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古代的酒到底多少度,为何古人动不动喝好几坛都不会醉呢?

蔡龚亮


要弄清这个问题,有必要先梳理一下酒的种类和酒的制作历史,搞清楚古代的酒和今天的酒有什么异同。

就酒的制作技术来说,世界上的酒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个是酿造酒,另一个是蒸馏酒。就酿造酒的原料来说,大致分为果酒和谷物酿造的酒。果酒就是葡萄酒、苹果酒、柑橘酒等等以水果为原料的酒,在中国不占主流,虽然葡萄酒等自汉代前后已从西域传入,但一直没有成为主流,中国人的饮酒,一般还是以谷物酿造的酒为主。那么,什么是蒸馏酒呢?蒸馏酒就是在谷物酿造的酒的基础上,对酿造酒再通过蒸馏器和蒸馏技术进行再次制作,可以进行一次或两次、三次蒸馏,最后的酒精度可以达到70度左右。

就全世界范围而言,蒸馏酒技术的出现以及成熟要晚于酿造酒。历史上最早出现蒸馏技术的应该是在现位于阿拉伯半岛的美索布达米亚地区,年代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千年左右,以后沿东南传入印度北部地区,但是蒸馏酒的制作一直没有广泛的传开,可以说在13世纪下半期之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地区并未掌握蒸馏酒的制作技术。中国虽然在4~5千年前就出现了比较成熟的谷物酿酒技术,但蒸馏酒的出现是比较晚近的事。明代的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甄,蒸令气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败之酒皆可蒸烧。近时惟以糯米或黍或秫或大麦蒸熟,和曲酿瓮中十日,以甄蒸好,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现在有不少学者主张蒸馏酒的出现在中国可能更早,根据是唐代的文献中已有“烧酒”和“白酒”一词出现,比如《全唐诗》卷四四一白居易《荔枝楼对诗》中的“烧酒初开琥珀香”,卷五一八雍陶《到蜀后记途中经历》中的“自到成都烧酒熟”,《全唐诗》卷五八九李频《游四明山刘樊二真人祠题山下孙氏店》中的“起看青山足,还倾白酒眠”,卷五九六司马扎《山中晚兴寄裴侍卿》中的“白酒一樽满,坐歌天地清”等的歌咏中,都出现了“烧酒”或“白酒”的词语。但这里所说的“烧酒”或“白酒”恐怕并非现代意义上的烧酒和白酒,王赛时在《唐代饮食》中指出:“值得注意的是,唐代文献中常见的‘白酒’一词,此非白色酒,也不同于现代概念中的白酒。这种白酒就是浊酒。唐人常以酿酒原料为酒名,凡用白米酿制的米酒,唐人称之为白酒,或称为白醪。”而唐人笔下的烧酒,应该是一种经过低温烧法进行灭菌处理(以使保值期延长)过的酒,“唐人称经过加热处理的酒为烧酒。”我觉得虽然还不能贸然断定唐代时的“白酒”和“烧酒”就一定不是今天的白酒或烧酒,但比照同时期的其他文献和当时中国的酿造技术,蒸馏酒似乎还没有出现。但是否在元代才由外域传入,似乎还可商榷,北宋的田锡在《曲本草》中说:“暹罗酒以烧酒复烧二次,入珍贵异香。”可知宋人已经知晓暹罗酒在制造工艺上的独特性,“复烧二次”是否可理解为将酿造的初级酒再通过蒸馏的方式重新制作,尚需进一步的论证。中国的蒸馏酒技术的传入,有一支可能来自南方的暹罗(现泰国)和云南一带,元在消灭了南宋之后,长驱直入,一直攻打到云南,并在1287年占领了暹罗,暹罗此时已经有蒸馏的烧酒生产,来源可能是印度北部和阿拉伯一带,之后从南方带入了蒸馏酒的制作技术。另有一支是直接来自阿拉伯地区,元代的蒙古人曾出兵西域,在西亚及阿拉伯一带建立过“”,这一时期东亚和西亚乃至东欧的交通被武力打开,蒙古人的马队驰骋在广阔的欧亚大陆上,蒸馏酒的技术也有可能在这时期被带入中国。不过,蒸馏酒在元代中国的普遍传开,似乎是在13世纪末或14世纪以后,马可波罗在其《东方见闻录》(或译作《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述了中国用米和麦酿造的酒,但未提及蒸馏酒一类的烈性酒,马可波罗在中国的逗留期间是在1274~1290年间,即便这时已有蒸馏酒出现,大概还未达到普及的程度。在1330年元代宫廷的饮膳太医忽思慧撰献给文宗皇帝的《饮膳正要》一书中,记述了一种从南方传入的称之为“阿拉吉”的烧酒,在同时代的《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出现了一种传自南蛮的烧酒“阿里乞”,“阿拉吉”和“阿里乞”应该来自于阿拉伯语araq,意谓“蒸发、发散”。此后,蒸馏酒的制作在中国蓬勃展开了,各地出现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白酒。

从这一历史考察来看,古人喝的酒,至少元代中期以前的中国人所喝的酒,应该都是谷物的酿造酒,酒精度大概在10-15度左右,甚至更低。这样看来,水浒传中的好汉(都是宋代人)动辄可以和好几碗(其实那种碗都是浅浅的,也不大,绝不是深底大碗),也不算什么太了不起的,也就是像今天的人一连喝了1-2瓶绍兴黄酒而已。绍兴黄酒的酒精度一般在15度左右,红葡萄酒一般在13-15度左右,白葡萄酒更低,大概在8度左右。我想,今人和古人,中国人和外国人,在饮酒的酒量方面,其实差异不大,千万不要被历史小说中的有些描述吓倒了。






复旦大学徐静波


1月份的时候到北京去玩,和历来现实大佬吃了几顿饭,结果被大哥带到某KTV,还找了陪唱的!纵横因为喝了太多的酒已经不醒人世,回去之后竟然还跟我媳妇说了,从此我媳妇看我的眼神都充满了嫌弃。

正常情况下,如果喝啤酒我不会喝断片,但是喝白酒真的是一喝就醉,在北京大概呆了三天,每一天都迷迷糊糊的,原本打算来一个北京五日游,结果连喝两天,就被历来现实大哥给我喝回老家了。

现在喝的酒,主要就是红酒、白酒、啤酒,一般低段位喝啤酒,肚子有多大,就能喝多少;高段位喝白酒,不管多牛叉,几杯就到位;喝红酒的是整洋事,我纵横江湖这么多年,所见到的喝红酒的场景并不多,有的时候跟媳妇来点小资情调,喝点红酒兑点雪碧。

那么,问题来了,古代都喝什么酒?为什么感觉他们喝酒千杯不醉,比如《水浒传》中的武松,在杀人后,街坊邻居为他送行,武松也不知道喝了多少碗酒,是古代人的酒量大吗?

其实,要是把古代人挪到现在,灌他两杯高浓度白酒,领他去KTV,他也得下水。

古代主要喝的酒是米酒和黄酒,关于两者之间的差别我也没太搞明白,查资料显示,大概二者的工艺差不多,只不过米酒用大米、黍米、粟米等谷物为主要原料做的,而黄酒的原料不止于这些,还包括其他的。

另一方面,米酒是新酒,也就是刚酿造出来的,而黄酒是陈酒,米酒在保存一段时间后就变成了黄酒。

整体来说,黄酒可能包括了米酒,度数也比米酒高一点。

我们中国地大物博,各地情况又不一样,所以,说法也很多,我如上所述,还需要懂酒的朋友指点一二。

不管是黄酒还是米酒,都是谷物发酵酒,制作过程简单,通常是米饭蒸熟后,晾凉,然后拌上酒曲,进行发酵,发酵之后再用筛子把酒糟过滤掉,剩下的酒放到坛子里面封存,到一定时候就能拿出来喝了。

这种酒,有的老百姓都能酿,酿酒技术跟现代无法比,有的时候酒里面还有一些米渣,喝的酒也并非完全透明的,有些浑浊,因此,也有称古酒为“浊酒”,北宋范仲淹就曾写出“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这样的名句。

因为酿造技术低,大多数酒的度数并不高,普遍在十度以下,最高不会超过十五度,技术差一点的则可能只有三五度。

三五度的酒其实跟水已经没啥区别了,喝这样的酒自然是千杯不醉了,能喝多少水,就能喝多少酒了。

但是中国古代的酒,并不是一层不变的,而是经过时间的推进,提纯技术越来越先进,酒的度数也会逐渐提升。

当然,黄酒这种酒,即使技术再成熟,它的酿造工艺在那里,度数应该还是低水平的。

蒸馏酿酒技术的出现,彻底提高了中国白酒度数。

关于蒸馏酒是中国自主发明,还是来自其他国家,目前还不太好考证,甚至在什么时间出现的,都是个问题。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认为是元代时期出现的:“烧酒(就是蒸馏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蒸令汽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

相对于发酵酒来说,蒸馏酒酿造技术进步主要体现在蒸馏器上,通过蒸馏提纯,含有杂质更少,甚至可以直接提纯出酒精。

元代文献中已有蒸馏酒及蒸馏器的记载,但是如果因此认为蒸馏酒最早起源于元代,也有问题,经过大量学者考证,宋代时就已经存在蒸馏器。

在唐诗中,甚至也有蒸馏酒的诗句,唐诗《荔枝楼对酒》中写道:“荔枝新熟鸡冠色,烧酒初开琥珀香”而另一则诗中则写道:“久闻成都溜酒香,不思自身人长安”,可见唐代已有蒸馏酒。

甚至在近代出土的东汉文物中,也发现了青铜器蒸馏器,虽然缺乏更多的史料支撑,但是表明中国古代很可能已经出现了蒸馏酒。

纵横认为,可能蒸馏酒在中国出现后,很长一段时间并未得到中原人的喜欢,而北方的游牧民族由于寒冷的气候条件,所以喜欢高纯度的蒸馏酒,从宋代开始,北方的游牧民族逐渐强大,经过辽、西夏、金、元等少数民族政权的发展,蒸馏酒在元朝时期得到快速的认可。

当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蒸馏酒并未完全取代黄酒,尤其是中原地区以南,黄酒还是有着很大的市场。

简单总结起来,元朝之前的人喝的都是黄酒,度数偏低,自然跟喝水一样,而元朝之后,白酒形成分水岭,喝蒸馏酒的人,不可能做到千杯不醉,但是喝黄酒的人照旧。

小小杂文,简单介绍了黄酒、米酒的区别,以及蒸馏酒的历史,如果你不嫌弃喝多了去KTV的纵横哥,欢迎评论互动!


史论纵横


酒文化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文化,好像不喝酒就不能办事一样。所以从古至今,喝酒在我国饭桌文化上是不可缺少的一种文化。

我们经常在影视剧当中看到武林好汉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动不动就是是几碗十几碗的喝下去,那么到底是因为古人酒量大呢还是古代的酒度数低呢?

说到古人喝酒,最著名的怕是武松了,三碗不过岗,武松喝了十八碗。不仅上山了,还打死了一只老虎,一战成名,至今都流传着武松打虎的故事。

为什么能喝如此之多呢?首先有两个方面跟我们现在有区别。

古代的计量单位和现在不一样。

我们知道,古代16两为一斤。而现在10两为一斤,这个计量单位上古代比现在同样是一两,但实际比现在要少了。

再者,古代常常说某某男子乃为八尺大汉。按照我们现在的一尺为33公分,那么八尺足身高有2.6米之多。

古代的人可能要比现在高一点,但也不会这么夸张。

根据古代的计量单位,时期不同,长短也不一样,到了明清一尺约为31厘米这样。之前到时在21--25厘米之间。

所以不能拿古代的一尺和我们现在的做衡量。

同样,作为其他用具也是一样的,同样的说法,可能要比现在的小一些。

(十六两秤)

古代酒水的度数很低,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我们知道,古代的酿酒工艺并不是很完善,跟现在的工艺根本没法比。 由于酿造工艺不一样,出来的酒度数自然不一样了。

我们现在的大多是蒸馏技术,而古代没有这个技术,用最多的还是酿酒,属于米酒的范围,不但度数不高,还带有米香的味道。

古代的酒通常都在十度以下,甚至在五六度这样,就跟现在的啤酒是一样的,所以,喝个几碗不成问题。

现在的人喝啤酒,能喝的也都在一件起步,十几二十瓶的都没有问题,下酒快。

所以,看似古人喝酒很厉害,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度数低,换成现在53度甚至六十多度的可能也喝不了多少。

因为酒文化的盛行,有因为度数低,所以古人才可以这么附庸风月。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酒逢知己千杯少”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侠游多少年”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太多太多,文人对于酒的痴迷,都留在了万千诗词里。


观复一鉴


其实古代的酒,就是“米酒”,主要由果粮加酒曲蒸煮而来,度数不高古人喝十几碗,甚至几十碗都不会醉。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这样一个故事:也就是黄帝时期,有个叫杜康的人,曾在黄帝哪里管理粮食。由于粮食吃不完,放在仓库的粮食都腐烂了。杜康将这些腐烂的粮食倒在了野外,动物吃了这些粮食以后,都被醉倒了。杜康很好奇,想一看究竟,于是就闻到一股浓郁香醇的气味,杜康忍不住尝了尝,发现甘甜可口。于是,酒就这样被发现了,杜康因此被称为“酒圣”。

虽然说这个故事很多人说是近代人杜撰的,不过古人喝的酒的确是米酒来的。根据古书记载:“仪狄始作,酒醪,变五味,少康作秣酒。”大禹时期的造酒官仪狄,从变质的酒醪里面已经发现了酒,而杜康用粟米已经开始酿酒了。所以说,古代的酒并非现在的白酒,而是米酒。也就是大家吃的醪糟,古人只是把酒糟去掉了,喝的就是米酒。甘醇可口,并不醉人。一般人可以喝几碗,都不会醉,不过喝多了依旧会醉。

我小时候喝过一种酒叫“清酒”,其实和饮料差不多,小时候大人喝啤酒,我们就和清酒。这种酒现在没有了,不知道清酒是不是产自日本。总之,现在已经没有听说清酒了,且在超市从来也没有看到清酒卖。小时候喝了,自今都没有忘记。我想古代喝的酒,估计和我们小时候喝的清酒差不多吧!名义上是酒,但是酒精含量极低,按照古人那种大碗大碗的喝酒,估计和清酒差不多,换做小孩也能喝他两碗。所以,古人喝的酒,并非白酒。

要是《水浒传》当中的武松,当年喝的是现代人喝的白酒,我敢肯定绝对是“三碗不过岗”。所以,能喝十八碗,还能飘飘欲仙的去打虎,只能说他喝的是米酒。绝非现在的白酒,我不知道厉害的人可以喝几斤白酒,总之能喝十八碗的人,估计还没有诞生。现在一般人能喝两瓶白酒,估计就要上天了,别说喝十八碗。最后,还是那句老话,古人动不动就喝几坛子,估计和我们小时候喝的那种清酒差不多。此外,古代的小说也有夸张的成分,比如武松打虎路过景阳冈喝了十八碗酒,如果是米酒,我有点相信,如果是纯白酒,我肯定不相信。还有,电视剧里面喝的都是水,都没有吞下去,要是白酒,某些人估计喝上几口估计就倒了。


谋士说


我们经常在武侠小说或影视中能看到这样的情节:一个大侠刚落座,就对着向他慢跑的店小二喊道,小二,两斤熟牛肉,10斤或一坛花雕。古代一坛酒以2斤,5斤,10斤装的为多。没过几分钟,就见酒菜上桌,大侠海吃海喝起来。



在古代,不论是舞刀弄枪的侠客或英雄好汉,如张飞,武松,萧峰,李寻欢等人,还是诸如屈原,李白,苏轼,柳永之类舞文弄墨的文人,他们一个个喝起酒来都是海量,豪气干云,最低都是以多少斤或多少坛起步。

光听到这些数量,吓都吓倒了。实质上,古人喝的酒,根本无法与现在的白酒相提并论。即使拿现在38——50度的中度白酒放在李白或武松面前,他们肯定也喝不下那么大的量,说不定已经喝得见阎王去了。



就拿嗜酒如命的李白来说,常常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来显摆自己的酒量。实质上,300杯酒确实不少,按照小酒杯3——4杯为一两,这些足有10斤了,也符合李白的喝酒风格和肚量。

但是,李白生活的唐代,基本上都是米酒,这种酒是以糯米酿制而成,酒精度在15度左右,仅仅比现在的黑啤酒精度高一些。现代酒量好的人,喝10瓶黑啤没一点问题。



另外,陕西人常喝的一种饮料——醪糟,制作工艺跟米酒一样,酒精度在8度左右,要高出一般啤酒的酒精度,在本质上也算是一种米酒,但人们从来不认为这东西是酒。

花雕也是由糯米发酵制成的一种酒,跟米酒度数一样,在15度左右,从古至今,在南方江浙一带很受欢迎。



因此,对于李白或其他豪侠,动不动就喝掉几百杯,或10多斤,或好几坛酒的情形,我们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放到现在,酒量好的人同样能干掉那么多,也不见得会醉。

古代由于酿酒技术和酿酒设备一般,多数情况下,只能酿制以米类作物作为原料的酒,它们要比小麦,玉米,高梁等作物容易酿制。



直到宋朝末年,随着蒸溜技术的完善,人们才逐渐掌握了蒸溜法酿酒,在四川一带,有些作坊可以酿出度数比较高的酒了。由于这种酒喝起来烧心,人们喝它也不像喝米酒那么从容,所以被称作烧酒,最早是作为麻醉剂用。

白酒广泛出现在生活中,酿酒技术成熟后,差不多到了明末清初。这时,人们完全可以用蒸溜法生产出50度以上的酒,还能酿出65度以上的高度白酒,如烧刀子,酒量再好的人,对这种酒也畏惧三分。


鸿鹄迎罡


在影视剧里及各种演义小说中,经常会出现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情景,那一个个人头一般大的酒坛,里面装着满满的酒水,然后那些豪迈人物们喝着这些酒时就如同喝水一般,丝毫不见醉意出现。

在看到这种情节时,很多人都会先入为主地以为他们喝的酒跟现如今人们所喝的白酒一样,是酒精度数很高的酒水,但实际上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古人们大碗所喝的酒跟我们现如今的高度数白酒不同,排除少数古代真实存在的酒神之外,大多数古代人海饮一般喝下的酒其实是度数很低的酿造酒。

酿造酒

所谓酿造酒就是不需要经过蒸馏的酒,大家平常所接触到的啤酒、红葡萄酒、黄酒就是当今世界上最出名的三大酿造酒。

经常喝啤酒、红酒、黄酒的人,都知道这类酒的度数有多么之低。

酿造酒一般被称为原汁酒,它是通过酵母把食物中的淀粉、糖分转换成酒精,最终才形成了我们所知道的酿造酒,因为保留了酿造食物的原本风味,酿造酒才被称之了原汁酒。


如果喝的是啤酒,想必现如今很多人都比电视剧中经常出现的豪侠们要厉害。

仅就我所见,一个人能喝下半箱啤酒的案例就不在少数,更不用说诺大中华土地,酒量超凡者的酒量了。

蒸馏酒

蒸馏酒和酿造酒有所不同的是,它们比酿造酒多了一道工序,这道工序就是蒸馏。

而蒸馏酒的原材料非常繁多,例如高粱、大米、小麦、葡萄等等,在全世界各地都有人用来做蒸馏酒。

然后这些食物经过发酵、蒸馏,就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蒸馏酒。


除了我们所知道的白酒之外,外国的白兰地、伏特加、朗姆酒等等都是高度数的蒸馏酒。

在喝这些蒸馏酒的时候,很多人就不能像喝啤酒一般豪气了,如果酒量不行,强行喝太多蒸馏酒的话,是有极大可能会丢掉性命的,现如今很多新闻案例就证明了这点。

蒸馏酒的历史发展

接下来我们再谈一下我国蒸馏酒的起源。

关于我国蒸馏酒的起源,很多人说是唐朝,但经过相关学者的考究,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宋朝。

是从宋朝开始,蒸馏酒才真正出现于我们的历史中的,最后经过多年的发展,蒸馏酒才在明清时期完全扩散在了全国各地。

我们现如今所看到的很多电视剧、历史演义背景大多数是在宋朝、明朝、清朝时期,在这些朝代白酒已经出现了,但并不意味着那些时代人们喝的就一定是白酒。


就如同白酒是我们的国酒一般,在这种情况下,国内还是有很多人喜欢喝低度数的啤酒、红酒。

以此类推,古代人们除了喝白酒之外,肯定也有很多接受不了高度数酒的人会选择去喝黄酒或者用酿造手法酿造出来的白酒。

在这种条件下,古代人喝好几坛酒都不会醉的情况就不会显得太过于离奇了。

所以说这就是古人经常喝好几坛酒也不会醉的原因,最主要还是古代人们所喝的酒度数低。


孤客生


古人动不动喝几坛酒还不醉,这样的情况多见于史书记载和文学作品,说明可信度还是比较高得。实际上,这点不值得奇怪,且不说元代之前,酒的酒精含量普遍较低,就在今天,好酒量的人也不算稀奇。

比如之前我喝酒的时候,多的时候喝过大概有七八斤啤酒加半斤二锅头,当然中间少不了几次厕所。而我见过能喝的反而是一个女孩,可以说天赋异禀,有次喝酒喝了那种青啤十多瓶,这个量算不了什么,奇的是人家喝的气定神闲,厕所都不用上,只能说个人代谢功能异于常人。而能喝的人有次在一个节目上介绍一个酒神,是鲁豫主持的一个节目,那人可以一顿喝七斤白酒,这可是货真价实的白酒,平均度数怎么也要四十度以上,古人喝酒小坛子也就两三斤的量,加起来也可以算是几坛子了。像名人里面,能喝酒的也屡见不鲜,比如最喜欢写酒的古龙大侠,他的作品里几乎每个大侠都爱酒,更有诸多酒量惊人的奇人异士。古龙大侠自身那个酒量也是骇人听闻,当年古龙大侠多数作品都拍成电影,他自己也是个编剧,他的酒量武行的壮汉见了都怕,据洪金宝回忆说古龙喝威士忌都是一杯一杯的灌,就算他们有功夫在身也不是古龙的对手。也许正因为古龙喝酒太甚,所以英年早逝,让人可惜。再一个能喝酒的比如俄罗斯人,他们的酒量是普遍较高,高度难喝的伏特加,他们可以面不改色的喝下一大瓶,而且是空口喝,什么下酒菜什么的是不需要的。



说了现代喝酒的众生相,其实是想说明一个道理,就算在今天这个人的体质,加上现在普遍较高的白酒度数,一次喝个几坛子酒都不算回事,何况是在一贯喜欢夸张的历史记载和文学作品里呢,这事不值得称奇。在元明清时代已经有了蒸馏酒,但是民间普遍流行的还是一般家庭式作坊酿造的酿造酒,比如大名鼎鼎的二锅头成形于清中期,已经接近于近现代了。了解一下古代白酒的普遍度数,就会明白喝几坛子酒根本不是事儿。

我们古人善于发展技术,不注重理论研究,所以没有确切记录酒精含量的记载,对于酒的描述多是老陈醇香等不牵涉量化的词,根据古人酿酒方式的记载和相关遗址的挖掘,可以推演出古代人相当一部分酿酒跟今天家庭酿米酒的基本方式和理论是完全一致的。我们今天酿酒度数最低的可以算是酒酿了,算是一种米水混合物,超市里冷藏区经常有卖,有些小孩子也喜欢买来吃,过滤掉大米,可以算是一种酒了。有些地方再深度发酵过滤一下,可以做成度数更高的酒,我某次在一个人家吃过一次家庭酿的米酒,已经进行了深度过滤,清亮剔透,甘甜中隐隐有丝丝辣口,论度数比不上黄酒,甚是甘醇,我怀疑《水浒传》里武松景阳冈喝的透瓶香就与此类似。度数再高一些的就是花雕女儿红这样黄酒了,按照今天观点来看,一般十四度左右。再高一点的就是类似清酒这样的酒了,今天的度量来看也不会超过二十度。这几种酒涵盖了大部分都古代酿酒,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低度,酒的酒精度数一旦下降,其猛烈程度也会成倍下降。就好像今天有人可以喝十多瓶啤酒若无其事,但是二两高度白酒就会歇菜。



史书里记载的事情,肯定是要有代表性的,喝酒的人多了去了,不可能喝次酒就给记录下来,只有那些天赋异禀有海量的人,才有记载他喝酒的必要。至于文学作品里,一个人如果嗜酒如命又一喝就醉,这样的人设简直就是个废物啊,根本没必要浪费笔墨。要写的话就要写武松,写乔峰,写胡铁花,这些人物喝酒越多本事越大,这样读起来才痛快淋漓呢。


一览众河小


古代的酒都是手工纯粮酿制,酒主要是以大米、黍米、粟米等谷物为主要原料,所以也可以称为“米酒”,元朝前的酒度数可能连现在的黄酒度数都不如,也就是7,8度的样子,这些酒大都入口甘甜解渴,并不是和现在的酒一样特别辣口烧心,所以说古人们就算喝再多的酒也很难醉倒,想要喝好就得喝好几坛酒,自然也就千杯不醉了。

记得小时候喝过姥姥自己酿的米酒,感觉很好喝,就提着塑料壶喝水一样猛灌,一点事都没有。

现在再说一下酒这个东西,在秦朝时候,酿酒用的是曲、蘖两种酒母,到了汉朝时候,以蘖酿造的醴逐渐消失,那时候制作的曲大都是麦子为原料来制造酒曲,到了唐朝的时候,酿酒技术更加先进和娴熟,开始用大米为原料,然后用曲母培养红曲,这样的“酒”,发酵和糖化更完美,到直元朝时,蒸馏技术传到了东方,这时候人们才用蒸馏法酿出我们现在所说的白酒,工艺就是先将醪糟加热,得到最高的浓度,此时的酒精度就能达到30到65度了,也就是从这时开始,烈酒逐渐盛行开来,自此好汉们大碗大碗喝酒的时代也过去了,而是开始改成小杯小口喝酒。


我在大粤


中国的酒文化历史悠久,我们经常在电视或者小说里面看到古代的一些大侠,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很豪爽,让人很是羡慕的样子,但看他们喝几坛都喝不醉?而现在的酒一两杯就有可能醉呢?

第一:浊酒

北宋诗人范仲淹有一句诗词,“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就用了浊酒这个词。浊酒就是比较浑浊的酒,比如米酒和黄酒,都是带粮食,所以不是很清澈。也有一个说法就是,古代酿酒技术不完善,酒中会有很多粮食渣子漂浮。度数大概在6-14度左右。极个别好酒坊可能上20度。

第二:煮酒

在三国演义里面经常有人说,煮酒论英雄,也听过烫一壶好酒。爱喝酒的人都知道,好的白酒是不能加热的,不仅影响口感,还会伤肺。但是黄酒除外,黄酒加热以后味道更好喝。在民间很多上年纪的人,都喜欢把黄酒加热了再喝。所以可以得出古代的酒,大概黄酒占主流,大概在14-20度,好作坊可能会再高点,但是很有限。


北京通州小笔星


“武松打虎”这个水浒传里的故事情节大家一定看过吧,小编还记得故事情节里还有个酒馆名叫“三碗不过冈”,店家自称如果喝了店里的三碗酒就走不出前面的山岗。结果武松连喝了十八碗,不仅走出了山岗,还顺手打死了一只老虎。当时看这一段时,小编就十分好奇古代的酒到底有多少度?怎么古代人看起来个个都很能喝的样子,所以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古代的酒和现代相比,到底哪个更厉害些。

众所周知,古代酿酒时没有现代这些酿酒的机器,也自然没有蒸馏这一环节。所以古代的酒其实就是微生物发酵而已,酒的度数应该不超过10度。比如武松喝的那十八碗酒,就相当于现代人喝了七八瓶啤酒的样子。

再比如大诗人李白作诗前也喜欢喝点酒,但是历史记载中听起来李白特别能喝,一喝就是百杯。但仔细想想,古代喝酒的杯子很小,而且度数不高。喝个百杯可能大概也就是一两左右,但李白牛逼的并不是能喝百杯,而是喝了酒之后还能作出千古名诗。

换个角度想想,如果古代人喝的是现在的蒸馏酒,就例如二锅头、五粮液那些,那还真不知道喝完之后是什么样子。因为古代的酒度数比较低,所以才可以一坛一坛咕噜咕噜的喝下去。这也就是相当于现代的啤酒吹瓶,可不是什么特别厉害的技能。

古代没有机器可以酿酒,都是人工酿的,也没有蒸馏这个流程。所以经常酿出来的酒都比较浑浊,小编在看一些古装剧时,剧情里演要给坏人的酒里下蒙汗药,是因为蒙汗药无色无味所以不会被发现,其实小编更相信是因为酒太浑浊,所以看不清有蒙汗药。

总之,别以为古代人喝酒都是一坛一坛喝气势很足的样子。其实是因为古代的酒度数太低,为了显示有气势,就只能多喝一些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