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從限塑到強化禁塑,中國為治理塑料汙染制定“時間表”

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今年初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的意見》,明確提出了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的“時間表”:今年開始,率先在部分地區、領域禁限生產、銷售和使用部分塑料製品;到2022年,一次性塑料製品消費量明顯減少,替代產品得到推廣;到2025年,塑料製品全環節管理制度建立,塑料汙染得到有效控制。這份《意見》被視為12年前“限塑令”的升級版,擺脫了以往“價格槓桿”依賴,禁令覆蓋範圍更大、可操作性更強。專家表示,治理塑料汙染是國際社會面臨的共同課題。從“限塑”到強化“禁限”,中國對塑料汙染的治理有力、有序、有效。

很多消費者表示,現在人們環保意識已經大幅提升,比如不浪費、減少使用、循環利用塑料袋等。但是,由於塑料製品便宜、方便,很多人逐漸養成了使用習慣。

中科院城市環境研究所近日發佈的《有關塑料的十大事實與再生塑料產業綠色發展建議》顯示,中國每年塑料製品產量逾7500萬噸,回收率為23%—29%,高於日本、歐洲及美國等發達經濟體。由於具有易受汙染、種類複雜等特性,人類生產的絕大部分塑料並沒有被持續循環利用,而是被廢棄、焚燒或者填埋。

“禁限一批、替代循環一批、規範一批”作為抓手

“禁止生產和銷售厚度小於0.025毫米的超薄塑料購物袋、厚度小於0.01毫米的聚乙烯農用地膜。到2020年底,禁止生產和銷售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一次性塑料棉籤;禁止生產含塑料微珠的日化產品。”

相比12年前發佈的“限塑令”,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今年初印發的《關於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的意見》中,禁止生產和銷售的塑料製品大幅增加。其它陸續分步驟、分領域禁止或限制使用的塑料製品,包括不可降解塑料袋、賓館酒店一次性塑料用品、快遞塑料包裝等。

“這些塑料製品多數都是量比較大,回收起來又比較難,或者回收成本比較高、利用價值不高的產品。”北京工商大學材料與機械工程學院院長翁雲宣說。

國家發改委負責人表示,《意見》按照“禁限一批、替代循環一批、規範一批”的原則,有序禁止、限制部分塑料製品的生產、銷售和使用;推廣可循環、易回收、可降解的替代產品,規範塑料廢棄物的回收利用和處置,降低塑料垃圾填埋量。

為降低禁限部分塑料製品對居民生活的影響,《意見》提出,推廣應用替代產品和模式。比如,推廣使用環保布袋、紙袋等非塑製品和可降解購物袋,鼓勵設置自助式、智慧化投放裝置等。

有學者認為,包裝綠色化不僅代表著一種環保趨勢,同時也是確保《意見》落到實處的重要前提。只有為公眾提供更加綠色健康的包裝替代品,滿足公眾的基本需求,《意見》執行才能真正落到實處。

通過倡導改變以往的消費行為,最終讓塑料循環產業發生鉅變

規範塑料廢棄物回收利用和處置,是解決塑料汙染問題的重要環節。針對當前一些地區和領域存在塑料垃圾分類回收不足、規範化利用處置不夠、隨意丟棄等問題,《意見》從加強塑料廢棄物回收和清運、推進資源化能源化利用和開展塑料垃圾專項清理等方面提出了具體舉措。

作為塑料循環利用的主力,解決塑料回收行業面臨的一些現實難題十分關鍵。從業者應該思考構建一個新的價值鏈,由於人力價格上漲、原油價格持續走低、化工行業產能增加等原因,再生塑料和原生塑料價格倒置,導致再生塑料產業失去利潤空間。

上游產品製造環節給塑料回收也帶來很大困難。很多產品為滿足功能性需求,由多種材料複合而成。比如食品保鮮包裝、服裝的化纖材料、種類迥異的塑料瓶,這些塑料製品的複雜性使回收環節變得困難。“這提示我們,塑料回收是一個全產業鏈都要參與的問題。”

塑料從產生到回收,整個流通體系都應該管起來。塑料行業設計、生產端應發展智能管理體系,實現“誰生產誰處理,誰購買誰交回,誰銷售誰收集”的管理模式;投放端應結合“互聯網+回收”方式,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環境押金制回收體系,大力宣傳垃圾分類知識,提升廢塑料回收率。

應該建立一個包括廢品回收站、廢品回收公司、拆解公司和資源處理加工企業在內的流向監管系統,從資源獲得環節優先支持正規資源回收企業發展。加強替代產品應用也存在一些難點。環保人士劉華表示,比如替代產品和相應體系還不成熟,替代成本較高。以聚乳酸可降解塑料袋為例,成本大約是傳統聚乙烯塑料袋的2至3倍,此外其對溫度、溼度要求較高。

“產品設計越往前端考慮越好。”劉華表示,在設計、生產環節需進行生態設計考量,儘可能從源頭減少材料使用量,避免過度包裝;儘量保證材料的單一性,避免增加回收難度和成本;減少過度使用增塑劑等添加劑。

“其實塑料問題,最終會歸結到消費問題上來。人們消費行為的改變最終能讓產業發生鉅變。”蔣南青表示,消費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生活的關鍵要素,消費者需要提升環保意識,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消費行為,最終倒逼塑料產業鏈轉型升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