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秦始皇陵里的水银从哪里来的?


秦始皇陵内藏一百吨水银, 让专家至今不敢挖掘, 必须感谢她。

秦始皇陵一直都是无数专家向往的地方,大家都想看看这地宫里面究竟藏着什么,作为千古一帝的他,地宫肯定也是秘密甚多。但是秦始皇陵从发现至今,已经很多年,专家们却一直不敢进行挖掘,这不得不归功于秦始皇陵里面数万吨的水银。我们都知道水银是具有毒性的,如果不慎吸入是会致命的,所以至今专家们都不敢随意挖掘。

虽然很多人都想看看这个千古一帝的地宫,想感受秦始皇生前的那一份气概,但是很多人也表示并不愿意去挖祖先的坟墓,这和盗墓者没有什么区别。之前在网上看到过这样的话语,那就是说没有能力保护,还不如不挖掘。

不得不说,这句话说得非常有道理,古人的智慧很多都是我们不能想象的,如果有一天秦始皇陵地宫曝光,那么谁能够保证里面的东西会完好无缺,谁也不能保证可以让里面的东西保存下去,如果不去动他,说不定可以永远的保存祖先的这些东西。既然说到这里了,我们就不得不说一下这个女子了。

这个女子可以说是秦始皇陵最大的保护者,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秦始皇陵里面大量的水银就是她提供的,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水银的存在,才使得秦始皇直到现在也没有被挖掘,也保存了里面的一切东西。这个女子叫做清,是一个寡妇。

她是世界上最早的女企业家,在当时是世界首富,凭借着自己雄厚的财力保护着一方。秦始皇当时为了表彰她的守贞之节,将他封为了贞妇。对于这个女子的记载在世纪和汉书中均有出现,史记中记载,她充分发挥了制作丹砂的技术,也就是练就水银的汞矿。丹砂在加热之后,分解就可以得到水银。

秦始皇想要长生不老,而在当时水银被认为是一种仙药,而且古代尸体防腐用的最多的也就是水银了,他们认为水银是不腐的。但是水银在古代很难得到,所以只有君王才可以大量的使用,一般的富贵人家也会有少量。秦始皇生前就像长生,所以在死后模拟了天河和天空,想成为天帝。

在秦始皇统一了六国之后,就要求六国的富豪迁到秦朝国都咸阳,寡妇清当然也在其中,作为秦始皇陵大量水银的提供者,寡妇清不久就死在了咸阳。

喜欢的话,请记得关注哦。


问历史


秦始皇是首个一统天下的帝王,开创了大秦盛世的辉煌局面,他的一生十分富有传奇色彩,做了许多利于百姓影响千年的事情,秦始皇一直追求长生不老,还曾派徐福带领3000童男童女,前往蓬莱寻找长生不老的神药,但徐福却一去不回,而秦始皇始终都没有找到不死的方法,在他49岁时就因病去世了。

秦始皇死后被葬在了骊山,他的陵墓也十分有神秘色彩,上个世纪末,美国的一支考古队来到陕西临潼骊山脚下,考察秦始皇陵,考古学家在秦陵地宫的表面探测出大量的水银,据专家推测地宫的水银约有100吨,而水银的分布就是一副秦国的疆域版图,为何在秦陵中会有那么多水银呢?

2012年,陕西省的考古专家,对旬阳县的古况遗址进行考察,据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中记载,陕西旬阳县有水银山,在县东北二百四十里,有山洞产水银朱砂,专家在距旬阳县城120公里左右的地区,发现了2000余个矿洞,不少矿洞还出现在半山腰,还在矿洞在发现了铁器、陶器、瓷器等。

专家推测旬阳县古矿洞的开采时间,与秦岭修建的时间基本吻合,而秦陵中大部分,甚至是全部的水银很可能是来自旬阳。史料记载,旬阳通往关中的道路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存在,如果提炼水银运往秦陵是很容易实现的。

虽然专家已经基本可以断定,秦陵中的水银是来自旬阳,但为了学术的严谨,专家还需进一步的调查。


大国历史记


秦始皇在年轻的时候就很迷恋长生之术,为此他召集了全国各地的能人异士来为其炼制“仙丹”,而水银则是其中重要的原料之一。

而古人制造水银的方法一般有两种,一是在密封的容器中加入朱砂和碱,通过管路将蒸汽冷却到水箱中,凝固之后就可以得到“水银”。而另一种方法则是直接对朱砂进行灼烧加热提取水银。这两种技术在秦国都已经相当成熟。


秦国于公元316年,在统一六国之前,首先攻灭了巴蜀地区。

而朱砂矿业是巴蜀人的一项重要的矿业,乌江流域的巴人早在石器时代就开始用丹砂作为颜料和涂料,后来又被应用到了医疗方面。在《史记》与《后汉书》等文献中都有关于“涪陵出丹”的记载。

而巴蜀地区有一个秦国著名的女“商人”寡妇清,其祖上世代经营汞矿,她也为秦始皇提供了大量的矿石原料。据传加热丹砂提取水银的技术就是她发明的。

陕西省的旬阳也有着丰富的汞矿石,公元前221年秦国灭掉了楚国后,占领了旬阳,将当地的水银源源不断运到了秦陵。

有了技术,有了矿藏,加上秦国强大的国力,想要多少水银还不简单吗。


二春女侠


以前有一篇问答,让算秦始皇陵中的水银有多少,专家预测至少一百吨,这还是保守估计。然后通过一次计算,若水银厚度是1厘米,那得需要300吨水银,若是2厘米,则是翻倍。



史记里面也记载,陵墓中模仿的百川江河大海之中全是水银,甚至有时候我也在想,这些体积庞大的水银来自哪里?

很多人猜想是当时的女强人商界一姐巴寡妇清提供。在史记中,我们的太史公司马迁说,清先人世代经营丹砂矿业,而丹砂可以冶炼水银,转化率在百分之八十多,多在巴蜀一代。秦始皇陵在骊山,两地距离很近,运输不成问题。



另外还有一个支撑说法是说,清是一个寡妇,丹砂矿业在她手里风生水起,生意不错,可是秦始皇却大力表彰她的“贞节”,甚至还修一座“怀清台”。司马迁在说清时,提到八个字:“礼抗万乘,名显天下”,霸权的秦始皇面前,能够是这种待遇?可以说是清商业的有力后盾,秦始皇凭什么这么做?难道仅仅受她母亲的影响吗?

除此之外,陕西旬阳的公馆镇有丹砂矿的分布,位置距离秦国都城咸阳很近,据估计至少有2200吨储存量。在公馆镇附近,考古学家还发现不少古铜矿,近七百个,浅达十几米,深达几百米。洞外还发现有1寸的古铜锈。结合附近博物馆的秦汉展厅中的文物推测,有可能秦皇陵的水银有一部分来自这里,因为那时候水银多用来制造鎏金青铜器。

至于确定来自哪里,史书没有记载,也只能从旁枝末节推测。无论怎样,秦始皇这位“千古一帝”够传奇,他的陵墓也传奇。但也请收起你的好奇心!


三叔小记


我们先说一下汞这种东西,化学稳定性非常的好,与硫能结合成硫化汞HgS,与氯能结合成氯化汞HgCl2,我国古代把天然红色硫化汞称之为“朱砂、丹砂、辰砂、赤丹”等等,把黑色硫化汞称为“乌砂”。

我国很早就会开采、炼制和利用汞这种金属及其化合物。汞也是我国最古老的金属之一。早在新石器时期,我国的墓葬中就有朱砂(辰砂)的存在,甘肃大地湾遗址出土的彩绘陶和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漆碗均有用辰砂作为涂色装饰。这都是距今七千年左右的案例。

河姆渡遗址出土漆碗 (网图侵删)

到了先秦时期,我国的人民已经对丹砂水银等物品的使用相当熟练了,也开始认识到水银这种东西能有防腐灭菌的作用。所以把汞或者它们的化合物埋藏于墓葬之中,可以使尸体不腐烂。在秦始皇之前,就有很多君主进行过这种尝试,比如齐桓公的墓边就曾发现水银池,吴王阖闾墓边也有水银池。

古代提炼汞一般是直接开采丹砂,丹砂的汞含量为86.2%、硫13.8%。宋人朱辅的《濮蛮丛笑》中提到:“丹砂以辰(辰州)、锦(锦州)砂最良······砂出万山之崖为最,以火攻取。”

怎么用火攻呢?我们机智的古人发明了“未济炉”和“既济炉”如下图:

1、既济炉。红色区域矿物反应、黄色区域点火、蓝色部分是水冷。

2、未济炉。在红色区域盛放丹砂,黄色区域点火,蓝色区域是冷水,用来冷却汞热气,绿色的管子用来注水和引出蒸汽。

之后为了大量炼制水银人们又不断的改进设备,炼丹炉的发展逐步完备,下图是《天工开物》的炼丹炉。这已经形成一个完整的蒸馏器了。

挑选好汞矿放入炉内后,先用小火去除炉中水分,然后逐步升温,炼汞时的温度在650度到750度之间,以达到汞矿石焙烧温度,这时候才能盖盖子,硫化汞氧化后,汞随着蒸汽进入冷凝系统内成为水银。。

而作为秦始皇而言,动用帝王的权力聚集全国的方士来炼制水银是及有可能的,而这种贵族对水银防腐的需求,大大发展了我国的汞矿提炼技术,同时这种技术也带动发展了另一门学科——炼丹术。


考古系大师姐


秦始皇,一代帝王,统一六国,天下一统,修长城,造阿房宫,焚书坑儒,统一帀制,同时也在积极地建造自已的皇陵死穴。据说陵园修了三十多年,直至秦始皇暴病而亡还没有完工呢。《史记》中说秦陵用了大量水银,始皇帝的棺材是游走在用水银造出来的水银海上,昼夜不停,在阴间也要周游天下,看着自个儿的万里江山呢。那么,这么多水银从何而来?经多方寻找资料,笔者的结论如下:水银,是用丹砂矿物经高温高热提炼而来,丹砂,现代也称硫化汞,有大毒,现代的工业原料,制作传统水壸胆必不可少的原料。在中药中称为朱砂,有镇惊,安眠的作用,当代有的中成药还在用,如《朱砂养胃丸》等。二千多年前的大秦帝国的工匠,是用什么技术得到那么多水银呢?丹砂矿,贵州赤水河一带出产丰富,水为赤色,流淌着大量丹砂矿的原因也。想必秦朝古人这么大量的水银就是来自赤水河两岸数量惊人的丹砂矿,也有记载部份丹砂来自天府之国的四川。或许还有其它出处也未可知,总之,秦始皇,留下太多谜,如兵马俑之谜等等,有待后人去考证了。


黑虎97


先说来源后说制作。

司马大叔记载秦始皇陵: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对于水银的来源记载为:巴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家亦不訾。……秦皇帝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巴郡那边有个叫清的寡妇,祖上有朱砂矿(朱砂能炼出水银),有钱,做生意好得就像格力的董明珠。秦始皇对她以礼相待,还给她建造了怀清台。)

由史记可得,秦始皇陵的水银,其来源有一部分是由巴蜀那边的清寡妇运来的。否则,她一老娘们有何优势受到秦始皇的垂青,有钱人又不只她一个,守贞洁的寡妇也不只她一个。

如上,历史上对秦始皇陵的水银来源仅限于此。但并不能说明都来自寡妇清。现代数据检测秦始皇陵强汞异常区面积有12000平方米。这么多的水银储量,根据我国矿产分布数据,不可能全部由离皇陵十万八千里的四川地区供给。那年头可是交通基本靠走,看门基本靠狗。

因此,除了巴蜀那边的寡妇清,陕西作为全国汞资源第二丰富的省份,它对秦始皇陵水银的贡献,也占很大比重。距离秦始皇陵不远的旬阳,已探明的汞储量达1.47多万吨,矿田总面积260平方公里。有专家考证位于秦岭南坡的陕西旬阳、山阳、凤州等地也可能是秦陵水银的来源地。

制作

古代水银的冶炼分四个阶段:

1、低温焙烧法。2、下火上凝法。3、上火下凝法。4、蒸馏法。

其中汉晋以前炼汞采用第一种,也是最原始的一种。秦始皇陵所用水银靠得就是低温焙烧法。

平日生活中,随着电子设备的普及,人们会产生大量的废旧电路板、手机、电脑之类的电子垃圾。某些不良商人,走街串巷以低廉或以物换物的价格回收这些垃圾,转卖给个别加工作坊,通过露天焚烧的方式提取金属,赚取暴利。

低温焙烧法的原理跟现代露天焚烧电子板提炼金属的方法类似。在450——800℃的温度中,将汞矿石或精矿放到空气中长时间焚烧,将变成气态的汞,通过低温冷凝成液态汞制成水银。特点:容易中毒,汞提炼率不高。(水银有易挥发的特性,全封闭冶炼存储最好。)

总之,水银这种有毒金属,放到秦始皇身上是逼格的象征。那些建秦陵的匠人就可怜了,没一个活着出来的。史记记载:尽闭工匠藏者,无复出者。


王老先僧


我是阳Sir,深耕考古,言之有物,欢迎关注


文献记载往往迟于实际,文献里记载的丹砂,最早见于晋太康年间发掘的《汲冢周书》中:

“方人以孔鸟,卜人以丹砂,夷用閵采,康民以桴”

也就是说卜人(西南民族)以丹砂向周天子(成王)进贡,而实际上在考古发现中,早在仰韶时代(新石器时代晚期),朱砂已经被使用在墓葬中,包括四种形式:在填埋墓葬时撒入墓圹、涂抹在尸骨尤其是头盖骨、洒在随葬品之上亦或是铺设于墓底。

而以丹砂为原料来提炼水银,大致可追溯到秦代,而“抽砂炼汞”之法从秦代到明末,方法也在不断改进,经历四个阶段:

一、低温焙烧法

这是最为原始的一种方法,也就是将丹砂(HgS)在空气中低温焙烧,会发生下列反应:

反应于286摄氏度时开始,在350摄氏度时就相当活泼,而汞的沸点为357摄氏度,在汉代以前可能基本上都采取这种方式,但是相关文献极少,在西晋张华《博物志》中有:“烧丹朱成水银”的记载,但未提及升炼的设备及步骤。

而且这种炼制方法缺点显而易见:

1.硫化汞分解比较慢,产量低

2.生成的水银易蒸发,损耗大

3.操作升炼水银之人,易中毒

所以,在汉晋之后,便采取了密闭高温以分解丹砂的“抽汞法”

二、下火上凝法

这种方法是在密闭的铁质或土质的釜中加热丹砂,下釜放置丹砂,上釜倒覆其上,再以盐泥合缝,当下釜丹砂加热时,分解出的水银便升华,进而冷凝在上釜温度低的内壁上,这种方法最早见于狐刚子的《五金粉图诀》之中。

但是这种方法的缺点同样存在:

凝结在上釜的水银团过大便会低落在下釜中,所以必须不断地开釜取扫,间歇性生产。

所以在唐中叶以后,便为下一种完全相反的方法所代替。

三、上火下凝法

这种方法是在抽炼水银装置的上部加热丹砂,生成水银顺势溜下,被下部冷却装置所承接。这种方式克服了以上的缺点,使得炼汞效率大大提高,但也有三种不同方式:

1.竹筒式

2.石榴罐式

3.未济式

“竹筒式”最易操作,效率较高,成本又低,直至宋代一直受到丹家的重视;“石榴罐式”则进一步加强了密封性,使得炼汞效率进一步增强;需要解释的是第三种“未济式”,“未济”来源于易经中的“未济卦”,此卦为“火(离)上水(坎)下”,所以也是极为形象,这种水火鼎是古代方士经过长期炼丹实践总结设计、制造的升华仪器!

“竹筒式——石榴罐——未济炉”这是此法炼汞的三种工具演进序列

四、蒸馏法

在宋代成书的《丹房须知》中记载了一种丹家专为蒸馏水银,而设计制造的精美“抽汞器”,在此装置中,如果下釜放置的是丹砂和碳,那么毫无疑问就是升炼蒸馏水银的工艺了。

蒸馏法生产规模大,生产效率高,很快得到了推广和发展,所以到了明末宋应星在撰写《天工开物》时,经过广泛的调查与研究,就只记载了蒸馏法升炼水银。而之前的未济式炼制方法在此时已经被淘汰了。

——丸——by阳Sir 的考古学之👀

自己在家偷偷炼制就好了不要传播,如能长生不老记得也送阳Sir 一颗~


阳Sir的考古学之眼


水银也就是汞,朱砂是其主要原料来源。乌江流域的和汉江流域的巴人很早就有开采朱砂的传统。在墓葬中基本离不开朱砂。朱砂被原始人视为驱除鬼怪的神物。用朱砂绘墓葬棺材传统很久。炼制朱丹,发现水银后,水银使用就增多。我怀疑丹水之丹字可能与朱砂有关。



商洛悬棺

一边是巴山一边是秦岭——陕西紫阳县城


文物梁子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秦始皇陵“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

根据专家考证,整个秦始皇地宫中的水银储量达到了惊人的100吨!秦始皇陵为了防盗,使用了强弓暗弩,流沙,尖刀陷阱,水银河,神秘谩骂等。最令人生畏的还是--水银河。

100吨水银怎么来的?

古代的水银由丹砂冶炼而成。古人把丹砂在空气中煅烧,就得到了水银。数量这么庞大的丹砂又从哪儿来呢?秦朝的丹砂矿藏主要集中在巴蜀一带。其中供货量最大的一位丹砂供应商是巴蜀的一位寡妇清。巴寡妇清是历史上第一位女富豪,富可敌国的那种。相当于明朝的沈万三。

巴寡妇清的来历

《史记》中记载:“巴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家亦不訾。清,寡妇也,能守其业,用财自卫,不见侵犯。秦皇帝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

清是中国首个“富豪榜”——《史记·货殖列传》中记录的唯一一个女实业家。她凭借个人的聪明才智,于乱世中处变不惊,果断守护并不断壮大自己苦心经营的丹砂产业,建立起庞大的丹砂帝国。

寡妇清来自巴蜀一带,她嫁人不久,丈夫死了,本可以改嫁,但她没有,留下来发展丈夫留下的产业,最后富甲一国,连秦始皇都与她交往,尊她为贵客,还允许她可以拥有自己的军队。她死后,秦始皇还修筑了“怀清台”来怀念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