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从限塑到强化禁塑,中国为治理塑料污染制定“时间表”

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今年初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明确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时间表”:今年开始,率先在部分地区、领域禁限生产、销售和使用部分塑料制品;到2022年,一次性塑料制品消费量明显减少,替代产品得到推广;到2025年,塑料制品全环节管理制度建立,塑料污染得到有效控制。这份《意见》被视为12年前“限塑令”的升级版,摆脱了以往“价格杠杆”依赖,禁令覆盖范围更大、可操作性更强。专家表示,治理塑料污染是国际社会面临的共同课题。从“限塑”到强化“禁限”,中国对塑料污染的治理有力、有序、有效。

很多消费者表示,现在人们环保意识已经大幅提升,比如不浪费、减少使用、循环利用塑料袋等。但是,由于塑料制品便宜、方便,很多人逐渐养成了使用习惯。

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近日发布的《有关塑料的十大事实与再生塑料产业绿色发展建议》显示,中国每年塑料制品产量逾7500万吨,回收率为23%—29%,高于日本、欧洲及美国等发达经济体。由于具有易受污染、种类复杂等特性,人类生产的绝大部分塑料并没有被持续循环利用,而是被废弃、焚烧或者填埋。

“禁限一批、替代循环一批、规范一批”作为抓手

“禁止生产和销售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超薄塑料购物袋、厚度小于0.01毫米的聚乙烯农用地膜。到2020年底,禁止生产和销售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一次性塑料棉签;禁止生产含塑料微珠的日化产品。”

相比12年前发布的“限塑令”,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今年初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中,禁止生产和销售的塑料制品大幅增加。其它陆续分步骤、分领域禁止或限制使用的塑料制品,包括不可降解塑料袋、宾馆酒店一次性塑料用品、快递塑料包装等。

“这些塑料制品多数都是量比较大,回收起来又比较难,或者回收成本比较高、利用价值不高的产品。”北京工商大学材料与机械工程学院院长翁云宣说。

国家发改委负责人表示,《意见》按照“禁限一批、替代循环一批、规范一批”的原则,有序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推广可循环、易回收、可降解的替代产品,规范塑料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和处置,降低塑料垃圾填埋量。

为降低禁限部分塑料制品对居民生活的影响,《意见》提出,推广应用替代产品和模式。比如,推广使用环保布袋、纸袋等非塑制品和可降解购物袋,鼓励设置自助式、智慧化投放装置等。

有学者认为,包装绿色化不仅代表着一种环保趋势,同时也是确保《意见》落到实处的重要前提。只有为公众提供更加绿色健康的包装替代品,满足公众的基本需求,《意见》执行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通过倡导改变以往的消费行为,最终让塑料循环产业发生巨变

规范塑料废弃物回收利用和处置,是解决塑料污染问题的重要环节。针对当前一些地区和领域存在塑料垃圾分类回收不足、规范化利用处置不够、随意丢弃等问题,《意见》从加强塑料废弃物回收和清运、推进资源化能源化利用和开展塑料垃圾专项清理等方面提出了具体举措。

作为塑料循环利用的主力,解决塑料回收行业面临的一些现实难题十分关键。从业者应该思考构建一个新的价值链,由于人力价格上涨、原油价格持续走低、化工行业产能增加等原因,再生塑料和原生塑料价格倒置,导致再生塑料产业失去利润空间。

上游产品制造环节给塑料回收也带来很大困难。很多产品为满足功能性需求,由多种材料复合而成。比如食品保鲜包装、服装的化纤材料、种类迥异的塑料瓶,这些塑料制品的复杂性使回收环节变得困难。“这提示我们,塑料回收是一个全产业链都要参与的问题。”

塑料从产生到回收,整个流通体系都应该管起来。塑料行业设计、生产端应发展智能管理体系,实现“谁生产谁处理,谁购买谁交回,谁销售谁收集”的管理模式;投放端应结合“互联网+回收”方式,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押金制回收体系,大力宣传垃圾分类知识,提升废塑料回收率。

应该建立一个包括废品回收站、废品回收公司、拆解公司和资源处理加工企业在内的流向监管系统,从资源获得环节优先支持正规资源回收企业发展。加强替代产品应用也存在一些难点。环保人士刘华表示,比如替代产品和相应体系还不成熟,替代成本较高。以聚乳酸可降解塑料袋为例,成本大约是传统聚乙烯塑料袋的2至3倍,此外其对温度、湿度要求较高。

“产品设计越往前端考虑越好。”刘华表示,在设计、生产环节需进行生态设计考量,尽可能从源头减少材料使用量,避免过度包装;尽量保证材料的单一性,避免增加回收难度和成本;减少过度使用增塑剂等添加剂。

“其实塑料问题,最终会归结到消费问题上来。人们消费行为的改变最终能让产业发生巨变。”蒋南青表示,消费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生活的关键要素,消费者需要提升环保意识,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最终倒逼塑料产业链转型升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