑么:好嘛儿!我提心吊胆、冒着掉脑袋的风险,到头来这是在给自己,还是在给皇上搂钱,我得先整明白了啊。

要是有人觉着“天高皇帝远”,兴许还能好一点,那可是看小咱们雍正皇帝了。

不信?先听听这个故事:

这日就有位京官给放了外任,仓促间找不到下人来打点,怕到了任上局促无措,便寻思着请一位家人手下。正好有位关系至厚的同乡,推荐来一人,说是为人十分的牢靠,文案也是做过的。大老爷想啊,既然是同乡亲友的举荐,自然不会错,也就没疑心,带他走马上任去了。

这位大老爷为官甚是执拗,属下送礼,他说我为皇上当差,自有俸禄,还请列位不要与我为难,一概拒之门外;对上宪也是依例行事,从不会谄媚。三年任满,竟愈发寒酸。反而那位下人却愈发的对其恭恭敬敬了。

老爷要进京述职的时候,便寻思安排这位下人随少爷、奶奶先回老家安置,不承想这下人却百般推脱了起来。……几个来回,倒先是把这下人给逼急了眼,说,你大老爷要回京述职,我也得回京述职呢,还明晃晃亮出个御前侍卫的腰牌来。又紧接着说,我能为大老爷做的就只有如实向皇上禀报了。

说罢,就兀自拍马去了。而这位大老爷也早已惊出一身冷汗,呆呆望着马蹄踏过扬起的尘土,暗自反省自察呢。

有人说,在雍正爷手底下当官儿,每次下朝后摸摸自己的脖子上还有颗脑袋,便是幸事了。

大抵是可信的。


钱君史话


一、雍正

雍正生于康熙十七年十月三十日,是康熙第四个儿子,清朝第五位皇帝(1722年-1735年在位),雍正十三年(1735年)农历八月二十三日驾崩,终年58岁。

二、评价

雍正在位只有十三年,但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制度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他实行的摊丁入粮,耗羡归公与养廉银,奏折制度与军机处,秘密立储,改土归流,除豁贱民,设立驻藏大臣制度,都成为清朝一代不可移易之法。他的政策自然含有消极与积极两方面的后果,不过积极意义是应当注意的。

1、他的许多政策是直接或间接地解决农民生产生活问题。摊丁入粮耗羡归公,适当减少加耗的同时,纠正徭役不均的偏向,令富人增加赋税而减轻贫民负担。这些政策的执行,国家收入不但没有减少,反而能及时征收。这是用调整地租再分配办法,强令富人支持国家,而削减国家对贫民的压榨,以利贫苦农民维持生产和生活。摊丁入粮制度实行后,政府不再需要严密控制人口,取消户口编审制度,放松了对人民的人身控制。政府又打击不法绅士,取消、限制他们的法外特权,平民从而少受他们的侵凌,这样就有利于发挥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除豁贱民,更是对这部分人的生产力的解放。所以雍正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调整国家与劳动群众、地主与佃农的矛盾,或多或少地有利于劳动群众,提高生产力和改善生活。

2、澄清吏治。雍正改革政策的实行,使他的政府成为相对廉洁的高效率的政府。雍正清理亏空,实行耗羡归公和养廉银制度,打击了贪官污吏,养廉银保证官员生活过得去,令他们不敢以身试法,故而在一定程度上澄清了吏治,使他的在位时期成为清朝吏治最好的时代之一。

3、军机处设立和奏折制度完善化,加上雍正的勤政,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政事能得到较及时的处理。

4、秘密建储制度确立,使清朝以后再没有出现储位斗争,有利于政局的稳定。各项财经政策的实行,赋税收入有保障,国库充盈,国力强大,促进清朝的强盛。

5、边疆管理。 雍正时期对边疆的经营,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青海蒙古族地区、西藏地区是卓有成效的。统一行政制度,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有利于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总之,雍正这些措施解决了一些社会积弊,有利于社会生产发展,增强了国力,使清代沿着康熙时期发展的轨道向前推进,为日后的乾隆时代的发展开辟道路,从而出现康雍乾三朝盛世,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一个繁荣时代。从清王朝看,雍正的一系列定制,稳固了清朝的统治。

就雍正个人讲,不必过分纠缠于他的品质问题,他所进行的政治斗争是必要的,他的的一系列的社会政策基本上是可以肯定,他的政治活动,又同他的才能、性格、作风息息相关。没有他的才华,没有他的刚毅性格,没有他的雷厉风行的作风,也就没有他那个时代的政治。雍正时代的政治深深打着雍正个入的烙印。对雍正政治的肯定,同样也是给予他的褒扬。雍正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杰出的帝王之一,他的改革事业值得后人重视。


视觉黄河


在国家图书馆古籍馆西边,有一条南北向的小胡同叫养蜂夹道。为什么叫养蜂夹道?这里养过蜜蜂吗?不,这里是明朝的羊房夹道。从这里往北有羊房、牲口房、虎城等,都是为明朝皇帝饲养动物的地方。民国后讹传为养蜂夹道。

国家图书馆古籍馆△

《京师坊巷志稿》载,玉熙宫迤西,曰棂星门,迤北曰羊房夹道、牲口房、虎城在焉,内安乐堂在焉。凡宫人病老或有罪,先发此处,待年久再发外之浣衣局。成化间,万贵妃专宠,孝穆纪皇后托疾居此,诞孝宗。

短短几句话,不但说明了这一带的地理情况,还记录了明代一段荒唐而又带有悲剧性的历史。

明代安乐堂有两处,一处在地安门以东,今安乐堂胡同内。

安乐堂胡同位置△

另一处即在羊房夹道内,因地处西内,故称内安乐堂。安乐堂并不安乐,它是宫内处理有病或有罪太监与宫女的地方,到了那里,无异于判了无期徒刑。那么明朝皇帝明孝宗何以诞生在这里并在此长大?这要从明宪宗时万贵妃专权说起。

明宪宗△

明宪宗朱见深还是幼儿时就由万氏照料。万氏聪明能干而又颇有心计,对小太子既像保姆又似母亲,小太子一刻也离不开她。朱见深16岁登基,即位后马上封已35岁的万氏为贵妃。此后,万贵妃牢牢地控制了这位小皇帝,在后宫专横跋扈,胡作非为。她曾产下一子,但很快夭折。此后,凡后妃有孕,她必迫其堕胎,以保住自己的专宠地位。

万贵妃△

一次,宫女纪氏被临幸怀孕,怕遭万贵妃打击,称病躲到安乐堂住下。在太监张敏掩护下生下皇子朱祐樘并偷偷在安乐堂养大。直到皇子已长到6岁,有一天张敏给宪宗梳头,他照着镜子,触动心事,长叹道:“朕老将至而无子!”张敏听了立即匍匐在地,把纪氏已生龙子的真情告诉宪宗。朱见深大喜,立即下令接回皇子,并封纪氏为妃。但数月后纪氏突然暴病身亡,太监张敏也吞金自尽,都没有逃脱万氏的魔爪。

后来,万贵妃又联合朝中一些奸佞,逼宪宗易储,废掉太子朱祐樘,所幸还未得逞她便病死,太子躲过一劫。不久,宪宗去世,朱祐樘即位,是为孝宗,年号弘治。

朱祐樘△

或许是由于童年经历过磨难,孝宗在位18年,勤于朝政,体查民间疾苦,称得上明代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在明史上这一时期被称为“弘治中兴”。

到了清代养蜂夹道仍不太平,这里成了圈禁犯罪皇族的地方。胤禛是康熙皇帝的四阿哥,在经历了你死我活的九龙夺嫡之后,最终坐上了皇位,即雍正皇帝。但在争夺帝位时,康熙的十三阿哥胤祥因站在胤禛一边,被康熙圈禁在养蜂夹道达十年之久。雍正登基后,十分感激他的这位十三弟,将其封为铁帽子王。

雍正△

北京一条普通的幽静小胡同里竟然上演了明、清两代惊心动魄的皇位争夺之战。这就是北京!

民国时,在养蜂夹道里建起了北京妇产医院。这里逐渐走向平静。在共和国建立后,这里又上演了新的精彩故事。


万物有的说



对于这个问题,我不想多说什么。雍正皇帝是康熙的第四子胤禛,发生在雍正皇帝身上的谜题也很多,比如雍正篡位之说,以及雍正死亡之谜等等。大家有兴趣可以再去深入了解,这里就不多说了。

雍正生于1678年,死于1735年,由于康熙在位时间很长,雍正1722年才登基,总共就当了13年的皇帝。雍正的13年几乎没有存在感,连史称的“康乾盛世”也把雍正一朝给忽略了。但是这里我要说一点,雍正虽然在位时间很短,夹在康熙和乾隆之间,但它确实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康熙留给雍正的是一个烂摊子,国库空虚,官吏贪污腐败,如果没有雍正的治理整顿,乾隆哪来的钱挥霍?哪来的乾隆盛世?雍正扭转了父亲的不利局面又给儿子留下巨额财富。于私来说都是一个好儿子,好父亲。对国对民来说,雍正也是一个有作为的好皇帝。

也有人说雍正刻薄寡恩,冷酷无情,对自己的亲兄弟赶尽杀绝。我觉得这并不能怪雍正,因为当时许多皇子都处于敌对的阵营,如果雍正失败了,他不是也要掉脑袋,自古为了争夺皇位骨肉相残的事还少吗?只要他登基后,于国于民有利,其他也就不足挂齿了。


乐乐爱收藏


皇帝不是神也只是一个人,是人就会累。

雍正皇帝当了四十五年的皇子,十三年的皇帝,五十八岁归天。他对自己要求很高,国富民强是他毕生的理想,他为之不懈奋斗了一生。

正因为他本人的性格和理想,所以,雍正皇帝的压力也是非常大。

他给弘昼说这句话,其实是自己的情绪的一种释放,是在感叹自己的一生,正因为要求高,才会压力大,才会不自由。

风雨摇曳,雷声隆隆,当其他皇子在大殿中等待康熙训斥的时候,雍正为了黄河流域的灾民忧心忡忡,不管是不是自己职权范围之内的,先是查清了国库存银情况。

奏明康熙后,主动要求亲自到灾区筹集银粮,赈济灾民。

当找官员和盐商筹集银粮遇到困难时,当在江夏镇受到下马之辱的时候,可能他才真正认识到皇位的重要性,认识到只有继承皇位才能干一些大事,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

当皇上要求追比国库欠款时,在无人应承的情况下,雍正有一次主动揽下了这个差事,当催缴欠款屡受挫折,当皇太子宣布国库欠款可以延期交付,使他的一腔心血付之东流的时候,可能更加加深了雍正夺嫡的决心。

历经千难万难,终于登基为帝的喜悦还没有来得及享受,雍正又面临了科场舞弊打击,当摊丁入亩、一体纳粮、一体当差、火耗归公等新政遭遇抵制,当西北大军催粮、催银的时候,雍正帝可能才体会到了当皇帝也有无奈的时候,当皇帝也得忍。



为了实现自己富国强民的理想,雍正殚思竭虑,费尽心思。

时时感叹当皇帝是一个苦差事,自己再努力,还不被世人所理解。有的事,还只能打掉牙往肚子里咽,所以雍正压力大、内心还有委屈。

所以,无论结果如何,世人如何评价,我觉得雍正是一个兢兢业业、克己奉公、尽职尽责的皇帝。


逝去即历史


康乾盛世又称康雍乾盛世,也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盛世,该时期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持续时间长达一百三十四年。此期的大清国力最强,发展最快,疆域最大,而作为承前启后的雍正皇帝,却在"方今国家全盛,府库充盈"之时,经历了一件人生最痛苦的事。

爱新觉罗·胤禛(1678.12.13—1735.10.08),大清帝国的第五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的第三位皇帝。

胤禛是康熙大帝的第四子,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大帝在畅春园病逝,胤禛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雍正。雍正帝在位十三年,于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1735.10.08)去世,庙号世宗,谥号为“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葬于清西陵之泰陵。

应该说,雍正能够执掌大清帝国,其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康熙十七年十月三十日(1678年12月13日),雍正出生于北京紫禁城,其生母为德妃乌雅氏。由于其生母乌雅氏出身低微,这就不具备他在康熙诸多皇子中的任何优势,但吉人自有天相,因为孝懿仁皇后没有生过皇子,只有一个公主还早年殇逝,而且清初时的后宫,是不允许生母抚育自己的儿子。因此,在雍正满月之后,他便由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抚养,这就使他具备了接近康熙皇帝的先决条件。

雍正六岁即开始学习四书五经和满文,并经常受到康熙的亲自指点,年纪稍长之后,他便跟随康熙帝四出巡幸,协助康熙办理政事。

十九岁的时候,雍正跟随康熙帝征讨葛尔丹,并掌管正红旗大营。随后又侍从康熙帝视察天下、奉命前往盛京祭告祖陵、参加贡士会试的试卷复查事务、代康熙帝祭天封地。雍正的这些活动,令他的足迹遍了中国的主要地区,使他有机会了解各地的经济物产、山川水利、民族风情、宗教信仰以及历史问题,这无疑锻炼了他处理政事的能力,为他后来执掌大清帝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众所周知,在康熙大帝的晚期,出现了九子夺嫡之乱。

当时的太子胤礽是立了又废,废了又立,所以诸皇子为谋求储位,各自结党营私,这无疑是犯了康熙的大忌。而雍正不但善于治国,更懂得韬光养晦,于是便他装作对炼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此他还专门作了一首题为《烧丹》的诗:“铅砂和药物,松柏绕云坛。炉运阴阳火,功兼内外丹”,并且自称是“天下第一闲人”。当然,雍正炼丹的目的,主要是做给康熙看的,证明他不谋皇位,只求炼丹,而此举无疑使他获得了康熙大帝的好感。

鉴于康熙在册立太子上的失策,直接导致了吏治败坏、党争之乱,因此,雍正在登基伊始就制定了立储之法。

雍正元年(1703年)八月,雍正针对康熙晚期的弊端采取了补救措施。他一方面将写有继承人名单的诏书分为一式两份,一份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一份则留在身边,待皇帝去世后,宣诏大臣共同拆启传位诏书,这样就避免了诸皇子互相倾轧的局面。

在另一方面,雍正严惩贪官污吏,重用汉人。

雍正初年,他重用的是年羹尧和隆科多。而终雍正一朝最受宠信的四位臣工:李卫、田文镜、张廷玉和鄂尔泰,其中李卫、田文镜和张廷玉皆是汉人,可见雍正一直在重用汉人,所以才有了“雍正一朝无官不清”的说法。

雍正除了任用能臣清吏之外,他自己更是勤于政事,并自诩"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

雍正帝在位虽然仅有十三年,但他却通过列大刀阔斧的改革,迅速扭转了康熙晚期积弊严重,在此基础上,康乾盛世方能进入鼎盛时期。雍正“刻薄但不寡恩;冷酷但非无情”,其建树之多、政绩之大,不亚于中国历史上的任何名主贤君,所以才会有了康乾盛世时期的"方今国家全盛,府库充盈"。

然而雍正的传奇还远没有结束,那就是他离奇的死因和人生最痛苦的事。

关于雍正之死,史书中的记载非常简单,只是说他于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下午病危,当晚即死掉了,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雍正的死亡,史料中却没有记载。而在民间则有一种流行的说法,说当时有一位侠女叫吕四娘,她的父亲和爷爷都因文字狱被雍正给杀害了。为了给亲人报仇,吕四娘凭借绝世的轻功和剑法,夜入皇宫砍了雍正的脑袋,而清廷为了皇家的颜面未敢声张,只是说他暴病身亡。

又是暴病身亡,又是给人砍了脑袋,然而更可怕的是,雍正还摊上了一件人生最痛苦的事,他在"方今国家全盛,府库充盈"之时却无福享受。

用他老家的话来说就是“人死了,钱没花了”。


王铭苇


雍正如果懂得明哲保身,就不会得罪官绅阶层和文人士子,留下了身后“骂名”!

历史上的雍正,是一个工作狂人和意志坚定的皇帝。

工作狂人;

雍正在位期间勤于政事,自诩“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据说,他每天的睡眠时间不超过4小时。这一点,我们可通过雍正和眼镜的故事,就能明白到了。

雍正是我国唯一的“眼镜控”皇帝,他一生共用了十余副眼镜。而且在自己的寝室、书房和坐轿上都会放置眼镜。

其实,这是由于雍正太勤政了,为了随时随地都能处理国事,而不受自己的视力所耽误。所以,才配置如此多的眼镜。

也正因为雍正操劳过度,最终使得雍正的视力下降得越来越严重,只能越发的依赖眼镜。

从中可见,雍正的工作强度,可是空前的。纵观中国历史,几乎找不出第二个能比他更勤政的皇帝了。

意志坚定;

雍正更是一个意志坚定的皇帝,他在位之初面对的可是康熙晚年积累下来的诸多弊政。那时的清王朝,吏治松弛,百姓凋弊,朝堂上更是派系斗争剧烈,可谓是危机四伏。

而雍正不仅需要纠正这些弊政,还需要推动自己的改革。他在位期间,推动了火耗归公和摊丁入亩、开豁贱籍、官绅一体当差纳粮等一系列改革,缓和了尖锐的社会矛盾,促进了社会公平和生产力的发展,为日后的乾隆盛世打下了极为扎实的基础。

但是,这每一项的改革,那都得罪了庞大的官绅阶层,是在动他们的既得利益,是在与虎谋皮啊!因此,改革的阻力,是空前的巨大。庞大的官绅阶层从明的暗的,源源不断的向雍正施加压力,甚至联起手来共同阻碍,甚至对抗雍正。这些保守势力与八爷党这些反雍正势力彼此勾结,共同逼迫雍正。

因此,雍正的改革,如果不是意志坚定,是难以推进的。而雍正,他做到了!在他并不长的统治期内,他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这些改革,成就了清朝的繁荣昌盛。但却让自己承受了本不该有的“骂名”!

而巨大的工作量和政治压力,也在不断消耗雍正的身体。到后期,雍正不得不开始大量服用丹药,以提升精神。结果,操劳过度加上丹药的副作用,最终冲垮了雍正的身体,使得雍正成为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累死的皇帝!


这些历史要读


作为一个非历史研究工作者,对雍正的了解最初是从90年代播放的有关雍正的电视剧中获得的。那个年代还没有网络,当时的电视剧演义雍正的继位,是和隆科多联手修改了康熙的继位诏书,把诏书中“传位十四子”改为了“传位于四子”。从此,我对雍正的继位,得出了他的皇位是靠阴谋抢来的结论。

20世纪初,伴随着二月河三大帝王系列的文学作品横空出世,《雍正皇帝》吸引我读了不下几遍。感谢二月河,通过他的文笔,让我了解到了一个实干,勤政,铁血的皇帝波澜壮阔的一生。从此,我对某些电视剧中雍正修改诏书即位的演义一直很排斥,甚至很反感。反感这种没有史实依据的情节怎么能随意在电视剧中上演(当然修改即位诏书是不是真实的历史我也无法确定)。


随着央视《雍正王朝》的上演,各路老戏骨出色的表演,让我更加欣赏片中塑造的雍正的形象。九子夺谪的残酷竞争环境,隐忍几十年的实干付出,不靠收买笼络各路人心,自有能人正人相助,正是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最好诠释。上位后一系列大动作的改革,火耗归公,摊丁入亩,士坤一体纳粮,宁愿得罪天下读书人,不惜落下千苦骂名也要换来国家的长治久安,海雨天风独往来,我心中最理想的铁血改革君王的形象。十三年兢兢业业勤政付出,虽有急于求成之过,但终归不负康熙临终嘱托,实现吏治清明,国家富强。史笔如铁,尽管身后留得骂名,但终不悔九死落尘埃。


时光不可逆,历史无法再现。不论二月河的文笔,央视的大片,是否是对雍正皇帝的正名或者洗白,但勤政实干,铁血改革的领导人精神,是当下改革中的中国最需要的,也是民心所向。


闷头干活的驴


我觉得“勤奋”,“可爱”,“雷厉风行”这三个词来形容了

雍正大概是清朝最勤奋的皇帝了,据史书记载:在它执政的十三年里,它坚持每天亲自批阅每一张,奏折,十三年里雍正的每天睡眠时间不足4个小时在数万年件奏折上写下的批语多达一千多万字,此外每一年当中 雍正只在自己的生日的那一天才会休息。

也是可爱的皇帝,看他的奏章批示:““朕就是这样汉子!就是这样秉性!就是这样皇帝!尔等大臣若不负朕,朕再不负尔等也。勉之”,“朕实在不知怎么疼你,才能够上对天地神明”等等,还有好多萌萌哒的文字,真是超级可爱


还有这么萌萌哒的画像,老夫的少女心又泛滥了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里面,不管是和十三爷去赈济灾民还是追比欠款.....到后来当上皇帝后大大刀阔斧的改革,都是极大的体现了他雷厉风行,杀伐决断的鲜明个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