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0 重大突破!樂清發現兩塊石碑,將檔案記史延長至宋代

重大突破!樂清發現兩塊石碑,將檔案記史延長至宋代

1月15日,樂清市檔案館在市區可樓召開“特殊載體檔案”徵集編研工作座談會,圍繞兩件新近進館的石刻檔案和“特殊載體檔案”的徵集編研工作進行研討。據悉,這是樂清檔案館成立61年來首次舉辦檔案工作專題座談會。與會人士對這種座談方式和座談效果表示高度讚賞。

重大突破!乐清发现两块石碑,将档案记史延长至宋代

座談會現場。

“特殊載體檔案”是區別於常見的紙質檔案的一個檔案分類概念,具體是指以甲骨、泥板、金石、簡牘、布料、竹木、磚瓦、陶瓷、膠片以及縮微、電子、數字介質等為載體,形成的文字、圖表、聲像記錄。簡單地講,只要是保存了有價值的歷史信息,無論以哪種材質和技術形成記錄,都可以視為檔案。

由於“特殊載體檔案”載體的特殊性,社會知曉程度相對較低,各級各類檔案館的館藏量往往偏低,利用頻次也不如紙質檔案那麼高。以“石刻檔案”為例,目前已公開館藏信息的綜合檔案館,全國僅有四家,浙江省內尚未見相關信息。

2019年12月和2020年1月,在各方支持下,樂清市檔案館接收徵集了兩件珍貴的石刻檔案,一共是三面文字記錄。

其中一件檔案的正面為元至正四年(1344年)形成的《重修印嶼斗門記》,背面為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形成的《重修巖頭陡門記》;另一件為南宋紹定六年(1233年)形成的《大宋天水夫人裴氏壙志》。根據目前掌握的信息,這兩件檔案所記錄的歷史上限,分別居全國同類檔案第二位和第一位。

重大突破!乐清发现两块石碑,将档案记史延长至宋代

元至正四年《重修印嶼斗門記》(拓片)。

《重修印嶼斗門記》和《重修巖頭陡門記》石刻檔案原本是樹立在城南街道石馬社區印山西側陡門遺址邊上的記事石碑,最初是元至正年間樂清縣達魯花赤(蒙古語,意思為“掌印”,與“縣尹”同為元代的一縣主官)篤壑海牙篆額樹立,記錄了縣尹陳志中重修印嶼斗門(陡門)的事蹟,並追溯了北宋治平年間樂清知縣焦千之創建陡門的歷史功績。清乾隆十四年,印嶼陡門(也即巖頭陡門)再次維修,並在其背面刻字,將原來的方形頂削為穹形頂。大約在2000年,因修路移動石碑,致使右下角損壞。

重大突破!乐清发现两块石碑,将档案记史延长至宋代

清乾隆十四年《重修巖頭陡門記》(拓片)。

2019年初,石馬整村拆遷後,一群身份不明的外地人搬起石碑企圖運走,被當地群眾制止,並臨時存放在一座廟宇內。當年11月份,市政協專題調研組根據葉朝暉的攝影記錄尋訪到了石碑,並公佈了相關消息。12月份,市檔案館會同城南街道黨工委、辦事處以及原石馬南村幹部群眾,在實地察看、對照地方誌做出史料價值評估後,依據《檔案法》第二條等法律法規的規定,認定其是歷史上的樂清縣政權形成的文字記錄,屬於國家所有的檔案,由城南街道黨工委、辦事處依法向市檔案館移交,12月6日接收進館永久收藏。

重大突破!乐清发现两块石碑,将档案记史延长至宋代

南宋紹定六年《大宋天水夫人裴氏壙志》。

《大宋天水夫人裴氏壙志》是樂清趙姓“花園趙”始遷祖趙伯藥孫媳的隨葬碑銘,大約於1975年在城區西山一處俗稱“四窠墳”的自留山地因開山種樹挖掘出土,野外拋置十多年後,又被當作普通石材使用了二十多年。2019年7月,由市民趙典騮、趙祥林出資買下,但找不到合適的保存處所,經陳紹魯、虞海澤介紹,自願捐贈給市檔案館,於2020年1月7日徵集進館永久收藏。

重大突破!乐清发现两块石碑,将档案记史延长至宋代

南宋紹定六年《大宋天水夫人裴氏壙志》(拓片)。

座談會上,與會人士對兩件石刻檔案的史料價值作了全面的評定,對移交、捐贈者的義舉表示高度讚賞,希望市檔案館在妥善保管檔案的同時,儘快啟動檔案開發編研等工作,並以此為契機,進一步拓展工作思路,多途徑做好各類載體檔案的徵集工作。與會人士還圍繞城鄉建設中檔案、文物保護,野外調查中掌握的散處檔案、文物保護,文史資料工作、史志修編、文獻整理與檔案工作,檔案部門與文物部門的協作互動,檔案與譜牒等民間文獻的關係,歷史上珍貴檔案文物的滅失與時下的搶救整理,社會力量參與檔案徵集、編研等話題展開討論,發表意見。

市檔案館負責人在聽取座談發言後表示,這次選擇了一處文化人集聚的民間場所召開座談會,目的是向全社會傳達“開門辦檔案”的心意。檔案記錄的核心是人的活動,做好檔案工作關鍵在人,從某種意義上講,每個人都是“檔案人”。兩件石刻檔案在歷盡滄桑後得以存世、進館,成為千秋萬代可見、可讀、可資利用、可供懷古思今的歷史記錄,首先要感謝各方人士的真情對待。市檔案館一定會管好、用好包括它們在內的所有館藏檔案,不負黨委、政府和社會的厚望。

該負責人強調,檔案是一筆一劃記錄下來的,隻言片語、殘卷剩石都彌足珍貴。檔案的珍貴价值,往往要放在歷史大背景和社會大視野內才得以體現。以樂清檔案館為例,此前我們有檔案記錄的歷史只有150年,上限是清同治九年(1870年);兩件石刻檔案的進館,使這個數字依次延長了526年和111年,現在我們有檔案記錄的歷史長度是787年,在全國範圍內都是一個值得驕傲的長度。從150年到787年,畫出這637年曆史“延長線”的,是兩塊刻著文字的石頭。如果有更多的“石頭”“木頭”“紙片”以及聲像等等充實進來,我們的歷史將會更加豐富、更為飽滿、更有“營養”。

該負責人希望各界仁人志士秉持開放的心態,通過捐贈、寄存等方式,把珍貴檔案託付給檔案館,市檔案館也將本著“為黨管檔、為國守史、為民服務”的宗旨,做好檔案的收、管、編、用各項工作,讓檔案守護歷史、傳承文明、資政育人、服務社會。

座談會發言摘要

陳紹魯

市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主任

舉辦這樣的座談會十分必要。石刻檔案價值重大,可以補充地方誌失載的內容,訂正宗譜的誤載。元代石刻檔案實際上是重新發現,首先由參加市政協“城中村改造村文化記憶留存”專題調研組的市文史資料研究副會長張朋強發現,此前,葉朝暉也一直在關注。我得知消息後聯繫了城南街道辦事處主任何瑞東、統戰委員程銀喜同志,他們十分重視,最終促成了移交進入檔案館。市檔案館的工作很主動,及時跟進。不但接收工作進展迅速有序,而且編研工作也同步跟進,最新一期《樂清文史》刊登了謝加平撰寫的關於“裴氏壙志”的研讀文章,讓文史界第一時間瞭解有關情況。

我參與了兩件石刻檔案的徵集過程,有幸看到,民間力量已經在重視文化記憶留存和保護。一些德高望重的老同志,比如市政協原主席張國謙同志,也在響應社會關切。下一步需要相關部門、鄉鎮(街道)進一步重視起來,共同保護好樂清的文化記憶。

張炳勳

省文史館館員

樂清市檔案館喜氣盈門,兩件歷史久遠、有價值的石刻檔案徵集進來,它們可以說是樂清市檔案館“鎮館之寶”。說起“特殊載體檔案”,我想起民國時期樂清有幾件相當珍貴:

一個是“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原來在南門橋邊上,版畫家野夫設計,現在只剩下一塊“民族之光”的匾額被有關單位收藏。(陳紹魯插話:還有幾件構件,聽說在縣浦村當石材使用。)

二是原白鶴寺內“二公祠”裡面的碑,1955年我在樂清中學讀初中的時候看過,現在只有一塊《蔣公祠碑記》,為紀念清朝康熙年間樂清縣令蔣埴(字曠生)而立,系光緒年間樂清縣令盛鴻燾撰、瑞安孫鏘鳴侍郎之子孫詒澤書,已入藏樂清博物館。但張文君與蔣曠生合祀的“二公祠”碑記,或尚流落民間。第三塊碑,就是可樓的老主人徐之騏撰文的碑,原來在萬岙茶亭,現在砌在一座臨時建築的牆體上,我和加平同志專門去看過。這些都應當徵集到檔案館等公家單位保管起來。

檔案工作很重要,通過檔案我們可以知道一些歷史事實和細節。比如“東甌才子”徐堇侯,我們只知道他書畫很好,醫術高明,但他和他的岳父呂文溪一樣都辦過實業,我們就不大知曉了。樂清檔案館編的《民國圖證》公開了一件民國26年的永樂汽輪公司股票,徐堇侯是公司的協理,說明他辦過實業。還有像剛才提到的二公祠的門口有一對聯,“竹屋渺難尋,高士於今還有節;金溪曾佔住,文官何須復愛錢。”上聯頌張文君高節,下聯頌蔣曠生廉介,由“梅溪三高”之一鄭公淡如先生手撰,而有一書竟稱系永嘉徐某所對,並稱系白鶴寺文昌閣聯,實在令人不解。如原來聯今還保留,此事就一清二楚了。

詹恭學

市志辦主任

修志與檔案關係密切,官修志書尤其依賴規範化書寫的文書檔案。我們在修志中也發覺歷史上的檔案資料保存情況不是很全面,特別是各單位編寫的公共文獻,如果沒有及時進入檔案館和圖書館,流失情況比較嚴重。

參加今天的座談會有三方面體會:一是擴大了對檔案本身的理解,讓更多的人知道檔案的載體形式是很多的,不只是紙質一種。二是樂清市檔案館及時掌握線索、主動徵集的工作態度值得讚賞,檔案或者文物,進入公家單位妥善保管,總歸是好事。三是公家單位和民間的良性互動很重要,樂清市檔案館在這方面做出了典範,希望繼續做好。

項宏志

市社科聯名譽主席

講三點意見:民國檔案編研是今後重點工作,在編研中需要參考實物檔案,所以徵集、編研要同步開展。“大拆大建”中,文化遺存消失得很厲害,留下不少遺憾,接下去,遺存保護要跟進去。在保護文化遺存中,檔案、文物部門要加強協作,文物性強的歸文物,檔案性強的歸檔案;也希望民間發現線索及時告知有關部門。

周開陽

政協委員、市文史資料研究會理事、市歷史學會副秘書長

市檔案館主動跟鄉鎮(街道)和民間對接的工作態度也是我們一貫提倡的。特殊載體檔案與文物之間的關係,可以在協作中共享資源。無論放在哪裡,都要妥善保管。怎麼保管,怎麼修復,怎麼樣有控制地做拓片,都要培養本地的專業人士,還要發動民間的專業人士。

鄭金才

市歷史學會副會長、市收藏家協會副會長

現在民間對檔案和文物的價值很重視,許多珍貴的圖書,都流散在民間,以前當廢紙收過來直接送去打紙漿,現在都先送到古舊書店或者收藏家那裡,如果檔案館等公家單位能收購過去是最好的。

全社會的檔案意識還有進一步增強,特別是相關單位,還有名人的後代。不少名人去世後,子女把他辛辛苦苦積累起來的收藏品,包括圖書檔案,都賣掉了。現代的東西也要重視,照片、物件,過了幾年就是珍貴的檔案了。

張朋強

市文史資料研究會副會長、《樂清市志》編輯

碑刻的價值很高,碑文很多都不見於文獻,而且所涵蓋的信息也相當豐富。但除博物館館藏外,還有大部分石碑立於野外,或者民間的祠堂廟宇裡,現階段城鄉建設力度很大,加上利益驅動下,盜竊破壞現象時有發生,它們的處境實際上是不樂觀的。有些石碑已經離開原址,被隨意地放在閒置建築內外。希望有關單位能及時給予保護。必須原址保護的,可以請專業人士做拓片,進行系統的整理、編研。

葉朝暉

攝影師

特殊載體檔案中有一種影像檔案,也是很重要的。現在這一類檔案還很缺乏,實際上民間還有很多,檔案館要向社會發布徵集信息。再一個,檔案館可以提出拍攝的要求,讓民間攝影團隊按照要求提供,我相信樂清攝影界還是有許多有情懷的熱心人。除了徵集有價值的老照片外,也要重視現代照片的收集。現在城市建設這麼快,很多信息要靠影像檔案記錄下來。(市檔案館負責人插話:我們可以給老照片收藏者提供整理、寄存服務。)

虞海澤

樂公益負責人、三禾讀書社副社長

說起來“裴氏壙志”還跟可樓有淵源。我們把可樓修復之後,繼續從事樂清老房子和古舊物件的保護,可樓慢慢成為文化人集聚的地方。那一天,我正好跟朋友在翁垟街道的高陽考察,接到趙典騮老先生的電話。老先生正到處在找人給“裴氏壙志”做拓片,他想到可樓這麼熱鬧,一定有人會拓。當晚我就跟朋友一起去做了拓片,發給檔案館謝加平老師,讓他幫忙考證、解讀。檔案館的領導和謝老師也特別感興趣,通過我向趙典騮和趙祥林兩位老先生宣傳政策。這樣,我就成了這件檔案徵集進館的“媒人”。在這裡,我特別要對兩位趙老先生表示敬意,他們對於家族文獻,對於樂清文化,保護意識特別強。

倪曉燕

市二輕聯社辦公室主任

2019年,我們和市檔案館等單位一起舉辦了“樂清工藝美術系列展”,在展覽中發現了一批珍貴檔案,其中樂清象牙廠的檔案已經捐贈到檔案館了。但是還有大量檔案資料保存在個人手中,特別是幾位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的個人檔案,價值都相當高,檔案館可以跟他們對接一下。這幾年,市二輕聯社分管工藝美術工作的黨委委員張志傑同志帶領我和團隊成員,做了一系列的樂清工藝美術口述史,留下了大量的錄音、錄像、攝影檔案,目前正在利用這些檔案編書,如果條件成熟的話,也可以考慮讓檔案館保管。提一點建議:市檔案館對部門文書檔案的業務指導做得很好,希望今後也加強攝影等特殊載體檔案的業務指導,提高部門的整理、保管水平,提高移交特殊載體檔案的意識。

來源:樂清日報全媒體 記者 王常權 通訊員 謝加平/文 葉朝暉 郭欣/攝

>> 今天“廿四夜”!在樂清這樣過,才有年味兒

>> 能文能“舞”,嗨爆全場!這場樂清媒體人的年會,堪比小型春晚~

>> 樂清5個村獲國家級金名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