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4 走川藏线,去丹巴女儿国!

在大渡河畔,一个不起眼的民族在这里延续着古老而神秘的女国文化。

  走进丹巴嘉绒藏区,当地人会告诉你,“嘉绒”即“女王的河谷”,这里古时是东女国,国王是个丹巴美女。历史上神秘消亡的东女国故都遗址就在丹巴中路乡。

走川藏线,去丹巴女儿国!

走川藏线,去丹巴女儿国!

走川藏线,去丹巴女儿国!

走川藏线,去丹巴女儿国!

  尘封不住的女国遗风

 前年秋天,我深入横断山脉雅砻江走婚大峡谷采风,在发现古老神秘的母系氏族“走婚部落”的同时,也发现了许多女国文化遗风。比如,在雅砻江流域和大渡河流域迄今仍流行多种走婚习俗:爬房子、钻帐篷、顶毪衫、抢手帕等等。婚姻形式除对偶婚外,还存在一妻多夫、一夫多妻、母系单系家庭,另外,从妇居的家庭也很普遍。这些婚姻形式和家庭组成,无不是以女性为中心。

走川藏线,去丹巴女儿国!

走川藏线,去丹巴女儿国!

  这些地域至今还保存了众多的女国时期古碉建筑。特别引人注目的是,这一带的女人多是美人胚子,她们喜欢盘发髻,着长裙,衣饰古典华美,气质优雅端庄,充满古韵意味,一如从历史中款款走来。

这些女国文化的遗风古韵,隐然暗示着史籍中记载的东女国。在雅砻江流域和大渡河流域,迄今保留的女性崇拜文化与东女国有何渊源?抑或是一脉相承?历史上神秘消失的东女国故都在哪里?曾经艳压群臣地位显赫的女王居所而今安在?

  这一连串的联想与追问,让我感到莫名的兴奋和惊奇,也深感沉淀在横断山脉高原中人文历史的厚重。于是,这两年间,我行走在雅砻江流域和大渡河流域的山山水水间,流连在古风扑面的村村寨寨中,想走近那个神秘的古国,撩开女人天下的那张神秘面纱。

  东女国之谜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女儿国”的传闻。《西游记》第54回曾描写过一个大名鼎鼎的“西梁女国”。翻开玄奘亲撰的《大唐西域记》卷四,发现他记录一个“大雪山中”的“东女国”(也叫“苏伐剌拿瞿呾罗国”),玄奘称此国“世以女为王,因以女称国”。史籍记载,在南北朝至唐,青藏高原上有两个以女性为中心的女权国家,西部的称西女国,东部的称东女国。

  《旧唐书》记载:“东女国,西羌之别种……俗以女为王。东与茂州、党项接,东南与雅州接,界隔罗女蛮及白狼夷。其境东西九日行,南北二十日行,有大小八十余城,其王所居名康延川,中有弱水南流,用牛皮为船以渡……”

  据藏学专家任新建所著《西域黄金》中观点,茂州即今四川茂县、汶川一带,雅州即今四川雅安,白狼夷即今四川理塘一带,罗女蛮则是今四川西昌一带。以当时马道行程计算,东女国中心应在丹巴一带。

  记载中,在东女国,国王与官吏皆女子,国内的男人,不能从政,仅任征战与种田之役。因女子少而贵,且位高权重,故为多夫制,女王则侍男者众。当时东女国4万余户,散布在山谷间八十余座聚邑中,所居之处均筑“重屋”,即碉房;民众住六层以下,唯女王居九层。可见,东女国擅建高碉且建筑水平高超,女王则高高在上。东女国还有女子服饰尚青及男子赭面之俗。即以青(黑)色为美。或许由于当时东女国没有自己的文字,这段历史的记录少而零散,到唐天宝元年后已无记述。

走川藏线,去丹巴女儿国!

走川藏线,去丹巴女儿国!

  女性掌权、女性崇拜、多夫制、无固定性伴的走婚、尚青、居碉楼等等的东女国文化元素,在雅砻江流域和大渡河流域影响至今。今丹巴女子服饰传承了东女国“尚青”服饰,丹巴境内现存古碉楼343座,丹巴民居碉房楼顶的“煨桑”塔是女性生殖崇拜的象征。这种种的东女国文化遗存,是否说明东女国故都就在丹巴?丹巴古碉群是否就是故都遗址? 大荆区片四镇五乡论坛,乐清北部

 丹巴古碉群时空交错 大荆片区志,

走川藏线,去丹巴女儿国!

走川藏线,去丹巴女儿国!

走川藏线,去丹巴女儿国!

  当我走进丹巴采风,寻觅东女国的流风遗韵,历史的涛声与眼前的现实交织成斑斓的梦境,铺天而来。s

  在梭坡乡莫洛村村支书长命家的露台,长命指着屋前的三座古碉楼介绍说,这三座均是寨碉,用作防御战事,及寨族活动之场所。除寨碉外,还有家碉。传说五角以上的碉楼均为女人所设计。

长命支书说,过去梭坡乡习俗是家中女人为大。孩子跟母系家庭。男子晚上“顶毪衫”到女子家过夜,夜聚晨离。“顶毪衫”是当地走婚习俗,即是一到晚上,几个男子相约,头顶一件毪衫(披风)遮脸,到女子聚集的碉房对歌求爱,直唱到三更半夜,女子们唱累了,倒睡在锅庄旁。这时,男子进屋找到自己心仪的女子,若是女子也心仪该男子,就会让位允许男子躺在自己身边谈情说爱,情到浓时,男子则可带走女子,到女子屋内过夜,行夫妻之实,天亮男子必须回自己母亲家。长命的老婆就是“顶毪衫”结识而成的。

  在中路乡,笔者住进了丹巴县文化馆馆长桑丹家——一座有700多年历史的古碉楼。桑丹馆长介绍说,在唐代,吐蕃人和唐人就把居住在墨尔多神山周围的部族称为“嘉莫查瓦绒”,“嘉莫”是指女王,“查瓦绒”是指河谷,合起来意即为女王的河谷。后人将嘉莫查“瓦绒”简称为“嘉绒”。而发源于丹巴的大渡河,当地话叫“嘉莫欧曲”,意为女王的汗水和泪水汇成的河流,即女王之河。嘉绒藏族自古至今都信奉墨尔多神山,“墨”在藏语中一般指女性,也就是说,墨尔多是女神山,是女权崇拜的象征。

  中路乡每年五月,全寨人在古寨碉下,为年满17岁的女孩子举行盛大隆重的成人礼,全寨男女老幼会前来祝贺、献上哈达,然后载歌载舞同庆。而男孩子就没有这种礼遇了。

  桑丹馆长继续说,丹巴女子服饰无论多么华丽,其主色调一定是黑色的,保留了宫廷古韵。丹巴“锅庄”舞曲调为拉拉调,带有浓重的宫廷音乐韵味。即使是婚恋,也保留了古老的“顶毪衫”、“爬房子”、“抢头帕”走婚习俗。巴底乡至今还有“爬房子”的婚俗,即男子晚上徒手爬墙翻进相好的女子房内约会。在布科村,男子看上女子,就抢夺女子头帕示爱。现在很多家庭是大女儿当家,男子则要嫁进女家,财产由女儿继承,家中由母亲掌权。

  桑丹馆长带我参观中路乡发掘的旧石器遗址和石棺葬群。他说,这些遗址说明在5000年前就有人类活动。中路乡现存古碉楼193座,三面临水,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前有墨尔多神山护佑,后有梭坡乡土地储备,山上泉水长流不息,山下有大、小金川汇合成大渡河南流。中路乡无论在地理位置,还是战争防御条件,都是古时冷兵器时代应对频繁战乱的绝好建都之址。这一切,都与史料记载的东女国女王居所相吻合,东女国故都在丹巴中路乡应无疑。

桑丹馆长还告诉笔者,听祖辈老人说,中路乡过去有温泉,传说东女国女王爱泡热水塘,泡澡时有众男侍奉。女王还爱吃唯有中路乡出产的高山香梨,并将梨花放进温泉香熏,女王因此天姿国色,国内女子皆仿效,东女国美女如云。民间流传东女国因美色招致亡国。 2 p$ G6 }& i$ g5 @

  丹巴宣传部卫林部长则对笔者有另外一番陈述。在公元七世纪时,吐蕃王朝拓疆扩土,直逼唐朝疆域,东女国应是此时被吐蕃吞并。只是当时吐蕃无暇顾及东女国,实仍由女王代管。另外,吐蕃征服东女国时,女王曾投靠唐朝,唐皇划地归女王,但条件是由女王之子为王。吐蕃知晓后,将女国收归吐蕃,女王携旧部仓促逃往金川谷地隐居。女国可能就此消亡。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俗学专家万建忠教授介绍,与唐朝的子嗣制相比,东女国是完全不同的王位传承制度,她们不想放弃自身的文化传统,接受男权社会的控制,逃亡隐居,失去居所,文化逐渐遗落。

  因此,在道孚、雅江两县结合部、鲜水河大峡谷沿岸的扎坝和位于西藏东部的昌都,也还保留着女国特征,都是典型的女性中心社会。这些地方,女性不仅掌握着家庭的大权,而且也是家庭劳动的主要劳动力。g

  然而,东女国是女性国家而不是母系氏族社会,母系氏族社会是早期原始社会,但东女国却是独特的世界上少有的由女人全面管理的国家。因此东女国是一种文化,其内涵和当今社会中的女性主义有些相似。y

万建忠教授说,母系氏族是人类在生产力还不发达的时候所必经的一个社会阶段,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母系社会逐渐被父系社会所取代。但是,如今在一些生产力不很发达的地区,因为与外界交流几乎隔绝,这种母系社会有可能得以保存。如泸沽湖摩梭人和丹巴“美人谷”这样的部落具有鲜明的母系文化特征,只属于“母系制家庭的遗留”。另外一种深层的社会心理因素,保持母系氏族制度,表明了对祖先的一种认同,人类始祖是从女性开始的。

  从藏史《贤者喜宴》《西藏王臣记》《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可以查找到吐蕃以前子从母姓的历史记述,在西藏,喜马拉雅山诸峰全是女神,遍布藏区的大地之神(即十二丹玛)也是女神。

  曾一首藏族民歌向春季女神发出了这样的请求:“春季的庄稼女神啊/请赐给我们土水风火吧/我这藏红花呀/正要扎下根啦”。当人们拜倒在女神足下的时候,也许已经隐约透露出藏民族对其史前母系时代的集体追忆,更容易让人在想象中去浮现逝去不见踪影的“东女国”。

女儿国之都在丹巴 遗址将申请世界遗产保护

‘东女国’国都近在我省的丹巴县!——近日,数位专家前往“东女国首府”遗址所在地丹巴县中路乡克格依村,通过学术论证认定:东女国在历史上为羌、藏文明起到了中介性质的作用,它同时说明羌、藏文明有一种密不可分的关系。

据丹巴县委宣传部卫林部长介绍,国内数位史学、藏学精英参加了这次学术论证会。专家们通过在中路乡克格依村的考察,一致认定:公元八世纪末,东女国王室发生内乱,男人篡夺了王权,女王冒着生命危险,携带旧僚巧妙逃离到金川,并在金川人的帮助下恢复了王室,东女国因此在金川复兴。复兴的东女国曾辉煌一时,但很快被历史的长河淹没。其直接原因估计是女王自己造成的:女王有一个让生下来的女子十分漂亮健康的祖传秘方,因此国内美女如云,周围其他国家为了争夺这些美女,搅得东女国鸡犬不宁。据传乾隆皇帝打金川导致古东女国的最后灭亡。

据悉,丹巴县政府将对东女国遗址进行保护,并向联合国提出申请世界遗产保护。

中国著名的史学家任乃强教授:

东女国东与茂州(今四川茂县、汶川一带)交界,东南与雅州(今四川雅安一带)交界。其文化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以女性为中心和女性崇拜的社会制度,以女性为国王。女王侍女达数百人之多,每五天听政一次。女王死后,便另立王室之女。大女儿为国王,次女为小王。如果大王死后,便由小王嗣立。可见,东女国王位继承采取了女王终身制与家族垄断制相结合的方式,男子无权参与。

藏学博士格勒: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东女国”的传闻。《西游记》第54回曾描写过一个大名鼎鼎的“西梁女国”。而玄奘亲撰的《大唐西域记》中,也有关于“大雪山中”的“东女国”的记载。

藏学专家降边嘉措教授:

当时,东女国与唐中央政府保持着友好关系。早在隋朝时,东女国就与隋朝政府有使者往来。唐高祖武德年间,东女国汤滂氏遣使贡方物。唐太宗时曾降玺书以示慰抚。武则天时,册拜东女国敛臂为左玉钤卫员外将军,赐以瑞锦制蕃服,东女国使者亦多次来朝。后来,吐蕃强大,统一了青藏高原,东女国成为吐蕃政权的一部分。东女国旧部又接受唐朝赐予的丝帛,成为内地与吐蕃进行丝绸贸易的中间商。所以,《旧唐书》记载说东女国“部落代表刺史等官,然亦潜通吐蕃,故谓之‘两面羌’”。既表明了东女国旧部的中介性质,又说明了羌、藏文明密不可分的联系。

  远足丹巴撩开东女国神秘面纱

甘孜州东部的丹巴县,以“美人,古碉,藏寨”吸引着世界的眼球。几天前,一大批史学家联合藏学专家经过论证认为,丹巴还是历史上著名的东女国国都所在地!这一消息立即引起世界的关注,法国SPOT卫星也将镜头聚焦这里。SPOT还惊奇地发现,东女国的首府所在地还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墨尔多神山和大渡河等五条河呈360度的辐射状,形成一个硕大的螺旋,而东女国首府所在地则是螺旋的中心!

神秘消失的东女国在千年之后的今天被发现,在这层神秘面纱下掩抑着的是一个怎样的东女国?近日,记者从成都出发,奔行400多公里,来到唐僧西行取经曾经过的女儿国……

  东女国·初探

从桑丹家打开女国之门

7月26日,我们踏上了探索东女国奥秘的征程。次日上午,我们来到了小金河畔的丹巴县中路乡克格依村。“中路”,藏语的意思是令人向往的地方。克格依村坐落在半山腰上,对面便是雄伟的墨尔多神山。

顺着山路,我们来到半山腰的一户人家,院子建在一片开阔的平地上,大门足有4米高,用黑色和红色的油漆涂饰。推开院门,院内的房屋均是白色墙体,红色柱子,圣洁而庄严,房子后面耸立着一座碉楼,气势恢弘。宽敞明亮的屋内,摆放着具有浓郁藏族风情的家具、各种图腾以及吉祥物。屋外虽是酷暑高温,但屋内却凉爽宜人。

主人桑丹热情地接待了我们。50岁开外的桑丹是丹巴县文化馆馆长,是有地位有文化的男人,但这个大家庭的一家之主却是桑丹的长女拉姆。此前,这个家庭则由桑丹的妻子“掌舵”。谈到家里的女权地位时,桑丹坦然地说,大如建房、祭祀、婚嫁等,都由他们家眼下的女王拉姆来决定。像他一样,女婿也是外乡“出嫁”到这个家庭的。而在这个村子里,几乎所有家庭都是女人主事,男人负责劳作。当地还有个习俗,就是女孩子到一定年龄后,村里的长辈要为她举行一次隆重的成人仪式。成人仪式后,女孩才可谈情说爱。

东女国·习俗

女国遗风今犹在

与丹巴很多地方一样,克格依村的青年男女恋爱结婚一直保留着鲜明的女国文化特征:中路、梭坡乡延续的“顶毪衫”、革什扎乡的“抢头帕”、巴底乡的“爬墙子”等都是古老的女国遗风。采访时,我们偶遇四川大学一位教授,他受甘孜州政府之托,为当地进行史学考证。在教授的娓娓讲述中,我们“看到”了这样一幅浪漫的画面———

一个月色媚人的夜晚,小伙子们肩披毪衫(披风),兴高采烈地来到心中思念的姑娘家,他们此行的目的是来对歌。姑娘们也相约成群,早已坐在火塘边,等待小伙子们的到来。小伙子们躲在隐蔽的角落,变换嗓音把一首首情歌唱给姑娘们,姑娘们也将一首首情歌抛过去。空寂的夜空,响起了阵阵绝妙的歌声,“一个人呆着的时候,总觉得山寨是空的……一个人吃糌粑没味道,两个人同吃香又甜……”直至深夜,姑娘们在歌声中围绕火塘和衣席地而卧。这时,小伙子慢慢走向姑娘的身边。如果女方对来者满意,就会让出地方,两人相挨而卧。如果无意对方,则坚决不让靠近。通过顶毪衫,小伙子为自己以后与姑娘幽会奠定了基础。接下来,他将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趁着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去履行一生中必不可少的“走婚”第一步———爬墙子,到姑娘的闺房中去约会。

在桑丹家,记者见到了一位叫阿姆的婆婆,虽已74岁高龄,婆婆的思维依然清晰。她说,当年,她“谈恋爱”就是通过“顶毪衫”、“爬墙子”开始的。

东女国·文明

罕额依深藏古文明

中路乡有一处名叫罕额依的地方,“罕额依”的藏语意思为很古老的地方。1996年,这里曾出土了黑陶、石斧、骨针等大量新石器时代的器物。据说当时出土的文物多达4吨,地层断代有8层之多,而且发掘出来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来到中路乡,当然要到罕额依。当我们来到当年的发掘现场时,这里已经被回填,成了一片玉米地。在这片玉米地旁边的土堆中,记者见到了远古人类的石棺,乍看就像是几片石头镶在土层中。在当地一位热心居民的指引下,我们才看见,这些石棺并不是用石片随意拼在一起的,而是有条理和层次的,石棺还分了上下或前后几部分,分别用来存放尸骨和陪葬品等。我们还在其中一口石棺中发现了一个石制纺轮,据说它的历史要比我们所熟知的三星堆文化要早。

  东女国·遗迹

碉楼前似见硝烟战场

大渡河源头向下两公里的地方,是东女国的又一个遗址———梭坡乡藏寨。梭坡和中路分别坐落在同一座大山的两面,然而两地风貌迥异,梭坡藏寨所处的山势险峻,易守难攻,山坡上建有很多高大的碉楼,连成一条直线,小金河和大渡河在这里汇合,形成一道天然屏障。当地一位藏文教师告诉我们,这里曾是东女国抗御外来侵袭的主战场。

顺着山路攀行半小时,我们来到半山腰上一户藏民家,在他家房前,便是三座高耸的碉楼,最高的有30多米,其两边耸立着四角碉,中间耸立着一座八角碉。碉与碉之间,可以通过孔穴对望,形成相互支撑,相互照应之势。在八角碉楼上,有明显的横条纹,这位藏文教师说,这种带条纹状的碉楼称为母碉,条纹象征妇女的百褶裙,它代表女性的至尊权利。

寨子里一位80岁的拉姆措老奶奶告诉记者,一般百姓居住的碉楼上下六层,而女王所居碉楼则有九层,这代表女王的“九五之尊”。老奶奶说,在这座山的山顶,有一个类似城堡的地方还留有碉楼的残迹,碉楼的前面挖有壕沟,这条壕沟形成一道类似于护城河的屏障,易守难攻。如果放下碉楼的大门,就成了一座可以通过壕沟的桥,这和中原地区古代的城门一样。

从历史的碎片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完整的东女国首都———梭坡作为东女国的门户,面向东南,成为对外交往和战场,而中路作为东女国的大后方,负担着生产和建设的任务,也成为了女王的后宫,以及家园。

东女国·历史

东女国建于隋唐以前?

从当地文物部门,我们找到了一部《旧唐书》,里面记载着东女国:西羌之别种,以西海中复有女国,故称东女焉。俗以女为王。东与茂州、党项接,东南与雅州接,界隔罗女蛮及白狼夷。其境东西九日行,南北二十日行。有大小八十余城。俗重妇人而轻丈夫。也就是说,东女国东与今茂汶一带交界,东南与今雅安一带交界,在隋唐以前,西部已存在一个女人统治的国家,风俗女重男轻,官宦多为女人。

在《旧唐书》中还记载着东女国的服饰———王服青毛凌裙,下领衫,上批青袍,其袖委地,冬则羔裘,饰以纹锦,饰之以金。由此可见东女国王的华贵富丽。丹巴县文化馆馆长桑丹说,今天,丹巴一带妇女装束与东女国时的装束一脉相承,崇尚黑色的百褶裙和披肩等传统。

丹巴县委宣传部长卫林说,坐落在丹巴县城东北方的墨尔多神山是藏区四大神山之一,是英雄的象征,又是一座女性神山。自古以来,人们就把墨尔多神山周围纵横千里之地居住的部族称为“嘉莫查瓦绒”。藏语中,“嘉莫”是指女王的意思,“查瓦绒”是河谷的意思,合起来表示女王统治的河谷地区。有藏学专家考察认为,当时的东女国范围应该是以现在的丹巴为中心,覆盖雅江、道孚乃至更远的藏、滇地区。一直致力于研究东女国历史的学者王怀林也表示,东女国是公元六七世纪出现的部落群体及地方政权,东女国文化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以女性为中心和女性崇拜的社会制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