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6 2200家店在上海集體陣亡,“第八大菜系”怎麼了?

日料韓料在去年不再高歌猛進。原因之一就是過去一年國內餐飲行業的變化太驚人,這些海外餐飲品類跟不上趟了。

1

“第八大菜系”,今年門店數狂跌27%

地緣關係的接近、日韓文化的流行、健康餐飲的興起,讓日韓料理成為我國餐飲市場上最大的海外特色餐飲品類。截至2016年底,日料全國門店數量居然一路殺入前八,排在粵菜和江浙菜之前。

2200家店在上海集體陣亡,“第八大菜系”怎麼了?

而剛剛出爐的《中國餐飲報告2018》卻顯示,這種高歌猛進在過去的一年裡踩下了剎車。

從15個重點城市看,日料店鋪數除鄭州有明顯增加之外,其他城市均出現了明顯減少,其中日料店鋪數佔全國1/10的上海,一年減少了2200家,降幅達到27.5%

而韓料頹勢更為明顯,數據顯示,其店鋪數2017年底為4.8萬家,比年初減少了1.5萬家,僅在上海一地,就減少了2500家

日韓作為緊鄰中國的發達國家,在餐飲的門店管理水平、產品標準化和工業化方面,都全面領先於中國餐飲行業,同時產品線符合“亞洲胃”,因此日韓料理在中國市場一直具有很強的競爭力。

而這個趨勢在2017年戛然而止。

2

一個縮影

曾經“教科書”般的丸龜制面頹勢已顯

曾在日本餐飲行業工作十年的極十諮詢創始人史遠分析道,正是2016年日料的大好形勢,引發了市場的過量進入,再加上中日經濟地位的變化和國內餐飲創新的狂飆,最終導致了去年的大洗牌。

在這當中,將“開放式廚房、半自助服務”引入中國的模式先驅丸龜制面,是一個耐人尋味的典型案例。

2200家店在上海集體陣亡,“第八大菜系”怎麼了?

作為日本連鎖快餐巨頭,丸龜制面在2012年登陸上海,迅速成為人頭攢動的網紅店。為一份快餐排隊一兩個小時,創下了當時國內餐飲的一個奇蹟。

丸龜經典的自助自選模式,隨即成為了中式快餐的珍貴教科書。

它繼承了日本人嚴謹高效的風格,門店中有一條直線型櫃檯,顧客拿著托盤依次經過主食區、小菜區、飲料區,完成取餐後結賬。同時,採用開放式廚房,顧客點單後隨即當面烹飪,大大提升了快餐的口味和體驗感。

目前丸龜的全球門店數量剛過1000家,絕大多數在日本本土,中國作為其第二大市場,內地門店數量僅為70多家,同店銷售增長持續乏力,拓店也在去年陷入停滯。

更有消息人士對內參君表示,國內某二線城市的區域代理,正在考慮關閉區域內所有門店並退出丸龜。

去年,丸龜制面曾宣佈了自己的開店計劃,到2025 年,也就是未來 8 年,新開5000家左右門店,平均每年新開625家。照現在的拓展速度來看,達到目標的希望越來越渺茫了。

3

打法古板創新慢,日料韓料已“跟不上趟”

結合《中國餐飲報告2018》對於其它品類的調研,不難得出結論,日料韓料的創新太慢了。在過去一年裡,中餐經過了品類細分,味型調整,供應鏈佈局等多重加速,日韓料理作為“外來和尚”的光芒已被嚴重掩蓋。

首先是政經大背景的影響。“薩德事件”直接導致韓餐文化輸出斷裂,而中日經濟形勢的演變,也影響了日料的發展。

一名日企員工表示,目前在內地工作的日本人,從數量規模到薪資待遇,和幾年前相比都有一定萎縮,對日料的消費需求逐漸被中國消費者代替。

其次,中餐“師夷長技”。日資企業作風細膩,謹小慎微,這樣的保守風格在近兩年的中國餐飲行業,可謂相當不合時宜。

近年來入華投資的日資餐企如丸龜制面、鎌倉Pasta等,作風類似,無論是投資拿鋪、還是引進人才,處處束手束腳落於人後,在與國內創新餐飲品牌的較量中節節敗退。而他們帶來的先進模式,已經被中式快餐品牌摸透。

2200家店在上海集體陣亡,“第八大菜系”怎麼了?

師承丸龜的和府撈麵,正是結合了經典的門店佈局,採用更適合國人的中式麵條,就餐場景也更上一層樓,在成立四年之後,國內門店已經破百。西北面食新秀笑滿面,聚焦西北風味,採取類似模式同樣發展迅猛。

最後,產品迭代乏力。日料要求食材新鮮、切割講究、擺放藝術,對食材要求高,日料店當前以單店為主,供應成本高,品質不穩定,終端價格上也沒有優勢。

而韓料產品單一,創新空間較小。大多依託韓劇的風靡,短時間火爆。但其產品離不開韓式泡菜、韓國辣醬調味,基本味型單一、缺乏創新,同質化嚴重,大大縮短了品類生命週期。

4

洗牌之下,日韓料理將走向何方?

與多位餐飲人探討後,總結出了日韓料理未來的3個發展方向:

- ➊ -

形式上“去日韓化”,突出品類、產品

事實上,從《中國餐飲報告2018》可以看出,日料的細分品類勢能一直在持續上升,正因為此,一大批跟風而至,眉毛鬍子一把抓的半吊子日韓料理才會折戟沉沙。

“過去,大家普遍認為日料就是生魚片,實際上,近幾年國內的日料細分品類,如拉麵、炸豬排、天婦羅都形成了獨立的品牌,模式上越來越接近日本本土,產品也充分考慮了國人的飲食需求。”史遠說。

2200家店在上海集體陣亡,“第八大菜系”怎麼了?

谷喜農芝士年糕火鍋創始人沈愛坡表示,韓料經過洗牌之後,品牌集中度提高,客群需求仍然存在,對於本身具有產品優勢的品牌是一個機遇。

“我們將原有的品牌一分為三,形成芝士年糕品牌,拌飯品牌和烤肉品牌的組合,只強調品類不強調韓式,去年發展很好。”

而門店已發展至1500家的N多壽司,精準定位於壽司外賣,不過多渲染日本元素,同樣在近兩年中持續高速增長。

- ❷ -

撕掉“高端餐飲”標籤,強調性價比

日料毛利高,是2016年大批餐飲人湧入的重要原因,由於日料向來被認為是一種“高端餐飲”,客單價居高不下,成本幾元錢的三文魚,端上桌動輒上百,這其中的泡沫在2017年被逐漸擠掉。

上海資深日料餐飲人趙剛說,日料的價格水分將逐漸被擠出,但不代表日料店價格會普降,恰恰是隨著市場對日料食材的瞭解不斷深入,真正的高端日料也將被凸顯出來:“價格迴歸本質,日料在消費者心目中不再浮誇,則各檔次的日料都能有所發展。”

- ❸ -

進入比拼供應鏈的下半場

日韓料理都對原料有較高要求,未來的競爭很可能不再集中於產品形式,而是進入比拼供應鏈的下半場。

2200家店在上海集體陣亡,“第八大菜系”怎麼了?

在日料的原料供應上,長三角地區的日料品牌明顯優於其它地區,在他們的帶動下,日料價值迴歸近在眼前。

蘇州的TunaMaki前不久獲評美團點評黑珍珠,其負責人表示,由於供應鏈的優勢,他們呈現的產品價值,是以往日料店人均300到500的水平,而客單價實則在100到200元。

同時,生鮮產品是離新零售最近的品類,以大洋世家為代表的海鮮供應鏈企業,還有以盒馬鮮生為代表的新零售餐飲模式,都使得這場角逐更加精彩紛呈。

經過洗牌後,日韓料理仍有大機遇

去年日韓料理門店大面積萎縮,並不意味著這兩個品類不行了,本質是日韓餐飲企業適應不了狂飆突進的中國餐飲市場,同時中國的餐飲人還沒有把這兩個品類“吃透”

事實上,這兩個品類本身很符合當下的餐飲趨勢,經過次輪洗牌後,仍有很大機遇,“日韓餐飲出技術,中國餐飲人打市場,未來的發展前景我是看好的。”史遠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