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的條件也是不錯的,幾乎佔了整個南方,那為何不是楚國統一天下?

圈外扒姐


要知道歷史在關鍵的轉折時刻都是個人在起作用,秦國因為有個叫商鞅的人,商鞅變法讓秦國一舉脫引而出,成就了霸業。如果秦國沒有商鞅,歷史也會改寫了。


David曾954


首先,在軍事實力上,楚國完全擁有統一天下的可能性,在秦始皇一開始討伐楚國的時候,起初只派了二十萬大軍,結果被項燕打的抱頭鼠竄。之後換上王翦領軍,秦始皇隨即將秦國家底的六十萬大軍交給前者,並在使用了反間計的情況下,才最終攻下楚國。這在秦滅六國的時候,楚國完全享受著和趙國一樣的重視程度。由此,軍事不能成為決定秦楚誰能統一天下的關鍵因素。

其次,還有人將楚國的失敗歸結為南方經濟的落後。誠然,在春秋戰國時期,經濟重心一直處在北方中原地區,尤其是魏國、宋國等地區。而且,楚國國土的南部,也確實是人煙稀少的未開化之地。不過,楚國自春秋開始就一直將自己的統治重心向中原地區推進,不進吞併了山東地區的楚國,還在齊國滅宋的過程中趁勢佔領了宋國的部分地區,還接受了當年越王勾踐贈予的淮北之地。由此,楚國早已不是一個南蠻國家,其國土的北部不管是經濟實力還是人口密度,都接近北方中原的水平。

再者,在軍事、經濟等因素外,筆者認為人才問題是導致楚國衰落,秦國崛起的重要原因。就秦國來說,雖然是自商鞅變法之後走上強大的,但是商鞅這個人,並不是秦國本土人,而是來自於衛國。除了商鞅之外,張儀、李斯、呂不韋等人才,都不是土生土長的秦國人。由此,秦國的強盛和統一,主要還是吸引了大量的外來人才。

與此相對應,楚國卻和秦國幹著相反的事情。在《左傳·襄公二十六年》中,有著這樣一段話:

“晉卿不如楚,其大夫則賢,皆卿材也。如杞梓、皮革,自楚往也。雖楚有才,晉實用之。”,這也是“楚才晉用”說法的來源,講的就是楚國人才外流的問題。其中,春秋時期幫助吳王夫差滅楚的伍子胥,戰國時期為秦始皇統一立下汗馬功勞的李斯,本來都是楚國人。再比如屈原、項燕等楚國人才,也沒有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華。由此,秦國不僅挖掘著白起、王翦等本國人才,還大量吸收著外來人才。而楚國不僅沒有吸收多少外來人才,比如秦穆公的相國百里奚就被楚國漠視,而且還將自己的人才推向楚國的對立面,豈有不敗之理。

最後,除了人才任用上的問題,秦國崇尚武力的精神特質,對上楚國追求浪漫的文化氣息,而且是放在弱肉強食的戰國時期,自然是前者更具有統一天下的動力。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楚國人民的抗爭精神還是令人尊敬的,也即後來的“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楚國可以說是春秋時期的強國。楚國的立國時間非常早,早在周文王時期就開始崛起,發展道戰國時期,楚國的疆域最大,士兵最多,可是楚國的戰鬥力弱了很多,被秦國打得幾次丟了國都,最後被王翦滅掉。

但是楚國也是很難完全被滅掉的國家。楚國可謂是經歷了多次涅槃重生,兵聖孫武帶著吳國攻入過楚國的國都,隨後秦將白起又多次攻入過楚國的國都可是楚國都死而復生,就算是秦最終滅掉了楚國,但反過頭來滅掉秦和建立漢的又是楚國人項羽和劉邦。

楚國的生命力可以不用去質疑。

下面,我們瞭解下楚國的發跡歷史。

楚國的發源地是河南,也就是說,他本身也是華夏文明的一個分支,後來在中原戰爭中楚國的先民才選擇了南遷。周朝早期的時候,楚國是周王室的超級粉絲,可是周朝根本看不起這個小族,但是,畢竟人楚國十分恭順,而且滅商也立了功勞。周武王還是冊封了楚,可是楚國當時是什麼情況,說白了又小又不入流。等周成王的時候,這才許楚地立國。

當時楚國條件差到什麼程度?

楚國國君去參加周王室的諸侯大會,連個像樣的馬車都找不出來。由於楚地偏遠,還需提前幾個月就出發,否則不能按時到。楚國所在的位置主要是現在湖北西部山區這一代,別看現在景色不錯,放到幾千年以前就是原始地帶。

楚國地位有多低呢?

還是那位楚國國君,歷經千辛萬苦到了諸侯會,可是他是子爵連進殿參會的資格都沒有。

也正是因為條件惡劣,受到歧視才能激發楚國奮發的鬥志。正如魯迅先生說的: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也正是因為這樣,楚國後來就不怎麼尊重周王室了,可是畢竟實力不敵周王室,於是楚國就採取向外擴張的方法,吞併周圍小國、部族,楚國的地盤逐漸擴大。楚國為了維繫領地,他採取的是縣制,和當時不一樣的是楚國的縣直接由國君自己任免這樣強化了地方歸屬中央,也是楚國能夠從春秋一直強到戰國的重要因素。對比齊國、晉國等封邑制度,是導致亡國的原因之一,而楚國的縣制是成功的關鍵。

可是,楚國雖然有著很好的地方制度,但是他並沒有跟上行政策略。楚國境內部族林立,楚國並沒有很好把這些融入到自身體系裡,而很多楚國的貴族被封到各地的縣實際上就形成了一個個當地的小領主。同時楚國的不斷擴張中,中央漸漸形成了屈,景,昭三大世族與楚王室共同統治的情況,這三大世族也是楚國舊貴族的代表,後來楚國著名的吳起變法,正是因為觸動了這些舊世族的利益。可是楚王室說得不算,無奈之下本來可以改變楚國的吳起變法這才宣告失敗。

地方加中央的情況漸漸就使得楚國自身實際上是個聯邦制度的國家,楚王在國內推行政策很多時候他自己說得都不算,這樣的情況導致了楚國無法在戰國演變的情況下跟上步伐。可是也正因如此楚國的生命力才非常頑強,王翦滅楚的時候要帶六十萬秦軍也是無奈,畢竟要摧毀楚國的分散勢力太不容易,就這最後秦國還是被楚國地方舊貴族給推翻了。

除了整個體制的情況,楚國的地域因素也是影響他的重要一點,楚國的地盤別看最大,但是大多數地方像雲夢澤這類的都是無人區未開發地帶,實際上用地廣人稀來評價楚國非常合理。可是為了維持這麼大的疆域,楚國必須要分散兵力去維護自己的領地。它不像秦國,守住函谷關,就可以了。

作為戰國七雄的楚國在諸多國家都變法的時候它其實也想跟上,奈何自身的侷限也是行有餘力不足,吳起變法的失敗基本確定了楚國無法統一天下,同樣的情況中央集權的秦國就能把商鞅變法推行成功,也正是因為秦國是新貴才能讓它避免了很多的彎路。







芸含智庫


楚國的地理條件是不錯,咋一看南方一大片都是楚國地盤,這樣想就錯了,兩千多年前的楚國南方,也沒怎麼開發過,真正開發,最起碼要等南北朝時代的南朝,其實適合農業生產的,只有江漢平原等地方。當然楚國沒統一這不是主要原因。我總結有以下幾點。

一 楚國貴族和公族世襲罔替,不思進取

楚國的政治,春秋戰國時,一直被屈、景、昭、鬥等公族把控,政治經濟腐朽不堪,貴族們自己的私利遠遠高於楚國利益。楚國士族或新的勢力,是無法加入楚國政治集團的,沒有新鮮血液的注入,腐朽也只能越腐朽,變得不思進取,沒有楚文王、 武王、 莊王時候的魄力。

二 變法路子不通

魏國軍事強人吳起被排擠,去了楚國,大刀闊斧的搞改革,動了貴族們的蛋糕,但是楚王死後,馬上反彈,吳起也死於萬箭穿心。這麼臃腫的貴族集團,砍不掉,越理越亂。屈原,也曾經想改革,但是也被排擠,最後悲痛的自殺。屈原雖然是出自屈家,也是貴族集團的一分子,敢和主流政治唱反調,也是死路一條。

三 戰國時,楚王大多昏庸

以楚懷王為例,本來和齊國結盟,對付強秦,但是被張儀一張舌頭忽悠,貪圖幾百裡商於之地的空頭支票,和齊絕交。弄的齊秦聯手,毆打楚國。楚國也不積極參與國際上合縱大業,看不清秦國是什麼角色,東方几國基本上都這樣。楚懷王上秦國一次當,不吸取教訓,最後弄的客死異國他鄉。總之後幾代楚王,不是昏庸就是無能,內鬥倒是挺歷害的。

四 人才外流

士族或寒門出身的,由於貴族把關,無法進入楚國政局,只好另謀出路,這不必說,比如李斯,在楚國不得重用,只好去秦國,結果他是非常有才的,當上秦國丞相。


這四點顯然不夠,楚國不能統一的原因很多,誰能保證代代不是昏君,那時候誰能知道秦國的制度就一定是好的?個個時代都有各自的侷限性,咱們都是看歷史的過來人,瞎分析歷史而已。戰爭也得考慮,國家的政治、經濟、軍隊素質、戰術戰略等,一味的分析沒用。


李躍汗青


春秋戰國時楚國那麼大,幾乎佔有秦淮線以南的南中國,土地肥沃,氣候宜人,疆域遼闊,人口眾多,和秦一樣出身邊陲,與蠻族胡人融合。

甚至比秦國還混得好,早一個時代得到周王朝認證,最先稱王,與周同休,打得周王朝沒脾氣,不得不捏著鼻子認可。

甚至周王朝覆沒衰弱都是因其導致,若不是其將昭王與周王朝精銳全弄死在漢水之上,不得歸還,

打破大周與諸侯平衡,使諸侯能早於其發展起來,能脫離其之掌控,逼周王朝不得不採下策拼命剝削國民,以致債臺高築,引發革命,一落千丈,最終完蛋。

不僅如此就算在其後,他也是滅國最多,擴張最厲害的一個,他與晉國之爭霸貫穿春秋始終,無論春秋戰國都是一個舉足輕重的力量。

不僅拼死了周,更耗死了晉,可以說若不是秦其是最有可能統一天下的力量。

終春秋戰國,除了秦,沒有一個國家佔過其之便宜,從來都是其侵佔別人領土,而無別人能佔其地分毫,縱算有也只是一時,最終還得乖乖將領土吐出來,不僅如此還付出更大代價,還失更多。

最後就連秦滅其也是先敗後勝,不傾全國之兵,用最好名臣,盡全力,清不可能,難佔便宜,只會落敗,給人送人頭。

可這樣厲害,堅持存在時間最長的國家為何最後卻被起初遠不如其,甚至還不存在的國家所滅,沒承擔起其那本應承擔的統一天下的責任呢?

因不解,我查許多資料,仔細思考,才知他是由以下這些原因導致。

首先第一個原因是氣候。南熱北冷,越往南越熱,越往北越冷。北邊人適應南方氣候容,畢竟那個地方也有夏天,北方再冷,在夏也是個火爐,所以只要防著瘴氣,蛇蟲,注意衛生,不水土不服,北方人攻略,適應南方非常容易。

而南方人長期適應炎熱,溫暖適宜氣候很難受得了北方寒冷,讓人望而生畏,或也正因此到秦淮線其就不行了,只能望而止步。

當然這只是說笑,其只是一個原因,而不是最重要原因。北方強國無數,不斷崛起,阻其腳步,更在其省後布冷子,拖其後腿,才是其不能向前之最重要原因,而不是此。

但此也不能忽略,最起碼在心理如此,畏懼。再說物資也是個負擔,畢竟北方人到南方脫下厚衣即可,而南方到北方則需要備厚衣了。

其次是南方雖大但人口並不多,而且大量土地還是原始森林,湖泊,洞庭湖還不是現在這麼少,只佔湖南湖北部分,那時其之前身雲夢澤可稱陸海,基本上有現在湖北湖南那麼大,甚至還更大,楚之先人也是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經不斷開拓,才有我們現在之江漢平原。

當時來南方的基本都是在北方爭霸失敗,被趕出來的失敗者,或逃出來的餘孽,否則有黃河流域這我華夏少有還未飽合完全的沃土,人們基本都在哪,

而且還全部都是已開發好的熟地,誰又會閒的沒事幹來這,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幹這些吃力不討好的苦差事。

而也正因此當時南方人不算多,甚至到五胡亂華南北朝,安史之亂南宋之時也是如此。否則南攻北也不會哪麼難,千古只有一個朱元璋以南統北,其它即便再強也只是一時,而難真正在北方立足。

南宋以前中國的經濟中心都在北方,而不在南方。

如此,你人沒人家多,經濟後勤又不行,怎和人家打,打得過,能憑條件惡劣,不斷與野獸搏鬥所形成的強悍力,能打成這樣,打到這才怪。

再說南方地大物博,以那麼大地方養哪點人,而且還是一年兩熟,一年數熟,或起初其日子過的差還有強悍戰鬥力,進取心,到後來,領土足夠大,日子過得很好。

即便再擴張也不會再好,有什麼意義,下層人進取心,戰鬥意志下降。

其由於地方太大,不好控制,所以後來和週一樣採用部族制,分封制,封君制,弄得力量分散,難成合力。後來地方坐大,難以控制,又陷入內鬥之中。

爭的結果是其雖未像晉被權臣代替,或四分五裂,但也是元實力減退,最終險些被吳滅掉。

雖後復國,但和週一樣已元氣大傷,幾百年積累消耗一空,雖沒像週一點名不符實,變成傀儡,樣子貨。

但因實力大損,無力控制地方,更是靠其力量才復國,多受其恩,沒有能力,也沒有道理進行徹底改革,以致無論軍事,還是其它方面都落後於其它諸國,尤其秦國難以與之爭鋒。

而也正因此由於部族勢力強大幾乎阻塞天下士人上進之路,還有無力擴張沒法分封弄得僧多肉少以致王室爭鬥極其殘酷,勝者擁有一切,敗者屍骨無存,甚至連家人也保不住,過得非常慘,

以致楚材晉用,像削弱楚國最很,最終幾乎都是楚國亡國的伍子胥,宣太后,白起,李斯等都是楚人,甚至還是王室子孫,但對楚國造成影響最大的就是其。

而秦更是其世代姻親,秦後多為楚人,秦王血脈因四百年稀釋,基本都變成楚人,在一定程度上可說亡楚人者楚人者,雖秦統一天下,然也可說是楚統一天下,畢竟其聯繫緊密了,無論人才,還是血脈都不可分割。

最後一個原因是可能楚國條件太好,不僅其它方面不行,在過完創業期後全都衰弱,慢慢變得不行,充滿腐敗,腐朽,就連其之君王也是越來越不行,

尤其關健時刻盡出昏君,與代出明君和後世之清清沒法比,或此也是其後來不行,沒有完成責任,最終還被滅的原因吧。

而也正因此由於楚人人口,經濟,政治,軍事,君主,大臣,人才都不行,甚至還腐敗嚴重,內鬥不斷,其要能承擔起責任,不亡國才怪。

或此就是楚雖大雖強雖好,但終沒有承擔起統一全國的責任吧。







毀建策


第二,楚國的各項條件雖然很好,但是開發不足。就以經濟而言,楚國一直無法與中原的各國相比,因為春秋戰國時期的南方,可以說是遍地煙瘴的蠻夷之地,基礎建設根本就談不上,開發更是困難。

第三,始終與中原國家交惡,不懂得韜光養晦。雖然秦國與楚國都是異姓諸侯國,而且秦國還一度受到列國的排擠。但是,秦國在真正發展起來之前沒有像楚國一樣鋒芒畢露,而是逐步蠶食各國,所以說,楚國在戰略上也失了先機。而且,蠻夷國家的標籤自動自覺的將楚國排除在中原國家的陣營之外,直到戰國時期,才逐漸被中原各國接納。


經典守望者


我的觀點:楚國從國家實力上具有問鼎中原的資本,但是戰略戰術上不具備成功的可能性。

武王伐商成功,建立西周政權,分封天下諸侯,王室只有一個,即周王室,為天下共主;其它按照公、候、伯、子、男爵位劃分等級,姬、姜、媯、子等姓氏,要麼是周王室宗親,要麼有大功於周,要麼是前朝貴胄,多分封公國或候國。楚國羋姓熊氏,與姬周關係較遠,封為子爵,領地五十里,且封地在蠻荒未開化的南方地帶。

楚國也想融入中原高級文化圈,但是老牌貴族公國、候國不帶楚國玩耍,以免自降身份,楚國就像周天子討要爵位,以提高身份,被周天子拒絕,後來周昭王發兵伐楚,楚國一怒自封為王,表示與周天子平起平坐。

楚國另起爐灶,自立為王,此時別的國家在幹什麼?齊桓公姜小白在管仲的輔佐下提出“尊王攘夷”,匡扶天下,從而成為春秋第一位霸主。可見,這個時候,所有的諸侯國都在遵循王化,承認周天子的地位,楚國稱王,成為天下公敵,雖說國力強盛,但齊、晉等大國也不弱,號召力比楚國強太多太多。槍打出頭鳥,此乃戰略失誤。

戰國時期,各個國家都在變法圖強,韓、魏、趙、齊、秦都在物色人才,都有強盛的一段時間,當然,秦國最持久,楚國也有吳起變法,被貴族反撲,萬箭穿心而死,變法成為泡影,廉頗到楚國感嘆指揮不動軍隊,各種人才流失他國,又吸引不來別國人才。秦攻東方五國,楚國為求自保,見死不救,終落得唇亡齒寒。此乃戰術失誤。

所以楚國戰略戰術上的失誤,導致不具備統一條件。但是話又說回來,秦滅六國,楚國最冤;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秦統一六國後,反秦大軍以楚人為主,楚人經歷亡國之痛後,奮發圖強,陳勝,項羽,劉邦都是楚人,西漢的建立,從另一個意義上說是楚國統一天下也未嘗不可。




歷史何必認真


因為長江以北黃河流域,土地資源得到充分利用,且人口眾多。還有就是關中地區,開始是周天子的直接轄區,面積大,水利資源豐富,後來屬秦,又挖掘了鄭國渠,促進了經濟發展,非常富饒。為秦最後統一天下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

南方的楚國,面積確實很大,但屬蠻野地區,人口少,土地資源開發利用不夠,這是他實力不如秦國的重要原因。在政治上秦改革比較徹底,而楚國改革力度不大,吳起曾經改革失敗。秦在人才方面比較開放,而楚國相對差一些。所以秦統一六國,而不是楚。認同的請加關注互粉交流


鯉波說史


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的確佔據了巨大的地盤。不過楚國的地盤雖然大,很多都是荒無人煙的地方。所以即使佔據著春秋戰國時期最大的地盤,但是人口卻只能排在第三(戰國時期第一第二是齊國和晉國)。所以在人口方面不佔絕對優勢的楚國,想要一統天下就比較困難。

在春秋時期,發展最鼎盛的地方是中原一帶,也就是現在的河南陝西一帶,而在中原人看來,楚國就是蠻夷之地,更像一個外國,比如現在的中國和越南這樣。

所以如果楚國在春秋時期想要一統天下,就等於要一個封國的實力,打敗當時周天子分封的所有國家,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而再到戰國時期,那時候楚國已經開始融入中國,而那時戰國七雄已經出現了,每個國家的都有一定的實力。所以在戰國想要一統天下,需要楚國國君一個個才華出眾,眼光長遠,通過一代一代的積累擴大國家的實力,就像秦朝那樣。

但可惜的是,楚國的貴族卻一直很腐敗,少有出現幾個明君。因此楚國最後的結局和其他國家一樣,都是被秦國吞併的下場。

所以這也就是楚國最後沒能一統天下的原因。


碎碎念歷史


楚國地盤是不小。幾乎佔據了整個中國的南方。就連洞庭湖(當時叫雲夢澤)都成了楚國院子裡的池塘。滅了吳越後,楚國的勢力更是覆蓋了太湖,巢湖,甚至是西湖。就像改革開放那樣,水邊,沿海城市是發展最快的地方。楚國也一樣。隨著版圖的不斷擴大。楚國具備了一切發展壯大的因素。但他為什麼沒有統一天下呢?說的簡單點,是楚國的富有害死了楚國。下面我來說說楚國的發展。楚國東出,有大海阻擋。東北則是另一個大軍閥齊國阻擋。北邊是三晉(趙,魏和韓國)西北更是虎狼之秦。相比這些強鄰而言。東南以及南方甚至是西南的一些小國家小部落反而要容易收拾的多。於是,楚國的勢力及版圖一直囊括了雲南乃至是越南。但楚國人的國策戰略卻不似秦國那樣的血腥。所以,名義上這些西南小國都併入了楚國的版圖。但他們實際上是楚國的藩屬國。比如,滇(雲南)夜狼,且蘭等等的地方勢力。楚國對這些地方的統治靠的是和親政策。說白了,楚國就是這些小國家的共主。這些國家各有各的軍隊及政治體系。並不像秦國那樣的郡縣制度。楚國的政治體系決定了楚國不可能,也不會像秦國那樣的統一天下之路。因為楚國看似強大,但他並沒有一支可以支撐楚國大廈的軍隊。打仗時,也是這個藩國出多少軍隊,哪個出多少軍隊。到最後,軍隊人數倒是不少,卻因為種種原因而失敗。這也就是白起為什麼敢用不到楚軍三分之一的兵力,就敢攻擊楚國都城,火燒郢都了。吳國更是以十分之一的兵力攻破楚都,鞭屍楚王了。其實,幾百年一來,楚國一直糾結於新舊勢力的較量上。要知道,秦國最初變法的人是從哪裡來的?答案是楚國。故事是五羊大夫。還有,在秦國的商鞅變法之前,東南六國也都經歷過類似的變法。但都在守舊勢力的阻撓下失敗了。只有趙武靈王成功了一半,搞出了個胡服騎射。其他的都失敗了。楚國也不例外。不然楚懷王也不會死在秦國,屈原也不會投身汨羅江。呵呵,我們也不會吃粽子了。扯得有些遠。所有的變法,只有秦國成功了。再看其他各國呢?我們說,趙國自從趙武靈王趙庸之後,還有一個明君嗎?魏國,魏王忙著跟信陵君窩裡鬥。韓國,還不如秦國的一個縣大,再加上韓王無能。基本可以忽略。燕國,除了燕王築黃金臺聘請樂毅風光了一夜,猶如曇花一現。其後一直在死亡線上掙扎。齊國,自從滅了魯國等一系列小國後。這麼說吧,自從齊桓公死後,諸子爭權奪利。導致田氏代齊。國號雖然還是齊,但主子已經換了。此後得齊國人重文輕武。做起了學問。稷下學宮出現了。養成了一些在當時舉足輕重的人物。比如鄒衍。這時候的齊國人一直陶醉於齊桓公時期的輝煌。高談闊論,誇誇其談。華而不實。人常說,溫飽思淫慾。我們的楚國則更離譜。青樓妓院如雨後春筍,在楚國遍地而起。就連楚王都在夢囈,抱著天上的神女上床是什麼感覺?下面的大臣還寫詩祝賀。楚國得女人都伺候不了大王了?我們說,楚國雖然也有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勵志。但終歸是一鳴驚人,也只是一鳴而已。後來,春申君和李園更是把楚國王室蹂躪的體無完膚。連楚王的血統都不清不楚。最後再說秦國。從秦孝公到秦始皇。沒有一位昏庸君主。連著七八代君主個個精明強幹,從諫如流。其中最厲害的就是昭襄王。(羋月的兒子)在位五十多年。秦國在他手裡發展的很大。他重用年輕將領,戰神白起。說簡單點吧。昭襄王在位期間戰爭不停。他把韓國的土地拿走了三分之二。魏國的二分之一。趙國的三分之一。把土地在當時最多的老大楚國。愣是被昭襄王打成可憐的老二。楚國為了避其鋒芒,更是三次遷都。所以,楚國在當時,雖然貌似強大,但實則中空。我想,這就是楚國不能統一天下的願意吧。謝謝。


風雨中的梅雲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大家好~我是Gurunding-古蘭丁;

剛剛過完新一期的“六一”狂歡節,大家是否還沉浸在歡樂的“孩子王國”中呢?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那就是親愛的“端午”即將來臨,包粽子、划龍舟,同志們是否還記得童年的回憶呢?

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的先天條件也是非常的不錯,為何最後不是楚國一統天下呢?

我個人有以下幾點分析,請各位看官一品:

第一、從古至今,由南到北的統一少之又少

這點大家應該非常清楚,除了大明朝的建立及民國時期的北伐最後形成名義上的大統一外,其餘大統一均是由北及南。

所以,可想而知,想要從南向北統一,難度之大世所罕見,所以楚國難以一統也是可以理解的。

第二、楚國在當時屬於南蠻之地

這個南蠻一詞,乃是對中原各國對楚國的貶義詞,原因就在於楚國地處中原文化的邊緣地帶,在中原王朝看來屬於化外之地、不通教化之所,所以對於楚國,整個中原各國都是抱有一種非常敵視的態度。

正因為如此,楚國一旦強勢而起,造成的後果則是被中原其它國家所一致敵視,統一對外(楚國)甚至都不用蘇秦、張耳之輩來合縱連橫自發而起。

第三、楚國地勢過於遼闊

楚國發源地在我們所的荊楚大地,也就是我們經常所說道的“荊州”之地,該地除了長江天險外,幾乎都是一馬平川。

加上後期,楚國佔領原吳、越兩國,所以導致直接面對的國家就有數個:魏、韓、齊,還有一個便是佔據巴蜀的秦,所以對於楚國來說,所要面臨的戰線是無限的拉長、被各方牽制的。

所以楚國沒有像秦國有著地緣之利(可攻可守),難以一鼓作氣,形成有力的拳頭。

第四、楚國雖然地域廣闊,但是缺乏人口

春秋戰國時期,雖然看似楚國地方最遼闊,但其實人口主要是集中在長江中下游這一圈靠近中原的地方,其餘各地甚至再南方則是由越族人佔據著,“地廣人稀”是楚國的最佳寫照。

第五、楚國內部傾軋、難以形成有決斷力的政治統屬

觀楚國曆史,基本處於爭權奪利的陰謀詭計之中,特別是楚國後期,君權也是幾度變化,國內政治一盤散沙,沒有形成有力的統屬。

正因為沒有絕對領導則沒有絕對統一,力使不到一處的結果就是各個擊破。

綜上所述,個人認為,佔楚國之地在春秋戰國時期做盟主、偏居一隅尚有可為,一統江山卻是非常難做為,哪怕效仿秦國改革,所消耗的國力遠比秦朝來的多,面臨的變數也多,面臨的壓力也是巨大的,從根本上而言,天時、地利、人和均不在楚國這邊,所以不能一統也正常。(當然還有個假設,假如楚國先期佔據巴蜀,也許還有一線生機,一統天下也尚有可為,前提再佔據秦國之地,當然這只是個人從地緣的角度去看待的看法,並不完善,供君一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