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為什麼聰明的人大都喜歡獨處?

燒音箱


首先,獨處讓他們回到自己。

獨處,亦從外界事務中抽身出來,和自己在一起。就如回到自己的家一樣,無拘無束,不必去迎合,不必去配合,也不用勉強。這個家,是離心最近的,比我們平日的家更親近,家人只有自己,無需擔心打擾到其他人。在自己的空間裡,自言自語也好,發呆也好,欣賞花草樹木也好,開心就好!

回到自己,可以覺知到,身體是放鬆的,從頭部到腳趾,心也慢慢靜下來,之前在“外”的奔波,疲憊,勞累等等都隨身心的放鬆而消融……

弗吉尼亞·伍爾芙《到燈塔去》裡面有個獨處的細節特別美妙感人:獨自一人,一切外擴的、絢麗的、語言的存在和行為都消失了;人懷著莊嚴感縮回自我,一個楔形的隱秘的內核,是別人所看不見的。

儘管她直挺挺地坐著,仍繼續在織襪子,但正是這樣她感受到了自我;而這個擺脫了一切身外附屬之物的自我可以自由地從事最奇特的冒險。

此刻我一個人在公園散步,身心逐漸放鬆,自在而愉悅,白天上班的各種疲憊,一下都灰飛煙滅了。雖然在夜晚,感覺空氣有如晨間清新。

其次,獨處讓他們看到自己。

站得高才能望得遠,走出問題才能看到問題。獨處就是那高山,我們敢於攀頂,就有機會一飽眼福,也會意識到,世界很大,我們都很小,有些事情,自己想太多,放大而已。獨處就是一梳理器,幫助人更理性看待事物。

《簡愛》曾說:“我復又獨處時,我細想了聽到的情況,窺視了我的心靈,審察了我的思想和情感,努力用一雙嚴厲的手,把那些在無邊無際、無路可循的想象荒野上徘徊的一切,納入常識的可靠規範之中。”

獨處,提高了思考的維度,從俯瞰世界的角度來審視問題,看到自我的渺小,也就能接納,會感恩……

我在公園裡走著走著,回顧下白天發生的一切,看到同事有自己工作的難處,客戶也有客戶的難處,我們三方都要互相理解……

再者,獨處讓他們成為更好的自己。

村上春樹《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麼》:我這個人是那種喜愛獨處的性情,或說是那種不太以獨處為苦的性情。每天有一兩個小時跟誰都不交談,獨自跑步也罷,寫文章也罷,我都不感到無聊。和與人一起做事相比,我更喜歡一個人默不作聲地讀書或全神貫注地聽音樂。只需一個人做的事情,我可以想出許多來。

這不!獨處讓他內在迸發更多靈感,促成更多作品呢!

周國平曾說,閱讀是與歷史上的偉大靈魂交談,藉此把人類創造的精神財富“佔為己有”。寫作是與自己的靈魂交談,藉此把外在的生命經歷轉變成內在的心靈財富。信仰是與心中的上帝交談,藉此積聚“天上的財富”。這是人生不可缺少的三種交談,而這三種交談都是在獨處中進行的。

獨處擴大了內在空間,激發潛能,加速創造。

綜上,你能理解為什麼聰明的人喜歡獨處吧?身心得以放鬆,生命得以審視,靈魂得以豐盈。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有書共讀


因為他們知道,生活中,很多社交是無用的。

人與人之間的社交,說到底也是一種等價交換,別人不願意幫你,因為他知道跟你的社交併沒有那麼高價值,不足以讓他掏心掏肺,傾囊相助。

與其浪費時間精力,去結交那麼多無關痛癢的“朋友”,倒不如多花點時間學學如何更好地獨處,豐富自己的生活。

林徽因說過,真正的淡定,不是避開車馬喧囂,而是在心中修籬種菊。如果想衡量一個人的內心有多強大,就看他能不能一個人獨處。


只有樂於獨處的人,才懂得在靜寂中觀察、分析、思考,從麻亂中理出頭緒。

在中國功夫裡面,有一門獨特的修煉方法叫“閉關”,在一段時間內與外界隔絕,潛心修煉武學,成為高手,獨處大抵就是這個道理。


優秀的人,往往不合群。

韓寒在松江二中讀書期間,班上沒有人睬他,沒有人和他說話。

因為他乾的事和別人不一樣。別人在上數學課,學數學,韓寒在寫小說;別人在上外語課,在學英語,韓寒在寫小說。

然後下了課,拿著小說對別人說:“你看,這是我上課寫的小說,寫的很好的。你看一下。”

同學們一頭霧水,大哥,你這樣能考上大學嗎?於是大家都不理韓寒。

和韓寒相比,韓寒的同學,已經被社會所塑造,成為了生活中的普通人。合群的人,大多數都最終成為了普通人。


奮鬥吧P年


因為社交本身就需要消耗大量的意志力。

很多人其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就是平時花很多時間在社交的人,回到家裡獨處的時候,一般都會筋疲力竭,又得花時間自己療傷才能恢復到原來的水平。

而且在社交的過程中,難免需要和別人吹水和喝酒,吹水和喝酒,是最令人產生疲憊感,而且毫無產出的兩個社交活動。

社交中的吹水式聊天,不僅不能給人帶來任何效益,更為重要的是,它讓你養成這樣的一種習慣,就是遇到什麼事情,不是想著怎麼去解決,而是期望它能靠朋友的幫助而消失。

為什麼我們那麼憎恨那些在聊天中吹水和侃大山的人,因為他們的成就和所有的一切,都是構築在虛無縹緲的幻想之中,你叫他去做點實際的事情,完全是不可能的。

喝酒也是。

如今流行的酒桌文化,最具特色的就是“服從性測試”。

領導看一個人怕不怕你,就過去敬他一杯酒,如果這個人大大方方地懟自己,接著把酒一飲而盡,那說明他對領導你還是挺服從的。

你一旦進入酒桌文化裡頭,喝不喝酒,喝多喝少,完全不是由你來決定的,而是看領導的心情或者應酬的需要,而人這個作為最為關鍵主體的物體,卻退到最後面。

這些原因,大概就是那麼多聰明人不想社交的原因吧,不過他們能不想社交就不社交,要麼是才華橫溢,不用靠別人的臉色生活,要麼就實力雄厚,即使一個人生活,也能好好的。


曾少賢


這就像現在人們常說的:當我們在喝雞湯的時候,人家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悄悄努力著。



之前在公司上班的時候,就遇到過這種情況,剛進公司的時候發現,有幾個同事總喜歡聚在一起,上班一起說笑,下班一起吃飯逛街,然後她們一致的排斥另一個女生,那個坐在角落裡默默聯繫客戶不參與閒談的人。幾個人不僅背地裡說她,當面也曾時不時的擠兌人家,更有人當著大家的面指桑罵槐的說她,對立和孤立的相當明顯。


但那個女生從來不反攻,默默消化一切敵意,上班要麼網絡聯繫客戶要麼打打電話溝通,下班時間收拾東西走了😊,因為我倆經常在一個地方等公交,所以熟識起來,話語間她絲毫不提其他人,只告訴我怎樣開發客戶,我很感激,所以與她不知不覺走的近了,過了一段時間,她辭職了,原來是拿到了職業證,去更好的單位工作了。

這個女生走後,原來的幾位同事依舊一起八卦一下老闆的家庭,再一起嘲諷一下下一個業績較好的女生,看到了這一切,我也選擇獨來獨往,並不是因為自己聰明。只是覺得好沒意思。


雲應何住


我不聰明,假裝個聰明人來回答一下吧哈!

應當承認社會上有少部分人確實比普通人聰明,這些人具有較強的個人特質,同時具有超乎常人的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想不一定是聰明人“喜歡”獨處,還有環境、人際關係的影響。我分析情形大致有以下這些:

1、思想、行為能力難以與普通人對接

聰明人善於思考,意識超前。與一般人相比,聰明人總是喜歡挖掘事物的內涵和外延,想得比一般人要深和廣。當普通人在喋喋不休談論某事時,在一旁的聰明人可能已經想到比他們談論更內在的東西。而聰明人又往往不願意假裝不懂,混在人群中人云亦云。談論內容不在一個層次,無法對接。

2、需要更安靜的環境

因為聰明人喜歡思考,他們需要更安靜的環境,人多嘈雜會影響他們思考。

當然也有一些聰明人喜歡鬧中取靜,所謂“大隱隱於市”。不過要做特立的思考,還是要有良好的環境。

3、驕傲的氣質與親和力

有的聰明人多少帶有一點驕傲氣質,有時不屑與普通人打交道。

聰明人因為有思想、有能力,往往給人以高高在上的感覺。如果沒有一定的親和力,普通人很難接近他,打交道也就更難。

4、社交技能的缺乏

越不在群裡混,就越難以融入群裡。社交是個純社會實踐的東西,沒有足夠的實踐,一味冷眼旁觀,自然就難以掌握社交技巧。關於實踐,不僅關乎智商,更關乎情商。高智商的人未必情商就高。

5、聰明反被聰明誤

這種人其實算不上真正的聰明人,屬於小聰明。格局不大,心胸不闊,眼光總是盯著自己的小利益,自然難以讓大家愉快接納。

總之,頭腦聰明的人也許註定孤獨,但如果在某些方面改善自己的行為,作為多數的普通人更多一點包容和讚賞,相處會很融洽,對共同進步、和諧也會起到促進作用。


天闕867


首先同意聰明的人大多喜歡獨處這個觀點。

舉一個典型的例子就夠了:Albert.Einstein。

在關於愛因斯坦的傳記中記載,這位科學巨匠中、小學時行動緩慢,九歲時還不能順暢的語言表達,不喜歡與人交往,功課成績普通,並不受歡迎,甚至遭到厭惡。

童年時一個小小的指南針是他科學的啟蒙,優秀的科普讀物進一步激發了他的好奇心,也增長了他的科學知識。之後他進入蘇黎世工業大學學習數學與物理,在大學的自由空氣裡愛因斯坦廣泛閱讀了赫爾姆霍茲、赫茲、麥克斯韋等物理學大師的著作,展現了非凡的自學能力、分析問題習慣以及獨立思考的能力。

愛因斯坦一生的成就是石破天驚的:狹義相對論、廣義相對論、引力波理論開創了物理學的新紀元。其優秀的天賦是毋庸置疑的,但在大師的行事風格上更能看出他成功的秘密。愛因斯坦不注重衣著外表,厭惡社交與讚揚,無視榮譽和獎牌,其一生中最多的時間都花在集中精神專心鑽研上。大師評價自己說,“我完全知道我沒有什麼特殊的才能:興趣、專一、頑強工作,以及自我批評使我達到我想要達到的理想境界。”

總結愛因斯坦最顯著的特徵:專注,由此也可以回答:聰明的人為何大多喜歡獨處。

一、獨處更有助於思考。

獨處時隔絕了繁雜世界的干擾,人可以把精力最大限度地關注於自身,清晰自己的目標,獨立分析問題,優化自身的天賦。

二、獨處更能提高效率。

獨處避免了無效社交造成的分心和分割時間碎片,時間集中的運用更有利於專注的養成,切實提高工作效率。

三、獨處是更有深度的力量。

人在有共鳴處更自在,與同水平線上的人相處才能找到舒適的社交區域,聰明的人本就屬於少數,在沒有共鳴時選擇獨處,本身就是一種智慧和力量。

聰明徵服世界,單純征服靈魂。像愛因斯坦一樣的巨匠們身上都凝結了這樣的特徵。最後用他一句傲嬌的話來表達我們不去打擾的尊重吧:“一個以偉大的創造性觀念造福於全世界的人,不需要後人來讚揚。他的成就本身就已經給了他一個更高的報答。”


自由在1984


因為聰明人知道獨處的價值大於無效社交。

很多人喜歡和朋友在一起,很熱鬧,最重要的是積累了人脈資源。當有事的時候,可以找到合適的人幫助。但是忘了最重要的一點,真正維繫人脈關係的恰恰是利益,也就是同等的價值交換。當你自己沒有足夠的能力或者是吸引人的優勢,再緊密的聯繫只能稱之為不對等的巴結,而不能稱之為好的人脈。所以社交不在於數量,在於質量。根本是要使自己變得強大,朋友便不請自來。

而聰明人恰恰是明白這一點,與其浪費時間做無效社交,不如靜下心來提高自己。



聰明人善於挖掘獨處的價值

獨處是一種能力,從事任何一項事業想要做到高水平都要耐得住寂寞。獨處是一種境界,孤單卻不孤獨。獨處的人不會因為沒有安全感和認同感而選擇隨波逐流。

獨處可以發現真實的自我。有許多人喜歡參加各種聚會,大家觥籌交錯,好不熱鬧。自己覺得很開心,但是回到家就會覺得身心俱疲。這是因為你在表現你不具備的品質,產生心力的透支。同時違背了真實的自己。

當你獨處時,可以慢慢地呼吸,靜下心來傾聽內心的聲音。那個聲音會告訴你:你喜歡什麼,你想要什麼,如何才能使自己真正感到快樂。

當你獨處時,可以進行獨立的思考,有敏捷的思維,可以冷靜做判斷而不受外界的干預。

我就喜歡獨處,但是並不聰明。我喜歡獨處是因為方便。兩個人一起的話,要互相等待、相互遷就,浪費時間。獨處工作效率高。



獨處的人社交能力並不弱

我的一位老師說如果不是為了謀生,我都不會出門,我喜歡靜靜地待著或一個人做自己喜歡的事。很多人會覺得她很宅,處事能力不高。其實恰恰相反,她非常獨立,社交能力也很強,善於與人合作,善於整合資源。因為獨處的人是自信的,非常有底氣,當需要與人打交道時非常的乾淨利索。

相反,有許多人到哪都喜歡成群結隊,要不都無法出門。其實只是在小圈子裡非常活躍,讓ta與陌生人溝通都很困難,實際的社交能力不強。


光源映宇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日常的人際交往通常具有三個部分的功能:現實的指令功能、情感支持功能,以及信息交換功能。

所謂現實的指令性功能,指的是我們日常與人交道,需要釋放一些指令,才能讓別人明白我們的現實需要。比如你需要告訴肯德基的售貨員,你想要買什麼套餐;或是告訴出租車司機,你想要去什麼地方。而情感支持功能更多指的是,通過與他人的相處,緩解我們內心的孤獨、寂寞等負面情緒。由於我們人類天生是一種群體性生物,我們本能地會想要得到他人的理解、認可與喜愛,而在與我們的親人、朋友、知己在一起,恰恰可以很大程度地滿足我們這方面依戀的需要。

對於上述兩種人際功能,不論智商多麼高的人,都是需要的。而心理學的調查也顯示,聰明人與不聰明的人,在這兩個部分的所花的時間,都是差不多的。那麼為什麼聰明的人會給別人留下更喜歡獨處,更不願意與人交流的印象呢?原因就在於人際功能的第三個部分——信息交換。

所謂信息交換,指的是人類之間相互交換自己擁有的知識和理念,在思想的碰撞交流中增進各自的認知功能。而既然是一種交換行為,就需要交換的雙方勢均力敵、信息量基本相當。但如果一方的認知水平遠遠高於另一方,那麼要麼變成了不等量的交換(信息量高的一方給信息量低的一方灌輸知識,比如講課或者補習);要麼根本無法形成信息交換(比如對方跟你談拉格朗日方程,你完全聽不懂)。而這種情況,恰恰就是很多聰明人每天都會面對的問題。他們要麼覺得周圍的人根本聽不懂自己說什麼,要麼覺得自己說了,對方也只能點頭稱是,不能給自己任何收穫和啟發。因此,在調查當中,很多智商比較高的人,往往在信息交換功能上花費相對較少的時間,而更樂於一個人去思考和學習。


紫花地丁


一棵參天大樹的周圍註定沒有其他樹木,群聚而生的樹木,只能長成灌木叢。

最聰明的人往往也是最孤單的人。

聰明人之所以聰明,因為他善於思考。

其實我們大多數人,剛剛從孃胎裡出來時,智商上的差異並不明顯,大家都有100來億數量腦細胞,但都是很弱小的存在。

人之初白如雪。

但是在我們長大的過程中,個體的差異慢慢變大了。

有的人勤于思考,他的腦細胞迅速茁壯,神經元也越來越強壯。

有人總結說,很多長大後智商超群的人,嬰幼兒時期反而顯得很笨拙,甚至開始說話的時間也比普通孩子晚。

最典型的例子是愛因斯坦,他到了三歲才能順利表達自己的意思。

但我認為,幼年時的愛因斯坦絕不笨拙。

別的孩子急於說話,爭取獲得大人們的關愛的時候,愛因斯坦可能在默默觀察這個世界,用他自己的方式。



有句話叫“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裡”,用在社交上同樣正確。

我們發現,一群人聚在一起時,討論的往往是質量最低的話題。

為什麼呢?

因為需要照顧弱小!

質量最低的話題,往往也是所有人都有能力討論的話題,假如討論的層次過高,一部分人就會被排除在外。

任何一個群體的思想高度,同樣也是紡錘型結構,一小部分人特別成熟,一小部分人特別幼稚,大部分人介於兩者之間。



一個聰明人,不要太在意大多數人的看法。

經常有人會說:看!我們這麼多人都同意這個觀點,偏偏你一個人不一樣!少數服從多數,所以你是錯的!

這句話肯定是有問題的。

很多情況下,多數意見代表的是中庸,或者是保守,絕對不是最正確的觀點。

最正確的觀點,一定是少數派觀點!

當然了,不是所有少數派觀點都是最正確,也有可能是另一個極端,即那是最錯誤的觀點。



聰明的人喜歡獨處,因為他找不到朋友。

找不到朋友的聰明人有兩種選擇,第一是降低自己的思想,成為中庸群體的一員,然後變成一箇中庸的人。

另外一種選擇,就是堅持孤獨。

孤獨也是保持聰明的手段!

因為孤獨可以促進一個人的思考,人類的大腦越用越靈活,再聰明的人,長久不思考也會退化。

所以我們看到,聰明人並非不能融入一個群體,而是不屑於融入任何一個普通群體!

當他想要進入一個群體,他輕易就能進入。

這是孤獨與孤僻的區別。

聰明人孤獨,但肯定並不孤僻。


99隨便


美好的生命在於珍惜和呵護

1、獨處在於珍惜生命。遠離繁雜的俗世喧囂,減少不必要精力和時間的投入,不浪費時間和精力,把精力和時間用於有意義的事上,哪怕是用於身心的小憩,用於享受了生命,也等於延長了壽命。

2、獨處在於修身養性。可以淨化心靈,修養身心。反思過去,謀劃未來。提高修養,優化德行。以嶄新、優雅、持重、淳厚的風格登上一個個人生舞臺。

3、獨處在於明智。空靈明淨心態,自若安然的心境,可以激發靈感和潛能。不受干擾的獨立思考,靜謐的身心,會收穫奇思妙想,獨到的見解,獨特的辦法,見人不能見之因果,料眾人難料之事,看清世事,悟通人生。

4、獨處在於放飛自我。遠離塵世的煩惱,遠離情感的困擾,遠離人事的束縛,遠離俗世的誘惑。可以輕輕放下重負,盡情的享受自由,帶著輕鬆愉悅心情,放養負傷積勞的身心,放飛壓抑已久的心靈,來一次自我放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