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为什么聪明的人大都喜欢独处?

烧音箱


首先,独处让他们回到自己。

独处,亦从外界事务中抽身出来,和自己在一起。就如回到自己的家一样,无拘无束,不必去迎合,不必去配合,也不用勉强。这个家,是离心最近的,比我们平日的家更亲近,家人只有自己,无需担心打扰到其他人。在自己的空间里,自言自语也好,发呆也好,欣赏花草树木也好,开心就好!

回到自己,可以觉知到,身体是放松的,从头部到脚趾,心也慢慢静下来,之前在“外”的奔波,疲惫,劳累等等都随身心的放松而消融……

弗吉尼亚·伍尔芙《到灯塔去》里面有个独处的细节特别美妙感人:独自一人,一切外扩的、绚丽的、语言的存在和行为都消失了;人怀着庄严感缩回自我,一个楔形的隐秘的内核,是别人所看不见的。

尽管她直挺挺地坐着,仍继续在织袜子,但正是这样她感受到了自我;而这个摆脱了一切身外附属之物的自我可以自由地从事最奇特的冒险。

此刻我一个人在公园散步,身心逐渐放松,自在而愉悦,白天上班的各种疲惫,一下都灰飞烟灭了。虽然在夜晚,感觉空气有如晨间清新。

其次,独处让他们看到自己。

站得高才能望得远,走出问题才能看到问题。独处就是那高山,我们敢于攀顶,就有机会一饱眼福,也会意识到,世界很大,我们都很小,有些事情,自己想太多,放大而已。独处就是一梳理器,帮助人更理性看待事物。

《简爱》曾说:“我复又独处时,我细想了听到的情况,窥视了我的心灵,审察了我的思想和情感,努力用一双严厉的手,把那些在无边无际、无路可循的想象荒野上徘徊的一切,纳入常识的可靠规范之中。”

独处,提高了思考的维度,从俯瞰世界的角度来审视问题,看到自我的渺小,也就能接纳,会感恩……

我在公园里走着走着,回顾下白天发生的一切,看到同事有自己工作的难处,客户也有客户的难处,我们三方都要互相理解……

再者,独处让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村上春树《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我这个人是那种喜爱独处的性情,或说是那种不太以独处为苦的性情。每天有一两个小时跟谁都不交谈,独自跑步也罢,写文章也罢,我都不感到无聊。和与人一起做事相比,我更喜欢一个人默不作声地读书或全神贯注地听音乐。只需一个人做的事情,我可以想出许多来。

这不!独处让他内在迸发更多灵感,促成更多作品呢!

周国平曾说,阅读是与历史上的伟大灵魂交谈,借此把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占为己有”。写作是与自己的灵魂交谈,借此把外在的生命经历转变成内在的心灵财富。信仰是与心中的上帝交谈,借此积聚“天上的财富”。这是人生不可缺少的三种交谈,而这三种交谈都是在独处中进行的。

独处扩大了内在空间,激发潜能,加速创造。

综上,你能理解为什么聪明的人喜欢独处吧?身心得以放松,生命得以审视,灵魂得以丰盈。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有书共读


因为他们知道,生活中,很多社交是无用的。

人与人之间的社交,说到底也是一种等价交换,别人不愿意帮你,因为他知道跟你的社交并没有那么高价值,不足以让他掏心掏肺,倾囊相助。

与其浪费时间精力,去结交那么多无关痛痒的“朋友”,倒不如多花点时间学学如何更好地独处,丰富自己的生活。

林徽因说过,真正的淡定,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如果想衡量一个人的内心有多强大,就看他能不能一个人独处。


只有乐于独处的人,才懂得在静寂中观察、分析、思考,从麻乱中理出头绪。

在中国功夫里面,有一门独特的修炼方法叫“闭关”,在一段时间内与外界隔绝,潜心修炼武学,成为高手,独处大抵就是这个道理。


优秀的人,往往不合群。

韩寒在松江二中读书期间,班上没有人睬他,没有人和他说话。

因为他干的事和别人不一样。别人在上数学课,学数学,韩寒在写小说;别人在上外语课,在学英语,韩寒在写小说。

然后下了课,拿着小说对别人说:“你看,这是我上课写的小说,写的很好的。你看一下。”

同学们一头雾水,大哥,你这样能考上大学吗?于是大家都不理韩寒。

和韩寒相比,韩寒的同学,已经被社会所塑造,成为了生活中的普通人。合群的人,大多数都最终成为了普通人。


奋斗吧P年


因为社交本身就需要消耗大量的意志力。

很多人其实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就是平时花很多时间在社交的人,回到家里独处的时候,一般都会筋疲力竭,又得花时间自己疗伤才能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而且在社交的过程中,难免需要和别人吹水和喝酒,吹水和喝酒,是最令人产生疲惫感,而且毫无产出的两个社交活动。

社交中的吹水式聊天,不仅不能给人带来任何效益,更为重要的是,它让你养成这样的一种习惯,就是遇到什么事情,不是想着怎么去解决,而是期望它能靠朋友的帮助而消失。

为什么我们那么憎恨那些在聊天中吹水和侃大山的人,因为他们的成就和所有的一切,都是构筑在虚无缥缈的幻想之中,你叫他去做点实际的事情,完全是不可能的。

喝酒也是。

如今流行的酒桌文化,最具特色的就是“服从性测试”。

领导看一个人怕不怕你,就过去敬他一杯酒,如果这个人大大方方地怼自己,接着把酒一饮而尽,那说明他对领导你还是挺服从的。

你一旦进入酒桌文化里头,喝不喝酒,喝多喝少,完全不是由你来决定的,而是看领导的心情或者应酬的需要,而人这个作为最为关键主体的物体,却退到最后面。

这些原因,大概就是那么多聪明人不想社交的原因吧,不过他们能不想社交就不社交,要么是才华横溢,不用靠别人的脸色生活,要么就实力雄厚,即使一个人生活,也能好好的。


曾少贤


这就像现在人们常说的:当我们在喝鸡汤的时候,人家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悄悄努力着。



之前在公司上班的时候,就遇到过这种情况,刚进公司的时候发现,有几个同事总喜欢聚在一起,上班一起说笑,下班一起吃饭逛街,然后她们一致的排斥另一个女生,那个坐在角落里默默联系客户不参与闲谈的人。几个人不仅背地里说她,当面也曾时不时的挤兑人家,更有人当着大家的面指桑骂槐的说她,对立和孤立的相当明显。


但那个女生从来不反攻,默默消化一切敌意,上班要么网络联系客户要么打打电话沟通,下班时间收拾东西走了😊,因为我俩经常在一个地方等公交,所以熟识起来,话语间她丝毫不提其他人,只告诉我怎样开发客户,我很感激,所以与她不知不觉走的近了,过了一段时间,她辞职了,原来是拿到了职业证,去更好的单位工作了。

这个女生走后,原来的几位同事依旧一起八卦一下老板的家庭,再一起嘲讽一下下一个业绩较好的女生,看到了这一切,我也选择独来独往,并不是因为自己聪明。只是觉得好没意思。


云应何住


我不聪明,假装个聪明人来回答一下吧哈!

应当承认社会上有少部分人确实比普通人聪明,这些人具有较强的个人特质,同时具有超乎常人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想不一定是聪明人“喜欢”独处,还有环境、人际关系的影响。我分析情形大致有以下这些:

1、思想、行为能力难以与普通人对接

聪明人善于思考,意识超前。与一般人相比,聪明人总是喜欢挖掘事物的内涵和外延,想得比一般人要深和广。当普通人在喋喋不休谈论某事时,在一旁的聪明人可能已经想到比他们谈论更内在的东西。而聪明人又往往不愿意假装不懂,混在人群中人云亦云。谈论内容不在一个层次,无法对接。

2、需要更安静的环境

因为聪明人喜欢思考,他们需要更安静的环境,人多嘈杂会影响他们思考。

当然也有一些聪明人喜欢闹中取静,所谓“大隐隐于市”。不过要做特立的思考,还是要有良好的环境。

3、骄傲的气质与亲和力

有的聪明人多少带有一点骄傲气质,有时不屑与普通人打交道。

聪明人因为有思想、有能力,往往给人以高高在上的感觉。如果没有一定的亲和力,普通人很难接近他,打交道也就更难。

4、社交技能的缺乏

越不在群里混,就越难以融入群里。社交是个纯社会实践的东西,没有足够的实践,一味冷眼旁观,自然就难以掌握社交技巧。关于实践,不仅关乎智商,更关乎情商。高智商的人未必情商就高。

5、聪明反被聪明误

这种人其实算不上真正的聪明人,属于小聪明。格局不大,心胸不阔,眼光总是盯着自己的小利益,自然难以让大家愉快接纳。

总之,头脑聪明的人也许注定孤独,但如果在某些方面改善自己的行为,作为多数的普通人更多一点包容和赞赏,相处会很融洽,对共同进步、和谐也会起到促进作用。


天阙867


首先同意聪明的人大多喜欢独处这个观点。

举一个典型的例子就够了:Albert.Einstein。

在关于爱因斯坦的传记中记载,这位科学巨匠中、小学时行动缓慢,九岁时还不能顺畅的语言表达,不喜欢与人交往,功课成绩普通,并不受欢迎,甚至遭到厌恶。

童年时一个小小的指南针是他科学的启蒙,优秀的科普读物进一步激发了他的好奇心,也增长了他的科学知识。之后他进入苏黎世工业大学学习数学与物理,在大学的自由空气里爱因斯坦广泛阅读了赫尔姆霍兹、赫兹、麦克斯韦等物理学大师的著作,展现了非凡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习惯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

爱因斯坦一生的成就是石破天惊的: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引力波理论开创了物理学的新纪元。其优秀的天赋是毋庸置疑的,但在大师的行事风格上更能看出他成功的秘密。爱因斯坦不注重衣着外表,厌恶社交与赞扬,无视荣誉和奖牌,其一生中最多的时间都花在集中精神专心钻研上。大师评价自己说,“我完全知道我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兴趣、专一、顽强工作,以及自我批评使我达到我想要达到的理想境界。”

总结爱因斯坦最显著的特征:专注,由此也可以回答:聪明的人为何大多喜欢独处。

一、独处更有助于思考。

独处时隔绝了繁杂世界的干扰,人可以把精力最大限度地关注于自身,清晰自己的目标,独立分析问题,优化自身的天赋。

二、独处更能提高效率。

独处避免了无效社交造成的分心和分割时间碎片,时间集中的运用更有利于专注的养成,切实提高工作效率。

三、独处是更有深度的力量。

人在有共鸣处更自在,与同水平线上的人相处才能找到舒适的社交区域,聪明的人本就属于少数,在没有共鸣时选择独处,本身就是一种智慧和力量。

聪明征服世界,单纯征服灵魂。像爱因斯坦一样的巨匠们身上都凝结了这样的特征。最后用他一句傲娇的话来表达我们不去打扰的尊重吧:“一个以伟大的创造性观念造福于全世界的人,不需要后人来赞扬。他的成就本身就已经给了他一个更高的报答。”


自由在1984


因为聪明人知道独处的价值大于无效社交。

很多人喜欢和朋友在一起,很热闹,最重要的是积累了人脉资源。当有事的时候,可以找到合适的人帮助。但是忘了最重要的一点,真正维系人脉关系的恰恰是利益,也就是同等的价值交换。当你自己没有足够的能力或者是吸引人的优势,再紧密的联系只能称之为不对等的巴结,而不能称之为好的人脉。所以社交不在于数量,在于质量。根本是要使自己变得强大,朋友便不请自来。

而聪明人恰恰是明白这一点,与其浪费时间做无效社交,不如静下心来提高自己。



聪明人善于挖掘独处的价值

独处是一种能力,从事任何一项事业想要做到高水平都要耐得住寂寞。独处是一种境界,孤单却不孤独。独处的人不会因为没有安全感和认同感而选择随波逐流。

独处可以发现真实的自我。有许多人喜欢参加各种聚会,大家觥筹交错,好不热闹。自己觉得很开心,但是回到家就会觉得身心俱疲。这是因为你在表现你不具备的品质,产生心力的透支。同时违背了真实的自己。

当你独处时,可以慢慢地呼吸,静下心来倾听内心的声音。那个声音会告诉你:你喜欢什么,你想要什么,如何才能使自己真正感到快乐。

当你独处时,可以进行独立的思考,有敏捷的思维,可以冷静做判断而不受外界的干预。

我就喜欢独处,但是并不聪明。我喜欢独处是因为方便。两个人一起的话,要互相等待、相互迁就,浪费时间。独处工作效率高。



独处的人社交能力并不弱

我的一位老师说如果不是为了谋生,我都不会出门,我喜欢静静地呆着或一个人做自己喜欢的事。很多人会觉得她很宅,处事能力不高。其实恰恰相反,她非常独立,社交能力也很强,善于与人合作,善于整合资源。因为独处的人是自信的,非常有底气,当需要与人打交道时非常的干净利索。

相反,有许多人到哪都喜欢成群结队,要不都无法出门。其实只是在小圈子里非常活跃,让ta与陌生人沟通都很困难,实际的社交能力不强。


光源映宇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日常的人际交往通常具有三个部分的功能:现实的指令功能、情感支持功能,以及信息交换功能。

所谓现实的指令性功能,指的是我们日常与人交道,需要释放一些指令,才能让别人明白我们的现实需要。比如你需要告诉肯德基的售货员,你想要买什么套餐;或是告诉出租车司机,你想要去什么地方。而情感支持功能更多指的是,通过与他人的相处,缓解我们内心的孤独、寂寞等负面情绪。由于我们人类天生是一种群体性生物,我们本能地会想要得到他人的理解、认可与喜爱,而在与我们的亲人、朋友、知己在一起,恰恰可以很大程度地满足我们这方面依恋的需要。

对于上述两种人际功能,不论智商多么高的人,都是需要的。而心理学的调查也显示,聪明人与不聪明的人,在这两个部分的所花的时间,都是差不多的。那么为什么聪明的人会给别人留下更喜欢独处,更不愿意与人交流的印象呢?原因就在于人际功能的第三个部分——信息交换。

所谓信息交换,指的是人类之间相互交换自己拥有的知识和理念,在思想的碰撞交流中增进各自的认知功能。而既然是一种交换行为,就需要交换的双方势均力敌、信息量基本相当。但如果一方的认知水平远远高于另一方,那么要么变成了不等量的交换(信息量高的一方给信息量低的一方灌输知识,比如讲课或者补习);要么根本无法形成信息交换(比如对方跟你谈拉格朗日方程,你完全听不懂)。而这种情况,恰恰就是很多聪明人每天都会面对的问题。他们要么觉得周围的人根本听不懂自己说什么,要么觉得自己说了,对方也只能点头称是,不能给自己任何收获和启发。因此,在调查当中,很多智商比较高的人,往往在信息交换功能上花费相对较少的时间,而更乐于一个人去思考和学习。


紫花地丁


一棵参天大树的周围注定没有其他树木,群聚而生的树木,只能长成灌木丛。

最聪明的人往往也是最孤单的人。

聪明人之所以聪明,因为他善于思考。

其实我们大多数人,刚刚从娘胎里出来时,智商上的差异并不明显,大家都有100来亿数量脑细胞,但都是很弱小的存在。

人之初白如雪。

但是在我们长大的过程中,个体的差异慢慢变大了。

有的人勤于思考,他的脑细胞迅速茁壮,神经元也越来越强壮。

有人总结说,很多长大后智商超群的人,婴幼儿时期反而显得很笨拙,甚至开始说话的时间也比普通孩子晚。

最典型的例子是爱因斯坦,他到了三岁才能顺利表达自己的意思。

但我认为,幼年时的爱因斯坦绝不笨拙。

别的孩子急于说话,争取获得大人们的关爱的时候,爱因斯坦可能在默默观察这个世界,用他自己的方式。



有句话叫“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用在社交上同样正确。

我们发现,一群人聚在一起时,讨论的往往是质量最低的话题。

为什么呢?

因为需要照顾弱小!

质量最低的话题,往往也是所有人都有能力讨论的话题,假如讨论的层次过高,一部分人就会被排除在外。

任何一个群体的思想高度,同样也是纺锤型结构,一小部分人特别成熟,一小部分人特别幼稚,大部分人介于两者之间。



一个聪明人,不要太在意大多数人的看法。

经常有人会说:看!我们这么多人都同意这个观点,偏偏你一个人不一样!少数服从多数,所以你是错的!

这句话肯定是有问题的。

很多情况下,多数意见代表的是中庸,或者是保守,绝对不是最正确的观点。

最正确的观点,一定是少数派观点!

当然了,不是所有少数派观点都是最正确,也有可能是另一个极端,即那是最错误的观点。



聪明的人喜欢独处,因为他找不到朋友。

找不到朋友的聪明人有两种选择,第一是降低自己的思想,成为中庸群体的一员,然后变成一个中庸的人。

另外一种选择,就是坚持孤独。

孤独也是保持聪明的手段!

因为孤独可以促进一个人的思考,人类的大脑越用越灵活,再聪明的人,长久不思考也会退化。

所以我们看到,聪明人并非不能融入一个群体,而是不屑于融入任何一个普通群体!

当他想要进入一个群体,他轻易就能进入。

这是孤独与孤僻的区别。

聪明人孤独,但肯定并不孤僻。


99随便


美好的生命在于珍惜和呵护

1、独处在于珍惜生命。远离繁杂的俗世喧嚣,减少不必要精力和时间的投入,不浪费时间和精力,把精力和时间用于有意义的事上,哪怕是用于身心的小憩,用于享受了生命,也等于延长了寿命。

2、独处在于修身养性。可以净化心灵,修养身心。反思过去,谋划未来。提高修养,优化德行。以崭新、优雅、持重、淳厚的风格登上一个个人生舞台。

3、独处在于明智。空灵明净心态,自若安然的心境,可以激发灵感和潜能。不受干扰的独立思考,静谧的身心,会收获奇思妙想,独到的见解,独特的办法,见人不能见之因果,料众人难料之事,看清世事,悟通人生。

4、独处在于放飞自我。远离尘世的烦恼,远离情感的困扰,远离人事的束缚,远离俗世的诱惑。可以轻轻放下重负,尽情的享受自由,带着轻松愉悦心情,放养负伤积劳的身心,放飞压抑已久的心灵,来一次自我放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