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4 仔豬腹瀉治療原則:防重於治 仔豬

仔豬腹瀉是引起仔豬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要了解仔豬腹瀉的原因以及防止仔豬腹瀉的發生,已成為當今養豬生產中最為重要的問題之一。

一、仔豬腹瀉的原因

在生產實踐中,仔豬腹瀉往往是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現將仔豬腹瀉的原因、症狀及防治分述如下:

1.非傳染性原因

消化器官不發達,機能不全:仔豬在斷奶後2小時腸粘膜絨毛高度縮為斷奶前的75%,並繼續縮短至斷奶第5天,此時絨毛高度僅為斷奶前的50%,從而引響食糜的消化吸收,導致仔豬腹瀉。

胃酸不足:仔豬胃底腺不發達,壁細胞分泌鹽酸能力差。仔豬一般到8周齡以後才會有較強的胃酸分泌能力。在此之前仔豬由於胃酸分泌不足,pH值升高,胃蛋白酶形成減少,對飼料中蛋白質的消化率降低,併為腸內致病性大腸桿菌及有害微生物的繁殖提供了營養和條件,抑制了乳酸桿菌的生長,導致消化不良而腹瀉。

消化酶分泌不足:斷奶仔豬消化酶活性下降,導致飼料利用率降低,引起消化不良而腹瀉。

腸道微生物區系不穩定:當內、外環境條件改變時,均可導致腸道微生物群的不平衡,如胃腸道pH升高,乳酸桿菌減少,大腸桿菌增加,最終導致仔豬腹瀉。

先天缺乏免疫力,抗病力差:一般10日齡後仔豬體內才開始產生免疫抗體,初乳中的免疫抗體水平在2.5周齡明顯下降到保護力以下,20日齡前後體內抗體水平最低。2-6周齡為仔豬由被動免疫向主動免疫的過渡期,此時易受病原微生物的侵入,引發仔豬腹瀉。

斷奶應激:如斷奶時母仔分離,食物的改變、溫度、溼度等的變化,夥伴的變化均能使仔豬產生一系列的應激反應,引起仔豬腹瀉。

日糧抗原過敏:仔豬採食時飼料中的抗原物質導致小腸損傷。主要表現為小腸絨毛萎縮,陷窩增生,進而引起功能性變化而腹瀉。

營養因素缺乏:某些維生素、礦物質或微量元素或某些營養物質的缺乏,導致抵抗力下降而出現腹瀉。

二、綜合防治措施

防治仔豬腹瀉,要貫徹“防重於治”的方針,要採取綜合性的防治措施。

1.加強飼養管理

要加強妊娠母豬的飼養,在飼料中添加1%的“牲命1號”,可補充足夠的維生素和礦物質。以提高產活仔數、初生重、斷奶重,並減少患病率。仔豬出生後在1-2小時內必需吃初乳。儘量用母乳飼餵,以獲得被動免疫保護。

2.防止應激反應。

仔豬體溫調節能力差,對寒冷敏感,受涼會降低免疫力,要注意控制適宜的溫度。儘量避免一切不良的刺激。同時添加2%的“護仔康1號”,減少斷奶應激,提高仔豬抗病力。

3.細菌性仔豬腹瀉。

要加強飼養管理,環境的清潔衛生及消毒、防疫。堅持自繁自養,嚴格控制引種和檢疫。制定疫苗免疫程序,認真貫徹執行。要確保疫苗的有效性。

4.仔豬病毒性腹瀉。

對病毒性腹瀉,目前尚無特效治療藥物,只有加強預防。對傳染性胃腸炎,在產前6周和2周對種母豬接種傳染性胃腸炎疫苗,使仔豬獲得被動免疫保護,未發病豬可不用。對豬輪狀病毒性腹瀉和豬流行性腹瀉,可採取對症治療,口服補液鹽或靜注等滲葡萄糖鹽水以及口服收斂止瀉藥;使用抗菌藥防止細菌繼發感染,一般可收到一定效果。

5.對寄生蟲性腹瀉的防治。

搞好豬場的環境衛生,對預防寄生蟲病很重要,還有飼料特別是青飼料、飲水要無寄生蟲及蟲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